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傷濕條辨第五

傷濕熱不解,舌黃鮮絳,神昏譫語,脈大而數,此氣血燔蒸,熱陷心營。宜用玉女煎,加連翹心、元參心、鮮石斛、鮮菖蒲、青竹葉牛黃丸等味,兩清氣血也。

白話文:

無法理解您提供的輸入。請提供更正確的文字。

此條濕盡化熱,氣血俱病也。熱在氣分,則舌黃,既灼血分,則鮮絳,及燎於心營,則神昏譫妄。故用玉女煎之生地涼血,石膏清氣,知母、石斛養胃陰,連翹、元參清內熱,菖蒲、竹葉清心,牛黃丸宣竅。務得氣爽神清,不使熱爍津耗,而成痙厥為要。

白話文:

這條經絡濕氣完全化為熱氣,氣血都出現病變。熱氣存在於氣分,舌頭就會發黃;一旦灼燒到血分,舌頭就會發紅紫色;如果熱氣蔓延到心營,就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因此,使用玉女煎的生地黃,可以涼血;石膏可以清氣分;知母、石斛可以養胃陰;連翹、元參可以清內熱;菖蒲、竹葉可以清心;牛黃丸可以宣通竅脈。重要的是要讓氣血暢通,神志清醒,防止熱氣耗損津液,導致抽搐昏厥。

2. 傷濕條辨第六

傷濕身熱,煩躁舌絳而黑,神昏譫妄,斑疹隱隱,脈數而促,此熱陷入血。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元參心、連翹心、鮮石斛、鮮菖蒲、人中黃、青竹葉至寶丹等味,涼血化斑也。

白話文:

受風寒濕邪入侵,身體發熱,煩躁不安,舌頭紫紅發黑,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皮膚上隱約出現斑點,脈搏又快又短促,說明熱邪已經深入血液中。

此時應使用犀角地黃湯,並加入元參、連翹、石斛、菖蒲、人中黃、竹葉、至寶丹等藥材,以清涼血液,化解斑點。

上條氣血兩燔,此條熱陷入血,致舌絳而黑。心主血,心熱則譫妄,血熱則斑現,熱極則脈促。凡脈見數促,其熱已極,脈經謂漸退則生,漸進則死。非藉犀角地黃湯涼血,合連翹、元參清熱,石斛、人中黃化斑,菖蒲竹葉清心,兼至寶丹芳香逐穢,恐難速效,然亦已險焉。

白話文:

上面一項是氣血都過旺盛,這一項是熱深入血液,導致舌頭發紅發黑。心臟主管血液,心熱就會胡言亂語,血熱就會長斑點,熱到極點就會脈搏加快。凡是脈象數而快,表示熱已經到了極點,脈經上說脈象逐漸減緩就表示會活,逐漸加快就表示會死。如果不使用犀角地黃湯來涼血,以及連翹、元參清熱,石斛、人中黃化斑,菖蒲、竹葉清心,再配合至寶丹的芳香驅逐污穢,恐怕很難快速見效,但也已經很危險了。

3. 傷濕條辨第七

傷濕惡寒發熱,肢體重痛,胸膈滿悶,或嘔或瀉,脈浮而緩,此濕傷表裡。宜用杏仁厚朴橘紅香薷薄荷藿香、豆卷、澤瀉通草等味,兩清表裡也。

白話文:

當受到濕邪侵襲後,會出現怕冷、發燒、四肢沉重疼痛、胸悶腹脹,有時會嘔吐或腹瀉,脈象浮緩。這種情況表示濕邪已經入侵人體的表裡。可以使用杏仁、厚朴、橘紅、香薷、薄荷、藿香、豆卷、澤瀉、通草等藥材,以清除表裡濕邪。

凡濕傷於表,則惡寒發熱,身重而痛,傷於內,則嘔惡泄瀉,脘滿而悶,脈見浮緩者,表裡俱病也。故宜香薷、薄荷透表,橘紅、厚朴溫中,杏仁、藿香宣上焦,豆卷、澤瀉泄下焦。使三焦表裡之邪,一齊分清,則濕邪不攻自走矣。

白話文:

如果濕邪侵襲身體表面,就會出現畏寒發熱、身體沉重疼痛的症狀。如果濕邪侵襲身體內部,就會出現嘔吐、腹瀉、腹部脹滿堵塞的症狀。脈搏浮緩的人,表示表裡都患病了。因此,宜用香薷、薄荷來疏散表邪,橘紅、厚朴來溫暖中焦,杏仁、藿香來宣通上焦,豆卷、澤瀉來通利下焦。使三焦表裡之邪一齊排出體外,濕邪就會不攻自退。

4. 傷濕條辨第八

傷濕惡寒微熱,舌白不渴,肢節酸楚,胸脘滿悶,脈緩而小,此陰濕傷內。宜用藿香正氣散,加豆卷、通草等味,溫脾利濕也。

白話文:

受到濕邪侵襲,感覺畏寒、發熱不太嚴重,舌頭白苔沒有口渴的感覺,四肢關節痠痛,胸腔和腹部有飽脹感,脈搏緩慢而細小,這是陰濕之邪侵襲人體內部所致。應使用藿香正氣散,再加入豆卷、通草等藥材,溫暖脾臟、化濕利水。

此條陰濕傷陽,必由煩冗過度,氣弱陽衰,時令之濕,得以乘之。初起雖惡寒而不甚發熱,舌白不渴,濕壅中焦,則瀰漫上下,所以胸脘不舒,肢節酸楚並見矣。故用正氣散中之藿樸陳苓溫脾陽,術曲蘇夏宣脾氣,加豆卷、通草理濕氣。俾脾陽得運三焦宣暢,則重濁之邪,由此俱化矣。

白話文:

這一條病症是由於陰氣太重損傷了陽氣,導致身體虛弱、陽氣不足。在濕氣較重的時節,濕邪就會趁虛而入。

初期症狀可能會出現怕冷,但發熱並不嚴重,舌苔白而不渴。這是因為濕邪壅滯在中焦,導致上下不暢,所以胸脘部會感到不適,四肢痠楚。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使用正氣散中的藿香、朴硝、陳皮、茯苓來溫暖脾陽,再用術香、蘇葉、夏枯草來理脾氣。另外,還需要加入豆卷和通草來化濕氣。

這樣一來,脾陽得到溫運,三焦氣機通暢,過重的濕邪就會化解。

5. 傷濕條辨第九

傷濕舌白肢冷,脘痛欲嘔,脈弦而小,此冷濕傷脾。宜用理中湯去朮,加半夏、益智、吳萸、附子等味,扶陽泄濕也。

白話文:

感受濕氣的人舌苔白,四肢冰冷,上腹部疼痛想吐,脈象緊而不有力,這是寒濕侵犯脾臟所致。

宜使用理中湯去掉茯苓,加上半夏、益智仁、吳茱萸、附子等藥材,以溫補陽氣,祛除濕氣。

上條脾陽內虛,濕自外侵,此條脾陽不足,濕自內壅。故並無寒熱身疼,但見脘痛肢冷,舌白脈緩。若非辛溫健脾,濕何由解。故用理中湯以運中陽,去朮則恐其壅滯,加半夏、益智則通陽,吳萸則泄濁,寒甚者再加附子溫之。

白話文:

上一個條例說脾胃陽氣虛弱,濕氣從外部侵入身體。這個條例說脾胃陽氣不足,濕氣從體內蓄積。因此沒有寒熱或身體疼痛,只會出現胃脘疼痛、四肢冰冷,舌苔白、脈搏緩慢的症狀。如果不是用溫熱的藥材來健脾,濕氣怎麼會消除?所以使用理中湯來運轉中焦陽氣,去掉白朮是因為擔心會造成壅滯。加入半夏和益智可以通陽,吳茱萸可以排出濁氣。如果寒氣太重,再加入附子來溫煦身體。

6. 傷濕條辨第十

傷濕發熱微寒,舌黃溺赤,口渴不食,身倦脈大,汗多氣泛,此陽濕傷胃。宜用鮮佩蘭、鮮藿香、鮮石斛、鮮荷葉六一散蘆根竹葉等味,理濕清熱也。

白話文:

身體受潮濕侵襲,感到發熱但又有點冷,舌頭發黃尿液發紅,口渴不想吃東西,身體疲倦脈搏強而有力,出汗較多氣息不順,這是由於陽氣和濕氣同時侵襲胃部所致。應使用新鮮佩蘭、新鮮藿香、新鮮石斛、新鮮荷葉、六一散、蘆根、竹葉等藥材,來調節濕氣、清熱解毒。

前條陰濕傷脾,例宜溫散。此條陽濕傷胃,必由多食煎炙,恣情酒色,致陰虛胃熱。更值暑濕之令,內外燔蒸,故外無頭痛身疼,內無嘔惡胸悶,但見發熱,而略似惡寒。直至舌黃溺赤,口渴不食,勢已燎原,兼之身倦脈大,汗多氣泛,皆陰虛陽亢之候。故用佩蘭、荷葉、藿香、石斛,俱取鮮者。

白話文:

前述的證候是陰氣濕邪損傷脾臟,應當用溫散的方法治療。這一條證候是陽氣濕邪損傷胃,必定是過度食用煎炸炙烤的食物,放縱於酒色,導致陰虛胃熱。碰上暑濕的季節,內外受熱灼烤,所以外表沒有頭痛身痛,內在也沒有嘔吐惡心、胸悶,只見發熱,而且略微類似惡寒。直到舌頭發黃、小便發紅、口渴不思飲食,情況已如燎原大火,加上身體倦怠、脈搏洪大、汗多氣短,都是陰虛陽亢的徵兆。因此採用佩蘭、荷葉、藿香、石斛等藥物,都要取用新鮮的。

得氣輕力薄以卻熱邪,猶恐拘留不解,再兼六一、蘆根、竹葉,清之利之。此法既不傷正,又能祛邪,舍此而投滋膩,恐反增劇矣。

白話文:

利用輕薄之藥,取得氣化之效,驅散熱邪。但仍可能因邪熱阻塞不散,故再加六一散、蘆根、竹葉,以清熱利氣。此法既不傷及正氣,又能驅邪,若捨棄此法而使用滋膩之藥,恐會反使病情加重。

7. 傷濕條辨第十一

傷濕肢體倦怠,嗜臥不食,舌膩便溏,脈虛無力,此氣虛挾濕。宜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升清降濁也。

白話文:

身體因受濕氣而感到疲倦,只想睡覺,不想吃東西,舌苔白膩,大便稀溏,脈象虛弱無力,這是氣虛伴有濕氣的表現。這時應該使用東垣清暑益氣湯,發揮升舉清氣,下瀉濁氣的作用。

凡人中氣素餒,濕邪易蘊,至夏則大氣開泄,不克支持,忽而肢體倦怠,嗜臥不食。經云:傷於濕,則身重不舉。又云:脾病則臉澀,嗜臥。且舌膩便溏,脈虛無力,皆脾衰濕盛之證。故用參、耆、朮、甘補中州,葛根升麻升清陽,茯苓澤瀉降濁陰,神麯、麥芽疏脾氣。

白話文:

正常人如果中氣虛弱、氣血不足,濕邪就容易積聚。到了夏天,人體大氣會宣泄開來,這時中氣虛弱的人就會無法支撐,產生肢體倦怠、喜歡睡覺、不想吃東西的症狀。古籍中記載:「濕邪傷人,會導致身體沉重,無法舉動。」「脾臟有病,會導致臉色暗沉,喜歡睡覺。」現在這個人舌苔膩、大便稀溏,脈搏虛弱無力,這些都是脾氣虛弱、濕氣過盛的表現。因此,我們要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來補益中氣,葛根、升麻來提升清陽之氣,茯苓、澤瀉來降低濁陰之氣,神麯、麥芽來疏通脾胃氣機。

兼之麥冬清心,五味斂肺,合升降疏補俱備,而併力補土,又能清熱斂液者也。此東垣先師化裁製方之妙,豈流俗所能測哉。

白話文:

此外,麥冬能清心,五味子能收斂肺氣,配合升降疏補兼施,又能補益脾胃,同時還能清熱斂液。這些都是東垣先生創新製方的妙用,豈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