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麻木

王損庵治大理卿韓珠泉,遍身麻木,不能舉動。以神效黃耆湯加減授之,用黃耆一兩二錢,參、芍各六錢,他稱是一服減半。彼欲速效,遂並二服為一服,服之旬日,其病如失。論以元氣未復,宜靜養完固,而後可出。渠不能從,盛夏遽出見朝謁客,勞煩累日,忽馬上欲墜,僕從者扶歸。

白話文:

王損庵醫師為大理寺卿韓珠泉治療遍身麻木無法動彈的病症。他開了神效黃耆湯,並做了加減,處方包含了黃耆一兩二錢、人參和芍藥各六錢,其他藥材則減半。

韓珠泉急於見效,於是同時服用了原本分兩次的藥量。服用後十天,他的病情就消失不見。王損庵建議他元氣尚未恢復,應該靜養以鞏固療效,之後才能外出。

不過,韓珠泉並沒有聽從醫囑。在盛夏時節,他急著外出拜見朝中官員和賓客,連日勞累。某天,他在馬上突然感覺要摔下來,隨從急忙扶他回家。

邀診視,辭不治,數日歿。嗚呼!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可不戒哉。(《治法匯》)

張路玉治沈步云,解組後,以素稟多痰,恆有麻木之患,為疏六君子湯,服之頗驗。而性不喜藥,入秋以來,漸覺肢體不遂。脈之,得軟滑中有微之象,仍以前方去陳皮,加歸、耆、巴戟,平調半月而安。然此症首重樽節,方可保全,毋徒恃藥力為也。

白話文:

張路玉治療沈步雲的病情。解除了藥物後,因為沈步雲平素體質多痰,經常有肢體麻木的困擾,張路玉開了疏六君子湯,服用後症狀有所改善。不過沈步雲本身不喜歡吃藥,入秋後漸漸感到肢體行動不便。張路玉為他把脈,發現脈象柔軟滑潤中帶有微弱的異常,於是沿用之前的藥方,去掉了陳皮,加入了歸、耆、巴戟,平調治療半個月後恢復正常。但是,這個病症最重要的是節制情慾,纔能夠保持健康,不應該只依賴藥物治療。

巴慈明婦,產後眩暈心悸,神魂離散,若失臟腑之狀,開眼則遍體麻木,如在雲霧之中,必緊閉其目,似覺少可,晝日煩躁,夜則安靜。服四物等則嘔逆不食,薑、附等則躁擾不寧。其脈虛大而數,按之則散,舉之應指。此心火浮散之象,因艱產受驚,痰飲乘虛襲入心包絡中,留伏膈上,有入無出,致綿延不已。

白話文:

有一位婦女名叫巴慈明,產後出現頭暈心悸、精神恍惚、感覺身體裡空空的,像失去了臟腑一樣。一睜開眼睛就全身麻木,好像在雲霧中,必須緊閉眼睛,才能稍微緩解。白天煩躁不安,到了晚上才會安靜下來。服用四物湯等補血藥就會噁心嘔吐,吃不了東西;服用薑、附子等溫補藥就會更加躁動不安。她的脈象虛大而數,按壓後脈象會散亂,抬起手指後脈象又會恢復。這是心火上浮散亂的表現,是因為生產時受了驚嚇,痰液趁虛侵入心包絡,停留在橫膈膜上,進來了出不去,所以症狀一直持續。

蓋目開則諸竅皆開,痰火堵塞心竅,所以神識無主;目閉則諸竅皆閉,痰火潛伏不行,故得稍安。與東垣所云閤眼則陽氣不行之麻迥別。況晝甚夜輕,明是上焦陽位之病,與理痰清火之劑,諸症漸寧。然或因驚恚,或因飲食,不時舉廢,此伏匿膈上之痰,無從搜滌也。乘發時用獨參湯紫雪,開通膈膜,仍與前藥,調補半年而愈。

白話文:

眼睛睜開,身體其他孔竅也會打開,痰火堵塞腦部,導致神識不清;眼睛閉上,身體其他孔竅也會閉上,痰火潛伏不動,所以能夠暫時安定。這與東垣所說的「閤眼則陽氣不行」截然不同。況且白天症狀嚴重,晚上症狀較輕,顯然是上焦陽位疾病,使用化痰清火的藥物,諸多症狀逐漸康復。然而,有時因受驚生氣,或因飲食不節,病情時好時壞,這是因為有痰潛伏在橫膈膜之上,無法徹底清除所致。趁發作時,用獨參湯下紫雪,打通橫膈膜,再配合之前的藥物,調補半年而痊癒。

黃履素曰:餘年四十七時,忽患小指麻軟,時作時止,每夏愈而冬甚。素聞指麻當防中風,因講求預防之法。有言宜卻風化痰者,其說大謬。有言宜順氣活血者,謂氣行則痰自消,血活則風自滅,其言近是。及讀《薛氏醫案》治蔣州判中滿吐痰,頭暈指麻云:中滿者,脾氣虧損也;痰盛者,脾氣不能運也;頭暈者,脾氣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氣不能用也。遂以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以補脾土,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而愈。

白話文:

黃履素說:我在四十七歲的時候,突然感到小指麻木軟弱,時好時壞,到了夏天會好轉,到了冬天就會加重。我本來就聽說手指麻木要預防中風,因此研究預防辦法。有人說應該祛風化痰,這說法大錯特錯。有人說應該理氣活血,認為氣血流通痰就會消散,血氣充足風就會消失,這說法接近正確。後來我讀了《薛氏醫案》,裡面記載了治療蔣州判官中滿吐痰、頭暈手指麻木的案例,書中提到:中滿是因為脾氣虧損;痰盛是因為脾氣不能運化;頭暈是因為脾氣不能升;手指麻木是因為脾氣不能使用。於是,我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來補脾土,再用八味地黃丸來補土母,最後痊癒了。

後惑於《乾坤生氣方》云:凡人手指麻軟,三年後有中風之疾,可服搜風天麻二丸以預防之,乃朝餌暮服,以致大便不禁,飲食不進而歿。夫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帷幙可也。若服前丸以預防,適所以招風取中也。讀之怏然,遂確守其法,蓋於今十有三年矣。

白話文:

後來我受《乾坤生氣方》的誤導,書中說:凡是手指麻痺柔軟,三年後會有中風的疾病,可以服用搜風天麻丸兩丸來預防。於是,我早晚服藥,導致大便失禁、飲食不進而死亡。預防疾病的道理,應該是養氣血、節制飲食、控制情緒、遠離房事。如果服用上述藥丸來預防,反而會引風招致中風。讀到這裡,我深感不快,便堅守正確的方法,至今已經十三年了。

陸養愚治丁慕云,患麻木,左手足不能舉,惡風,或時自汗,服小續命十劑不效。或謂風症宜大汗之,小續命湯參以補養氣血之品,故不效耳。因倍風藥,減參、芍輩,二劑汗如雨,反覺一身盡痛,遊走不定,並左手足不能舉,昏沉厥逆,甚危。診之,陽脈弦細而數,陰脈遲澀而空。

白話文:

陸養榮醫生治療丁慕雲,丁慕雲患有肢體麻木、左手足不能舉起、怕風,有時會自汗,服用小續命湯十帖後沒有效果。有人說風症應該大發汗,小續命湯中參用補養氣血的藥物,所以沒有效果。於是加倍服用發汗藥,減少人參、白術等補氣養血藥。服用兩帖後,丁慕雲大汗淋淋,反而感覺全身疼痛,疼痛遊走不定,並出現左手足不能舉起、昏沉、氣逆等危險症狀。診斷時發現,陽脈細小而急促,陰脈緩慢、空洞。

謂此雖似風,然昔人云:麻者氣虛,木者血虛,手足不任者脾虛,具此三虛,止宜調養氣血,則風症自除。小續命正以風藥過倍,血藥殊少,何反倍風藥而去參、芍?宜其劇矣。仲景云:大法夏宜汗,以陽氣在外也。春月陽尚稚,初出地下,大汗之,使衛氣亟奪而失守,營血不隨,所以遍身走痛,昏沉厥逆,皆氣血垂絕之象也。

白話文:

麻木服,有

急用大料十全大補湯,濃煎灌之,少蘇;為灸風池、百會、肩井、曲池、間使、三里六穴各數壯,以防中臟之危。自此諸症漸減,飲食漸進。第大便常結,痞悶微熱,此汗多津液不足,故下不去,則上不舒,以潤字丸五分,日二服。便行猶燥,以八物倍歸,加麥冬、知母以潤之,少佐檳榔木香、豆仁以調其氣。

白話文:

緊急使用大料十全大補湯,濃縮後灌服,病人稍微好轉;用艾條灸風池、百會、肩井、曲池、間使、三里六個穴位,以防止內臟受到傷害。從此症狀逐漸減輕,食慾也逐漸恢復。只是大便經常乾燥,胸口悶脹,微微發熱,這是因為汗液過多,津液不足,所以大便無法順暢,反讓上半身產生不適,因此服用潤字丸五分,一天兩次。大便仍然乾硬,用八物倍歸湯,再加入麥冬、知母以滋潤,並稍加入檳榔、木香、豆仁來調理氣息。

可不必。自後每燥結,服潤字丸五分,甚則一錢,月餘全愈。

張文叔傳木香丸續命丹二方。戊辰春,中書左丞張仲謙,患半身不遂,麻木,太醫劉子益與服之,汗大出,一服而愈。故錄。(《寶鑑》羅有治張案,在江選。)

白話文:

張文叔傳授了木香丸和續命丹這兩種藥方。戊辰年的春天,中書左丞張仲謙得了半身不遂、麻木的病症,太醫劉子益給他服用了這兩種藥方,結果大汗淋漓,服了一劑就好了。因此記錄下來。(《寶鑑》羅有治的張仲謙案例,收錄自《江選》一書。)

李東垣治杜意逵,患左手右腿麻木,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已三四年矣。諸醫不效,求治。曰:麻者氣之虛也,真氣弱,不能流通,至填塞經絡,四肢俱虛,故生麻木不仁。與一藥,決三日效。遂制人參益氣湯,服二日,手心便覺熱,手指中間如氣脹滿。至三日後,又覺兩手指中間如手擦,傍觸之,曰真氣遍至矣。

白話文:

李東垣醫治杜意達,杜意達患有左手和右腿麻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也經常麻木到手腕,症狀已經持續了三四年。其他醫生治療無效,杜意達於是求助李東垣。李東垣說:「麻木是氣血不足所致,正氣衰弱,不能正常運行,導致經絡阻塞,四肢氣血不足,因此產生麻木不仁的症狀。」他開了一帖藥給杜意達,並表示三天後會有效果。杜意達服用兩天的「人參益氣湯」後,手心就感覺溫熱,手指中間有氣體鼓滿的感覺。到第三天,杜意達又感覺兩手指間有摩擦感,用手按壓時,他說:「真氣已經通達全身了。」

遂於兩手指甲傍,各以三稜針一刺之,微見血如黍黏許,則痹自息矣。後再與調理而愈。

繆仲淳治顧仲恭,心腎不交,先因失意久郁,及平日勞心,致心血耗散。去歲十月晨起,尚未離床,忽左足五指麻冷,倏已至膝,便不省人事,良久而蘇,乍醒乍迷,一日夜十餘次。醫者咸云痰厥,繆云:純是虛火。服丸藥一劑,今春體覺稍健。至四月後,丸藥不繼,而房事稍過,至六月初十,偶出門,前症復發,扶歸,良久方醒。

白話文:

繆仲淳治療顧仲恭的心腎不交症。顧仲恭因為失意,長久抑鬱,再加上平時勞心過度,導致心血耗散。去年十月,他早上起牀還沒有離牀,忽然左腳五個腳趾麻木寒冷,迅速蔓延到膝蓋,隨即昏迷不醒,過了很久才甦醒。醒醒迷迷中,持續了一天一夜十多次。其他醫生都說這是痰厥,但繆仲淳認為這是虛火。服用了一劑丸藥後,今年春天身體感覺稍微好些。到了四月後,丸藥斷了,房事做得多了點,到了六月初十,他出門時,舊病復發,被扶回家後過了很久才甦醒過來。

是日止發一次,過六日,天雨稍感寒氣,前症又發二次,現今兩足無力,畏寒甚,自腹以上不畏寒。繆曰:人之五臟,各有致病之由,謹而察之,自不爽也。夫志氣不遂則心病,房勞不節則腎病,心腎交病,則陰陽將離,離則大病必作,以二臟不交故也。法當清熱補心,降氣豁痰以治其上,益精強腎,滋陰增志以治其下,則病本必拔。

白話文:

今天只發作一次,過了六天,天降大雨,感到些微寒氣,之前的症狀又發作了兩次,現在雙腳無力,非常畏寒,只有從腹部以上不畏寒。繆氏說:人的五臟,各自有引發疾病的原因,仔細觀察,自然不會有錯。人的志氣不順暢就會導致心臟疾病,房事過度不節制就會導致腎臟疾病,心和腎的問題交織在一起,則陰陽將要分離,分離則大病一定會發生,這是因為這兩個臟腑沒有協調運作的緣故。治療方法應該清熱補心,降氣豁痰以治療上半身的症狀,益精強腎,滋陰增志以治療下半身的症狀,這樣疾病的根源一定能被拔除。

以心藏神,腎藏精與志故也。平居應獨處曠野,與道流韻士討論,離欲道之根,極性命之源,使心境清寧,暫離愛染,則情念不起,真精自固,陰陽互攝,而形神調適矣。湯方:貝母三錢,茯苓三錢,遠志一錢五分,棗仁五錢,蘇子二錢,石斛三錢,麥冬五錢,甘草炙五分,木瓜三錢,牛膝八錢,石菖蒲一錢,入牛黃末一分,天竺黃一分,竹瀝一杯,臨臥、飢時各一服。三劑後,加人參五錢,枇杷葉三片,霞天膏五錢。

白話文:

中醫認為,心臟儲藏神志,腎臟儲藏精氣和意志。平時應該獨自一人在曠野中,與志同道合的人探討養生之道,遠離慾望的根源,追求生命與元神的本源,讓心境清淨安寧,暫時遠離情愛糾纏,這樣才能使情感不起波瀾,真氣精元得以鞏固,陰陽相互調攝,形神也就能和諧適應了。藥方:

  • 貝母三錢
  • 茯苓三錢
  • 遠志一錢五分
  • 棗仁五錢
  • 蘇子二錢
  • 石斛三錢
  • 麥冬五錢
  • 甘草炙五分
  • 木瓜三錢
  • 牛膝八錢
  • 石菖蒲一錢
  • 加入牛黃末一分
  • 天竺黃一分
  • 竹瀝一杯

在睡前和飢餓時各服用一劑。服用三劑後,加入人參五錢、枇杷葉三片、霞天膏五錢。

丸方:遠志、天冬、麥冬、茯神、茯苓各六兩,棗仁八兩,生地八兩,杜仲四兩,白芍六兩,甘草炙三兩五錢,黃柏六兩,牛膝十兩,五味六兩,蜜丸。空心及臨臥服五六錢,石斛湯加竹瀝送下。

白話文:

藥丸配方:

  • 遠志、天冬、麥冬、茯神、茯苓:各六兩
  • 棗仁:八兩
  • 生地:八兩
  • 杜仲:四兩
  • 白芍:六兩
  • 甘草(炙製):三兩五錢
  • 黃柏:六兩
  • 牛膝:十兩
  • 五味子:六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藥丸。

服用方法:

  • 空腹時和睡前服用五到六錢的藥丸。
  • 用石斛湯加入竹瀝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