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無己

《傷寒明理論》~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頭汗

傷寒頭汗。何以明之。頭者諸陽之會也。邪搏諸陽。津液上湊。則汗見於頭也。邪熱內蓄。蒸發腠理。遍身汗出者。謂之熱越。若身無汗。則熱不得越。熱蒸於陽。故但頭汗出也。何者。以三陰之經。皆上至頸胸中而還。不循於頭。獨諸陽脈上循於頭爾。經曰。但頭汗出。身無汗。

白話文:

傷寒時出頭汗。為什麼這樣說呢?頭部是諸陽經脈匯聚的地方。邪氣侵犯諸陽,津液上湧,就會在頭部出現汗液。邪熱內蓄,蒸發皮膚,全身出汗的,稱為熱越。如果身上不出汗,則熱氣無法外越,熱氣蒸騰於陽經,所以只有頭部出汗。為什麼呢?因為三條陰經都上達頸胸後折返,不經過頭部。只有諸陽經上行經過頭部。醫書上說: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

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為熱不得越而上達者也。又熱入血室。與其虛煩。或陽明被火。及水結胸。皆但頭汗出也。俱是熱鬱於內。而不得越者也。此數者。或吐或下。皆欲除其熱也。或謂頭汗之證。悉屬陽明。而為裡熱也。而有不屬陽明。

白話文:

頸部受壓迫後出現了返流。小便不通暢。口渴,喝了很多水。這表明體內瘀熱。身體必定會發黃。這是因為熱氣無法上行所致。另外,熱氣進入血室,會出現虛弱煩躁。或者是陽明經被火熱侵襲,以及水氣鬱結在胸中,都會導致頭部大量出汗。這些都是因為熱氣鬱積在體內,無法排出。以上這幾種情況,可以用嘔吐或瀉下的方法來驅除熱氣。有人認為,頭汗的症狀都屬於陽明經的裡熱證。但是,也有一些不屬於陽明經的裡熱證。

屬表者乎。且邪但在表者。則無頭汗之證。必也寒濕相搏。與邪氣半在表半在裡者。乃有頭汗也。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及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

白話文:

如果屬於表證的話,而且邪氣只在表層,那麼就不會有頭汗的症狀。如果出現頭汗,一定是寒濕相搏,邪氣一半在表一半在裡。傷寒五六日,已經發汗又再次下痢,胸脅滿痛微有結塊,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但只有頭汗,時而發熱時而發冷,心煩。或者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發冷,心下發脹,不想吃東西,大便硬,脈細。

皆邪氣半在表半在裡。令頭汗出也。濕家但頭汗出。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濕相搏。令頭汗出也。茲數者。皆邪氣所幹。令頭額自然汗出。又不謂之逆。其小便不利。則惡見頭汗出也。濕家下後。亦惡見頭汗出也。茲二者乃為頭汗之逆者也。何則。以小便不利而成關格。若頭汗出陽脫也。

白話文:

所有的邪氣都一半在身體表面,一半在身體內部。會導致頭部出汗。濕氣導致的頭部出汗。想要蓋被子靠近火的人。寒氣和濕氣互相作用。會導致頭部出汗。這些情況。都是邪氣導致。使得頭部自然出汗。又不稱為出汗異常。如果小便不通暢。就會討厭看到頭部出汗。濕氣導致的下瀉後。也會討厭看到頭部出汗。這兩種情況纔是頭部出汗異常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小便不通暢導致關閉不通。如果頭部出汗陽氣就會脫離。

經云。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生。有汗者死。濕家下後。若額上汗出。而微喘者。亦陽脫也。經云。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脈經曰。陽氣上出。汗見於頭者。蓋陽脫也。則知可治而治。知其不可治而不治。皆得十全之上者。在於明辨而審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關格不通,無法排尿,頭部沒有汗液的人會生還。有汗液的人會死亡。濕氣內蘊下注後,如果額頭出汗,並且輕微喘氣,這也是陽氣衰脫的表現。經書上又說:濕氣內蘊下注,額頭出汗,小便不利的人會死亡。腹瀉不止的人也會死亡。脈經中記載:陽氣上浮,汗液出現在頭部,這是陽氣衰脫的表現。如果知道(病症)可以醫治的就醫治,知道(病症)無法醫治的就不醫治。這些都是得到完美結果的關鍵,在於明確認知和仔細判斷。

2. 手足汗

傷寒手足汗出。何以明之。四肢者。諸陽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也。陽經邪熱。傳並陽明。則手足為之汗出。陽明為津液之主。病則自汗出。其有自汗出者。有但頭汗出者。有手足汗出者。悉屬陽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出者。謂之熱越。是熱外達者也。

白話文:

傷寒時手腳出汗。根據什麼來判斷呢?四肢是人體諸陽經的根本,而胃經主宰四肢。手腳出汗是陽明經病變的徵兆。陽經上的邪熱傳變到陽明經,就會導致手腳出汗。陽明經是津液的主宰,病變就會導致出汗。出汗的情況有全身出汗、頭部出汗和手腳出汗之分,都屬於陽明經病變。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全身出汗,叫做「熱越」,這是熱氣向外發散的表現。

但頭汗出者。是熱不得越。而熱氣上達者也。及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旁達也。經曰。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必硬也。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由此觀之。手足汗出。為熱聚於胃可知矣。或謂熱聚於胃。而手足為之汗出。其寒聚於胃。而有手足汗出者乎。

白話文:

但如果頭痛出汗,這是因為體內熱氣無法散發,向上達到了頭部。而手足出汗,則是因為熱氣聚集在胃部,導致津液旁溢所致。醫經上說,手足出汗淋漓,這是大便乾燥的徵兆。手足汗出如水,大便困難且胡言亂語,則採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就能痊癒。從這些現象來看,可以知道手足出汗是熱氣聚集在胃部的表現。有人認為,熱氣聚集在胃部就會導致手足出汗,那麼,寒氣聚集在胃部會有手足出汗的現象嗎?

經曰。陽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即是中寒者也。且熱聚於胃。為可下之證。其寒聚於胃。為不可下。又何以明之。要明於此二者。必曰大便初硬後溏。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是以不可下者也。若大便難譫語者。為陽明證具。則是可下之證。

白話文:

經文說:陽明經因受寒而得病的人,會出現無法進食、小便不通暢、手足異常出汗的症狀。這是即將發展為難以治癒的痼疾的徵兆,也就是受寒得到的疾病。而且熱量聚集在胃部,是可服用瀉藥的證據。而寒氣聚集在胃部,是不可以服用瀉藥的。又有什麼方法來區分這兩種情況呢?要辨別這兩種情況的關鍵在於大便的變化。如果一開始大便硬,之後又變軟,這是因為胃中寒冷,水和食物混在一起的緣故。因此,這種情況是不可以服用瀉藥的。但是,如果大便困難且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則說明陽明經證狀齊全,這時是可以服用瀉藥的。

臨病之際。宜須兩審。

3. 無汗

傷寒無汗。何以明之。腠理者。津液湊泄之所為腠。文理縫會之中為理。津液為風暑濕氣所幹。外湊皮腠者。則為自汗出。若寒邪中經。腠理致密。津液內滲。則無汗。無汗之由。又有數種。如傷寒在表。及邪行於里。或水飲內蓄。與亡陽久虛。皆令無汗。其傷寒無汗。則腠理致密也。

白話文:

傷寒沒有汗。從何得知?

  • **腠理:**津液聚集並透過的通道,稱為「腠」。交錯排列的紋路稱為「理」。

  • **津液受影響:**當津液受到風、暑、濕氣的影響時,會從皮腠滲出,形成自汗。

  • **寒邪入侵:**如果寒邪入侵經絡,會導致腠理緊密,津液無法滲透,因此不會出汗。

不出汗的原因有多種:

  • 傷寒在體表。
  • 邪氣在體內運行。
  • 體內有水飲蓄積。
  • 陽氣虧虛已久。

這些情況都會導致不出汗。其中,傷寒不出汗主要是因為腠理緊密。

風中於衛。則腠理開而自汗。寒中於榮。則無汗。謂腠理閉也。經所謂太陽病惡風無汗而喘。及脈浮緊無汗。發熱。及不汗出而煩躁。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苦頭痛。鼻乾不得汗。脈浮無汗。而喘。與其剛痙無汗。是數者。皆寒邪在表而無汗者也。

白話文:

風寒侵入衛氣,腠理就會打開,導致出汗。寒邪侵入榮氣,則不出汗,這是因為腠理閉塞的緣故。

經書上所說的「太陽病怕風,不出汗,喘息」和「脈浮緊,不出汗,發熱」以及「不出汗,煩躁」等症狀,都是因為寒邪在表而不出汗所致。

陽明病出現不出汗和少小便,幾天後嘔吐、咳嗽、手腳冰冷、頭痛難忍、鼻腔乾燥、脈浮不出汗、喘息,以及身體僵硬不出汗等症狀,這些都是寒邪在表而不出汗的表現。

其邪氣行於里。無汗者。為邪氣在表熏發腠理則汗出。邪氣內傳。不外熏發者則無汗。經所謂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及傷寒發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與夫三陰為病。不得有汗。是數者皆邪行於里而無汗者也。其水飲內蓄而無汗者。

白話文:

病邪侵犯到人體內部。沒有出汗的,是因為病邪還在體表,燻蒸腠理才會出汗。病邪進入體內,不向外燻蒸,就不會出汗。經書上說,陽明經病症沒有出汗,小便不利,心中煩悶的,身體一定會發黃。還有傷寒發熱不出汗,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的,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還有三陰經患病不能出汗的,這些都是病邪在體內而不出汗的。水飲積蓄在體內而不出汗的。

為水飲散而為津液。津液布滲而為汗。既水飲內蓄而不行。則津液不足而無汗。經所謂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是津液內滲而無汗者也。其陽虛無汗者。諸陽為津液之主。陽虛則津液虛少。故無汗。

白話文:

水飲散開之後,轉化為體液。體液滲透後,化為汗液。假若水飲在體內積聚而不運行,就會導致體液不足而無汗。經書上所說的,服用桂枝湯或用瀉下法治療,但仍然頭頸強痛、發熱無汗、心中微痛、小便不利的情況,就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這是體液內滲而無汗的證狀。至於陽虛無汗的人,是因為諸陽(如心陽、肺陽等)主導體液,陽氣虛弱就會導致體液虛少,從而無汗。

經所謂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陽明病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以久虛故也。皆陽虛而無汗者也如是者理之常也。又焉得為異哉。一或當汗而不汗。服湯一劑。病證仍在。至於服三劑而不汗者。死病也。又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黃帝謂陽脈之極也。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中提到,脈象浮而遲緩。遲緩代表陽氣不足,無法發汗,身體必定會發癢。陽明病反而無法發汗,身體出現類似蟲子在皮膚裡爬行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長期虛弱導致的。所有陽虛而無法發汗的患者都屬於這種情況,這很常見,並不特別。如果原本應該發汗卻無法發汗,服用一劑中藥後,症狀仍然存在;如果服用三劑中藥後仍無法發汗,則是致命疾病。另外,熱病脈象浮躁旺盛,卻無法發汗的患者,是黃帝所說的陽脈極盛的表現。

死。茲二者以無汗為真病。詎可與其餘無汗者同日而語也。

4. 頭痛

傷寒頭痛。何以明之。頭痛謂邪氣外在經絡。上攻於頭所致也。難經曰。三陽經受風寒。伏留而不去。則名厥頭痛。言三陽之經上於頭爾。然傷寒頭痛者。太陽專主也。何者。以太陽之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經所謂太陽受病者。頭項痛。腰脊強。又曰七日病衰。

白話文:

傷寒時出現頭痛,是怎麼得知的?頭痛的原因是邪氣外侵經絡,向上攻入頭部。難經中說:三陽經受了風寒,潛伏無法散去,就會被稱為厥頭痛。這是說三陽經脈上行至頭部。不過,傷寒造成的頭痛,主要是太陽經作祟。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太陽經起於眼睛內眥,向上經過額頭,交會於頭頂,再進入腦髓。經文所說的太陽經受病,會導致頭項疼痛、腰脊痠痛。同時還有記載,病情進入第七天後會衰弱下來。

頭痛少愈。雖然。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不若太陽之專主也。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為主表證雖有風寒之不同。必待發散而後已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傷寒也。麻黃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中風也。桂枝主之雖有傷寒六七日不大便。

白話文:

頭痛較少痊癒。雖然陽明經和少陽經也有頭痛,但不如太陽經那樣專門主管。太陽經的頭痛屬表證,是外邪侵襲肌表所致。頭痛是表證的主要表現,無論是風寒感冒,都必須發汗解表後才能痊癒。

太陽經病證的頭痛症狀有:發熱、肌肉痠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無汗、喘息等。這是傷寒的徵象,應使用麻黃湯治療。

太陽經病證的頭痛症狀有:發熱、出汗、怕風等。這是中風的徵象,應使用桂枝湯治療。

即使傷寒到了六七天,大便也不通暢。

頭痛有熱者。而與調胃承氣湯下之者又云。若小便清者知熱不在裡。仍在表也。當與桂枝湯以頭痛未去雖不大便六七日。其小便清者。猶為在表。是知頭痛屬乎表者明矣。頭痛一切屬三陽經也。而陰病亦有頭痛乎。太陰少陰二經之脈。皆上至頸胸中而還。不上循頭。則多頭痛之證。

白話文:

頭痛伴有發熱的,如果使用調胃承氣湯瀉下後,發現小便清澈,表示熱氣不在體內,而是在體表。此時應服用桂枝湯治療。

即使頭痛未消退,但如果大便不通六七天,小便仍然清澈,說明熱氣仍在體表。由此可知,頭痛屬於表證。

頭痛主要與三陽經有關。陰證也會出現頭痛嗎?太陰少陰兩經的經脈都上行到頸部和胸部,不會上行到頭部。因此,多見頭痛的證狀。

惟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眥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病亦有頭痛。經曰。乾嘔吐涎沫者。吳茱萸湯主之者是矣。夫頭者精明之府也。神明居之。小小邪氣作為頭痛者。必曰發散而可也。其或痛甚。入連於腦。而手足寒者。又為真病。豈能發散而已哉。嗚呼。

白話文:

唯有厥陰經絡。沿著喉嚨後部。向上經過頷下、頸部。與眼睛的眼眶相連,從額頭上出來。在頭頂與督脈會合。此經絡有病也會引起頭痛。經書上說:乾嘔吐泡沫的,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這話說得對。頭部是精氣神明聚集的地方。如果頭疼只是由輕微邪氣引起的,那麼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疼痛劇烈,蔓延到腦部,而且手腳冰冷的,那就成了真正的病症。難道只用發散的方法就能治療嗎?唉!

頭痛為外疾猶有不可治者。又矧臟腑之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