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傷濕辨論

夫濕乃重濁之邪,其傷人也最廣。考《難經》《金匱》,有傷濕、中濕、風濕、濕溫之名,殆傷則傷其表。表者,乃陽明之表,肌肉也,四肢也。中則中其內,內者,乃太陰之內,脾陰也,濕土也。故傷表則肢節必痛,中里則脘腹必悶。及濕與風搏,而周身痛楚,濕與熱合,而煩悶熱蒸,都甚於夏秋。

白話文:

濕邪是重濁的邪氣,對人體的傷害最廣泛。考察《難經》和《金匱要略》,有「傷濕」、「中濕」、「風濕」、「濕溫」等病名。所謂「傷」,是指濕邪傷害人體表面。「表」,指的是陽明經的表層,也就是肌肉和四肢。所謂「中」,是指濕邪進入人體內部。「內」,指的是太陰經的內部,也就是脾陰和濕土。因此,傷及表層會導致四肢關節疼痛,侵犯內裏會導致腹中鬱悶。當濕邪與風邪相結合,會導致全身疼痛;當濕邪與熱邪相結合,會導致煩悶、發熱,比夏秋季節更嚴重。

蓋江南地卑氣濕,沿江瀕海,霧露風潮,較別處尤甚,且易感染。故醫者,亦不務傷寒,專事濕溫,然比之傷寒,尤為瑣屑,更難調治。所謂能醫大江南之病者,思過半矣,矧其症,不獨夏秋,四時兼有。其濕之盛者,猶有微熱惡寒,身痛舌白,胸痞溺赤等症可憑。若濕之微者,依然外無痛楚,內不煩擾,但覺倦怠嗜臥,脈證暖弱,一如虛損。

白話文:

江南地區地勢低窪,空氣潮濕,靠近長江和大海,霧露和風潮比其他地方嚴重得多,而且容易感染。因此,醫生不太重視傷寒,而是專門治療濕溫病。但是,與傷寒相比,濕溫病更為繁瑣難治。所謂能醫治江南地區疾病的人,已經超過一半了,更何況它的症狀不只是在夏秋季節,一年四季都有。濕盛的人,還會出現輕微發熱、惡寒、身體疼痛、舌苔白、胸悶、小便發紅等症狀。如果濕氣較輕,則表現為沒有外在疼痛,內在也不煩躁,只是感覺疲倦,喜歡躺著睡覺,脈搏微弱,就像虛寒一樣。

斯候也,誤補之則濕遽化熱而病反增劇,誤消之則濕留正損而更覺難堪。又要分別陽濕陰濕,陽濕者,胃熱恆多,即為濕熱;陰濕者,脾陽必衰,即為濕寒。更審其傷內傷外,傷內者脾土必虛,《內經》所謂卑隘之土,易於聚濕,胸腹必滿,氣機必滯。傷外者,陽氣必虧,河間所謂表虛之體,易於著濕,肢體必重,關節必痛。

白話文: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誤用補藥,濕氣會迅速化為熱氣,病情會加重。如果誤用消散藥物,濕氣會留在體內,損害身體狀況,病情會更加難以忍受。

此外,還需要區分陽濕和陰濕。陽濕的人,胃熱往往較多,這就變成了濕熱;陰濕的人,脾陽一定虛衰,這就變成了濕寒。

還要進一步辨別是內傷還是外傷。內傷的人,脾土一定虛弱無力,就像《內經》所說的「卑隘之土」,容易聚濕,胸腹一定滿脹,氣機一定滯澀。外傷的人,陽氣一定虧虛,就像河間所說的「表虛之體」,容易受濕,四肢一定沉重,關節一定疼痛。

傷內者,理脾為主,傷外者,宣氣為先。陽濕者,主以苦辛,陰濕者,主以苦溫,俱當以淡滲佐之。苟能明其陰陽,分其內外,臨機應變,神而明之,庶不愧為醫中之司命焉。

白話文:

受內傷的,應以調理脾胃為主;受外傷的,應先宣發外邪之氣。陽性濕熱的,應以苦寒辛散的藥物為主;陰性濕寒的,應以苦溫化濕的藥物為主,都應同時採用淡滲利濕的藥物輔助治療。如果能明確病人的陰陽屬性,區分內外傷,根據實際情況應變,靈活通達地運用藥物,那麼就不會愧對「醫中司命」的稱號。

2. 傷濕條辨第一

傷濕初起,無汗惡寒,發熱頭痛,身重肢節痛楚,舌白脈緩,此陽濕傷表。宜用羌活防風薄荷、大力、杏仁厚朴、豆卷、通草、赤苓、薏仁等味,祛風利濕也。

白話文:

濕生瘡痛疽類白乾喉肺等惡酒體海汪

\厚薄而

此言陽濕傷表。陽濕者,即濕溫也。凡人坐臥濕地,披著汗衣,皆能為患。蓋其重濁薰蒸之氣,阻遏衛陽,則惡寒而無汗。閉塞腠理,則發熱而身重。且陽明者胃也,中州之土也。其主肌肉,又主四肢。濕邪襲之,則經氣不宣,關節欠利,而致頭痛身疼。斯時之脈緩而且大,皆為濕熱薰蒸而然。

白話文:

這是指陽濕侵犯身體表面。陽濕,也就是濕溫。通常由於在潮濕的地方坐臥,穿著汗濕的衣服,都會引起陽濕。因為濕氣沉重、蒸發的熱氣阻礙了人體的陽氣,所以會感到發冷但是不出汗。濕氣堵塞皮膚腠理,所以會發熱、身體沉重。而且陽明經指胃,是人體的中央之土。它主管肌肉,也主管四肢。濕邪侵襲陽明經,經氣就會不通暢,關節不利,導致頭痛、身體疼痛。這時脈搏會緩慢且有力,都是由於濕熱蒸發所造成的。

須知濕為土余,非風不勝。故用羌活、防風、薄荷、大力祛風走表,杏仁、厚朴苦溫理脾,豆卷、薏仁、赤苓、通草淡滲利濕。正合《內經》濕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淡滲之旨也。

白話文:

要知道濕氣是土的餘氣,沒有風吹動它難以祛除。因此使用羌活、防風、薄荷、大力等藥物來祛風透表,杏仁、厚朴苦溫以理脾,豆卷、薏仁、赤苓、通草淡滲利濕。這正是符合《內經》中所說的濕邪內盛,用苦溫之藥治療,佐以淡滲之品的意思。

3. 傷濕條辨第二

傷濕汗多,頭額不痛,而肢節欠利,渴不引飲,身熱脈大,此濕漸化熱。宜用杏仁厚朴連翹黃芩、豆卷、滑石通草蘆根、鮮荷葉枇杷葉等味,利濕清熱也。

白話文:

受了濕氣,汗水變多,頭和額頭不痛,但手腳活動不便,感覺口渴但不想喝水,身體發熱,脈搏很強,這是濕氣逐漸轉化為熱。適合使用杏仁、厚朴、連翹、黃芩、豆卷、滑石、通草、蘆根、新鮮荷葉、枇杷葉等藥材來利濕清熱。

上條無汗頭痛,濕襲衛陽之表。仲景云:濕家忌汗,汗之則變痙者,為傷陰也。所以垂訓後人,不可過於升散,以傷陰液為誡。此條既汗而頭不痛,是表邪已泄,而濕猶未化。所以肢節仍痛,濕從熱化,則液不升而口渴。熱被濕蘊,則氣不清,不喜引飲。脈漸大者,燎原之勢漸熾也。

白話文:

上文中提到沒有出汗而頭痛,是因為濕邪侵襲衛陽的表層。仲景說:「濕邪忌出汗,出汗就會轉變成痙攣,這是因為傷到了陰津。」所以他告誡後人,不能過度宣散,以免損傷陰液。這條說的是已經出汗但是頭痛沒有好,說明表邪已經宣泄出去,但是濕邪還沒有化解。所以肢體關節仍然疼痛,濕邪隨著熱氣化解,則體液不能上行而口渴。熱氣被濕邪蘊藏,則氣機不暢通,不喜歡喝水。脈搏逐漸變大,表示火勢逐漸蔓延。

須用杏仁、厚朴苦溫理脾,連翹、黃芩苦寒清熱,仍兼豆卷、滑石、通草、蘆根甘淡滲濕,荷葉、枇杷葉辛涼清氣。俾濕化熱清,陰液不傷,庶無熱陷昏譫之險耳。

白話文:

使用杏仁和厚朴溫熱理脾,連翹和黃芩苦寒清熱,再搭配豆卷、滑石、通草和蘆根甘淡滲濕,荷葉和枇杷葉辛涼清氣。這樣一來,濕氣和熱氣得以化解,陰液不會受傷,就不會出現熱氣陷落導致昏迷、胡言亂語的危險情況了。

4. 傷濕條辨第三

傷濕肢節不和,舌苔漸黃,口渴喜飲,溺赤煩冤,此濕遏熱蒸。宜用葛根、花粉、黃芩木通杏仁厚朴滑石、豆卷、蘆根竹葉等味,清肺理濕也。

白話文:

若身體因濕氣導致四肢關節疼痛僵硬,舌苔逐漸變黃、口渴想喝水、小便顏色發紅、精神煩躁,這是體內的濕氣阻滯導致熱氣蒸騰所致。可以選用葛根、花粉、黃芩、木通、杏仁、厚朴、滑石、豆卷、蘆根、竹葉等中藥材,清肺化濕。

上條濕熱參半,故宜苦辛涼解。此條熱甚於濕,漸灼肺津,勢等燎原,所以肢節欠利,口渴舌黃,煩蒸溺赤,身中陰液皆被消爍。豈可再雜溫燥,以傷氣液。只宜葛根、花粉清上焦,黃芩、木通宣經遂,杏仁、厚朴運脾氣,滑石、蘆根、豆卷、竹葉甘涼淡滲,以清氣分,庶不致陰傷風動也。

白話文:

上條中濕熱參雜,因此應該使用苦、辛、涼性的藥物來清熱解毒。這條中的熱重於濕,逐漸灼燒肺部的津液,勢頭像燎原大火,所以四肢關節不靈活,口渴,舌頭發黃,煩躁,小便赤黃,體內的陰液都被消耗殆盡。怎麼可以再使用溫熱燥烈的藥物,那樣會損傷氣血津液呢?只宜使用葛根、花粉來清化上焦,黃芩、木通來疏通經脈,杏仁、厚朴來運化脾氣,滑石、蘆根、豆卷、竹葉都是甘涼清淡滲濕的藥物,可以使用它們來清氣分,這樣纔不至於陰津受傷,風邪乘虛而入。

5. 傷濕條辨第四

傷濕煩蒸身痛,舌黃尖絳,脈大而洪,此陽明氣熱。宜用蒼朮白虎湯,加連翹、元參、杏仁通草蘆根滑石等味,清氣化熱也。

白話文:

身體因濕氣受傷而發燒、煩躁、疼痛,舌苔黃色且舌尖發紅,脈搏大且強勁。這是陽明經的熱氣太盛。適用的方劑是蒼朮白虎湯,再加入連翹、元參、杏仁、通草、蘆根、滑石等藥材,以清除濕氣並化解熱氣。

上條熱甚於濕,濕尚留連。故清涼淡滲之中,少雜苦溫以運脾陽。此條濕漸化熱,熱甚於濕,傳入陽明,則蒸熱煩躁,逼犯心營,則舌尖漸絳,脈漸洪大。此邪在陽明,將欲入營。故用白虎湯,加元參、連翹以清氣熱,合滑石、蘆根、通草甘涼淡滲,以驅濕熱。仍用蒼朮者,以身尚疼痛,余濕未盡耳。

白話文:

上一個處方中,熱證比寒證嚴重,但寒證仍舊存在。因此,使用清涼利尿的藥物,並少量加入溫補的藥物來運化陽氣。

這個處方中,寒證逐​​步轉化為熱證,熱證比寒證嚴重,傳入胃經,出現口乾舌燥、心煩氣燥的症狀。熱證逼迫心包,舌尖逐​​步發紅,脈象逐​​步變得洪大。病邪在胃經,即將進入心包。因此,使用白虎湯,加入人蔘和連翅以清熱氣,配合滑石、淡竹葉和通草以清涼利尿,驅除溼熱。仍然使用蒼朮,因爲身體仍舊疼痛,還有殘留的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