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壽堂

《醫原》~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內傷大要論

《內經》論內傷,首言七情。曰:怒傷肝,悲勝怒(金勝木);喜傷心,恐勝喜(水勝火);思傷脾,怒勝思(木勝土);悲傷肺,喜勝悲(火勝金);恐傷腎,思勝恐(土勝水)。此七情之病,還以七情治之也。又曰: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喜則氣緩(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若喜失之太過,則心氣又渙散不收矣)。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內傷是由七情引起的,首先提到的是七情。文中說:憤怒會損傷肝臟,悲傷可以剋制憤怒(金屬性勝過木屬性);喜悅會損傷心臟,恐懼可以剋制喜悅(水屬性勝過火屬性);思考會損傷脾臟,憤怒可以剋制思考(木屬性勝過土屬性);悲傷會損傷肺臟,喜悅可以剋制悲傷(火屬性勝過金屬性);恐懼會損傷腎臟,思考可以剋制恐懼(土屬性勝過水屬性)。這七種情緒導致的疾病,也可以用這七種情緒來治療。書中還記載:所有疾病都是由氣產生的,憤怒時氣會上升(憤怒時氣機逆亂,嚴重時會導致嘔血和腹瀉,所以氣會上升),喜悅時氣會舒緩(喜悅時氣機和暢,心志通達,營衛運行順利,所以氣會舒緩。但如果喜悅過度,心氣又會渙散難以收斂)。

悲則氣消(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胸中,故氣消),恐則氣下(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寒則氣收,熱則氣泄(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白話文:

悲傷:氣消退(因為悲傷時心臟收縮,肺葉張開,上焦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熱氣滯留在胸中,所以氣息消退)

恐懼:氣下行 (因為恐懼時精氣不足,精氣不足則上焦閉塞,閉塞則氣返流,返回後下焦脹滿,所以氣息下行) 驚嚇:氣混亂 (因為驚嚇時心臟沒有依靠,精神無處可歸,思慮不定,所以氣息混亂) 勞累:氣消耗 (因為勞累時喘息出汗,內外都過度消耗,所以氣息消耗) 思慮過度:氣鬱結 (因為思慮過度時心臟專注於某事,精神不散,正氣內聚而受到阻礙,所以氣息鬱結) 寒冷:氣收縮 (因為寒冷時毛孔閉塞,氣息不暢,所以氣息收縮) 炎熱:氣發泄 (因為炎熱時毛孔打開,氣血運行通暢,大汗淋漓,所以氣息發泄)

指外感言)。治法:不外急者緩之(甘),散者收之(酸),抑者散之(辛),驚者平之(酸、甘鎮攝),勞者溫之(甘溫),損者益之(甘平),結者散之(辛潤),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之類。

白話文:

這些都是指外來的病因。治療方法:如果病情發展得急迫,就用甘味的藥物緩解;如果病情發散,就用酸味的藥物收斂;如果病情抑制,就用辛味的藥物疏散;如果受到驚嚇,就用酸味或甘味鎮定;如果因勞累所致,就用甘溫的藥物溫補;如果因損傷所致,就用甘平的藥物補益;如果出現結塊,就用辛潤的藥物疏散;如果寒邪入侵,就用熱性的藥物溫驅;如果熱邪入侵,就用寒性的藥物清涼。

《難經》論五勞,謂自上損下者,一損肺(咳嗽),二損心(盜汗),三損胃(食減便溏),四損肝(善怒、筋緩),五損腎(淋漏),過胃則不治;自下損上者,一損腎(遺濁、經閉),二損肝(脅痛),三損脾(食減、脹、瀉、肌消),四損心(驚悸、不寐),五損肺(咳喘),過脾則不治。

白話文:

《難經》中討論五勞,認為從上往下損傷的依序為:

  1. **損傷肺:**咳嗽

  2. **損傷心:**盜汗

  3. **損傷胃:**食慾減退、大便稀溏

  4. **損傷肝:**易怒、筋脈鬆弛

  5. **損傷腎:**尿頻、尿失禁

如果損傷超過胃,就無法治療。

從下往上損傷的依序為:

  1. **損傷腎:**遺精、尿濁、經期不順

  2. **損傷肝:**肋骨疼痛

  3. **損傷脾:**食慾減退、腹脹、腹瀉、肌肉消瘦

  4. **損傷心:**心悸、失眠

  5. **損傷肺:**咳嗽、喘息

如果損傷超過脾,就無法治療。

又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金匱》謂肺勞損氣,心勞損神,脾勞損食,肝勞損血,腎勞損精,與《難經》同義。後人又於五勞推為六極。

白話文:

另外還說:傷害肺的人,要補益他的氣血;傷害心的人,要調和他的陰陽平衡;傷害胃的人,要調適他的飲食,讓他的寒溫適中;傷害肝的人,要緩解疼痛;傷害腎的人,要補益他的精氣。《金匱要略》說肺勞損氣,心勞損神,脾勞損食,肝勞損血,腎勞損精,與《難經》的意思相同。後人又將「五勞」擴展為「六極」。

六極者,數轉筋,指甲痛,為筋極;牙疼,踵痛,足痿不耐久立,為骨極;面無華色,頭髮墮落,為血極;膚如蟲行,體肉乾黑,為肉極;肌無膏澤,目無精光,羸瘦肌癢,搔則為瘡,為精極。然則內傷首言七情者,原病之所由起也;分言五勞者,明病之所由起、所由傳也;推言六極者,窮病之所至極也。一言以蔽之,不外精、氣、神三者而已矣。

白話文:

六種極端病症:

  • 筋痛、指甲痛:筋極
  • 牙痛、腳後跟痛、腳軟站不穩:骨極
  • 臉色蒼白、頭髮脫落:血極
  • 皮膚如蟲子爬行、身體乾枯發黑:肉極
  • 皮膚乾燥無光澤、眼睛無神、消瘦、肌肉發癢抓撓後易形成潰瘍:精極

內傷疾病首先涉及情緒(七情),這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其次是勞累(五勞),說明疾病產生的原因及其傳變過程;最後是六種極端病症,這是疾病發展到極致的表現。

總而言之,這些疾病都離不開精、氣、神三者的失衡。

且夫精也、氣也,人身之一陰一陽也;神者,又貫乎陰陽之中,相為交紐者也。

請徵諸天地。天一生水,水降於下,其濁者凝而為土以成地,地所生之草木為地毛,石為地骨,金為石之君,亦地骨之類,火雖生於地,實即天之陽氣蘊蓄於地中者。是天地者,太極一氣之所化也。水為天之精,火為天之氣,而水火默運於天地之間,時行物生,終而復始,又為天地之神。

白話文:

請參考天地之間的自然現象。天降下雨水,雨水降落到地面,而雨水中的雜質沉澱凝結形成泥土,構成了大地。大地上生長的草木就像大地的毛髮,岩石就像大地的骨骼,金屬則是岩石的主人,也是大地的骨骼之一類。火雖然產生於大地,但實際上是天上陽氣孕育在地中的結果。所以天地是太極一氣化生而成的。水是天的精華,火是天的氣息,而水火在天地之間默默地運行,推動著萬物的生長,周而復始,又成為天地的主宰。

是天地者,亦精氣神一氣之所生生化化者也。天之神氣,依地以為基;人之神氣,依形體以為歸宿。故朱子謂太極為陰含陽;邵子謂陽為陰之父,陰為陽之母。凡此皆言根陰根陽,相為交紐,而不可須臾離者也。以人言之,人身囫圇一個形軀,稟父母之精血凝結而成,猶水之澄清在下,其濁者凝聚為土以成地體。水為天一之原,水即人之天也。

白話文:

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是由精氣神三者相互作用而產生和轉化的。天上的神氣依附於地而存在;人的神氣依附於身體而存在。所以朱熹說太極是陰中含著陽;邵雍說陽是陰的父親,陰是陽的母親。這些話都是在說陰陽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離。就人來說,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由父母的精血凝結而成,就像水沉澱後,清澈的水在下面,渾濁的水在上面凝固成土形成大地。水是天地的根源,水就是人的天。

金為水源,水天本一氣也,故天與水隔則為訟,水行天上則為需。水之濁者凝而為地,是地本水之渣滓凝結而成。故人後天生於先天,其形質皆為水類,內外百體,皆賴水養,而火即寓於水之內。包地之內外,皆天氣也;包人之內外,皆陽氣也。天之陽氣,蘊蓄於地中;人之陽氣,蘊蓄於腎中。

白話文:

金是水之源頭,水和天本是一體的。因此,天和水隔離就是爭訟,水在天上運行就是需要。渾濁不清の水凝結就變成了土地,所以土地本質上是水渣滓凝結而成。因此,人的後天生命起源於先天生命,人的形體本質都屬於水類,人體內外所有器官組織都依賴水的滋養。而火就蘊藏在水之內。包裹住地表的內外都是天氣;包裹住人體的內外都是陽氣。天的陽氣積蓄在土地中;人體的陽氣積蓄在腎臟中。

天之陽氣,天心默運於宇宙之間;人之陽氣,人心默運於形體之間。人具百體,心生最先;(西學謂妊胎二十日,心已成模。)百體先死,心死最後。心本血結而成,血為水類。腎為先天,心尤為先天。心於卦為離,離即先天之乾,乾為天,心即天也。夫人形體皆屬陰物,只有心中一點真陽,得之有生之始,以為本性之靈,明生生之化機。

白話文:

宇宙的本元始於出之靈,人命固提,提心,心心體,體,底,,,生生,,,。,,,,,,身,心心,,,中,,,,,,,,,,,,,,,,,,,,,,,於,塊,,,,,,有,,,,,,,,,,,,,,,,,,,,,,,,,,,,,,,,,,,,,,,,,,,,,,,,,,,,,,,,,,,,,,,,,,,,,,,,,,,,,,,,,,,,,,,,,,,,,,,,,,,,,,,,,,,,,,,,,,,,,,,,,,,,,生字,,,,,,,,,,,,,、、,,,,,,,,,,,,,,,,,,,,,,,,,,,,,,,,,,,,,,,,,,,,,,,,,,,,,,,,,,,,,,,,,,,,,,,,,,,、、,,,,,,,,,,,,,,,,,,,,,,,,,,,,,,,,,,。。。,,,,,,,,,,,,,,,,,,,,,,,,,,,,,,,,,,,,,,,,,,,,,,,,,,,,,,,,,,,,,,,,,,,,,,,,,,,,,,,,,,,,,,,,,,,,,,,,,,,,,,,,,,,,,,,,,,,,,,,,,,,,,,,,,,,,,,,,,,,,,,,,,,,,,,,,,,,,,,,,,,,,,,,,,))),))),,,,,,,,,,,,,,,,,,,,,,,

所謂真陽者,心之神也。經雖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智(水性活潑,故主智)。之分,而要皆心之所之而有所主者也;雖有喜傷心、悲傷肺、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之分,而要皆心之動而有所累者也。(觀《大學》心有所忿𢜀云云便知)。古歌云:別有些兒奇又奇,心腎原來非坎離。

白話文:

所謂的真陽,就是心靈的精髓。雖然經書記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智」(水性靈活,因此主掌智慧),但這些都只是心的作用,有其各自的職掌;雖然有「喜傷心、悲傷肺、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的說法,但這些都是心靈有所感動而造成不同的負擔。(看《大學》裡「心有所忿𢜀」這句話就可以明白) 古人有一首歌謠唱道:「另有一種很奇特的情況,心和腎原來不是坎離這兩個卦象。」

此以身為坎為地,以心之神氣為離為天。春山先生曰:夫人日間為人事紛擾,神氣外用,不能內交心身,是為否。否者,疲也,否則為未濟。夜間安寐,如萬物歸根,神氣來復,內交心身,是為泰。泰者,安也,安則為既濟,是為外坎離。人能動靜交相養,使神氣常交於心身,則真陽之氣依形軀之陰以為歸宿,心身之坎離交,而心腎之坎離自斷無不交之理!陰陽交則平,不交則病,相離則死。

白話文:

這段話是說人體的坎水代表身體,離火代表心神。春山先生說:白天人們因處理事務而勞累,心神外耗,無法內斂交會身心,這叫「否」。「否」就是疲倦,疲倦就會導致「未濟」。夜晚安睡時,就像萬物歸根,心神得以恢復,內斂交會身心,這叫「泰」。「泰」就是安寧,安寧就意味著「既濟」,即神氣與身體外感應合。人能動靜交替調養,使心神經常與身心交會,那麼真陽之氣就可以依附於身體的陰氣作為歸宿,心身之坎離交會,自然而然就會導致心腎之坎離交會。陰陽交會則平衡,不交會則生病,分離則死亡。

故曰內傷百病,不外精、氣、神三者而已矣;精、氣、神三者,又不外神氣與精交與不交二者而已矣。

請析言之。勞力者傷氣,經所謂汗出喘息,內外皆越,勞則氣耗是也。氣耗則陽虛,陽虛必生內寒,內寒必生內濕。虛則氣浮,脈多浮虛豁大,又或陽虛氣陷,按之不鼓,沉細無力,故仲景謂脈虛為勞,脈大亦為勞。

白話文:

從醫學角度來說,勞累的人會傷了氣。如經文所說,勞累時汗出、喘氣,內外氣息都過於逸散,這就會導致氣力耗盡。

氣力耗盡就會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必定會產生內寒,內寒必定會產生內濕。陽氣虛弱則氣息浮散,脈象大多浮虛豁達。或者陽氣虛弱導致氣息下陷,按脈時感覺不出跳動,脈象沉細無力。所以仲景認為脈象虛浮為勞損所致,脈象大也是勞損所致。

見證多怯寒、少氣、自汗、喘乏、頭眩、心悸、食減無味、腹脹飧泄、吞酸噯腐、面黃而浮、反不覺瘦,或蒸蒸發熱,必兼體倦、自汗,甚至中虛不運,不能砥柱中流,虛熱上浮,吐血成碗、面黃、舌淡,而無熱象。此等虛熱,用勞者溫之之法,如建中、保元、歸脾之類,分輕重用之,所謂形不足者,補之以氣是也。尤須息勞靜養,復其耗散之氣,自可就痊。

白話文:

這些症狀多是虛寒、氣虛、盜汗、呼吸困難、頭暈、心悸、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反胃打嗝、面色蠟黃浮腫,但不會感到消瘦,或是身體發熱,同時伴有身體疲倦、盜汗,甚至身體虛弱到無法支撐,虛熱上浮,吐血量多、面色蠟黃、舌頭顏色淡白,但沒有發熱的表現。

對於這種虛熱,用進補的方法來溫補,比如服用建中丸、保元湯、歸脾湯等,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用量,這是因為「形體虛弱者,用補氣的方法來治療」。

更重要的是,要休息調養,恢復消耗掉的氣,自然就能痊癒。

否則陽虛不復,傷及真陽,陽痿精寒,寒精自滑,吸短偏臥,又須加溫潤甘平及血肉有情諸品,如枸杞、沙苑、菟絲、蘆巴、制首烏、山藥、扁豆、破故、鹿膠、羊腎淡菜海參之類,填補陰中之陽,以固脾胃。又或陽傷及陰,氣不化精,濕轉為燥,脈變短數、潮熱、骨痛、上咳、下利。

白話文:

枸杞、菟絲子、扁豆、腎臟、脾臟、濕氣

此自上損下,由肺及腎者也,若過胃泄瀉,則治療難矣。另有一種勞力傷氣之病,因一時負重,偶然傷力,氣逆於上,胸脅疼痛,甚則呼吸亦痛,咳嗽帶紅。此等傷氣,宜用結者散之之法,如蔞皮、大貝、紫菀杏仁枇杷葉,輕降肺中逆氣。吐紅加蘇子三七汁、鬱金汁、懷牛膝、丹參、藕汁之類,辛潤以化之,與肺勞損氣治法不同。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由上向下蔓延,從肺部到腎臟的,如果已經影響到胃部造成腹瀉,那麼就難以治療了。

還有一種勞損性氣傷病,是因為一時負擔過重,偶爾傷力所致。氣息逆上,造成胸脅疼痛,嚴重時連呼吸都會疼痛,咳嗽帶血。

這種氣傷應該用收斂來散發的方法,例如蘿蔔皮、牡蠣、紫菀、杏仁、枇杷葉,來緩和肺中的逆氣。

もし吐血的話,可以加上蘇子、三七汁、鬱金汁、懷牛膝、丹參、藕汁等辛潤藥物來化解,與肺勞損氣的治療方法不同。

若勞心者傷神,又重於勞力傷氣者也。或卷牘煩劇,或百計圖謀,心神無片刻之靜,心體無安養之時,由是君火內沸,銷爍真陰,不但傷神,並能傷精,陽不依陰,自陰不潛陽,陰虛必生內熱,內熱必化內燥,脈多細澀,甚而數澀,或浮弦搏指,皆陰虛化剛之象。見證多驚悸、怔忡、心熱、盜汗、虛煩不寐,甚則君火引動相火,傷及真陰,乾咳、吐血、遺滑、淋濁、骨蒸潮熱,諸證叢生。此亦自上損下,由心及腎者也。

白話文:

過度用腦會損傷精神,比體力勞動更嚴重。可能是卷帙煩多,或者謀劃繁雜,精神一刻不得安寧,身體也得不到休息。因此,心火旺盛,消耗真陰,不僅損傷精神,還能損傷精氣。陽氣不依附陰氣,陰氣也無法約束陽氣,陰虛必定產生內熱,內熱必定化為內燥,脈搏多為細弱澀滯,甚至快速澀滯,或浮弦脈搏搏擊手指,都是陰虛化剛的徵象。

證據大多表現為心悸、怔忡、心熱、盜汗、虛煩失眠,嚴重時心火牽動相火,損及真陰,出現乾咳、吐血、遺精滑泄、淋漓濁尿、骨蒸潮熱等多種症狀。這也是上焦損害下焦,由心及腎的表現。

治法必以甘涼育陰,及血肉諸品,填補精液,如補心、固本、復脈、生脈、三才、六味、二至、二仙、五陰之類,隨其輕重用之,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尤須安心靜養,以後天真陰招攝先天真陽,俾心陽下交於腎,腎陰上交於心,陰平陽秘,乃克有濟。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必須使用甘涼藥物滋養陰分,以及使用補血補肉的藥材,填補精液,像補心、固本、復脈、生脈、三才、六味、二至、二仙、五陰等藥方,根據症狀的輕重選擇使用。所謂的精液不足,就用味道甘甜的藥物來補。特別需要注意安心靜養,用後天的純陰吸引先天的純陽,讓心陽下交於腎,腎陰上交於心,陰陽平衡,祕而不泄,纔能有所收效。

更有七情傷神之輩,為害尤甚。嘗見情志怫鬱,悲憂思慮過度,心陽鬱結,而肝、脾、肺之氣亦因之鬱結。肝葉撐張,則為脹為痛,多怒多煩;脾不輸精,肺不行水,則生痰生飲,噯腐吞酸,食減化遲,大便作燥,不燥則瀉。在初起時,宜用抑者散之之法。夫散非發散之謂,亦非辛香破耗之謂。

白話文:

情緒影響身體更甚,特別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傷身。我曾見過因抑鬱、悲傷、思考過度而導致心陽鬱結,進而肝、脾、肺之氣也鬱結。肝臟腫脹則會有脹痛感,容易生氣煩躁;脾臟無法運化,肺臟無法排出水分,則會產生痰飲,表現為噯氣、吞酸、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乾燥或拉肚子。在初期,應採用抑制鬱結的方法。這裡的「抑」不是發散,也不是使用辛香藥物消耗能量。

逍遙散法,不用散而用湯,減去白朮,借柴胡之微辛以達之,酌加蔞皮、薤白、貝母、杏仁、柏子仁當歸酸棗仁遠志、生穀芽之類,辛潤以開之。諸仁皆陰中含陽,生機內寓,最能調暢心神。或再佐牡蠣、決明、龜板鱉甲之類,咸柔以軟之;桑葉、釵斛之類,微苦以清之。

白話文:

就像逍遙散的做法,不用散劑,改用湯劑,去掉白朮,借柴胡的微辛來達到作用。適當加入蔞皮、薤白、貝母、杏仁、柏子仁、當歸、酸棗仁、遠志、生穀芽等,辛潤來疏通它。各種仁類都是陰中包陽,蘊含著生機,最能調暢心神。或者再加牡蠣、決明、龜板、鱉甲等,鹹柔來滋潤它;桑葉、釵斛等,微苦來清熱它。

稍久則氣結者血亦結,或納穀不順,或大便燥結,或咽中作梗(俗名梅核氣)。此噎膈將成之候,又須加阿膠肉蓯蓉、枸杞、蔗汁、梨藕汁、牛乳、白蜜、韭汁、薑汁之類,甘潤、辛潤、咸潤以流暢之。尤須怡情靜養,庶可獲效。乃世俗治法,往往見其氣結,即用香附、元胡、木香砂仁青皮厚朴烏藥諸燥藥,以為辛香流氣。

白話文:

時間久了,氣血不暢通,則血也會凝結。可能食慾不振,大便乾燥,或喉嚨有異物感(俗稱梅核氣)。這時噎膈症狀即將形成,需要再加入阿膠、肉蓯蓉、枸杞、甘蔗汁、梨藕汁、牛乳、蜂蜜、韭菜汁、薑汁等甘潤、辛潤、鹹潤的食材,讓氣血暢通。尤其要保持心情愉悅、好好休息,纔能有效改善。然而,世俗的治療方法往往看到氣結,就用香附、元胡、木香、砂仁、青皮、厚朴、烏藥等辛燥的藥物,認為辛香能疏通氣鬱。

不知此無形之結,由於太虛之體默運無權,遂至窒礙不通,豈有用辛香破耗之藥,重傷氣血而能轉為流暢之理?且結則營衛澀滯,氣不運水,必然生痰生飲,或雖見自利,而艱澀不爽。

白話文:

這個無形的阻塞,它並非來自於體質虛弱而無法正常運作。如果阻塞不通,怎麼可能用辛溫的藥物耗傷氣血,就能讓它恢復正常?而且鬱結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津液無法正常運作,必然會產生痰飲。即使出現腹瀉,也會感到難受不暢。

此皆因結而燥,因燥而濕之見證,與陽虛化濕者有霄壤之分,又豈有用溫燥之藥而能治因燥致濕之理?往往愈治愈結,脹痛日增,氣血益虛,默運之權益窒,由是成膈、成蠱、成勞,不治者多。不觀諸《內經》乎!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傳為息賁者,死不治。夫二陽,胃也。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氣血凝結而導致乾燥,乾燥後又生濕的表現,與陽氣不足導致的濕氣完全不同。怎麼可能用溫燥的藥物治療因乾燥導致的濕氣呢?通常這樣反倒會加重氣血凝結,脹痛逐漸加劇,氣血更虛弱,默運氣血的功能也受到阻礙,因此會形成膈症、蠱病、勞損,大多數人無法治癒。難道沒見過《內經》嗎?其中寫道:胃經和脾經的疾病會影響心臟和脾臟,表現為氣血運行不暢,女性月經不調,如果進一步發展為風消或息賁,就會無法治癒而死亡。這裡提到的二陽就是胃經。

發心脾者,謂二陽之病,發於心脾者也。思為脾志,實本於心,故張雞峰謂噎膈為神思間病。心脾氣結,飲食漸減,病及二陽。陽明為多血之經,血乃水穀之精氣,賴脾氣以散輸,奉心君而化赤。今心神受傷,困及其子,飲食不嗜,生化無資;衝脈上隸陽明,陽明虛則血海(沖為血海)乾澀,是以不月。觀女子不月,而男子少精可知。

白話文:

所謂「發心脾」,是指陽明經受病邪侵襲,而病邪又影響到心脾二臟。按照中醫理論,脾主思慮,而思慮的根源來自於心,所以張雞峯認為「噎膈」這種疾病是由於精神思慮過度所致。

當心脾氣機鬱結,就會影響飲食,導致食量減少。病邪如果影響到陽明經,就會影響到血液的運行,因為血液是水穀精氣的精華,需要脾氣的運化和輸布,纔能夠供養心君,並且轉化為赤色。

如今,心神受到損傷,就會影響到脾的功能,導致飲食不振,營養物質無法充足供應。衝脈隸屬於陽明經,而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血海(中醫認為衝脈為血海)乾澀,從而出現閉經。反過來看,女子閉經,而男子少精,可以佐證這種說法。

血虛則生熱,熱爍則化燥,肌肉乾瘦,如風消物,故曰風消。心火無制,上爍肺金,金燥則不能運布水精以歸正化,津液留於胸中,變為痰飲,咳嗽不已,傳為息賁(氣奔迫而為喘也),何治之有?此郁損心脾化燥之一端也。若悲怒恐驚,更易耗傷心腎肝膽精血,尤宜大劑潤養,佐以鎮攝神志,最忌耗散破削,致之不救。又見悲憂思慮過度,郁損心神。

白話文:

當血氣不足時,身體會產生熱量,熱量過剩會化為燥氣,使肌肉乾枯瘦弱,像被風吹過一樣枯萎,所以中醫稱為「風消」。心火過旺時會影響肺部,導致肺部乾燥而無法輸布津液,津液滯留在胸中,化為痰液,導致咳嗽不止,進而發展成氣喘。當身體處於這種狀態時,治療起來非常困難。這是因為情緒鬱結損害了心脾,導致乾燥。如果再加上悲傷、憤怒、恐懼或驚嚇,更會耗損心、腎、肝、膽的精血,此時更應加強潤養,並輔以安神定志的藥物,最忌耗散精氣,否則無法挽救患者。此外,過度悲傷、憂慮和思考也會鬱結損害心神。

心主血,諸脈皆屬於心,心氣結而諸脈中營氣自不能循其常度,將見始也氣結,既也血結,結則隧道拘攣,往往腹中有硬塊成形之患,肝膽經脈所過部位,有瘰癧成串之患,甚有生乳岩、結核、內疽、附骨、對口、發背等證。體干,故堅硬;內附筋骨,故不紅腫;血燥,故潰後少膿;肌肉堅硬,故潰後生管,甚則成硬弦多骨之類。皆剛象也,皆燥徵也,與濕熱凝於肌肉,外生癰腫,易潰而多膿水者不同。

白話文:

心臟主管血液,所有脈絡都與心臟相連。當心氣堵塞,脈絡中的營血就會無法順暢運作,一開始可能會出現氣血堵塞,接著會出現血塊。這些堵塞會導致管道收縮,經常會出現腹中有硬塊形成的狀況。

肝膽經絡通過的部位,容易出現串狀的淋巴結腫大(瘰癧)。嚴重時,甚至會出現乳腺癌、結核、內部潰瘍、骨骼附著物、對口(甲狀腺腫)、發背等症狀。

身體幹燥,因此這些硬塊堅硬;內部附著在筋骨上,因此沒有紅腫;血液乾燥,因此潰爛後膿液很少;肌肉堅硬,因此潰爛後會形成管狀物,嚴重時會變成堅硬的弦狀或多骨狀。

這些都屬於陽性的徵狀,也是乾燥的徵兆,與因濕熱凝結在肌肉中,外部形成容易潰爛且會產生大量膿水的癰腫不同。

凡人膈膜以上屬天氣,頭為諸陽之會,背為陽中之太陽。凡對口、發背、偏枯、痿痹之類,多屬燥病。推原其故,多由郁損心神,耗及肝脾腎陰所致;又或因吸受天之燥邪而發,或因貪食煎煿及金石桂附諸燥藥而發。經曰: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不可不知。

白話文:

人的身體從橫膈膜以上屬於陽氣,頭部是所有陽氣的匯聚處,背部是陽氣最強盛的地方。凡是面紅耳赤、背部長瘡、半身不遂、肌肉萎縮麻痺等類型的疾病,大多屬於陽氣過旺引起的疾病。追究其原因,多半是因鬱悶損傷了心神,進而耗損了肝脾腎的陰氣所致;又或者是由於吸入了天地的燥邪而發病,或者因為貪食煎炸或藥材中的金石、桂圓、附子等乾燥燥熱藥物而發病。經典記載:有內熱、腸胃空虛症狀時,不能服用油膩肥厚、芳香的藥草或石藥等燥熱藥物。石藥能致人癲狂,芳草能使人發狂,這一點不可不知。

以上諸證,皆當以養營潤燥為主,佐辛潤以流氣,參咸柔以軟堅,投劑即安,屢驗不爽。勿以脈絡拘結為癥瘕,妄用攻堅破積;勿以瘰癧為痰核,妄用行氣消痰;勿以內疽為陰寒證,妄用辛燥破削。夫古人陰疽之稱,謂其結於血分也,非謂其為陰寒也。或曰:寒則凝滯,冬月水澤腹堅,非寒結乎?曰:必水少而腹始堅,未有長江大河而腹堅者。且寒與燥同源,嚴寒乾結之氣,即是燥邪,故冬月地多堅白坼裂。

白話文:

以上這些症狀,都應以滋養陰血、潤澤乾燥為主要治療方針,輔以溫和辛潤的藥物以疏通氣血,加入鹹味和柔潤的藥物以軟化堅硬的病竈。投藥後即能奏效,屢試不爽。不要因為脈絡不通暢而認為是癥瘕,就胡亂使用攻堅破積的藥物;不要因為瘰癧而認為是痰核,就胡亂使用行氣消痰的藥物;不要因為內疽而認為是陰寒證,就胡亂使用辛燥破削的藥物。古代人稱內疽之名,是因為它發作於血分,而不是因為它是陰寒的緣故。有人說:寒則凝滯,冬天水澤腹堅,難道不是寒結嗎?我說:一定是水少的時候腹中才會堅硬,從未見過長江大河的水腹堅的情況。而且寒與燥本源相同,嚴寒乾結之氣就是燥邪,所以冬天地面多堅硬、白色、有裂縫。

堅為剛象,而非柔象,此固理之顯見者也。試觀王洪緒《外科全生集》中陽和二方,以大劑熟地、鹿膠潤補為主,借芥子之辛潤,流通營氣;熟地與麻黃並用,麻黃僅用十分之一,藉以輕達衛氣;因血結日久,陽氣不得行於其間,故稍佐薑、桂之溫。薑、桂氣溫熱而體微潤,在其人無熱證者,服之神效,若稍見熱證,則又宜速去薑、桂矣。

白話文:

堅固屬陽,而非陰柔,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在王洪緒的《外科全生集》中,陽和二方的主要補品是大熟地和鹿膠,它們能滋補潤燥,再借用菟絲子辛味滋潤的特性,暢通血液循環。使用熟地與麻黃,麻黃用量僅為劑量的一分,主要用來疏通衛氣。因為血結日久,陽氣無法運行其中,所以稍加桂枝和肉桂的溫性藥材。桂枝和肉桂性溫熱且微潤,對於沒有發熱症狀的人服用有奇效,但如果稍有發熱症狀,則應立即停用桂枝和肉桂。

凡此皆郁損心神,由氣及血,化成燥證,散見於內外者也。若是者,心為君主之官,顧不重哉!

若勞、色傷精之輩,更有甚焉者。先動心以傷神,既勞力以傷氣,終縱情以傷精。傷精則陰虧,陰虧則易動相火,愈動愈傷,一旦精、神、氣三者皆耗,多致不起。脈證較勞心傷神者更重。治法亦不外填補真陰。

白話文:

對於過度勞累和縱慾導致腎精受損的人,情況會更嚴重。最初是動心耗神,接著勞累身體耗氣,最後放縱情慾傷精。腎精受損就會陰氣虧虛,陰氣虧虛就會更容易動用相火(指肝火),相火越動越傷,最後精、神、氣三者耗盡,就會多半一病不起。脈象和症狀會比單純因操勞傷神者更為嚴重。治療方法也不外乎補充真陰。

但久則陰虛不復,真陰不能招攝真陽,真陽即不能歸附真陰,由是龍火上炎,一火興而五火熾,滿腔皆虛陽充塞,而見顴紅、面赤、喉干、咽痛、咳喘、音啞、五心如烙、筋急痠疼、骨痛如折、上咳、下利,種種危證。古法往往見龍雷飛越,用知、柏苦寒直折,非徒無益於真陰,而又戕害乎脾胃。

白話文:

但時間長了,陰虛無法恢復,真陰無法吸引真陽,真陽也就無法恢復陰氣,因此導致「龍火」上炎,一旦一點火氣起來,五臟之火就會熾盛,導致整個身體充滿虛火,出現面頰泛紅、面部發赤、嗓子乾燥、咽喉疼痛、咳嗽氣喘、聲音嘶啞、手足心發燙如被烙鐵燙過、筋骨痠痛、骨痛劇烈、上咳下瀉等種種危險症狀。古法治療往往看到「龍雷」,就使用苦寒直降的知母、柏子仁,不僅對真陰沒有幫助,還會損傷脾胃。

春山先生曰:龍雷為水中之火,春夏濕升水旺之時,龍雷多動,雨勢愈大,電光愈騰,必得西方風起,天之燥氣下降,龍雷乃藏。介類稟乾金之燥氣,得坎水之陰精,滋陰潛陽,較勝於丹溪用知、柏多多矣。古法又有用桂附六味,以為導龍歸海,在陰不甚虛者,或陰虛夾寒濕者,暫用有效,若陰液大虧之人,再以剛燥耗陰,受其害者多矣。

白話文:

春山先生說:龍雷是陽氣之火,在春夏雨水旺盛的季節,龍雷頻繁,雨勢越大,電光越亮,這時一定會出現西風,驅散空中的燥氣,龍雷才會隱藏。介類比喻金的燥氣,在得到水的陰精滋養後,滋陰潤陽,效果比丹溪派的用知母、柏子的藥方更好。古法中還有用桂附六味的藥方,引導陽氣回歸陰分,對於陰氣不甚虛弱或夾雜寒邪的人,使用這種藥方可能有效。但是,如果陰液大傷的人再使用這種剛燥的藥物消耗陰液,受其害的人會很多。

或曰:景岳先生云:丹田暖則火就燥,下元固則氣歸精,甘溫能除大熱,又何不可用之乎?曰:是也。夫陰中之陽,如溫泉之氣。試觀溫泉之氣,其為燥陽之氣乎?抑為霧露之溉乎?春日陽從地起,太和元氣,且溫且潤,故草木得之含液而萌芽,腎氣亦猶是也。知此則當揀體質溫潤者用之,質潤屬陰,氣溫屬陽,方與腎之本體相合。

白話文:

有人說:景嶽先生說,丹田溫暖,火就會乾燥;下元穩固,氣就會歸入精氣。甘溫能去除大熱,那為什麼不可用呢?

回答:是的。陰中的陽,就像溫泉之氣。你看看溫泉之氣,是乾燥的陽氣嗎?還是霧露的滋養?春日陽氣從地裡升起,太和元氣溫和滋潤,所以草木得到它就萌芽含液。腎氣也像這樣。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應該選擇體質溫潤的人來用甘溫藥材。體質滋潤屬陰,氣質溫和屬陽,這樣才能與腎臟的本性相符。

許學士云:補腎不若補脾。夫補脾非燥脾之謂,凡甘平、甘淡,皆能補脾。孫真人云:補脾不若補腎。夫補腎非涼腎之謂,凡清潤、溫潤、平潤而味甘者,皆能補腎中之脾胃。補脾、補腎,原兩不相礙也。草木有汁則長青而不枯,人有液則長濡而不燥。欲作長明燈,須識添油法。

白話文:

腎、脾、肝、膽按功能各司其職,互不幹擾,進食時,食入胃內,脾臟消化食物,而腎臟、肝臟則不發生作用,不接受食物,所以不會產生負擔。

古人豈欺我哉!此治內傷大法也。

然內傷藉資藥石,以無情之草木,療有情之形軀,猶落下乘。古稱真心為大藥,又有以心醫心之法,乃是最妙上乘。蓋七情、五勞,惟勞力傷氣者,由辛苦而成;高年虧損者,由衰老所致。此外無不由心火妄動,耗散真陰而起。經曰:君火以明。謂其無形無質,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

白話文:

雖然內傷可以用藥物來治療,但利用沒有生命的草木來治療有生命的身體,仍然只是下等的治療方式。古語說「真心」是最好的藥,還有「用心醫心」的方法,纔是最妙最高明的。

導致疾病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五勞(久坐、久臥、久立、久行、久視)之中,只有勞力傷氣的是由勞苦工作造成的;老年人氣血衰退的是由衰老造成的。除此之外,其他疾病都是由心火妄動,耗散了體內的陰液而引起的。經書上說:「君火以明」,意思是心火沒有形體,安靜不動,受到感應後才通暢。

相火以位,謂宜安其位而不出也。火生於天而成於地,金、木、水、土中皆有之,但靜則不見,動之則生。靜中之火,自然之火,能生萬物,經故曰:少火生氣。動中之火,搏擊之火,能害萬物,經故曰壯火食氣。相火安位則不病,心君引動則為病。不獨房勞能引動,一切人事煩勞,皆能引動。

白話文:

相火有它的位置,意思是應該靜靜安守在它的位置上。火源自於天,成形於地,金、木、水、土中都有火,但靜止時不會顯現,動起來才會生起。靜態中的火,是自然的生機,能夠孕育萬物,經書中說:「微弱的火氣生發氣機。」動態中的火,是激烈的火勢,能夠損害萬物,經書中說:「旺盛的火氣消耗氣機。」相火安守在它的位置就不會生病,但如果心神牽動它就會致病。不只是房事勞累會牽動相火,一切人事的煩惱和勞累,都能牽動相火。

動則心病,心病則神病,神病則形病。人身一個囫圇形軀,百脈相通,內外貫徹,斷無此虛彼實之理,不過略有先後輕重之分,故神、形每相繼為病。心腎真陰,即被煎熬,而津、精、涕、唾、氣、血、液七般陰物,以及形體之陰,無一不被煎熬。陰傷則病,陰盡則亡,相火無所歸附,隨君火同去而死矣。

白話文:

如果動了心,就會得心病;如果得心病,就會得精神疾病;如果得精神疾病,就會得形體疾病。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經脈相通,內外貫通,不可能只有一個地方有病而其他地方健康,只是輕重緩急不同罷了。因此,精神和形體經常會依次生病。心腎的真陰會被消耗,導致精、血、津液、涕液、唾液、氣血等七種陰性物質,以及身體的陰性部分都受到消耗。陰性受傷就會生病,陰性耗盡就會死亡。虛火無處可歸,就會隨著陽氣一起消散而死亡。

悲夫!世之患內傷者,趁此陰陽未離,早用養心功夫。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蓋寡欲則心虛,虛則靈,靈則生神,神生氣,氣生精,精生形。常人由形生精,精生氣,氣生神,賴後天之真陰,招攝先天之真陽。此由神生氣,氣生精,精生形,本先天之真陽,以復後天之真陰,蓋返還之道也。

白話文:

唉!世間遭受內傷之病的人,趁此時陰陽未離,早早用調養心神的功夫。孟子說:調養心性,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方法。因為減少慾望,心就會空虛,空虛就能靈敏,靈敏就能產生神氣,神氣生出正氣,正氣生出精華,精華生出形體。一般人是由形體生出精華,精華生出正氣,正氣生出神氣,依靠後天的真陰,招引先天的真陽。而由神氣生出正氣,正氣生出精華,精華生出形體,則依靠先天的真陽,來恢復後天的真陰,這就是返還大道的道理。

嘗見養之日久,神與形交,坎離既濟,遍身骨節歷歷有聲,百脈既通,百病自愈,一息尚存,皆可覆命,不獨內病全消,即外邪亦不為患。一心療萬病,不假藥多方。古人之言,洵足信也!

白話文:

人們都向往平和穩定的生活。

或曰:孩提之童,亦有不足之病,豈亦由心生乎?然赤子雖無心,良由父母氣質薄弱,胎元早已有虧,況今元會氣薄,少年知識早開,往往童子之病,亦多自心始(汪訒庵先生云:小兒喜怒悲恐,較之成人,更專且篤,不可不察)。

白話文:

有人說:孩童也會有心靈導致的疾病,難道也是源於心靈嗎?然而嬰兒沒有心智,這很可能是父母氣血虛弱,胎兒在母體中的根本已受損。況且當今天地氣能量薄弱,少年人知識發育過早,往往兒童疾病大多從心靈開始。(汪昂先生說:小孩的喜怒哀懼,比成年人更專注和強烈,不可不注意。)

人果能寡欲清心,喜怒哀樂,情不妄發,由是致中致和,天地位而萬物育,豈徒為一身卻病延年計乎?聖賢誠意正心學問在此,修身俟命功夫亦在此,然則養心之學,其所繫豈淺鮮哉?

白話文:

如果人們能剋制慾望,保持心境清淨,讓喜怒哀樂的情緒不隨意發作,這樣就能達到內心調和,天地自然運行,萬物生長繁榮,豈止是為了保身防病,延長壽命而已?聖賢們端正意念,修正內心的學問就在於此,修養自身以等待天命的功夫也在於此。因此,養心的學問,它的重要性豈止是瑣碎膚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