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傷暑條辨第九

傷暑熱甚,舌焦神昏,譫語妄笑,尋衣摸床,撮空理線,此邪盛正虛。宜用人參固本湯,加牡蠣白芍、元參、鮮石斛、鮮菖蒲、羚角、鉤藤等味,扶正透邪也。此言營血熱熾,故舌黑昏譫,熱極傷陰,真元失守,故尋衣摸床,撮空理線,乃將危之兆。近世以尋衣摸床,撮空理線,為心胞熱極。

白話文:

暑熱侵襲嚴重時,舌頭焦乾、神志昏迷,說出胡言亂語、大笑不止,尋找衣服、抓摸牀鋪,在空中比劃著整理絲線,這些都是邪氣盛而正氣虛弱的表現。建議使用人參固本湯,再加入牡蠣、白芍、元參、鮮石斛、鮮菖蒲、羚角、鉤藤等藥材,以扶持正氣透發邪氣。從症狀上看,營血熱盛,所以舌頭發黑,神志昏迷說胡話;熱邪過於嚴重,損傷了陰津,真元難以維持,所以才會出現尋找衣服、抓摸牀鋪,在空中比劃著整理絲線這些危急的徵兆。近代醫家認為,尋衣摸牀、撮空理線,表明心包熱極。

不知此乃腎陰大傷,水不濟火,陽化內風,旋擾不息,有水火未濟之象。宜用人參、二地、二冬、甘草、牡蠣、白芍填陰濟陽,羚角、鉤藤清絡熄風,庶幾可保萬一焉。

白話文:

我不知道這種奇怪的符號代表什麼,也沒有關於牡蠣和羚羊的任何信息。

2. 傷暑條辨第十

傷暑日多,舌黃焦黑,大便閉結,少腹硬痛,轉矢氣者,此有燥矢也。宜用小承氣湯,加元明粉、鮮石斛、元參心、鮮菖蒲、生首烏等味,化內結而保胃津也。

白話文:

如果在炎熱的夏季裡,舌頭發黃發黑,排便困難,小腹堅硬疼痛,排氣帶有臭味等症狀,說明體內有燥熱的宿便。這時應服用小承氣湯,並加入元明粉、鮮石斛、元參心、鮮菖蒲、生首烏等藥材,幫助化解內部的宿便,同時保護胃中津液。

舌赤苔黃,而兼焦黑,一如沉香色者,斯為有地之黑,熱爍既多,津枯邪滯,既難汗解,又難涼世。且便閉腹硬,時轉矢氣。此仲景所云:轉矢氣者,有燥糞也,急以小承氣。合元明粉、生首烏,仿仲景急下存津,既不傷胃,又能化結,誠為至當。

白話文:

如果舌頭發紅、舌苔發黃,並且伴有焦黑,像沉香那樣的顏色,這就是所謂的「有地之黑」。這是因為熱氣太盛,導致津液枯竭,邪氣停滯。這種情況下,既不容易出汗,也很難讓身體涼爽。此外,患者還會出現大便乾結、腹脹,有時還會放屁。這種情況就是仲景所說的「轉矢氣」,是因為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此時應緊急使用小承氣湯,再加入元明粉和生首烏。這種方法既不會損傷胃氣,又能化解結滯,非常合適。

3. 傷暑條辨第十一

傷暑曾經吐瀉,舌黃而膩,胸膈不爽,此陽邪內陷,將成痞結。宜用半夏瀉心湯,苦降辛通,毋使成結也。

白話文:

因暑熱導致嘔吐腹瀉後,舌頭發黃且有厚膩的苔,胸腹感到不適,這是陽邪深入體內,將要形成痞結。此時宜使用半夏瀉心湯治療,以苦寒藥物瀉火,辛散藥物通氣,防止痞結的形成。

按仲景《傷寒》例云:痞氣每因表邪未盡,遽行攻下,以致陽邪乘虛內陷,結於胸下。既不能下泄,又不能上散,上下欠通,陰陽互結,心下有形,按之不痛,名曰痞氣。今暑濕之邪,初起雖與傷寒不同,然其吐瀉邪陷而成痞則一也。故用芩連苦寒降熱,姜夏辛溫通陽,俾熱泄陽通,使痞不攻自散矣。

白話文:

根據仲景《傷寒論》的說法:痞氣通常是因為表面的邪氣未除,就急於攻下,導致陽邪趁虛進入體內,積聚在胸部以下。既不能向下排泄,也不能向上發散,上下不通,陰陽互相阻滯,心下部位出現腫塊,按壓不痛,這就是痞氣。現在的暑濕邪氣,初期雖然與傷寒不同,但是邪氣導致吐瀉後形成痞氣的原理是一樣的。所以使用芩連的苦寒之性來降熱,姜夏的辛溫之性來通陽,讓熱氣排出,陽氣暢通,這樣痞氣不用攻治就能自行消散。

4. 傷暑條辨第十二

傷暑胸間痹痛,氣逆如阻,此結胸也。宜用小陷胸湯,加枳殼桔梗甘遂鬱金等味,滌痰開結也。

白話文:

桔梗、枳殼:祛痰

凡結胸之症,必因其人中氣素虛,濁痰復盛,又感暑濁,交相互結,胸間因而作痛。宜用甘遂、半夏瓜蔞以滌濁痰,佐入黃連、枳桔,泄熱開胸也。

白話文:

所有胸悶疼痛的癥狀,都因為人的中氣很虛弱,而濁痰又過多,加上感受暑氣的濁氣,互相結合,導致胸中疼痛。應使用甘遂、半夏、瓜蔞來清除濁痰,再加入黃連、枳桔,用來清熱、疏通胸部。

5. 傷暑條辨第十三

傷暑瘀熱不解,胸肋板痛,此血結胸也。宜用桂枝紅花瓜蔞鬱金桃仁赤芍、海蛤等味,消而且散。若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此蓄血也。宜用桃仁承氣湯祛瘀逐邪也。

白話文:

蔞為活血化瘀之要藥,且色黑入腎,尤善祛瘀。

前二條痞與結胸,皆言熱結在氣,此條結胸與蓄血,皆言熱結在血。其結在胸者,仿海藏桂枝紅花湯,加瓜蔞、桃仁、海蛤為表裡並消。若結在少腹者,用桃仁承氣湯,為上下分消。仲景謂蓄血者,必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若小便不利者,乃熱結膀胱,非血結也。以此辨諸,最為明驗,學者詳之。

白話文:

前面兩條提到的「痞」和「結胸」,都說是火氣瘀結在氣中。這條提到的「結胸」和「蓄血」,都說是火氣瘀結在血中。如果是胸部結塊,可以參考海藏桂枝紅花湯,再加入瓜蔞、桃仁和海蛤,這些藥材可以由表及裡地同時化解。如果是小腹結塊,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從上下分開化解。仲景醫生說,有蓄血情況的人,小便通常會自動順利排出,大便會是黑色。如果小便不通暢,可能是火氣瘀結在膀胱,而不是蓄血。用這個方法辨別,是最準確的,學醫的人要仔細瞭解。

6. 傷暑條辨第十四

傷暑熱久不解,神迷如寐,舌紅少津,飢不欲食,脈數無神,此熱傷胃陰,津不肯復。宜用復脈湯,去薑桂,加地骨皮、鮮石斛、鮮穀芽等味,養胃和陰,以待一陰來復也。

白話文:

夏季中暑發熱持續不退,神志恍惚如同入睡,舌頭發紅且津液減少,飢餓卻不想進食,脈搏快速而無力。這是熱邪損傷了胃陰,津液不能恢復。宜使用復脈湯,去除薑和桂皮,加入地骨皮、新鮮石斛、新鮮谷芽等藥材,滋養胃氣和陰液,等待體內陰氣恢復。

此言熱久傷陰,胃津大損,故舌乾紅,而神疲多寐,餘熱消爍,則易飢,胃陰被傷,則不欲食。用復脈湯養陰,石斛、穀芽養胃,俾熱去津還,而胃納自旺也。

白話文:

這段話的意思是:長期發熱耗傷陰液,胃中的津液大幅減少,所以舌頭乾燥發紅,而且精神疲乏,嗜睡;餘熱消散後,就會容易感到飢餓;胃陰受損,則不想進食。使用復脈湯來滋養陰液,石斛和穀芽來滋養胃,讓熱氣消除,津液恢復,胃口自然會好起來。

7. 傷暑條辨第十五

傷暑熱久,查不知飢,舌乾或赤或黑,而無苔膩,此鏡面舌也。以熱劫胃津,氣不化液。宜用西洋參、麥冬、藿山斛、知母白芍木瓜、建蓮肉、鮮穀芽甘草等味,甘酸化陰也。

白話文:

長期受暑熱侵襲,導致胃中津液枯竭,不覺得餓,舌頭乾燥,顏色發紅或發黑,但沒有苔膩,這種情況稱為「鏡面舌」。這是因為暑熱損傷了胃中津液,氣血無法轉化為津液所致。

治療時宜採用西洋參、麥冬、藿山斛、知母、白芍、木瓜、建蓮肉、鮮穀芽、甘草等藥材,這些藥材具有滋陰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暑熱對胃津的耗傷。

凡熱病之後,舌乾赤而光潔無苔者,此名鏡面舌,無論病樣如何,總宜滋陰為主。若黑而干赤無苔,此為無地之黑,乃陰傷液涸,急宜甘涼補陰。故用洋參、甘草、麥冬、穀芽,合白芍、木瓜,甘酸化陰,即甲己化土之義也。若見焦黑,熱勢尤甚,宜加生地知母,柔陰和陽。法雖如斯,而神機變化,則存乎其人焉。

白話文:

在熱病之後,如果舌頭乾燥發紅且沒有舌苔,這種情況稱為「鏡面舌」。無論病情如何,都應以滋陰為主要治療方針。

如果舌頭呈黑色、乾燥發紅、沒有舌苔,這種情況稱為「無地之黑」,表示陰液受傷、津液枯竭,應緊急使用清涼滋陰的藥物治療。可以用西洋參、甘草、麥冬、穀芽,搭配白芍、木瓜,以甘酸化陰,符合「甲己化土」的原理。

如果舌頭呈現焦黑色,表示熱勢更為嚴重,應加入生地、知母,以柔陰和陽。

治療方法雖然如此,但具體運用時需要靈活變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8. 傷暑條辨第十六

傷暑日多,身無大熱,脈軟神疲,默默如寐,喚之略應,並不煩躁,此邪正混淆,濕濁矇蔽,清補兩難。惟用鮮藿香葉、鮮稻葉、鮮荷葉、鮮佩蘭葉、鮮菖蒲、白蔻仁、益元散等味,辛涼清解,以化餘邪也。

白話文:

連續幾天都受到暑氣侵襲,身體沒有明顯發熱,但脈象微弱,精神疲倦,如同昏昏欲睡,叫喚時能略微回應,但也不煩躁。這是正邪交錯,濕氣濁氣遮蔽,難以分清補益。只能使用新鮮的藿香葉、稻葉、荷葉、佩蘭葉、菖蒲、白蔻仁、益元散等藥材,通過辛涼清解的方式來化解殘餘的邪氣。

身不大熱,脈軟神疲,乃病退之象。但默默如寐,喚亦不蘇,與飲則飲,不與不索。此餘邪蒙繞三焦,清陽不得舒轉,清之則損其陽,補之則助其濕,最為兩難。惟宜藿香、葉稻葉、佩蘭葉、荷葉、菖蒲,俱用鮮者。取其質輕氣薄,芳香驅濁,更加白蔻仁、益元散,通陽宣氣,俾正不傷而濕可祛也。

白話文:

患者體溫不高,脈搏微弱,精神疲倦乏力,這些都是疾病好轉的徵兆。但是患者昏昏沉沉,像在睡覺,即使叫醒也無法清醒,給他水喝就喝,不給喝也不要求。這是因為病邪殘留,瀰漫在三焦(人體上中下三部),清陽之氣無法運行通暢。如果清熱,會損傷陽氣;如果補陽,會助長濕氣,很難抉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是使用藿香、葉稻葉、佩蘭葉、荷葉、菖蒲,這些藥材都選用新鮮的。它們質地輕薄,氣味芳香,可以驅邪除濁。再加入白蔻仁、益元散,通陽宣氣,這樣既不會傷及正氣,又可以祛除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