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對山

《對山醫話》~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去其毒,而後辨其氣味,察其寒溫,著《本草經》三卷。後雖積漸增加,然至漢末,亦僅傳三百六十五種,至明東璧氏,彙集諸家,輯《綱目》書,多至一千八百十二種,而歧誤亦多。余謂古書簡而多闕,今書繁而多訛,近惟澉水吳氏之《從新》,去取適中,便於檢閱,宜為人所膾炙。然屆今甫百年,而品味已多變,異甚至有是名而無是物,肆中遂以他藥代之。

白話文:

神農氏用赭石製成的鞭子抽打百草,除去毒性後,辨別藥物的氣味和寒熱屬性,寫成《本草經》三卷。雖然後來逐漸增加了藥物種類,但直到漢朝末年,也只記載了 365 種藥物。到了明朝,東璧氏收集各家的資料,編寫了《綱目》一書,記載的藥物種類多達 1812 種,但也有很多錯誤和偏差。

我認為古代的藥典簡潔但有遺漏,現代的藥典繁雜但有錯誤。近年來,只有澉水吳氏的《從新》一書,取捨適中,便於查閱,值得推薦。然而,這本書出版百餘年後,其中的藥物記載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甚至有些藥物名稱還在,但實際上已經沒有這種藥物了。因此,市面上就用其他藥物來代替這些藥物。

在醫者但知某藥治某病,泛取而浪用之,貽誤尚有窮乎。余不揣固鄙,嘗欲明出處,辨氣味,詮真偽,去所無,補所闕,更勒一書,名曰《本草時宜》,以切於用。然必考證詳確而後筆之,故二十年來,僅得七十餘種。今年逾周甲慮不能竟其事,倘得假吾數年,庶於是書無憾云。

白話文:

醫者只知道某種藥物治療某種疾病,廣泛地取用並浪費,這樣造成的錯誤後果還能窮盡嗎?我自知愚笨,但曾想弄清楚藥物的出處,辨別其氣味,闡述真偽,去掉不需要的,補充缺少的,再重新編輯一本書,名叫《本草時宜》,以便於使用。然而,必須經過仔細考證後才能寫,所以二十年來只得到七十多種。今年已經超過七十歲了,擔心不能完成這件事,如果能給我幾年時間,這本書就能沒有遺憾了。

人參在古本草云,生上黨山谷及遼東,形長而色黃,狀如防風。產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黨,此皆言黨參也。瀕湖李氏輯《本草綱目》廣搜諸品,而未及於參,至我朝澉水吳氏,訂《從新》一書,如分人參、黨參為兩種,知明時尚無人參。百濟、新羅、高麗等國,來中土互市者,皆上黨之類。

白話文:

根據古代本草記載,人參產於上黨山谷和遼東,形狀細長,顏色黃色,外形像防風草。產於百濟的人參,形狀細小而堅硬,顏色偏白,氣味比上黨人參淡。這些記載的都是黨參。明朝時,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收錄了許多藥材,但沒有提到人參。直到清朝,吳儀洛編寫《本草從新》,才將人參和黨參區分為兩種。清朝以前,中國沒有產出真正的人參。從百濟、新羅、高麗等國來華貿易的,都是類似上黨黨參的人參。

按《談苑》載邵化及為高麗國王治藥,言參質極堅,用斧斷之,香馥一殿。又《涵海續編》云,遼東有韃參,色紅澤,體實有心,味甘微苦,斷之有金井玉闌紋,人銜之走,氣息自若,則都指人參而言矣。時以中國未行,故不入內地,國初始見用,其名乃著於時,嗣後採者多而產漸少,入山每無所得,至棄其業。

白話文:

《談苑》記載,邵化及為高麗國王治療,說人參的質地非常堅硬,用斧頭把它砍斷,整座宮殿都香氣四溢。另外,《涵海續編》說,遼東有種韃靼參,顏色紅潤,體格堅實,有中心,味道甘甜微苦,砍斷後有金色的井欄紋,人們含著它奔跑,呼吸依然平穩,這些都指的就是人參。當時中國尚未流行人參,所以沒有流傳到內地,到了國初才開始使用,它的名字才廣為人知。後來採集人增多,產量逐漸減少,進山經常找不到,以至於人們放棄了採參的產業。

道光初,近山農戶取子種之,偽充人參,遂以亂真,漸至真者幾絕,醫家以是物多偽,亦將棄此勿用,是亦參之一厄也。今寧古塔參,久已罕見,惟船廠為上,鳳凰城次之。風產質嫩而糖重,故價亦較賤,但昔以光圓短熟為佳,今則以糙熟兼均為貴,是又參之小變。嘗觀《甌北集》云,曩閱國史,我朝以參貿高麗,定價十兩一斤,迨定鼎中原,售者多而價漸貴。然考康熙甲午查悔余謝揆愷功惠參詩,有十金易一兩,蓋是時參價不過十倍。

白話文:

道光年間初期,靠近山區的農戶採集山參種子種植,並偽裝成真實人參販賣,以假亂真。漸漸地,真的人參幾乎絕跡了。因此,醫家認為人參大多是偽造的,也逐漸放棄使用人參,這是人參所面臨的一個困境。現在寧古塔出產的人參早已罕見,只有船廠出產的品質較好,鳳凰城次之。東北產的人參質地軟嫩,但含糖量較高,所以價格也比較便宜。但過去以圓滑、短而成熟的人參為好,現在則以粗糙、同時兼具成熟度為珍貴,這是人參品質上的一個小變化。我曾經看過《甌北集》中的記載,過去根據國家史書,清朝用人參與高麗貿易,規定一斤人參的價格為十兩銀子。等到清朝定鼎中原後,人參供應量增加,價格也逐漸上漲。但是,根據康熙甲午年時查悔餘謝揆愷歌頌人參功效的詩句,記載當時人參的價格不過十倍而已。

乾隆十五年,余應京兆式,慮精力不支,以白金一兩六錢,易參一錢,二十八年,因病服參,則其價貴已過半,三十年來,何啻更增十倍云云。按今之市價,雖不甚相懸,而物產則遠不如前矣。余嘗悉心辨別,始知是物真偽,固非難識。

白話文:

乾隆十五年,我在京城任官,擔心自己的體力不足,所以拿一兩六錢白銀,換了一錢人參。二十八年後,我因為生病服用人參,發現人參價格已經漲了一半以上。三十年來,人參價格更是漲了十倍不止。根據目前的市場價格,雖然人參價格跟以前相差不大,但是人參的產量已經遠遠不如從前了。我仔細研究和辨別,才發現人參的真假並不難辨識。

在今之醫士,尋常草木尚不深求氣味,況非習見之品,有終其身未嘗一堵廬山面目者,猶何可與言哉!究之真非絕無,特其價過昂,識者亦罕,故非富貴家,素講服餌者,鮮克知其味矣。然於痘科產科,及元氣欲脫之症,實有起死回生之力,斷非他藥所能代也。憶昔某戚婦,每產血必大下,服參則止。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對於普通的草藥都不深究它們的效用和氣味,更別說是那些不常見的藥材了。有些醫生甚至一生都不曾見過這些藥材,又能提出什麼有用的建議呢?說實話,這些珍貴的藥材並非完全沒有,只是價格太昂貴了,懂它們的人也很少。所以,如果不是富貴人家或者長期服藥的人,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藥材的效用。然而,在痘疹、產後以及元氣將逝的疾病中,這些珍貴藥材確實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絕對不是其他藥物所能替代的。我記得以前我的某位親戚妻子,每年生產後都會大量出血,服用人參後才能止血。

道光壬辰復娩時,次參甚行,某置兩許,意十倍服之,功力足以相抵,及服,崩血愈甚,氣竭欲脫,急市山參一錢,服之即止。按參之功用,固在諸藥之上,行之中土,百有餘年,活人無算。自為奸民私種,以致魚目混珠,遂見疑於世,而弗可不惜哉!

白話文:

道光壬辰年,某婦人在分娩時,人參大行其道。某人買了兩許人參,心想服用的分量是普通的十倍,療效一定能抵消(分娩造成的)副作用。服用後,崩漏更加嚴重,氣息奄奄,瀕臨死亡。急忙買了一錢山參,服用後血流立止。按人參的功效,本在各種藥物之上,流傳到中原已經一百多年了,救活的人數不勝枚舉。自從被奸商私自種植以來,導致魚目混珠,才使得人參受到世人的懷疑,這真是太可惜了!

經云:五穀為養,五蔬為充。蔬者收也,所以佐穀氣而疏通壅滯也。時珍曰:凡草木之可茹者,為韭、薤、葵、蔥、藿五菜。然菜固不止於五,說原蔬植三百有六十,《綱目》僅收一百五種,余俱不可考。今民生日用之常,更不及十之三四耳。按蔬品惟蒜、胡荽苜蓿。漢時得之西域,唐貞觀中泥婆羅國,又獻菠薐菜、渾提蔥,至今傳種不絕。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上說,五穀是人體營養的來源,五種蔬菜可以補充人體的營養。蔬菜具有收斂作用,所以可以幫助穀物疏通人體的滯氣。李時珍說:所有可食用並可以用來佐餐的草木,比如蔥、蒜、韭菜,莧菜、紫蘇等都屬於蔬菜。但是蔬菜的種類遠不止五種,《說原蔬植》一書記載了360種蔬菜,《綱目》書中只收錄了150種,其餘的種類已無法考證。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吃的蔬菜還不到十分之三或四。《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蔬菜種類中,只有大蒜、香菜、苜蓿是從漢朝從西域傳入的。唐朝貞觀年間,來自泥婆羅國的使者又進獻了菠菜和洋蔥,流傳至今。

近通泰西諸國,其蔌果攜入內地,土人覓種植之,市以獲利,而華人亦有以之充饌者。今略摘數種,辨其氣味,以備考證。捲心菜,俗名哈喇菜,葉卷如球,色青,經霜後微紫,去數層,內葉嫩黃脆美,俟其自放,其大如蓋,氣味甘平,利腸清胃,大抵似菘而味不及耳。花菜來自花旗,故名,葉缺刻如細芥,色淺黃,味甘淡,潤肺化痰,性亦和平。

白話文:

近年通往西洋各國後,西洋的瓜果被帶回國內,當地人找來種植,可以賣錢獲利,華人也會拿來當作食物。現在簡要挑選幾種,說明它們的味道和氣味,作為參考考證。

捲心菜,俗稱哈喇菜,它的葉子捲成球狀,顏色青綠,經歷霜凍後變為淡紫色,去掉外面的幾層葉子,裡面的葉子嫩黃色,口感脆嫩鮮美。等到捲心菜自然散開,它會變得很大,就像一頂蓋子。氣味甘平,能緩解腸胃不適,清胃化痰。總體上來說和白菜相似,但味道不如白菜。

花菜來自美國,因此得名。它的葉子開裂得很細,像芥菜一樣,顏色淺黃,味道甘甜清淡,能潤肺化痰,性質也比較平和。

筍,色白細長形如玉箸,味淡微辛,中實無節,固非竹類,土人因其形似筍芽,故名之耳。然南菘北植,即化蕪菁,今隔數萬里重洋,而仍不失色味,是亦不可解也。

白話文:

筍子,外觀潔白細長,像玉做的筷子,味道清淡微辛,裡面是實心的,沒有節,所以並不是竹子之類的植物,當地人因為它的形狀像筍苗,因此這麼命名。然而從南方種植到北方,就會變成蕪菁(蘿蔔),現在即使隔著好幾萬裏的大海,筍子依然保持它的顏色和味道,這也是無法解釋的現象。

古人春食涼夏食寒以養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陰,此四時之宜,以合陰陽,而安六腑。然天生果品,亦應候以益人,如春生梅,酸斂以平肝木;夏生瓜,甘寒以清暑熱;秋生梨,甘涼以肅肺金;冬熟杞,甘溫以益腎水。此即經言五果為助,五味為色,以應五臟也。

白話文:

古代人春天吃涼性的食物,夏天吃寒性的食物來滋養陽氣;秋天吃溫性的食物,冬天吃熱性的食物來滋養陰氣。這是順應四季變化,調和陰陽,安養六腑的方法。

不過,大自然中生長的果實,也應該隨著不同的季節來攝取,才能對身體有益。例如:春天生的梅子,味酸性收斂,可以平肝木;夏天生的瓜類,味甘性寒,可以清暑熱;秋天生的梨子,味甘性涼,可以肅清肺金;冬天成熟的枸杞,味甘性溫,可以補益腎水。

這正是中醫經典中所說的「五果為助,五味為色,以應五臟」的道理。

方伎之流,以法取童女初行經水,謂之紅鉛。多方制煉以惑人,而尤盛行於明末,有術士制一粒丹,用乳調勻,使人仰臥,從鼻灌之,美其名曰進大藥,朝貴多趨之。李可灼紅丸之案,即此物也。按婦人月水咸熱有毒,服之傷腦,術士之言,豈足信哉!觀蕭了真金丹詩,亦可悟矣。

白話文:

那些方術之人,用巫術取來少女初次行經的月經,稱之為「紅鉛」。他們用各種方法煉製這些東西來迷惑人,特別是在明朝末年流行。有一個術士煉製出一種丹藥,用乳汁調勻,讓人仰臥,從鼻子灌進去,美其名曰「進大藥」,當時許多朝中顯貴趨之若鶩。李可灼「紅丸案」中提到的東西,就是這玩意兒。其實婦女的月經是有毒且熱性的,服用後會傷及腦部,那些術士胡說八道的,怎麼能輕易相信呢?看看蕭了真的《金丹詩》,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了。

竹根木屑,賢者注意,世固無棄物也,惟醫亦然。苟明其意,凡物皆可療疾。如徐嗣伯嘗以棺中死人枕,治屍疰、石疣,及多見鬼物,均應手取效。或問三症不同,何皆用枕而瘥?嗣伯曰:屍疰鬼氣也,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滯,以枕治之,魂氣飛越,不附體矣;石疣甚僻,蟲性轉堅,非藥石可遣,因亦以鬼物驅散之;至眼痛而見魍魎者,邪氣入肝也,以邪引邪,固當用枕鉤之。三者不相同而適相似,得其意之所在而治之,故皆驗也。

白話文:

竹根木屑,有智慧的人要注意了,世界上沒有不能利用的東西,醫學也是如此。只要明白其中的原理,任何東西都可以治病。例如,徐嗣伯曾經用棺材中死人的枕頭,治療屍疰、石疣,甚至見鬼,都立竿見影。有人問,這三種病症不同,為什麼都可以用枕頭治好?徐嗣伯回答:屍疰是由於鬼氣附體,沉伏於體內,所以讓人感到沉重不適,用枕頭治療,魂氣就會飛散,不再依附於身體;石疣是一種很怪的病,蟲子非常頑固,用藥物治療無法去除,因此也用鬼物將其驅散;至於眼睛痛而看到魍魎,是因為邪氣入侵肝臟,用邪氣引出邪氣,所以用枕頭勾出魍魎。這三種病症雖然不同,但治療原理相似,找到病症所在並對症治療,所以都能見效。

大抵自宋以前,未嘗用此,嗣後靈鞋屍席,與自經死繩,咸用以治病,而本草亦收之耳。

藥有雷丸之名,本草謂與雷斧雷楔。皆霹靂擊物時,精氣所化。若埋於向陽之處,數年後即大如卵,堅如鐵矣。按雷火本地中濕蒸之氣,郁久勃發,隨地氣升起,泄為陰中之陽。雷丸得其餘氣,故能除胃火,散皮中結熱。然久服則令人陰痿,蓋亦性陰所致。元至正間,邑農家有老嫗,為雷擊死,頃之復甦,口中含藥一丸,吐以示人。

白話文:

傳說有一種叫「雷丸」的藥物。根據《本草》記載,它與雷斧、雷楔都是雷電擊中物體後,其中的精氣所化。如果將它埋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幾年後就會長到像雞蛋那麼大,堅硬如鐵。

雷火源自於地底中的濕氣,長時間積聚後就會突然爆發,隨著地氣上升,釋放出陰中的陽氣。雷丸吸收了這些殘餘的陽氣,因此可以消除胃火,散佈皮膚中的熱結。但是長期服用雷丸會導致陰痿,這可能是因為藥性偏陰所致。

元朝至正年間,有一個農民家的老婦人被雷擊中而死。不久後,她又甦醒過來,口中含著一粒藥丸。她吐出來給大家看。

比鄰俞某,意為神丹,奪而吞之,遂患喉痛。物格格然若不化,後因怒咳,隨痰以出,視之狀如李核,質光潤而色黃,斧擊不碎,數年之咽痛遂止。意此即雷丸之類。俞吞時,其升騰之氣方盛,迫火上炎,故患咽痛。迨為怒所激,隨氣湧出,物既去,宜其痛之頓失也。

白話文:

俞某鄰居有人,誤把神丹當作普通藥丸吃下去。吃了之後,得了喉嚨痛。東西哽在喉嚨裡,好像怎麼都化不開。後來因為生氣咳嗽,東西跟著痰吐出來。仔細一看,形狀像李子核,表面光滑潤澤,顏色金黃,用斧子砍也砍不碎。多年來一直喉嚨痛的毛病也好了。估計這是雷丸一類的東西。俞某吃下去時,它的氣勢正強,迫使火氣往上衝,所以患了喉嚨痛。等到生氣的時候,它隨著氣往上湧動,東西吐出來之後,喉嚨痛的毛病自然就消失了。

古無煙草,昔閩人自海外得淡巴菰燃之,以管吸其煙,云能闢瘴。故明時徵滇軍中咸服之,至我朝始盛行於內地。今雖擔夫農工之家,無不備以供客。按本草云,其性純陽,能得能散,故可化濕禦寒,其氣入口,頃刻而周一身,令人通體俱快。然火氣熏灼,大損肺氣,今之多患喉舌諸瘡,未必非嗜煙所致。

白話文:

過去沒有煙草,從前福建人從海外得到淡巴菰,把它點燃,用管子吸它的煙,說能驅除瘴氣。所以明朝的滇軍都吸食煙草,到了清朝纔在內地流行起來。現在即使是販夫農工的家裡,沒有不準備煙草招待客人的。根據《本草》,煙草的屬性純陽,可以通暢氣血,所以能化解濕氣禦寒,它的氣味一入口,頃刻間就能遍及全身,令人全身舒暢。然而火氣燻灼,對肺氣傷害很大,現在很多人都患有喉舌等疾病,未必不是過度吸煙所致。

近人慾避其火熱,以銅為器,置水於中,使煙從水底起,名曰水菸袋。以為得既濟之法,一吸三吸,更傷氣分。衛生者,還宜遠之。

白話文:

現代人為了避免火熱,製作了銅制的器皿,在裡面放水,讓煙從水底冒出來,稱之為水菸袋。他們以為這樣就是遵循了「既濟」之道。然而,吸一兩口,反而會更傷氣。要講究養生,還是遠離這種東西為妙。

蜀地產椒分五色,以按五行。服餌家謂是草中之大丹,煉服能堅齒髮,調關節耐寒暑,久則輕身益壽。按椒性辛熱,能損肺泄氣,煉服亦非所宜。今人因其馨香快膈,每用以蘸食腥膻,不知其助火動血,因以致病者夥矣。浙寧陳彥生好食椒,年未五十齒落,此其驗也。

白話文:

四川盛產花椒,分為五種顏色,對應五行。養生家認為花椒是植物中的珍品,煉服可以堅固牙齒和頭髮,調養關節,耐受寒暑,長期服用還可以減輕體重,延年益壽。

但是花椒性味辛熱,具有損傷肺氣的作用,因此不適合煉服。現在人因為花椒香氣濃鬱,能增進食慾,經常在食用腥羶食物時搭配花椒,卻不知道它會助火動血,導致疾病。

浙江和寧波的陳彥生很喜歡吃花椒,不到五十歲就掉光了牙齒,這便是明證。

諸凡含血之物,其骨皆難長。在人自胚胎至成人,必二十年,方堅骨髓。惟麋鹿角自生至堅,不過兩月,計一日夜能長數寸。雖草木之易生,猶不能及。所以能堅筋骨,強陽道,益精髓。舊有髓道士斑龍丸歌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慢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並下穴。其丸蓋鹿茸所合也。

白話文:

所有有血有肉的動物,他們的骨頭都很難生長。以人為例,從胚胎到成人,需要二十年才能長成堅固的骨髓。只有麋鹿的角能快速生長,從生長到堅硬只需兩個月,每天晚上就能長好幾寸。即使是容易生長的草木,也比不上麋鹿角的生長速度。因此,麋鹿角可以健筋強骨、壯陽、益精髓。古代養生學家斑龍道士曾經寫過一首歌曲稱讚麋鹿茸丸:即使海量之水流盡都阻擋不住它的生長,各種靈丹妙藥都比不上它,只有鹿茸這個頂上的寶物,才能滋補腎精和生殖系統。這種丸劑就是用鹿茸製成的。

但鹿則喜山而屬陽,故夏至解角;麋乃喜澤而屬陰,故冬至解角。今採茸不分麋鹿,豈知陰陽既別,功用亦殊,而可混用乎?

白話文:

然而鹿喜歡山林而屬陽性,因此在夏至時脫角;麋喜歡沼澤而屬陰性,因此在冬至時脫角。現在採集鹿茸不區分鹿和麋,難道不知道陰陽已經不同,藥效也有差異,可以混用嗎?

四時草木,應候而生,採取亦必及時。非其時則氣味異,而功用亦差。即血肉之品,亦不宜生取,以失其性。嘗聞今之市麝臍者,生而割之,其香未蘊,臍穢尚腥,入藥多至損人。按麝食芳草,至冬香蘊於臍,入春臍癢,自以爪剔出,採芳婦女,拾以相贈馨香染袖,經年不退,名曰生香,頗不易得。

白話文:

四季的草木,依時節而生長,採收時機也必須配合。如果不是適當時節,氣味就會不同,功效也會差很多。即使是動物的血肉,也不宜生取,因為會失去它的本性。

我聽說現在市面上的麝香臍,都是活活割取的。這種麝香臍的香味還沒有完全形成,臍部還很髒有腥味,入藥使用反而會傷人。

根據記載,麝香動物只吃香草,在冬天時香氣會儲存在臍部,到了春天臍部發癢,麝香動物就會用爪子抓出來。採芳的女孩子會撿拾這些麝香臍,用來饋贈親友。麝香的香氣可以沾染在衣袖上好幾年都不散,稱為「生香」。這種麝香臍非常珍貴,很難得。

今山中獵戶,嘗取麝糞曝乾,得麝生割臍香,以糞實之,或取飛虻去首足翅,入臍封固,久之香亦不散,名曰當門子,是以一麝而獲五臍之利也。虻且有毒,不良可知,以之和香料猶可,若入藥餌,不反有所損乎?

白話文:

現在山中的獵人,經常收集麝香糞便曬乾,得到麝香臍。他們將麝香割下來,填入麝香糞便中。或者收集蒼蠅,去掉頭、足、翅,放入麝香臍中封固。經過一段時間,香氣也不會散發,這就是「當門子」。所以一頭麝香可以得到五個麝香臍的收益。

蒼蠅是有毒的,這是不言而喻的。將其加入香料中或許可以,但如果作為藥物使用,豈不是有害無益?

今市賣有所謂醋鱉者,云出普陀山。似螺而扁,大如豆粒,言能催生。產婦於臨蓐時吞之,兒即持以出。然余嘗試之,恰無驗也。按《海槎余錄》謂是相思子,生海中,好事者,取藏篋笥,終歲不壞,出投醋中,則能轉旋不已,而無催生之說。據此蓋耍物耳,正如閩部疏載莆田所產小白石,狀如杏仁,擘之腹文如蟲,取兩石離立碟中,須臾自相迎合,名曰雌雄石。

白話文:

現在市面上販賣著一種叫做「醋鱉」的東西,據說產自普陀山。外形類似螺貝,但很扁,大小如豆子,說是有催生作用。產婦在生產時吞服它,孩子就會立即抓著它出來。不過我曾經嘗試過,完全無效。

根據《海槎餘錄》記載,這東西叫做相思子,生長在海中。不務正業的人會把它收藏在箱子裡,這樣它可以保存一整年不腐壞。把它放進醋裡,它就會不停地旋轉,但並不存在催生之說。

由此可見,這東西只是用來玩弄的物品,就好像福建省莆田市生產的小白石一樣。這種白石的外形像杏仁,剖開後可以看到像蟲子一樣的紋路。把兩塊白石分開放在盤子裡,過一會兒它們就會自動靠近並合在一起,被稱為「雌雄石」。

近亦有市賣者,謂能治目疾,且可合媚藥,其價故甚昂貴,而不知其藉此愚人,亦無佐驗也。

木鱉子,本草言其無毒,能治瀉痢疳積,而發明下又載薊門人有二子,服此俱斃,特著為戒。近聞南門外有農人曹某,年已半百,子僅九齡,患腹痛,時發時止,經年不愈。或言此疳積,木鱉可療,曹即市五文,盡數煎與其子服,不逾時乃肉顫筋弛,骨節盡解而死。按木鱉有二種,一產南中,形細而底凸,又名木蝨子。

白話文:

木鱉子,本草記載它沒有毒性,能治療腹瀉、痢疾和疳積。但是最近發明瞭一種藥方,上面寫著薊門人有兩個孩子吃了這個藥,結果都死了,特別記載下來作為警告。

最近聽說南門外有個叫曹某的農民,已經五十多歲了,有一個九歲的兒子患有腹痛,時發時止,持續了一年多都沒治好。有人說這是疳積,木鱉子可以治療。曹某就去買了五文的木鱉子,全部煎煮給他兒子吃。不一會兒,他兒子的肉體抽搐、筋骨鬆弛,最後骨頭都散架了,慘死。

經查證,木鱉子有兩種,一種產自南方,形狀細長,底部凸起,又叫木蝨子。

昔人用以治痢,審其性味,不過苦參子之類耳。此種今已絕少,現肆中所賣者,皆番木鱉,出回回國,外科嘗用以敷瘡,服之能殺人,切勿入藥以嘗試也。

白話文:

古時候人們用苦參子等藥物來治療痢疾,因為它們具有苦味和毒性。但是現在這種藥物已經很少見了,目前市場上出售的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番木鱉。番木鱉在外傷科中可以外敷用來治療傷口,但是服用後會中毒致死。千萬不要嘗試將番木鱉入藥。

夏子益曰:天地川樹木,皆有脂。此係陰陽氣化之餘,結而成髓。飲天脂者,成上仙;地脂成地仙,山川樹木之脂,壽俱無量。《鬼谷子語仙錄》云:取天脂須於危峰絕頂,人跡罕到之處,置金盤盛明珠,每於寅卯之交往探,有清露即傾去,得漿色白,芳香不散,味極清甘者,是也。地脂於地脈流行聚合之處,從土湧出,不收仍入地。

白話文:

夏子益說:天地川樹木,都有脂液。這些脂液是陰陽之氣轉化後的剩餘,凝結成精華。飲用天脂的人,將成為天仙;飲用地脂的人,將成為地仙;山川樹木的脂液,能使壽命無窮。

《鬼谷子語仙錄》說:採集天脂必須在險峻的高峯絕頂,人跡罕至的地方,用金盤盛放明珠,在早晨寅卯時分去探尋,如果有清露就傾倒掉,如果得到漿液呈白色,芳香不散,味道極其清甜甘美,這就是天脂。

地脂在山川脈絡交匯處湧出,從泥土中噴發出來,如果沒有收集到,就會重新滲入地下。

大抵天地之脂,每六十年一泄,山脂即鍾乳之類,鍾乳乃石之汗液,脂其髓也。水脂出大海中,高噴百丈,還落水中,介類吞之得為神。樹脂數千年老樹,枯而復榮者再,始有脂,能化嬰兒,遊行不定,頗不易得。《方鎮編年》載高展為井州判官,一日見砌間沫出,以手撮之,試塗一老吏面上,皺皮頓改,顏色如少。展問承天道士,曰:此名地脂,食之不死,展乃發磚,已無有矣。

白話文:

基本上,天地中的精華每六十年就會釋放一次,山中的精華就是鐘乳石之類的東西。鐘乳石是石頭的汗液,精華是它的骨髓。水中的精華出現在大海中,噴射到上百公尺高,然後又落回水中,介殼類動物吞食它就可以成仙。樹脂是幾千年樹齡的老樹,枯萎後又復甦兩次,才會產生精華。它能使嬰兒永葆青春,無所不在,相當難得到。《方鎮編年》記載高展擔任井州判官時,一天看到牆縫中有泡沫冒出,伸手取了一些,試著塗在一位老人的臉上,老人臉上的皺紋立刻消失,皮膚像年輕人一樣。高展問承天道士,他說:這是地精,吃了可以長生不老。高展於是鑿開磚牆,卻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國朝康熙間,順德有民入山樵採。忽聞樹頂有兒啼聲,仰視,見古木上有氣縷縷如煙,飛鳥過之皆墮,斫視其中有人,狀類凝脂,問之不應,拂之則笑。一同伴曰:此名樹脂,非惡物也。遂蒸食,食已覺熱,尋浴溪中,肉盡潰裂而死。余謂仙佛之書,大都渺茫,固不足信。凡異常之物,智者不食,信然。

白話文:

清朝康熙年間,廣東順德縣有個人到山上砍柴。突然聽到樹頂傳來嬰兒的啼哭聲,他抬頭一看,發現一棵老樹上有縷縷白煙,飛鳥經過都會掉落。他砍開樹洞一看,裡面躺著一個人,像凝固的油脂那樣,問他話也不回答,輕輕撫摸他就會笑。同行的人說:「這叫樹脂,不是壞東西。」於是他們把樹脂蒸熟吃了。吃完後,感覺身體發熱,於是到溪水裡洗澡,結果身體潰爛,死去。

我覺得那些神仙佛家的書大多玄乎縹緲,不可輕信。凡是異常的東西,聰明人都不會吃。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

使君子之名,相傳有潘州郭使君,療小兒腹痛,每用此取效,因有是稱。按小兒腹痛,蟲患為多,而凡殺蟲藥多苦辛,惟使君子味甘,孩提服餌,不損脾胃,故尤相宜也。至民俗謂蟲無盡殺,盡則無以消食,此真愚俗之言。李時珍嘗譬之樹有蠹;屋有蟻;國有盜,是福是禍,不問可知矣。余亦謂修養之家,必以去三尸,即此類推,蟲固宜殺而不宜留也。

白話文:

現代人喜歡吃生的雞蛋,說可以安撫五臟,滋補氣血。卻不知道生雞蛋不容易消化,如果沒有煮到很熟,很容易導致停滯。

今人好食白淪雞子,言能安五臟,益氣血,而不知其頗不易化,非煮之極熟,多致停滯。《南史》載李道念一病五年,發治未效,丞相褚澄診之曰:非冷非熱,當是過食白淪雞子耳。煮蒜令食。遂吐一物,形如卵,視之雞雛也,翅足俱全。澄曰:未盡以蒜更吐之。計出十二枚而愈。

《南史》記載,李道念有一次生病五年,經過治療都沒有好轉。丞相褚澄診斷後說:「他的病不是寒症也不是熱症,應該是吃太多生的雞蛋了。」便煮了蒜頭給他吃。

李道念隨後吐出一團東西,形狀像雞蛋,仔細一看竟然是一隻小雞雛,翅膀和腳都長得很完整。褚澄說:「還沒吐乾淨,繼續用蒜煮水給他吃。」結果李道念一共吐出了十二顆雞雛,病才痊癒。

又李時珍嘗見一朝貴,每晨必進雞子數枚,久而無恙。因詢其庖,此外尚有何好?庖言食不撤蒜。李曰:賴有此耳。觀此足知是物不宜多食,而蒜之能消肉積,亦信然矣。

白話文:

李時珍曾經看過一位朝廷官員,每天早上都吃好幾顆雞蛋,吃了很久都沒事。李時珍便詢問他的廚師,除了雞蛋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特別之處?廚師說他們在烹飪中一定會放蒜。李時珍說:「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啊。」由此可見,蒜頭雖然不宜多吃,但它確實有化解肉積的效果。

釋道家有五辛之禁,道以韭、薤、蒜、芸、薹、胡荽為五葷,而釋家則葫小蒜興渠慈蔥茖蔥也。所禁雖有異同,然皆辛熏之品,生食增恚,熟食發淫,以其有損性靈,故屏絕也。

白話文:

道家和佛教都有忌食辛辣之物的說法。道家將韭菜、薤(小洋蔥)、蒜、芸(香菜)、薹(芥菜)、胡荽(香菜)視為五葷;而佛教則將葫蘆、小蒜、興渠、慈蔥、茖蔥視為五葷。儘管兩者忌食的種類有所不同,但它們都認為這些辛辣之物會刺激人體,生食會助長憤怒,熟食會誘發淫慾。由於這些辛辣之物會損害人的精神,所以應當遠離。

絲瓜《本蔬》中佳品,世俗相傳,其性至寒,食之敗陽。按本草言甘平能除熱,利腸解毒通絡,而《生生編》又謂暖胃助陽。余嘗考其性味,不過甘涼之品。因其涼血,故治腸風崩漏;其絡貫串如人脈絡,故能通絡;其質軟滑,故曰敗陽。暖胃之說,抑何反也。

白話文:

絲瓜在《本草綱目》中被列為上等蔬菜。民間普遍認為,它性寒,食用會傷害陽氣。

但《本草經》記載,絲瓜味甘性平,能清熱、通腸、解毒、疏通經絡。而《生生編》則認為絲瓜可以溫暖胃部、壯陽。

我曾經研究過絲瓜的特性,認為它只是性涼味甘。因為它有清涼血氣的作用,所以能治療腸風、崩漏等病症。它的纖維貫穿相連,就像人體的經脈,所以能疏通經絡。它質地柔軟滑順,所以有人說它能傷陽氣。關於它溫暖胃部的說法,實在是南轅北轍。

狗蠅牛蝨,古方未嘗用之,而近世醫家每以此治痘,蓋出齊東野語。周密言同僚括蒼陳坡,老儒也,其孫三歲出痘,半漿倒壓,勢已不治。遇一士授藥少許,服之移時即紅潤,乃乞其方以壽世。蓋用狗蠅和醅,以酒調服耳。按藥中蟲蟻,不過取其飛揚走散之功,故多施於傷科外症,以通血閉。

白話文:

狗蠅和牛蝨在古代的藥方中並沒有被使用過,但是近代的醫生經常使用它們來治療痘痘,這是從《齊東野語》這本書中流傳出來的。

周密曾講述了一位同僚名叫陳坡的故事。陳坡是一位年老的儒士,他的孫子3歲時出痘,病情嚴重,已經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這時遇到了一位醫師,給了他一點藥,服用後不久,孫子的臉色就紅潤了。陳坡便向醫師索取了這個藥方,準備廣為流傳。

這個藥方是用狗蠅和酒麴一起製作,然後用酒調服。藥中的蟲子只是利用它們飛揚爬行的特性,因此通常用於治療外傷性疾病,以促進血脈暢通。

痘症全賴氣血以成漿結痂,元虛之症,必當以參、耆培養元氣,切勿以此為法也。

嘗見幼科取青蒿中蟲和藥,以治小兒急慢驚風,云有奇驗。遍閱古方,未見用此。惟《保嬰集》極言其功效,並有詩云:一半硃砂一半雪,其功只在青蒿節,任教死去也還魂,服時須用生人血。蓋用朱粉和之,乳汁點服也。

白話文:

我發現兒科醫師常取用青蒿中寄生的蟲子作為藥材,用來治療小兒驚風,據說效果顯著。我翻閱了許多古方,都沒看到記載這種用法。只有《保嬰集》大力稱讚它的功效,還有一首詩:「一半硃砂一半雪,功效只在青蒿節,再怎麼危急也能救活,服用時必須配上活人血。」這應該是將青蒿與朱粉混合,用乳汁點服。

今人冬月,每以酒和牛乳燉食,而薛立齋言酒不可與乳同飲,蓋乳汁下咽,得酒則凝,頗不易化。若以酒燉食,乳已熱而成塊,本無害也。胡筱園太守晨起食乳,不耐膻氣,急呼酒飲,遂覺膈間痞悶,一日夜不思飲食,服神麯、麥櫱俱無效。余令取酥與消導藥服之遂愈。酥本乳之精華,得同氣以相引,故能取效也。

白話文:

現代人常在冬天用酒和牛奶燉煮來吃,但薛立齋說,酒不能和牛奶一起喝,因為牛奶下嚥後,遇到酒就會凝結,不易消化。如果用酒燉煮,牛奶已經受熱變成了塊狀,本來就沒有害處了。

胡筱園太守早上喝牛奶,受不了腥味,趕緊喝了酒,結果感到胸悶氣滯,整天都不想吃東西,服用神曲和麥芽糖都沒有效果。我讓他吃酥油和消食藥,就好了。酥油是牛奶的精華,可以引出同氣的成分,所以有效。

世言楙有百益一損,梨則百損一益。按楙即木瓜,不過藉酸澀之性,得以舒筋伐木,豈若梨之甘能養胃,涼可清心,潤燥化痰,除煩解熱,且渙風邪而消癰毒哉?嘗閱陳鵠《舊續聞》載湖南崔孝廉,道出泗州,聞呂某精太素脈,俾診之。呂曰:君來年可得官,秋髮癰毒,不可治。

白話文:

世人常說木瓜有百般好處,只有一個缺點;而梨子有百般缺點,只有一個好處。

木瓜其實就是番木瓜,它靠酸澀的性質來舒筋活絡、強身健體,但怎麼能比得上梨子呢?梨子的甘甜能養胃,涼意能清心,潤燥化痰,解熱消煩,還能驅散風邪、消散毒瘍。

我曾經讀過陳鵠《舊續聞》記載,湖南崔孝廉到泗州時,聽說呂某精通太素脈,便請他診斷。呂某說:「你明年可以當官,但秋天會生毒瘡,無法治癒。」

崔求預處一方,呂謝不能,固請之。乃曰:京師有大馬劉者可訪也。明年崔果登第,遂訪劉。劉令日啖梨,至二百餘顆,乃遍生小瘡,而無他患。又《類篇》載有士人狀若有疾厭厭然,日無聊賴。醫者楊吉老診之,言氣血為熱鑠,此去三年,當以疽死。士人慮之,聞茅山有忌士能醫,不輕為人治,乃易青衣,投執薪水,役久以實告。

白話文:

崔求預有一次向呂謝求教醫術,呂謝不願意傳授,但崔求預一再請求。呂謝於是說:「你可以去拜訪京城的『大馬劉』。」

第二年,崔求預考取功名後,就去拜訪大馬劉。大馬劉請他每天吃梨,吃到了兩百多個,崔求預才全身長出小瘡,但沒有其他不良症狀。

《類篇》中記載,有一個讀書人看起來病懨懨的,整天無所事事。醫者楊吉老替他診治後,說他的氣血被熱氣灼傷,三年後會因生瘡而死。這個讀書人聽了很擔心,得知茅山有位名叫忌士的隱士會醫術,但不太願意醫人。於是,讀書人換上青色衣服,假扮成砍柴挑水的人,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服務後,才把自己的情況告訴忌士。

道士亦令食梨而愈。考經疏言,膏粱之家,厚味濃酒,縱肆無節,不病痰火,必有癰疽卒中之患。唯頻食佳梨,能轉重為輕,變危為安。據此則梨之功能,夫豈淺鮮,損益之說,抑何相反如此也耶!

白話文:

道士也用梨子來治療疾病而使其痊癒。根據《內經》的解釋,吃大魚大肉、喝濃酒,放縱不節制,如果不患痰火,必定會有癰疽中風的毛病。只有經常吃梨,才能將嚴重點轉化為輕點,把危險度化解為安全。根據這個說法,梨子的功效豈不是淺顯而少見嗎?梨子的損益之說為何如此相反呢?

腰膝無力,腎氣不足也。慄形如腎,故能補腎虛。每於冬月,以袋盛生慄懸高處使干之,晨起吃數顆,再以豬腎粥助之,久則奇效。然須細嚼,連液吞嚥。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滯氣。蘇子由詩: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慄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後,三咽徐收白玉漿。是得食慄之訣矣。

白話文:

腰膝無力,是腎氣不足的緣故。慄子的形狀像腎臟,所以能補腎虛。每年冬天的時候,用袋子裝著新鮮的慄子,懸掛在高處晾乾。早晨起牀後,吃幾顆慄子,再喝豬腎粥幫助消化。長期堅持,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栗子一定要細嚼,連同汁液一起吞嚥。如果吃得太多太快,反而會損傷脾胃,導致氣滯。蘇子由的詩中寫道:“老年後自然會腰痠腿痛,山間老人服用慄子的方法是傳統的。客人在來訪後告訴我,早上起來後,慢慢嚥下三顆栗子,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便道出了食用慄子的祕訣。

櫻桃味甘性熱,故王維有「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句。張子和言:舞水一富家有二子,好食紫櫻,日啖一二升,半月後長者發肺痿,幼病肺癰,相繼而殤。嗟乎!天生百果,所以養人。倘縱其嗜欲,反滋其害。邵堯夫云:爽口物多終作疾,真格言也。

白話文:

櫻桃味道甜,性質偏熱,因此王維才說:「飽餐櫻桃不用愁上火,朝廷官員還能喝到涼爽的甘蔗汁。」張子和說:舞水有一戶富人家,有兩個孩子特別喜歡吃紫櫻桃,每天都吃一兩升,半個月後,老大得了肺癆,老二得了肺癰,相繼去世。唉!老天爺賜給我們各種水果,本是為了滋養我們。但如果過度放縱自己的慾望,反而會帶來危害。邵堯夫說得對,那些吃起來爽口的東西,最終往往會讓我們生病。

蓬氣味辛苦,功專殺伐,古人用之,必輔以參、術,慮其耗氣也。今人用以破積滯,治胸脅諸痛,取其能散氣中之血耳,而好古言亦能益氣。然審其性味,亦猶厚朴檳榔之類,益氣之說,切弗輕信。本草載王執中久患心脾痛,服醒脾藥反脹,用蓬、術炮以水醋,煎服立愈。余謂脘痛,每多肝木犯胃,蓬朮苦辛泄降,兼之醋味酸收,正合治肝之法,是以效也。

白話文:

蓬草氣味辛苦,具有破瘀通絡的效用。古人使用蓬草時,一定會搭配人參、白術等藥材,因為擔心蓬草會耗傷氣血。現在的人使用蓬草來化解積滯、緩解胸脅疼痛,主要是因為蓬草能把氣血中的血散開,而古人也有說法認為蓬草也能益氣。但是,仔細分析蓬草的藥性和味道,它其實和厚朴、檳榔等藥材很像,說它能益氣,千萬不要輕信。本草綱目記載,王執中長年患有心脾痛,服用醒脾藥後反而腹脹,於是使用蓬草、白術用醋水煎服,立刻就治好了。我認為,脘痛多半是肝木犯胃造成,蓬草和白術辛苦能瀉降,醋味酸收,正符合治療肝病的方法,所以才能奏效。

元素曰:芍、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能散肝經之風,為少陽厥陰血虛頭痛之聖藥。余按:芎藭性味辛溫,以佐地芍,而使不寒不滯,故四物湯用以為使,此如六味之有澤瀉也,其非專任之品可知矣。

白話文:

元素說:芍藥和川芎可以促進肝氣上升頭目,又能行血,可以疏散肝經的風氣,是治療少陽厥陰血虛頭痛的聖藥。我認為:川芎性味辛溫,與芍藥搭配使用,既不寒又不滯。所以,四物湯中用川芎作為使藥,就像六味地黃丸中用澤瀉一樣,可見川芎並非不可缺少的藥品。

今人每用以為君,治少陽厥陰症,不知陰弱之人多虛熱,挾肝膽之火上炎,而致嘔逆痰咳,頭痛氣喘,是宜甘緩育陰,而使火風自滅,豈可用升散之品以助其勢乎?虞摶謂骨蒸多汗及氣弱者不可久服,蓋芎藭能令真氣走泄,而陰愈虛也。李時珍曰:芎藭肝經藥也,若單服久服,則辛喜歸肺,肺氣偏勝,金來賊木,而肝必受邪,久則偏絕,使人夭亡。故醫者貴乎格物也。

白話文:

現在醫學界經常把(芎藭)當作君藥,用來治療少陽厥陰症,卻不知道體質陰虛的人容易虛火旺盛,加上肝膽之火上逆,會導致嘔吐、咳嗽、頭痛、氣喘。這種情況應該用補益氣陰的藥物,讓虛火自然消退,怎麼可以再用升散的藥物助長虛火的勢頭呢?

虞摶說,骨蒸多汗、氣虛的人不能長期服用(芎藭),因為(芎藭)會使真氣洩散,造成陰虛更加嚴重。李時珍說:(芎藭)是肝經的藥物,如果單獨服用且服用時間長,它的辛烈之氣會歸到肺部,導致肺氣過於旺盛,金行侵襲木行,肝臟必定受到損害。時間一久,肝臟會氣絕,導致人早夭。因此,醫者必須瞭解藥物的屬性,纔能有效治療疾病。

昔人言生薑調中益胃,能除肺經諸病,而為嘔家聖藥。按姜性辛溫,用以宣肺氣,開寒痰,平嘔逆,若為肺胃必需之品則不然。蓋胃為陽土,性喜甘柔,肺應秋金,亦宜清肅,辛散之品,恐非所宜。余謂但可用以醒胃,不當用以益胃。或問:本草言夜間勿食姜,食之令人氣閉,何也?曰:肺以氣順為安,臥則氣血寧靜,若以辛溫劫之,使痰氣上壅,而阻氣道。諺云:早除蘿蔔夜除姜。

白話文:

過去的人說生薑可以調理腸胃,改善消化,還能治療肺部的各種疾病,是治癒嘔吐的聖藥。然而,姜的屬性辛溫,用於宣發肺部的氣,化解寒痰,止住嘔吐。但如果把它當成肺胃必不可少的藥物,那就錯了。因為胃屬陽土,喜愛甘甜柔和的東西;肺應秋金,也宜清爽肅靜。辛散的藥物,恐怕不適合。我認為,姜只能用來喚醒胃氣,不適合用來滋養胃。

有人問:本草書上說晚上不要吃薑,吃了會讓人氣閉,這是為什麼?答:肺部以氣順暢為安穩,人在臥牀休息時,氣血寧靜。如果用辛溫的姜來劫奪氣血,會使痰氣上湧,阻礙氣道。俗話說:「早上吃蘿蔔,晚上吃薑。」

亦此意也。

牡蠣一名蠔山,附石而生,磈磊相連如房,故亦名蠣房。以是海氣所化,體用皆陰,本草故言能治虛損煩熱。余嘗用以潛陽,較勝於鰒。陶隱居《本通典》:老鵰入海化為珬。云是百歲雕所化。按:珬即螺類,然蠣生石間,堅實不動,類雖屬介,迥異螺蚌。說恐未然,近人疏方,每書左牡蠣,蓋以左顧為牡也。

白話文:

牡蠣,又名蠔山,附著在石頭上生長,像是房子一樣連在一起,所以也叫「蠣房」。牡蠣是海氣所化,性質陰寒,所以本草記載它能治療虛損煩熱。

我曾經用牡蠣來滋養陽氣,效果比鱔魚好。陶隱居在《本通典》中記載:老鷹進入大海後,會化為「珬」。有人說「珬」是百歲老鷹所化。

但珬實際上是貝殼類動物,而牡蠣生長在石頭縫隙中,牢固不動,雖然也屬於甲殼類,但與螺蚌有很大不同。所以老鷹化為珬的說法可能不正確。

現在的人開藥方,常寫「左牡蠣」,這是因為牡蠣的外殼向左彎曲。

陳海藏嘗非之,謂是鹹水結成,塊然不動,陰陽之道,何由而生?考《南州志》蠣房贊,亦有牝牡異斑句,似牝牡又可以斑辨矣,顧余嘗驗之。所謂左右者,以其附石不移,順流旋轉,水激成紋,非真有雌雄之別也。

白話文:

陳海藏曾經反駁這個說法,他認為石蠔是海水凝結形成的,像塊石頭一樣不動,根據陰陽學說,石蠔怎麼能夠產生生命呢?

我查閱《南州志》中記載的石蠔贊,也提到了「牝牡異斑」的說法,好像牝蠔和牡蠔可以根據斑點區分。不過我親自驗證過,所謂的左右,其實是因為石蠔附著在石頭上不會移動,但隨著水流旋轉,水流激起的波紋在石蠔上形成斑紋,並不是真的有雌性和雄性之分。

蟹為江鄉美品,而吳俗尤多嗜之,每至三秋,不撤此味。昔人言蟹能解結散血,故其字從解言。考其性味鹹寒,能動風耗血,味雖美,多食恰能損人,埤邪言未被霜者不可食。昔余家治屋,工人掘地疏溝,獲一巨蟹,重斤余。烹食之,夜半腹大痛。洞泄而死。蟹譜震澤漁者,綱得螃蟹,其大如頭,以螯剪綱皆斷,怒欲烹之。

白話文:

螃蟹是江鄉的美味佳餚,而吳地人特別喜歡吃它,到了秋天,經常不斷地食用。古人說螃蟹能化解血瘀,所以它的「蟹」字從「解」字旁。但經考證,螃蟹性味鹹寒,容易引發風邪和耗損氣血。雖然美味,但多吃反而有害。埤雅中說,未經霜降的螃蟹不能吃。

過去我家蓋房子時,工人在挖地疏通溝渠時,挖到了一隻巨大的螃蟹,重達一斤多。我們將它蒸熟吃了,半夜肚子突然劇烈疼痛,腹瀉不止,最終導致死亡。

《蟹譜》中記載,震澤的漁民用網捕到了一隻巨大的螃蟹,它的大螯剪斷了漁網,漁民氣得想把它煮了吃掉。

其侶有老於漁者曰:嘗聞龜蟹之殊類者,是江湖之使,烹必有禍。乃令釋之。然凡物之異於常者,食多殺人,豈獨龜蟹而已哉。

白話文:

有位老大夫對漁夫說:我聽說蟹有很多不同品種,是水裡的使者,一定有毒。所以要放生牠們。但所有與眾不同、奇異的東西,大部分都會吃死人,只有螃蟹例外。

菌之種類甚多,閩粵間人所植楠木,沃以米汁而生者,名曰香菌,乃可充饌。若生墟落穢濕之地,則本鬱蒸之氣所化,其性多毒,食之殺人。我邑新橋鎮,昔有農人於竹園中得鮮菌數枚,甚肥白,煮而食之,竟以腹瀉死。憶道光己酉春,淫雨經月,遍地生菌,友人謝月屏家於庭角忽生一菌,大如盆,色淺紅,其紋隱有鳥獸形,謝以為瑞芝,邀余往觀。余曰:此毒菌也,不久當萎。

白話文:

蘑菇的種類有很多。在福建和廣東一帶,人們種植楠木,用米汁澆灌後生長出來的蘑菇叫做香菇,可以食用。但是如果蘑菇生長在污穢潮濕的地方,就會吸收到渾濁的氣體,導致其毒性很強,吃了會致命。我居住的縣城裏有一個叫做新橋鎮的地方,曾經有一個農民在竹園裡採集到了幾朵新鮮的蘑菇,這些蘑菇肥美白嫩,農民煮來吃了,結果腹瀉而死。我記得在道光六年春天,連續下了好幾個月的暴雨,各地都長出了蘑菇。我的朋友謝月屏家的庭院角落裡,突然長出了一朵蘑菇,大得像個臉盆,顏色淺紅,上面隱約能看到鳥獸的形狀。謝月屏以為這是吉兆,邀請我前去觀看。我說:這是毒蘑菇,不久就會枯萎。

越夕果漸小,未幾而蔦。謝以人咸為芝,而余獨曰菌,且知其敗之速,謂必有所見。余曰:嘗閱珍珠船所載李涼公鎮朔方時,耕甿於園,樹下產菌一本,大數尺,上有樓臺,中間二叟對博,併成三字曰朝榮觀。公聞而疑之,乃令甿掘其地。僅三四尺,即有巨蟒穴,其下目光如鏡,口吐沫成菌。

白話文:

過了晚上,果子逐漸變小,不久就枯萎了。大家把它當作是靈芝,但我獨自說它是菌類,而且知道它腐敗得很快,一定有跡象可以證明。我說:我曾經讀過珍珠船記載,李涼公鎮守朔方時,在花園裡耕地,樹下長出一棵菌子,有幾尺大,上面有樓臺,中間有兩個老人對弈,還合成了「朝榮觀」三個字。李涼公聽聞後感到疑惑,於是命令工人挖掘那塊土地。挖了不到四尺,就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蟒蛇洞穴,洞穴裡的眼睛像鏡子一樣明亮,嘴裡吐出的唾液結成菌子。

今觀君家所生,疑即此類,見背有蓑紋,故知非芝,以氣化必易萎也。

閩產桂圓,味甘肉厚,能悅胃養營,凡勞損心脾而血耗者宜食之。因其形如龍目,故又名龍眼。道家每取肉細嚼,待滿口生津,汩汩下咽,名飲玉泉。余嘗試之,頗益。昔華亭陸平泉宗伯,享壽百齡,日惟食龍眼數千,顏色如少時。然其味過甘,多食令人中滿,有痰熱者,似亦不甚宜也。

白話文:

福建出產的桂圓,味道甘甜,果肉飽滿,能夠促進胃口,滋養氣血。凡是勞累過度、心脾受損、氣血不足的人適合食用。由於桂圓形狀像龍的眼睛,所以又稱之為龍眼。道家常將桂圓肉細嚼,直到滿口生津,然後慢慢吞下去,稱之為「飲玉泉」。我試過了,的確有益。過去華亭的陸平泉大人,活到了百歲,每天只吃成千上萬的龍眼,氣色宛如年輕人。然而,桂圓的味道過於甘甜,食用過多會讓人腹脹,有痰熱體質的人也不太適合食用。

初摘鮮蓮,氣清味美,能和中養心氣;煮粥食之,益人脾胃。昔人言生食須去心,否則恐患霍亂。按蓮子中青心,能清心去熱,霍亂之說,不知何據。惟今肆中所賣石蓮,產粵東樹上,其味大苦。曾見食之而作嘔者,今人每用以治痢,誤矣。

白話文:

新鮮採摘的蓮花,香氣芬芳,味道甘美,能夠調和臟腑,養護心氣;煮成粥食用,可以益氣健脾胃。古人說生吃蓮花需要去除蓮心,否則可能會導致霍亂。但是蓮子中的青色蓮心,具有清心降熱的作用,霍亂的說法並無依據。不過,現在市面上出售的石蓮花,產自廣東的樹上,它的味道極苦。曾經見過有人吃了之後嘔吐不止,現在人們經常拿它來治療痢疾,這是錯誤的。

側柏代茗,別有一種清芳之氣。當春末夏初,嫩葉方長時採服之,能除風濕。但其性味苦燥,非壯水之品,而丹溪以為補陰要藥,說恐未然。咸豐癸丑洞庭陸秋谷販於陝遇盜迷入山谷,行數里,杳無人跡,忽聞林間人語,周視恰無所見,惟有大柏一株,枝幹修偉,高出雲際。時腹中甚餒,因採葉食之,遂忘飢渴。

白話文:

把側柏葉當茶葉泡製,別有一番清新的芳香。在春末夏初,嫩葉剛剛生長的時候採摘下來食用,可以去除風濕。不過,側柏葉味道苦澀乾燥,並不是滋養水液的藥物,但丹溪子認為它是滋補陰氣的重要藥物,這種說法恐怕不對。鹹豐癸丑年,洞庭陸秋谷去陝西販賣貨物,遇到盜賊迷路進入山谷,走了幾里路,渺無人跡。突然,他聽到樹林中有說話聲,仔細尋找卻什麼也看不到,只看到一棵高大的柏樹,枝幹修長而挺拔,高聳入雲。當時陸秋谷腹中飢餓難耐,於是採摘柏葉食用,頓時忘記了飢餓和口渴。

今年逾周甲,鬚髮未斑,步履飲啖,一如少時,每言食柏之驗。曩閱《涵海續編》,廣成子取雲陽液以療世人疾苦,雖垂死可活。初不知雲陽液為何物,後觀抱朴子,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語,乃雲陽為之,注云陽樹精也。陸之所食,或唧此耳。

白話文:

今年超過七十歲,鬚髮還沒有斑白,走路和飲食都像年輕時一樣。陸修靜經常說食用柏樹的功效。

過去我讀到《涵海續編》,廣成子取用雲陽液來治療世人的疾病,即使垂死之人也能起死回生。起初我不知道雲陽液是什麼東西,後來看了抱朴子的書,書中提到山中能說話的樹並非樹在說話,而是雲陽在說話,註解說雲陽是陽性樹的精氣。陸修靜所吃的柏樹,或許就是吸收了這個東西吧。

王宇泰云,病酒者,當服枳懼。按枳懼一名木密,又名金鉤,樹似白楊,其子著枝端,長才盈寸,駢生如指,屈曲相連,春生秋熟,霜後味甘如飴。昔人有造酒庫而以枳懼木架屋者,其後一室之酒皆淡薄無味。余少時曾傷酒發熱,取汁服之,反覺中滿,是或味甘所致耳。

白話文:

王宇泰說,治療酒醉,應該服用枳懼。枳懼又名木密或金鉤,它的樹木像白楊樹,它的果實長在枝條的頂端,長約一寸,像手指一樣成對生長,彎曲相連,春天發芽,秋天成熟,霜降後味道甘甜如飴。古代曾經有人用枳懼木來搭建貯藏葡萄酒的倉庫,結果那一室的酒都變得淡薄無味。我年輕時曾因飲酒而發熱,取枳懼汁液服用,反而感到中滿,這可能是因為它的味道甘甜所致。

鴆,毒鳥也。邕州朝天鋪及深山處有之,其種有二,一大如鴉,黑身赤目;一大如鶚,毛紫綠色,頸長七八寸。雄曰運日,雌曰陰諧,聲如羯鼓。遇毒蛇,則鳴聲邦邦,蛇入石穴,禹步作法,石裂蛇出。秋冬解羽蟄穴,熏之出走,暈眩而斃。以法取膽,盛以銀瓶,倘染指,指即斷;用作毒矢,著人立死。

白話文:

鴆是一種劇毒鳥類。在邕州的朝天鋪和深山裡有分佈,有兩種不同的種類:

  1. 一種像烏鴉大小,全身烏黑,眼睛赤紅。

  2. 一種像老鷹大小,羽毛紫綠色,脖子有七八寸長。

雄性叫運日,雌性叫陰諧,叫聲像羯鼓。它們如果碰到毒蛇,就會發出邦邦的聲音。毒蛇就會鑽進石頭洞穴中。鴆鳥就會用腳禹步踏地,施法讓石頭裂開,逼出毒蛇。

到了秋冬,鴆鳥會脫羽蟄伏在洞穴中。用火燻它們,它們就會跑出洞穴,眩暈而死。

用規定的方法取出它們的膽汁,保存在銀瓶中。如果沾染到手指,手指就會斷掉。用它們的膽汁製成毒箭,射中人會立馬斃命。

鴆羽瀝酒,犀角即解。凡鴆穴處必多犀,天地所以制殺機也。

蘇君世業藥材,精於辨別,同業咸推巨眼。同治間賈於滬,有航海客攜犀角一箱托售。某開視,遂邀同市共觀。曰:此名天馬角,偽物也。以此販楚鄂間,可獲利十倍,然殺人亦如之。余若不言,恐售偽者踵至,且慮嗣後無識者,害何底止。遂以百金易之,對眾焚燬,客甚感愧。

白話文:

冬季將大鯖魚膽切成末,混入川貝粉末,懸掛在牆壁上。等它乾燥後取下研磨成粉,用來治療咽喉疾病。而鄺湛若在《赤雅》中也說:鯖魚膽可以治療眼睛,其功效可與青色染料媲美。魚體越大,膽囊越小,品質較好;魚體越大,膽囊越大,品質次之;魚體越小,膽囊越大,品質較差。廣東花縣的漁民捕獲鯖魚後親自剖開,官府收取它的魚膽作為稅金,然後才能將魚運到市場販賣。私自隱藏魚膽者會被杖責。因此,有一個詩句這樣寫道:「金環殉吉鷯,花縣稅鯖魚。」如今在藤江市場上販售的鯖魚膽,大多是將黃藤膏灌入豬膽中偽造的。

冬季大鯖魚膽入川貝末懸壁間,俟干取末,以治咽喉之疾。而鄺湛若赤雅又云:其膽治目,功比空青。魚大膽小者上;魚大膽大者次之;魚小膽大者下矣。粵東花懸漁者到得魚懸親剖,官稅其膽,始敢出市,開私者杖。故其詩有:金環殉吉鷯,花縣稅鯖魚,之句。今藤江所市者,皆以𩸩膽灌黃藤膏偽為之耳。

辨之不精,必見笑於魚目矣。杜詩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青精一名南天燭,又名墨飯草,用以煮飯,色純黑。仙經云:草木之正,氣與神通,食青燭之精,命不復殞,是也。

白話文:

如果不仔細辨別,必定會被庸醫嘲笑。杜甫的詩中難道沒有「青精飯,使我顏色好」這句嗎?青精又稱為南天燭或墨飯草,用來煮飯,顏色非常黑。仙人留下的經書說:草木的精氣與神靈相通,食用南天燭的精華,就能永生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