成無己

《傷寒明理論》~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項強

傷寒項強。何以明之。太陽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臂內挾脊。抵腰中。經曰。太陽之病。項背強痛而惡寒。以太陽感受風寒。則經脈不利。而項為之急。頸為之強爾。傷寒頸項強急者。太陽表證也。必發散而解之可也。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

白話文:

患有傷寒時,脖子僵硬。如何證實呢?太陽經的脈絡源於眼睛內眼角。向上經過額頭,再進入腦部,然後又出來分別經過脖子兩側。再沿著肩膀和手臂內側,靠近脊椎骨,到達腰部。

醫書上說:太陽經病變時,脖子和背部會疼痛僵硬,並且怕冷。這是因為太陽經受到了風寒,導致經脈不通,所以脖子和背部變得僵硬。

傷寒時脖子和背部僵硬,是由於太陽經的表證引起的。需要使用發散的藥物進行治療。太陽經的病症是脖子和背部僵硬疼痛。

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是皆發散之劑也。二者均是項背強而發散。又有輕重者。蓋發熱汗出惡風者為表虛。表虛者可解肌。無汗惡風者為表實。表實者可發汗。是以為治不同也。桂枝葛根湯方。是桂枝加麻黃葛根

白話文:

  • **出汗又怕風的:**使用桂枝加葛根湯為主方。
  • **無汗又怕風,項背僵硬疼痛的:**使用葛根湯為主方。

這兩種藥方都是發汗解表的藥劑。但兩者之間有輕重之分。

  • 出汗又怕風的,表示表氣虛弱,可以解肌。
  • 無汗又怕風的,表示表氣實滯,可以發汗。

所以治療方法不同。

桂枝加葛根湯的配方:桂枝、麻黃、葛根。

又葛根湯方。亦是桂枝中加麻黃葛根。深詳究之。無汗惡風為表實。正可發汗。則於桂枝湯中加葛根麻黃為當矣。汗出惡風為表虛。表虛者可解肌。恐是桂枝湯中。但加葛根。而不加麻黃也幾音殊。幾引頸之貌。幾短羽鳥也。短羽之鳥。不能飛騰。動則先伸引其頭爾。項背強者。

白話文:

另外還有葛根湯方,也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麻黃和葛根。仔細考察,無汗且怕風是外實,就可以發汗。那麼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和麻黃是合適的。出汗且怕風是外虛,外虛的可以解肌。可能是在桂枝湯中,只加入葛根,而不加入麻黃的緣故。幾乎,接近的樣子。,表示脖子短的樣子。,種類為短羽的鳥。短羽的鳥,不能高飛,行動時先伸出脖子。項部和背部僵硬的。

動亦如之。非若几案之幾而偃屈也。太陽傷寒項背強。其或太陽中風。加之寒濕而成痙者。亦項強也。經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金匱耍略曰。太陽病其證項背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者。此為痙。桂枝加栝蔞湯主之。

白話文:

在運動時也會出現項背強直的症狀,這種情況不同於肌肉麻痺導致的肢體彎曲。當太陽經(陽明經)受寒,項背部會出現強直。如果太陽經受風寒濕邪而導致痙攣,也會出現項背強直。

《傷寒論》中說:“病人發熱,足部冰冷,頸項強直,惡寒但頭部發熱,面色發紅,脈絡發紅,只有頭部發抖,突然不能說話,背部反弓。”這就是痙攣。

《金匱要略》中說:“太陽經病,呈現頭頸部肌肉強直,脈搏沉遲的症狀,這是痙攣。使用桂枝加栝蔞湯治療。”

雖項背強。然太陽病表證。悉當發散。又有結胸病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湯丸主之。臨病之際。審其表裡。可汗可下。隨證投湯則萬全矣。

白話文:

雖然脖子後面僵硬,但是如果是太陽病的表證,都應該發散治療。還有得了結胸病的人,脖子也僵硬,像柔痓一樣。用下法治療就能好轉。應該使用大陷胸湯丸來治療。診病的時候,要仔細辨別是表證還是裡證。該發散就發散,該用下法就用下法。根據具體證狀使用湯藥,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2. 頭眩

傷寒頭眩。何以明之眊非毛而見其毛。眩非玄而見其玄。眊為眼花。眩為眼黑。眩也運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謂之眩運者有謂之眩冒者運為運轉之運。世謂之頭旋者是矣。冒為蒙冒之冒世謂之昏迷者是矣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以少陽居表裡之間表邪所傳。漸行於里。

白話文:

傷寒病症會出現頭暈目眩。如何辨別?

  • 眊:眼睛發花,但實際上並沒有毛髮。
  • 眩:眼睛發黑,但實際上並沒有黑色。

眊和眩都表示眼睛看東西模糊不清,但模糊的方式不同。

  • 運:眼睛像旋轉一樣模糊。現在稱之為「頭暈」。
  • 冒:眼睛像蒙著一層霧一樣模糊。現在稱之為「昏迷」。

這三種症狀的表現相似。有人稱之為「眩運」,也有人稱之為「眩冒」。「運」表示旋轉運動,「冒」表示模糊不清。

少陽經(膽經)發病時,患者會出現口苦、咽乾、目眩等症狀。這是因為少陽經位於人體表裡之間,外邪入侵表層後,逐漸蔓延到裡層所致。

表中陽虛故時時目眩也。二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運眩冒者。以少陽與太陽並病。故眩者責其虛也。傷寒有起則頭眩與眩冒者。皆發汗吐下後所致。是知其陽虛也故針經有曰上虛則眩。下虛則厥眩雖為虛。而風家亦有眩者。蓋風主運動故爾。傷寒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

白話文:

如果表面的陽氣虛弱,就會經常感到頭暈。太陽陽明兩經同時有病,會引起頭痛頸痛。頭暈併發耳鳴,說明少陽經和太陽經同時發病。因此頭暈是陽氣虛弱所致。

傷寒病發作後頭暈或耳鳴,都是發汗或吐瀉後造成的。由此可知是陽氣虛弱所致,所以《針經》說:「上面虛弱就會頭暈,下面虛弱就會暈厥。」

雖然頭暈通常是虛證,但風邪也會引起頭暈。因為風的特性是促動,所以會導致頭暈。

傷寒陽明經發病,只會頭暈,不會怕冷,所以還能吃東西和咳嗽。

其人必咽痛。為陽明中風。是風亦主頭眩也。諸如此者。皆非逆也。及其諸逆。發汗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命將難全。嗚呼。病勢已成。可得半愈。及病勢已深。雖神醫其能已之耶。

白話文:

這個病人一定會喉嚨疼痛,是陽明經受了風邪而導致發作,因為風邪也會導致頭暈。所有這種情況,都不是逆證。等到出現逆證時,如果發汗很厲害、眼睛亂轉,就會死亡,性命難保。唉,病情已經發展到了這種程度,能治好一半就已經很不錯了。等到病情已經很嚴重時,即使是神醫也無能為力啊。

3. 胸脅滿

傷寒胸脅滿。何以明之。胸脅滿者。謂胸膈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者也。脅滿者。謂脅肋下氣脹填滿也。非腹滿者也。邪氣自表傳裡。必先自胸膈。已次經心脅而入胃。邪氣入胃。為入府也。是以胸滿多帶表症。脅滿者。當半表半裡症也。經曰。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時胸部和肋部感到脹滿。如何得知?胸部和肋部脹滿,是指胸膈之間氣體障塞發悶。不是心臟以下的脹滿感。肋部脹滿,是指肋骨下氣體膨脹填滿。不是腹部脹滿感。邪氣由體表傳入體內,必定先從胸膈開始。接著經過心臟和肋部進入胃部。邪氣進入胃部,就屬於進入臟腑了。因此,胸脹時通常伴有體表症狀。肋部脹滿時,應當同時兼顧體表和體內症狀。經書上說,傷寒後脈搏急促,胸部脹滿,應使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

又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是胸滿屬表。而鬚髮汗者也。蓋胸中至表猶近也。及脅者則更不言發汗。但和解而已經曰。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又曰。胸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本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

白話文:

另外還說,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存在,出現喘氣和胸悶的症狀,不能用瀉下法。應該使用麻黃湯,這是因為胸悶屬於表證,表證適合發汗。因為胸部靠近身體表面,而脅部更遠一些。所以,如果是脅痛,就不能發汗,只能用和解法。如果胸悶伴有脅痛,可以用小柴胡湯。另有說法,如果胸悶無法解除,可以使用小柴胡湯。這是因為本來的太陽病沒有解,傳變成了少陽病,導致脅肋下堅硬且脹滿,乾嘔不能進食,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

脈沉緊者。小柴胡湯主之。是知脅滿屬半表半裡明矣。大抵胸脅滿。以邪氣初入里。未停留為實。氣鬱積而不行。致生滿也。和解斯可矣。若邪氣留於胸中。聚而為實者。非湧吐則不可已。故華佗曰。四日在胸。吐之則愈。是邪氣已收斂而不散漫者。則可吐之。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

白話文:

脈象沉緊的人,適合服用小柴胡湯。由此可知,脅肋脹痛屬於半表半里的證候。一般來說,胸脅脹滿,是因為邪氣剛進入體內,還沒有停留而形成實證。此時氣鬱積滯而運行不暢,導致脹滿。使用和解的藥物就可以了。

如果邪氣已經留滯在胸中,聚結成實證,那麼如果不使用湧吐的方法,是無法好的。因此華佗說:「邪氣在胸四天,吐出來就會好。」這說明邪氣已經收斂,不再散漫,可以通過吐法排出。

《內經》中說:「邪氣位於高處,就應該採取嘔吐的方式把它排出。」

病在胸膈之上為高。越之為吐也。經曰。病在胸中當吐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則以梔子豉湯吐之。若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則以瓜蒂散吐之。二者均是吐劑。梔子豉湯吐胸中虛煩客熱也。瓜蒂散吐胸中痰實宿寒也。若能審明藥劑之輕重。

白話文:

位在胸膈以上的疾病稱為高位疾病。藥物由此排出稱為嘔吐。經方記載,胸中的疾病應該通過嘔吐來治療。發汗或下泄後,如果出現煩躁發熱,胸中感覺鬱悶,可以用梔子豉湯催吐。如果胸中感到脹滿硬結,氣息上衝到咽喉,無法呼吸,這是胸中受寒所致,可以用瓜蒂散催吐。這兩種方法都是催吐的藥方。梔子豉湯適用於胸中虛熱煩躁的情況;瓜蒂散適用於胸中有痰結和長久受寒的情況。醫生應仔細辨別兩種藥劑的輕重緩急。

辨別邪氣之淺深。對症投湯。不為效者。未之有也。

4. 心下滿

傷寒心下滿。何以明之。心下滿者。謂正當心下高起滿硬者是矣。不經下後而滿者。則有吐下之殊。若下後心下滿者。又有結胸痞氣之別。經曰。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又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

白話文:

傷寒後心窩發脹。如何判斷?心窩發脹就是正對著心窩的位置高高隆起而且發硬,就是這個症狀。如果不曾吃下瀉藥之後,就出現心窩發脹,那麼就需要考慮嘔吐和瀉下的不同情況。如果吃了瀉藥之後心窩發脹,那麼還要分清是否由胸中鬱結之氣或飲食積滯引起的。經典上說: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繃,邪氣積結在胸中,心中發脹煩悶,飢餓卻也不能進食,這是胸中生病造成的,必須用嘔吐的方法治療。又說:脈象浮大,心窩發硬發熱,屬於內臟病變,用攻伐的方法治療。

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攻之。茲二者。為不經汗下而心下滿者。或吐之。或下之。看其邪氣之高下。高者則因而越之。下者則因而竭之。要在泄其邪也。至於陽明病。雖心下硬滿。又未可攻。經曰。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邪氣自表傳裡。

白話文:

不要讓身體出汗。屬於臟腑的疾病,不要劇烈攻伐治療。這兩種情況,對於不通過發汗而導致心下脹滿的,可以嘔吐,也可以瀉下。觀察邪氣所在的位置,如果在高位,就通過嘔吐的方法把它吐出來;如果在低位,就通過瀉下的方法把它排出去。關鍵是要把邪氣瀉掉。至於陽明經病證,即使心下堅硬脹滿,也不可以劇烈攻伐。經書說:陽明經病證,心下堅硬脹滿的,不可以攻伐治療,攻伐治療的話,腹瀉不止就會死亡,腹瀉停止就說明病情好轉。這是因為邪氣從體表傳到體內。

至於心下留結為實者。則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為實者。則不可下。故有此戒也。又邪氣在表。未應下而強下之。邪氣乘虛結於心下。實者硬滿而痛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為虛痞。經曰。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己下之不為逆。

白話文:

如果胃部有留結形成實物,就不能用瀉藥。應該使用催吐藥。如果實物尚未完全形成,也不宜用瀉藥。所以纔有這個告誡。另外,如果是邪氣存在於體表,不應使用瀉藥卻勉強使用,邪氣就會乘虛入侵胃部。實結的症狀是腹中堅硬、疼痛,稱為「結胸」;虛脹的症狀是腹中飽脹卻不痛,稱為「虛痞」。經典中說:「嘔吐並發熱的症狀,是柴胡湯證。但如果用其他藥物瀉下,柴胡湯證仍然存在,就應該再次服用柴胡湯。」這雖然是已經用過瀉藥,但不算逆證。

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但滿而不痛者。此為虛痞。蓋實邪留結。則為硬為痛。虛邪留滯。則但滿而不硬痛也。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明其邪實可知矣。脈浮而緊。而反下之。邪反入里則作痞。

白話文:

一定要發熱發汗,病情才能振奮改善。但又復發高熱。出汗後可緩解。如果心窩部位脹滿而疼痛,這是結胸症。如果只是脹滿而不疼痛,這是虛痞。實邪停留結聚,就會硬痛。虛邪停留阻滯,則只會脹滿而沒有硬痛。結胸症發熱是實邪,脈象沉而緊。心窩疼痛,按壓時像石頭一樣硬,可用大陷胸湯治療。由此可以看出邪氣的實與虛。脈象浮而緊,反而瀉下,邪氣就會反流到體內,形成虛痞。

按之自濡。但氣痞耳。明其邪虛可知矣。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表邪未罷。醫反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隔。陽氣內陷。心中因硬。則為結胸。須陷胸湯丸攻之可也。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滿。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

白話文:

按壓後的疼痛,自己能感受到。這是因為氣滯造成的。這說明病邪是虛證。病發在陽經卻用下瀉治療,熱氣侵入便會引起胸痛。病發在陰經卻用下瀉治療,就會造成腹脹。外邪未除,醫生卻反用瀉法治療。胃中空虛,客氣侵入隔膜。陽氣陷入內在,心中因而堅硬,就會造成胸痛。需要用陷胸湯丸來治療。傷寒中風卻用瀉法治療,心下的部位就會脹硬而滿。醫生看到心下部位脹硬,認為是疾病未除。

而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空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須諸瀉心湯散可也。二者俱是心下滿硬。一為虛。一為實。凡投湯者大須詳審。結胸雖為實邪。眾皆共知。當用陷胸湯丸下之。或脈浮大者。則不可下。下之則死。即是猶帶表邪。未全結實。下之重虛其里。

白話文:

而再次服用瀉下劑。痞塊反而更加嚴重。這並不是因為熱結。而是因為胃中空虛,客氣上逆,所以導致發硬。需要使用瀉心湯散就可以了。兩種情況都是心下滿硬,一種是虛症,一種是實症。凡是要用瀉下湯劑的,都必須仔細分辨。結胸雖然是實證,大家都知道。應該使用陷胸湯丸瀉下。或者脈象浮大的人,則不能瀉下。瀉下就會導致死亡。這就是仍然帶有表邪,還沒有完全結實。瀉下會加重內裡的虛弱。

邪深結則死。設或結胸形證悉具。而加之煩躁者。又為不治之疾。藥之所以能勝邪者。必待胃氣施布。藥力始能溫。汗吐下之。以逐其邪氣。邪氣勝。胃氣絕者。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布。雖神丹其何能為效也。

白話文:

邪氣深重結聚在一起就會致命。假設結胸的徵狀都很明顯,還加上心煩氣躁的症狀,那就成了一種無法治療的疾病。藥物之所以能戰勝邪氣,必須依賴胃氣的運化,才能讓藥力溫和地發揮作用。發汗、嘔吐、瀉下的方法,都是為了驅逐邪氣。如果邪氣太強,胃氣衰竭,即使服用神丹妙藥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