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無己

《傷寒明理論》~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脾約丸方

約者結約之約。又約束之約也。內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溫。

白話文:

「約」指約束。內經記載,食物飲入胃中後,精氣會散佈到全身。精氣上升到脾臟,脾臟將精氣散佈到全身,經由肺臟調節水液代謝,然後下降到膀胱。水液精華會遍佈全身,五臟六腑運行順暢。這是因為脾臟負責幫助胃液循環。

如果胃氣強而脾氣弱,脾臟就不能約束水液,導致水液無法遍佈全身,只會流向膀胱,造成小便頻繁而大便乾燥。因此說,脾臟約束無力,導致水液代謝失調。

麻仁性味甘平,杏仁性味甘溫。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杏仁。潤物也。本草曰。潤可去枯。脾胃乾燥。必以甘潤之物為之主。是以麻仁為君。杏仁為臣。枳實味苦寒。厚朴味苦溫。潤燥者必以甘。甘以潤之。破結者必以苦。苦以泄之。枳實厚朴為佐。以散脾之結約。芍藥味酸微寒。大黃味苦寒酸。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脾臟喜歡緩和滋潤。進食甘味食物可以緩和它。

《神農本草經》說,滋潤可以消除乾燥。脾胃乾燥,必須以甘潤的食物為主。因此,麻仁作為君藥,杏仁用作臣藥。

枳實味苦寒,厚朴味苦溫。滋潤燥熱的要用甘味,甘味滋潤;消散鬱結的要用苦味,苦味宣洩。枳實、厚朴用作佐藥,用來解除脾臟的鬱結。

芍藥味酸微寒,大黃味苦寒酸。

苦湧泄為陰。芍藥大黃為使。以下脾之結燥。腸潤結化。津液還入胃中。則大便軟。小便少而愈矣。

麻子仁(君一兩),杏仁(臣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枳實(佐半斤炙),厚朴(佐一尺炙去皮),大黃(使一斤去皮),芍藥(使半斤)

白話文:

麻子仁(主藥,一兩) 杏仁(輔助藥,一升,去皮尖,熬煮出杏仁油另做用途) 枳實(輔佐藥,半斤,炙熱處理) 厚朴(輔佐藥,一尺,炙熱處理,去皮) 大黃(輔助藥,一斤,去皮) 芍藥(輔助藥,半斤)

上六味。蜜和丸。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2. 抵當湯方

人之所有者。氣與血也。氣為陽氣。流而不行者則易散。以陽病易治故也。血為陰血。蓄而不行者則難散。以陰病難治故也。血蓄於下。非大毒峻劑。則不能抵當其甚邪。故治蓄血曰抵當湯水蛭味鹹苦微寒。內經曰。咸勝血。血蓄於下。勝血者。必以咸為主。故以水蛭為君。

白話文:

人體最重要的東西是氣血。氣是陽氣,流動不順就容易消散,所以陽症容易治療。血是陰血,積聚不流動就難以消散,所以陰症難以治療。血積聚在下半身,如果不是毒性很強、藥性很烈的藥物,就無法抵擋住它強大的邪氣。所以治療血瘀就叫抵當湯。水蛭味道鹹苦,微寒。《內經》說:「鹹勝血。」血積在下半身,勝血的藥物,必定以鹹味為主。所以用水蛭作為君藥。

虻蟲味苦微寒。苦走血。血結不行。破血者必以苦為助。是以虻蟲為臣。桃仁味苦甘平。肝者血之源。血聚則肝氣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散血緩急。是以桃仁為佐。大黃味苦寒。濕氣在下。以苦泄之。血亦濕類也。蕩血通熱。是以大黃為使。四物相合。而方劑成。病與藥對。

白話文:

虻蟲性質苦寒,苦味藥材可以活血化瘀。血瘀凝滯不通暢,清除血瘀的藥物必須以苦味藥材為輔助。因此,虻蟲用作臣葯。

桃仁性質苦甘而平,肝臟是藏血的臟腑。血瘀會導致肝氣旺盛,肝臟屬苦味,急躁易怒。急躁可用甘味藥材緩和。活血止痛,緩解急躁。因此,桃仁用作佐葯。

大黃性質苦寒,濕氣沉積在下焦,用苦味藥材瀉下。血也是濕性物質。祛除血瘀,通利熱邪。因此,大黃用作使葯。

四種藥材配合使用,形成方劑。藥物針對病情,對症下藥。

藥與病宜。雖苛毒重疾。必獲全濟之功矣。

水蛭(君三十個炙熬),虻蟲(臣三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佐三十個去皮熬),大黃(使三兩去皮酒洗)

上四味。銼如麻豆大。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未利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