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48)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48)

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白話文:

  • 腹部稍有飽脹感,開始時摸起來很硬,後來就會變稀,不適合攻伐治療。

  • 如果有燥屎,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註】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古註曰:「奇經三,陽維、衝脈、帶脈。衝任督帶,陰維也。腎間動氣,上貫肺,下絡腎,名曰陽維。故陽維亦為胃氣之別,循身寸口動脈,至諸陽之絡,會於督脈。」

繁體中文翻譯:

註解雲:「奇經有三個,陽維、衝脈、帶脈。衝任督帶,屬於陰維。腎間的動氣,上通於肺,下絡於腎,稱為陽維。因此陽維也是胃氣的分支,循著身體寸口動脈,通達於各陽脈之絡,並會合於督脈。」

和久田氏曰:「此章辨梔子豉湯證『下之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證也』。然梔子豉湯證心中濡而不實滿,此證腹實滿而心中懊憹。按其實滿為胃中為燥屎之候,可以大承氣湯攻之。若腹雖實滿,但其滿微者,未有燥屎也,是宜和以小承氣,不可以大承氣攻之。若有燥屎者,則攻其燥屎,故曰宜大承氣湯也。」

白話文:

和久田氏說:「這章節辨別了梔子豉湯的證狀,是『大便後心中懊惱煩悶的,就是梔子豉湯證』。但梔子豉湯證的心中濡潤而不堅實,而這裡的證狀是腹部堅實脹滿而心中懊惱煩悶。其實,腹部堅實脹滿是胃中有燥屎的徵兆,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攻下。如果是腹部雖然堅實脹滿,但滿的程度較輕微的,說明沒有燥屎,這時候應該用小承氣湯來緩和,不能用大承氣湯來攻下。但如果確實有燥屎,那就應該攻下燥屎,所以說應該用大承氣湯。」

尾臺氏曰:「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云云,似於梔子豉湯證也。其別在煩與虛煩,及有燥屎與否,脈狀亦不無虛實之異,故診病者,能觀其腹證與脈應,然後處方,可無誤矣。」

白話文:

尾臺氏說:「陽明病下之後,心中懊悔而煩躁,類似梔子豉湯的證候。區別在於煩躁和虛煩,以及有無乾燥的大便,脈象也有虛實的不同。因此,診斷疾病時,要觀察患者的腹證與脈搏相應,然後處方,纔不會誤診。」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傷寒論》)

【註】

白話文:

病人好幾天沒有排便,肚臍周圍疼痛,煩躁不安,有時發作,這是因為有乾硬的大便,所以導致無法排便。(《傷寒論》)

錢氏有言曰:「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者,燥屎在腸胃也。煩躁者,實熱鬱悶之所致。發作有時者,日晡潮熱之類也。」

白話文:

錢氏說:「五六天沒有大便,圍繞著肚臍疼痛的,這是乾硬的大便在腸胃裡。煩躁不安的,是實熱鬱悶引起的。發作有時間規律的,像傍晚發熱潮熱之類的。」

求真按:「發作有時者,痛與煩躁發作有時也,錢氏之說非也。」

張志聰曰:「不言大承氣湯者,省文也。此接上文言,亦宜大承氣湯也明矣。」

白話文:

求真說:「發作不一定有時,疼痛和煩躁的發作會不定時出現,錢氏的說法是錯誤的。」

張志聰說:「不提到大承氣湯是因為簡化文字,這是在接續上文,大承氣湯也是適合的藥方。」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傷寒論》)

白話文:

病人煩躁發熱,出汗後症狀減輕,又像瘧疾一樣,在下午和傍晚發作的熱症,屬於陽明經的熱症。脈象實的,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象浮虛的,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瀉下的方法,可以用大承氣湯;發汗的方法,可以使用桂枝湯。

【註】

在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白話文:

在討論太陽病的篇章中提到「桂枝湯」這個藥方。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白話文:

嚴重腹瀉之後,六七天不大便,煩躁不適、腹脹腹痛的人,這是因為體內有燥屎。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原本就有宿食的緣故,應該服用大承氣湯治療。(《傷寒論》)

【註】

方有執曰:「煩不解,則熱未退可知(求真按:『為不大便,煩而不解之略也』)。腹滿痛,則當診為胃實,故云有燥屎也。」

白話文:

方有執說:「煩躁不退,就知道熱氣沒有退。(「煩不解」是指因大便不通,煩躁不安的緣故。)腹部脹滿疼痛,就應該診斷為胃裡有燥熱的宿便,所以這才說有燥屎。」

《醫宗金鑒》曰:「下之不盡,仍可下之。」

求真按:「此指燥屎也。」

山田正珍曰:「『所以然』之十字,為叔和之釋文,當刪之。」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醫宗金鑒》說:「瀉下不足夠,仍可繼續瀉下。」

求真注:「這句話指的便是燥屎。」

山田正珍說:「『所以然』這四個字,是叔和的注釋,應當刪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有時困難有時容易,時常略有發熱,喘不過氣來無法躺下的,是燥屎導致的。應當服用大承氣湯。(出自《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燥屎,為前日所食之糟粕牢結乾著於腸內者。大便,乃現今所食之糟粕軟潤而順下於肛門者。今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因燥屎橫道而障礙之。況微熱,喘冒不能臥,是煩躁譫狂之漸耶,雖無滿痛,亦必有燥屎,故宜大承氣湯以下之。」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乾燥的糞便,是前一天所吃的食物殘渣在腸道內結成硬塊。大便,是指當前所吃的食物殘渣,它們是柔軟而順暢地向下排出肛門的。現在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有時難以排出,有時又容易排出,是由於乾燥的糞便橫亙在腸道中阻礙所致。況且病人有輕微發熱,氣喘和不能入睡的情況,這就是煩躁譫狂的徵兆。即使沒有腹脹和疼痛,也一定有乾燥的糞便,所以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尾臺氏曰:「病人小便不利云云,此指裡熱結成燥屎也,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亦不至於溏泄也。其時有微熱者,裡熱隱然見於表也。喘冒不能臥者,裡熱上衝使然也。此證脈多沉滑或沉遲,舌色赤而光亮,或起炲刺而渴也。」

白話文:

尾臺氏說:「病人小便不通暢等症狀,這是指裡熱結成了燥屎,所以小便不通暢,大便有時難以排出又有時容易排出,也不會至於腹瀉。這個時候有輕微發熱的症狀,是裡熱隱約表露於體表。喘息難以入睡,是裡熱上攻所致。這個證候的脈象大多沉滑或沉遲,舌頭的顏色發紅發亮,或者有炲刺,而且口渴。」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白話文:

患病兩三天後,脈搏虛弱,沒有太陽病和柴胡湯證狀,煩躁,心下硬。到四、五天後,雖然能吃東西,用小承氣湯,少少地給他喝,稍微緩和一下,使病情稍微安定。到五六天後,給予承氣湯一升。如果大便已經不通六、七天了,小便也少,雖然不能吃東西,但起先心下硬,後來必定會溏瀉,還沒確定形成硬結,攻下必會溏瀉,必須小便通暢,大便確定成硬結,才能攻下,應該用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在小承氣湯條。

白話文:

在小承氣湯條文當中。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白話文:

傷寒病到了六七天,眼睛昏花,視力模糊,沒有表證和裡證,大便困難,身體微微發熱,這屬於實證。應緊急下法治療,宜用大承氣湯。(出自《傷寒論》)

【註】

成無己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邪熱甚於內,上熏於目也。」

方有執曰:「了了,猶瞭瞭也。」

白話文:

翻譯:

成無己說:「眼睛看不清楚,眼睛不協調,是體內邪熱過盛,侵擾到眼睛所致。」

方有執說:「『了了』就是『瞭瞭』的意思。」

尾臺氏曰:「目中不了了者,眼睛矇瞳而不慧然也,以《金匱.驚悸篇》『目睛慧了』可證。」和久田氏曰:「目中不了了者,謂睛子不明也。睛不和者,無潤澤之謂也。無表裡證者,六七日時,宜有由表及裡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等證,已有日數,而無其證也。大便硬,身有微熱者,此因邪氣內實,外證雖不劇,而內實之勢已迫。急下之,不可忽也。」

白話文:

尾臺氏說:「『目中不了了』是指眼睛矇瞳而不聰慧明亮,可從《金匱要略.驚悸篇》中的『目睛慧了』證明。」和久田氏說:「『目中不了了』是指瞳孔不明亮。眼睛不和順,是沒有潤澤的意思。沒有表裡證候是指,六七天內,應該有由表及裡的寒熱往來、胸脅苦悶等證候出現,但卻沒有這些表現。大便硬結,身有微熱,這是因為邪氣內實,外證雖然不嚴重,但內實之勢已經迫切。趕緊瀉下,不可忽視。」

求真按:「患傷寒,經過六七日後,眼球朦朧而亡光澤,且不滋潤,無表證及半表半裡證,而大便難通,身有微熱者,裡實之機已迫,急宜以大承氣湯下之也。」

白話文:

求真按:「患上傷寒病,經過六七天後,眼球昏蒙而失去光澤,且不滋潤,也沒有表症及半表半裡症,但大便不通,身體微熱的,裡實的徵兆已經很明顯,趕緊用大承氣湯來瀉下。」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陽明病,發熱不惡寒,而汗出多者,胃中津液被熱驅出,內實之機已迫,攻下不可忽緩也。」

白話文:

陽明熱病,發燒多汗的,應緊急瀉下,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註釋:

和久田氏說:「陽明熱病,發燒不懼怕寒冷,同時大量出汗,這是胃中的液體被熱力逼迫而排出,導致身體內部充滿虛熱,此時瀉下的治療不能延誤。」

尾臺氏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因已是陽明病,又加多汗發熱,則津液枯竭,而燥屎譫語之險證可立而待也,此機不可失,故急下之。雖發熱汗多,若仍惡寒者,宜更發汗也。凡曰急下之,急溫之,急救之,皆一時之救急也。《本論》『急下之』凡六條,皆僅見證之一二。

白話文:

尾臺氏說:「陽明病,發燒很厲害並伴有大量出汗者,應該趕緊治療。因為這已經是陽明病,再加大量出汗、發燒,那麼體內的津液就會枯竭,而且燥屎、譫語等危險症狀也會立刻出現,這種良機不可錯失,因此需要馬上進行治療。即使發燒很厲害並伴有大量出汗,但依然出現惡寒症狀,則應繼續發汗。凡是所謂的趕緊治療、趕緊溫熱、趕緊急救,都是為了臨時應急。『本論』記載的『趕緊治療』共有六條,都僅僅看到症狀的其中一兩點。

然此不制,則必危險竟起,災生不測,而至於無可如何也,故曰急,以示不可緩治也,所以用大承氣湯以應機而制變,為醫者之要務,可不慎歟?」

白話文:

但是如果不制止它,就一定會發生危險,帶來災難,到最後沒有任何辦法治療,所以說著急,表示不能延誤治療,所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應對情況並改變病勢,是醫者最重要的任務,難道可以不謹慎嗎?」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如果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而且腹部脹滿疼痛,應該急著用瀉藥,適合服用大承氣湯。(《傷寒論》)

成無己曰:「發汗不解,邪熱傳入於府也(求真按:『入府者,入於胃腸也』),而成腹滿痛者,傳之迅速也(求真按:『由太陽傳於陽明之迅速也』),此須急下之。」

白話文:

成無己說:「發汗法不能解表散熱,邪熱迅速傳入胃腸而引起腹滿痛,這是因為邪熱從太陽經傳入陽明經而引起。遇到這種情況,必須緊急攻下法。」

和久田氏曰:「發汗而熱不解,腹滿痛者,亦內實之候也。以其來速,宜急下之。」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翻譯:

內容:久田氏說:「發汗後仍然有熱症未退,腹部脹滿疼痛的人,也是有內熱的徵候。由於熱邪來勢猛烈,應立刻採用瀉下的治療方法。」

《傷寒論》中說:「腹部脹滿不減,而所減不足以道,應當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註:

  • 「腹滿痛者」指腹部脹滿疼痛。
  • 「宜急下之」指應立刻用瀉藥治療。
  • 「當下之」指應瀉下。
  • 「宜大承氣湯」指應使用大承氣湯。

和久田氏曰:「腹滿下之不減,減不足言者,須下之至腹滿消至相當程度者,當用大承氣湯。此承前腹滿痛而言。」

白話文:

和久田先生說:「腹滿用瀉藥治療後不減輕,減輕的程度又不足以稱為有效的,必須用瀉藥治療到腹滿消到相當程度的時候,纔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這是在前面腹滿疼痛的情況下使用的。」

傷寒,腹滿,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當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宜大承氣湯。(《玉函經》)

白話文:

傷寒後出現腹滿,按壓腹部不痛的,是虛證,應該使用補氣的藥物來治療。按壓腹部疼痛的,是實證,應該使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舌苔發黃,但沒有瀉下的大便,使用瀉下的藥物後,黃色的舌苔就會消失。適合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註】

程林《金匱直解》曰:「(求真按:『《金匱》雖載本條,無“宜大承氣湯”句,且“傷寒腹滿”作“病者腹滿”』)腹滿證,虛者可按,實者不可按(求真按:『虛者不痛,故得按;實者因痛,故不得按也』)。若舌有黃苔,未經下者,則因實熱結於中焦,下之實熱除,而黃苔自去矣。」

白話文:

程林在《金匱直解》中說:「(求真按:『《金匱》雖載本條,無“宜大承氣湯”句,且“傷寒腹滿”作“病者腹滿”』)腹滿證,虛證的人可以按壓,實證的人則不能按壓。(求真按:『虛證不痛,所以可以按壓;實證因為疼痛,所以不能按壓』)。如果舌頭上有黃苔,沒有經過下藥治療的,那麼是因為實熱積聚在中焦所致,用藥下火,實熱去除,那麼黃苔自然就會消除了。」

山田正珍曰:「此承上二條,辨腹滿之虛實也。」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這段接著前面兩條,辨明腹脹的虛實。」

求真按:「《傷寒論》無本條,恐係脫簡,今從《玉函經》補之,可與少陽病篇大柴胡湯條參照。」

白話文:

《傷寒論》沒有這條(大柴胡湯下利先吐),應該是脫漏了,現在從《玉函經》中補充,可以和少陽病篇的大柴胡湯條參照。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白話文:

陽明與少陽同時發病,必定會出現腹瀉,如果脈搏不緩和,則說明病情順利。如果脈搏緩和,則說明病情有誤。兩者互相剋制,這就是負。脈搏滑數,說明有宿食。應當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註】

和久田氏曰:「『其脈不負』十八字,為後人羼入,當刪之。陽明少陽合病者,不惡寒,但熱,而心下痞硬,下痢及脈滑有力而數者,雖下利亦有宿食停滯也,故當以下去之。」

白話文:

和久田氏說:「『其脈不負』這十八個字,是後人所添加的,應該刪除它。陽明少陽合病的患者,不畏寒,只發熱,而且心窩部痞硬,有腹瀉,以及脈搏滑利有力而數快的,即使拉肚子也還有宿食停滯,所以應該服用瀉下藥來治療。」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少陽病,得病後二三日,口乾舌燥者,應迅速瀉下,宜用大承氣湯。(《傷寒論》)

山田正珍曰:「自此以下三條,皆是陽明病有燥屎者,實非少陰病也。今冒以『少陰病』三字,以其無熱而有欲寐等證,與太陰病桂枝加大黃湯同例。按承氣湯以脈滑數為法,二百六十四條曰:『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二百二十四條曰:『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可為明證。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從此以下的三條,都是有燥屎的陽明病,實際上不是少陰病。現在冒用『少陰病』三個字,是因為沒有發熱,但有嗜睡等證狀,與太陰病桂枝加大黃湯同例。按承氣湯以脈滑數為法,二百六十四條說:『脈滑而數的,有宿食,應當瀉下,宜用大承氣湯。』二百二十四條說:『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急的,用小承氣湯為主』,可作證據。

下篇曰:『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宜大承氣湯;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合考之,以下三證,可知其脈滑數矣。」

白話文:

下篇中說(大)下(瀉)痢疾,脈搏遲緩而滑利的是內實證,應服大承氣湯治療。下痢卻脈搏滑利的人,一定有(病邪)應該消除,下(瀉)之後才會康復。也應服大承氣湯從下(焦)治療。總的來考查,這三種證狀可以知道脈象滑數。

求真按:「本條以下三證,皆因有少陰病之外觀,仲景雖冠此三字,其實非少陰病,是陽明病也。若為真少陰病時,口中必和,今不然,而口燥咽乾故也。」

白話文:

求真註解:以下三種證候,都是由於有少陰病的外觀,仲景雖然冠以「少陰病」的名稱,但其實不是少陰病,而是陽明病。如果是真正的少陰病,口中一定會協調,現在不是這樣,所以口燥咽乾。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醫宗金鑒》曰:「自利清水者,謂下利無糟粕也。色純青者,謂所下者皆污水也。」

白話文:

少陰病,自己腹瀉清澈的水,顏色純青,心口必定疼痛,口乾,這種情形就要趕快用瀉藥,大承氣湯很適合。

【註】

《醫宗金鑒》說:「自己腹瀉清澈的水,是指腹瀉物中沒有食物殘渣。顏色純青,是指腹瀉物都是污水。」

山田正珍曰:「清,圊也。清水,猶言下水也,與清穀、清便、清血、清膿血之『清』同,非清濁之『清』也。若是清濁之清,其色當清白,不當純青也,注家皆作清濁之『清』,非也。」

白話文:

山田正珍說:「『清』解作『大便』。『清水』猶言『尿』,與『清穀』、『清便』、『清血』、『清膿血』中的『清』相同,不是『清濁』的『清』。如果是『清濁』的『清』,其顏色應該清白,不應該純青。各注家都把『清』解作『清濁』的『清』,這是不正確的。」

求真按:「二說俱是,但欲再補之。自利清水,色純青者,《瘟疫論》所謂熱結旁流也,若不急下之,則忽變為死證之劇證矣。」

白話文:

求真說:「這兩種說法都正確,但想再補充一點。自身利出的清水,顏色純青的,則是《瘟疫論》中所說的熱結旁流,如果不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突然變成致命的嚴重證候。」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少陰病發病六七天,腹脹,大便不通暢者,需要緊急瀉下,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傷寒論》)

腹滿不大便者,為病毒鬱積於腹內之候,已當下之。況此毒已波及於全身,使呈少陰病之證乎,故仲景曰急下之。

白話文:

肚子脹不大便,這是毒邪鬱積在腹部裡,應該立刻讓它排出來。況且這個毒邪已經擴散到全身,出現了少陰病的症狀,所以仲景說要趕緊瀉下去。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腹中滿痛者,腹部膨滿,有自他覺的疼痛也。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註】

白話文:

腹部脹滿疼痛的人,這是實證,應當瀉下,適合服用大承氣湯。(《傷寒論》)

脈象雙弦而遲緩的人,一定心下堅硬。脈象洪大而緊迫的人,陽中有陰,可以瀉下,適合服用大承氣湯。(《傷寒論》)

脈雙弦而遲,心下硬,及脈大而緊者,皆陰陽交錯之證,其屬陽證者,宜以此方下之。下後,然後處置其陰證,故曰宜,不曰主也。

白話文:

脈搏呈現出雙弦且遲緩、心下部堅硬,以及脈搏大而緊繃這些症狀,都是陰陽交錯的明證。如果屬於陽證的患者,應以這個方劑來進行治療。治療之後,再處理其陰證,因此用「宜」這個字,而不是用「主」這個字。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白話文:

有人問:「人病因宿食,用什麼方法來區分呢?」老師回答:「寸口脈搏浮而大,按下去反硬,尺中脈搏微弱而硬,由此可知有宿食。應當用大承氣湯治療。」

【註】

參照總論脈應及診脈法。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實者,實證也。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下利病者,而不好飲食,因不消化物停滯也,故宜本方下之。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三部之脈平者,寸、關、尺三脈皆為平脈,即常脈也。按之,指心下也。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利未欲止者,謂病毒尚熾而未止也。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註】

下利,脈反滑者,下利病者之脈,常微小,今反得滑脈,故曰反也。當有所去者,病毒有自去之機也。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

白話文:

脈象數且滑的,表示身體有實證。這時有宿食積在體內,瀉下會比較好,可用大承氣湯。

【註】 實證:指身體邪氣較盛。

腹瀉但不想吃東西,是因宿食積聚所致。應當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

【註】 宿食:指停滯在消化道中的未消化食物。

腹瀉,三部脈象都平穩,按壓心窩部有緊結感,應立即瀉下,可用大承氣湯。

【註】 三部:指寸脈、關脈、尺脈。按壓:指用手指按壓。

腹瀉,脈象遲緩且滑的,表示有實證。腹瀉還沒有停止的跡象,應立即瀉下,可用大承氣湯。

【註】 遲脈:指脈博速度較慢。

腹瀉,脈象突然變滑的,表示體內的邪氣將要排出,瀉下後會痊癒,可用大承氣湯。

【註】 反:指與常見的脈象相反。

腹瀉已經痊癒,但到了某個特定的時間點又復發,是因為體內的病邪沒有完全清除。應當瀉下,可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