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對山

《對山醫話》~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抱朴子曰: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然煉服之法,失傳已久,世人未得其術而輕試之,淺則骨痿,久則致命。是欲延年,而反促其算矣。後魏·李預餐玉致疾,謂其妻曰:服玉當屏居山林,排棄嗜欲,而我酒色不絕,自致於死,非藥之過。然雖死而屍體必當有異,宜勿遽令人知餐服之功。

白話文:

《抱朴子》中記載:服用金丹的人會長壽如金,服用玉液的人會長壽如玉。不過,鍛鍊服用的方法早已失傳,世人不得其術便輕易嘗試,輕則骨頭萎縮,久則致命。這樣一來,原本想延年益壽,反而縮短了壽命。後魏的李預因為服用玉液而得病,對妻子說:「服用玉液應該隱居山林,遠離嗜好慾望,但是我酒色不斷,因此導致死亡,並非藥物的過錯。」儘管他死了,但遺體一定會有異常,所以不要急著讓別人知道服用玉液的功效。

時在七月中,長安毒熱如沸,而屍停四日,體仍不變,口亦無穢。昔人有臨死服玉屑五斤,死經三年,膚殼如生者。李時珍曰:服玉未必能令生者不死,惟能使死者不朽耳。東坡晚年好燒煉之術,多與方外遊。嘗遇靈智道人,授以煉服丹法。云:於二至後常吸鼻液漱咽,獨居淨室,溺則封置瓷器中,滿月開視,當有細砂結其上,如浮蟻然,以絹濾取,用新汲水淘淨,棗肉為丸,此名陽丹陰煉。又,取人乳入銀鼎,慢火熬煉如淡金色為丸,此名陰丹陽煉。

白話文:

當時是七月份,長安城裡酷熱難耐,就像滾沸的水一樣。然而有人去世四天,屍體卻沒有腐爛變質,也沒有異味。過去有人在臨終前服用五斤玉屑,死後三年,皮膚和外殼依然像活著的人一樣。李時珍說:服用玉屑並不能讓活人不死,只能讓死人永不腐爛。蘇東坡晚年喜歡煉丹術,經常與道士交往。他曾遇到靈智道人,傳授給他煉丹的方法。靈智道人說:在夏至和冬至後,每天吸入鼻液並漱口。獨自一人住在乾淨的屋子裡,小便時用瓷器裝起來封好。一個月後打開查看,會發現上面結了一層細沙,像浮蟻一樣。用絹布過濾後,用新打來的水洗乾淨。用棗肉包成丸子,這就是所謂的「陽丹陰煉」。此外,取人乳放入銀製的鼎中,用文火慢慢熬製,熬成淺金色,再製成丸子。這就是「陰丹陽煉」。

蓋此二物須經煅煉,始有陰陽相濟之功,得成九轉還丹之力。坡翁謂靈智妙用,沉機捷法,非其人不輕泄也。

成天地者,氣也。天地成而萬物生,氣固為生生之本。凡血肉之物,氣生則生,氣盡則化,此自然之理。術家有服氣之法,不過能卻病延年,亦不能令人不飢不食。然按孔子家語:食石者,肥澤而不老;食水者,耐寒而若浮;食肉者,勇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是食氣固能不死也。

白話文:

構成天地萬物的,是氣。天地形成後,萬物才得以誕生,氣本質上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所有具有血肉的生命體,有氣則生,氣盡則亡,這是自然法則。

道術家有服氣養生術,但只能延緩衰老,治癒疾病,不能讓人不用飲食。然而,《孔子家語》有云:吃石頭的人,身材肥胖健康,不顯衰老;喝水的人,耐寒如浮萍;吃肉的人,勇猛但脾氣暴躁;吃穀物的人,聰明但短命;吸食氣的人,神采奕奕且長壽;不吃不喝的人,不死但成仙。由此可見,吸食氣確實可以讓人長生不老。

嘗閱《宋人雜說》,嘉祐間河北大飢,有民襁負一子,覓食他方,中途迫於飢困,遂棄子於空塚中。亂定歸鄉,過其處,欲收埋殘骨,則兒未死,肥健愈於棄時。視塚中空無所有,惟見一蟾蜍,大如車輪,氣咻咻然出穴中。抱兒歸,與之食不食。六七歲肌膚如玉。其父攜至京師,以示兒科醫者,言物之有氣者能蟄,燕蛇蝦蟆之類是也,能蟄則能不食而壽,此千歲蝦蟆也;兒得氣故不飢,若聽其不食,終身不娶,後必成道,無須藥也。《東坡集》亦載其事,諒非子虛。

白話文:

曾經看過《宋人雜說》,在嘉祐年間,河北地區發生大饑荒,有一個百姓抱著一個孩子,四處尋找食物,途中因為飢餓困頓,就把孩子遺棄在一個空墳墓裡。等到社會安定後,他回到家鄉,經過那個地方,打算收斂孩子的遺骸,結果發現孩子竟然還沒有死,而且比遺棄時更加肥胖健康。他查看墳墓中,裡面空無一物,只看到一隻大如車輪的蟾蜍,呼呼地從洞穴中跑出來。他把孩子抱回家,餵他吃東西,但孩子不吃。孩子長到六七歲,皮膚像玉一樣白嫩。他的父親把他帶到京城,給兒科大夫看,大夫說那些有靈氣的動物能冬眠,像燕子、蛇、蟾蜍這一類,有冬眠能力的動物就能不進食而長壽,這隻蟾蜍已經活了一千年了;孩子受到了蟾蜍的靈氣,所以不覺得飢餓,如果任由他不吃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娶妻,將來一定能得道,不需要用藥。蘇東坡的集中也記載了這件事,想必不是虛構的。

然思兒在塚中,得其氣而不死,或然;既出穴,仍不食不飢,其理殊不易解。

昔在京邸,遇東魯宋老人太初,年九十有四,鬚髮皓然,顏如童子。下榻福清道院,日惟靜坐一室,三餐之外,無所嗜好。余曾叩其攝生之術,曰:飲食但取益人,毋求爽口,弗食與體相妨之物。自言幼時,脾胃素弱,故生平不食瓜果油膩炙眊,雖佳品羅列,未嘗朵頤,故能保此殘年。

白話文:

以前在京城的時候,我遇到了來自東魯地區的宋太初老人,他已經九十四歲了,鬚髮皓白,容貌卻像個孩子。他住在福清道院,每天只是靜坐在一個房間裡,除了三餐之外,沒有什麼愛好。我曾經請教過他養生的方法,他說:飲食只要有益於身體,不要追求美味,不要吃對身體有害的食物。他自述小時候脾胃就不好,所以一生都不吃瓜果、油膩的烤製食物,即使是珍饈佳餚擺在面前,他也不會去品嚐,因此才能保住了這把老骨頭。

縱口腹而不自惜其身,不可為智。此言勝藥石,余嘗志之。昔人言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適,惡言形羸,不肯服藥,信巫不信醫。六者有一,則為難治。余友沈子涵孝廉,丁未春來滬,嘗顧余齋,見其神色衰奪,問之,曰:去冬患咳,至今未復耳。

白話文:

過度放縱口腹之慾而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能說是聰明。這句話比藥石還有效,我曾牢記於心。古人說,有六種情況的病難以醫治:傲慢放縱不按道理行事、輕視身體看重財富、穿衣吃飯不合適、惡言惡語身體瘦弱、不願意吃藥、相信巫醫不信醫生。只要有其中一項,就難以醫治。我的一位朋友沈子涵孝廉,在丁未年的春天來到上海,曾來拜訪我的書房。我看到他的精神面貌很差,便詢問他。他說:「去年冬天患了咳嗽,到現在還沒好。」

按其脈左堅細搏指,右關微澀,余曰:此屬陰分有虧,木失水涵,冬令少藏,升逆太過,夏三月防有失血之患。子涵曰:尚能食飯兩碗,固無懼也。余曰:雖然,還當安閒靜養,服藥調之。曰:藥補不如食補,我有肥雞爛肉,何用藥為?余遂不復言。未幾航海入都,果咳甚,嘔血未及一年,卒於京。

白話文:

診脈時發現,他的左脈沉細有力,右關脈微弱不暢。我說:「這是因為陰虛所致,肝失去腎水的涵養,冬天時沒能好好收藏陽氣,導致陽氣升發過度,夏天時要防範失血的危險。」他的兒子回答:「他還能吃兩碗飯,應該不至於怎樣吧。」我說:「雖是如此,還是應該靜養,並且服藥調養一下。」他又說:「藥補不如食補,我有肥雞和爛肉,何必吃藥呢?」我於是也不再勸他。不久,他搭船進京,果然咳嗽得很厲害,不到一年,就因吐血死在京城。

嗟乎!是時尚可治,因不信醫藥,以致不救,惜哉!

眼科一症,前人雖有五輪八廓七十二症之義。然以余言之,其要不過辨其陰陽虛實,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耳。東坡當日與歐陽叔弼、晁無咎、張文潛同在戒壇時,坡公病目,嘗以熱水洗之。文潛曰:目忌點洗,目有病當存之,齒有病當勞之,不可同也。魯直有言:眼惡剔決,齒便漱潔。

白話文:

在眼科疾病中,古人雖然提出了「五輪八廓七十二症」的分類。但是依我來看,重要的還是辨別其陰陽虛實。病情急迫時先治療症狀,病情緩和時再調理根本。

蘇東坡先生當年和歐陽叔弼、晁無咎、張文潛一起在戒壇時,蘇東坡患了眼疾,曾用熱水洗眼睛。張文潛說:眼睛忌諱點藥和洗滌,眼睛有病時要讓它安靜,而牙齒有病時要多用,這兩者不能相提並論。魯直也曾說:眼睛有毛病不要挖剔和開刀,而牙齒則要勤加漱洗。

治目當如曹參之治民,治齒當如商鞅之治軍,斯為得之。余謂:此特以養目言也,若火熱壅結,赤腫腐爛,翳膜遮蔽,譬之鏡受汙垢,必當磨洗,非存養所能愈。余少時嘗患目赤,初不甚苦,仍於燈下觀書,以致腫極而生翳膜,割剔數次始退,然稍不避風,其患立至,目光因之大損。後有友人傳一方,於立冬日多覓野菊曬乾作枕,自後得無目疾矣。

白話文:

治療眼睛就像曹參治理人民,治療牙齒就像商鞅治理軍隊,這樣纔是抓到了要領。我認為:這只是針對保養眼睛而言。如果熱氣壅結,眼睛發紅腫脹潰爛,角膜上長了翳膜,就像鏡子沾上了污垢,必須研磨清洗,而不是單靠保養就能痊癒的。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患過眼疾,一開始不是很嚴重,還繼續在燈下看書,結果腫得厲害,長了翳膜,刮治了好幾次才消退。但是隻要稍微不避風,眼疾就會立即復發,因此我的視力大受損害。後來有位朋友傳授給我一個偏方,在立冬那天找許多野菊花曬乾做枕頭,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眼疾了。

時下庸淺醫流,有三惡習:寫方作狂草,用藥好奇異,不問病情,妄言知脈。不思醫稱司命,當如何鄭重,而率意如此,其道亦概可知矣。要知此輩固未嘗讀書識字,略知藥性溫涼,便欲以寒投熱,恐人識其學淺,而必強書脈案;又慮多別字,故作行草以混字跡。不慮肆人莫辨,不顧病者安危,忍心大膽,莫此為甚。

白話文:

當代庸醫有三大惡習:

  1. 寫藥方時像狂寫草書一樣潦草。

  2. 用藥喜歡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不考慮病人的病情。

  3. 隨口胡說自己會看脈,而不問病人的病情。

他們根本不考慮自己是醫者,掌管著別人生命,應該多麼謹慎。如此輕率的態度,可見他們的醫術水平也十分低下。

要知道,這些人根本沒有深入研讀過醫書,只是略懂一點藥物的溫涼屬性,就想用寒藥來治療熱症。為了掩飾自己學識淺薄,他們必定會強行寫出脈案。又怕寫出很多錯別字,就故意用草書來混淆字跡。

他們不考慮別人是否能辨認,也不顧病人的安危,真是膽大包天,無可比擬。

方中每用習見之品,有本草所不載者,余嘗考其所本,不但不明出處,且未辨其氣味。不知古人常用之藥,不過數十味,如六君四物六味等,百世不刊之方,試問有異常之藥否?聲色證脈為五診,故必聞聲觀色,辨證察形,復以脈合病情,庶幾胸有成竹。然亦有脈證兩岐者,故前人有取症不取脈,取脈不取症之義。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中經常使用常見的中藥材,有的是本草綱目中沒有記載的。我曾經研究它們的來源,不僅出處不明,而且氣味也不清楚。不知古人常用的藥材只有幾十種,如六君、四物、六味等,這些經典藥方歷經百年而流傳至今,請問有使用過什麼不常見的藥材嗎?看聲色、摸脈搏是診斷疾病的五種方法,所以必須聽聲音、看神色,辨別證狀、觀察體態,再以脈搏與病情相結合,這樣才能胸有成竹。但是有時脈象和證狀會出現矛盾,因此古人有隻取證狀不看脈象,或者只取脈象不看證狀的說法。

按:人身脈絡,肖乎天地流行,達乎陰陽造化,但可測其常,不能盡其變也。晉太醫令王叔和撰《脈經》,猶未能盡泄其奧。蓋脈理淵深,惟求於微茫,呼吸之間,豈能瞭如指掌哉?陶節庵曰:指下難明者,真言也;誇言通曉者,但能言而不能行也。其所著《傷寒全生集》;惟取浮中沉,以分陰陽虛實病之傳變,但求於動靜躁盛之間,此亦宗仲景只別陰陽之意也。藏器曰:勿使一日失穀氣。

白話文:

現代

人體的脈絡就像天地運行,貫通陰陽化生,只能瞭解其規律,但無法窮盡其變化。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撰寫了《脈經》,但仍未能完全揭示脈絡的奧妙。因為脈象幽深微妙,只能通過觀察細微變化和呼吸情況來推測,豈能像用手掌一樣看得清清楚楚?陶節庵說:不能通過手指來明確診斷,這是實話;自誇通曉脈象的人,只會說不會做。他所著的《傷寒全生集》中,僅採用浮、中、沉脈來區分陰陽虛實和疾病的傳變,主要關注脈象的動靜和盛衰變化,這也是東漢名醫張仲景只辨別陰陽的意思。藏器說:不要讓身體一天沒有穀氣滋養。

蓋五穀得天地中和之氣,能益人脾胃,故以食為主也。然有非餐霞服氣,數十年不穀食而安然無恙者,是亦奇矣。余戚家一婦,絕粒三十餘年,日不過食蔬菜半碟,或果餌數枚,其起居動作,無異平時,今年逾六旬,猶能調羹縫紉,此或胃氣使然,故不治亦無害也。《吹影編》云:仲弟芝庭,年十四,得奇疾,不食五穀,聞氣則嘔,家人陰進米汁,乃氣逆欲絕,時或長嘯以舒氣,其聲如雷鳴。日惟啖羊豕肉一器,食畢即飲冷茶三四甌,暑月則飲水,亦無腹滿作瀉之患。

白話文:

穀物吸收了天地間和諧的能量,可以滋養脾胃,所以飲食以穀物為主。但是,也有些人不用吃飯、只喝露水,幾十年都不吃穀物卻安然無事,這也是很奇怪的。

我的表親家有一個婦人,已經不吃飯三十多年了。她每天只吃半碟蔬菜,或者吃幾個水果,她的生活起居和動作都沒有什麼不同。今年她已經六十多歲了,還能做飯、縫紉,這可能是她的胃氣很強,所以不吃飯也不會對她造成傷害。

《吹影編》中記載:一個叫仲弟芝庭的人,在十四歲時得了一種奇怪的疾病,不能吃穀物,聞到穀物的味道就會嘔吐。家人偷偷地給他喝米湯,結果他氣息逆亂,幾乎窒息。他經常長嘯來緩解氣息,聲音如同雷鳴。

他每天只吃羊肉或豬肉一碗,吃完後就喝三四碗冷茶。在炎熱的夏天,他就喝水。但是他沒有腹脹或腹瀉的問題。

有時連旬不食肉,只食瓜果數枚而已;飲酒勝常人,體更肥胖,精神倍於昔時。娶妻生二子一女,家人以為常,亦不強其食也。如是者十五六年。一日忽思食麵,食之頗安,後遂能食,而漸羸瘦,不逾年而歿。時蘇城吳正功,我邑王協中,皆得醫名,吳診視莫名其症,王則曰食掛,然亦未詳其義。

白話文:

有時個人有時候連續好幾天不進食肉類,只吃幾顆瓜果而已。飲酒的量比一般人更多,體型更加肥胖,比以前胖了一倍多。老婆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家人覺得這很正常,所以也沒有強迫他進食。如此過去了十五、十六年。有一天突然想吃麵條,吃了以後很安心,後來就開始能進食了。可是卻慢慢地消瘦下來,不到一年就瘦成了皮包骨。當時蘇州的吳正功、我老婆的叔叔王協中,都是很有名氣的醫生,吳醫師診斷後,對他的病情仍不得其解,王醫師則說他沒有進食,但是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余謂:是或痰之為患耳,痰留胃脘,故不食不飢;痰阻氣道,故欲揚聲以舒之;氣有餘即是火,久之火盛風生,痰亦為之消爍,而體瘦能食。前十餘年強力支持,皆氣火為之用耳,痰火雖消,而氣機亦絕矣。臆度如是,未識然否,存之以質君子。

白話文:

我認爲:這可能還是痰的問題。痰停留在胃部,所以不餓也不想吃飯;痰堵塞了氣道,所以想要大叫來緩解;氣多就是火,時間長了火旺生風,痰也會因此化掉,所以身體消瘦能吃東西。之前十多年強撐着,都是靠氣火的作用。痰火雖然消除了,但氣機也終結了。我是這樣猜測的,不知道對不對,請各位先生評判。

醫以意取,非可言傳。每有病情相似,而藥有驗不驗者,此當深究其理也。嘗閱《南唐書》載:烈祖食飴,喉中噎,國醫莫能愈,吳廷紹請進楮實湯,一服而安。群醫他日取用,皆不效。叩廷紹,但言噎因甘起,故以此治之。李時珍曰:楮實久服使人骨軟,故能治骨哽。此亦軟堅之義也。

白話文:

醫術是靠意會,無法用言語傳授。常有病情類似的案例,但用藥卻有效果和沒效果的差別,這時就應該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

曾經看過《南唐書》記載:烈祖吃了飴糖,導致喉嚨阻塞,國醫束手無策,吳廷紹請皇上服用楮實湯,一服藥後就痊癒。其他醫生後來也使用這個方法,卻都沒有效果。詢問吳廷紹,他只說阻塞是因為吃甜食引起的,所以用楮實湯治療。李時珍說:楮實長期服用會使人骨頭變軟,所以可以治療骨哽。這也是「軟堅」的意思。

余謂:飴味過甘,而能動火生痰,食飴致噎,蓋為痰火所阻。楮實性寒而利,故得開其壅滯。此吳深求克勝之理。故作取驗,豈一味楮實,而可通治噎患哉?群醫之昧,亦可概見矣。

白話文:

吳?

南方卑濕,民苦濕熱。每當春冬,必陰雨連綿,入夏則暑熱驟降,地氣上蒸,人感之,入秋不病濕溫,即患瘧痢。蓋初感雖微,而濕久則成熱,熱久又能化濕,昔人言濕熱交互,如面入酥,乃言最難分理也。余於夏秋,每患濕病,入冬始愈,故曾有「潦倒微軀夏復秋,病因暑濕最淹流,方書屢檢翻滋惑,藥性多偏未易投」之句。亦言其淹纏難治耳。

白話文:

南方地勢低窪潮濕,居民經常受濕熱之苦。尤其在春冬季節,陰雨連綿;夏季來臨,氣溫驟升,地氣蒸騰,人體受其影響,到了秋天,如果沒有患上濕溫病,也會罹患瘧疾或痢疾。因為最初感染濕氣症狀輕微,但濕氣過久就會化熱,熱氣過久又能轉化為濕氣。古人說濕熱交替,就像麵粉沾在油脂上,難以區分處理。我在夏秋季節常常患上濕病,到了冬天才能痊癒。因此曾寫下「潦倒微軀夏復秋,病因暑濕最淹流。方書屢檢翻滋惑,藥性多偏未易投」的詩句。這也是說明此病纏綿難癒。

蕪湖徐紹裘傳一方,秋半清曉,於殘荷葉上收清露,以鮮佩蘭葉浸二日,去葉取露,瓷瓶貯之,封固。明年入夏,晨起服一二茶匙,常食薏苡粥,可除此患,試之果驗。

白話文:

蕪湖的徐紹裘傳授了一個方子:在秋季結束後的清早,從殘存的荷葉上收集清露。將新鮮的佩蘭葉浸泡在清露中兩天,然後取出佩蘭葉,只留下清露。將清露儲存在瓷瓶中,並密封好。到了第二年的夏天,每天早上起牀後服用一至兩茶匙清露。同時,經常食用薏苡粥。這樣做可以治癒夜尿症狀,試驗過後果然有效。

古方有藥只一味者,名曰單方。蓋取其力專而效速也,用之往往有奇驗。金陵賈人莫麗春,避兵來滬,僦居城南,與余居近。有子七齡,好食瓜果,因患腹痛,日夜號哭,肌肉盡削。一日有行腳僧過其門,見之曰:此孩腹有蟲,今尚可治,再延一月,即不救。居士肯舍香金五百,當為療之。

白話文:

古時候中醫的藥方中,僅使用一種藥材的稱之為單方。採用單方的目的在於藥力集中而見效快,使用後常常有奇特的療效。金陵的商人莫麗春,為了躲避戰亂而來到上海,租住在城南,和我住得很近。他有一個七歲的兒子,喜歡吃瓜果,因此患上了腹痛,日夜哭鬧,肌肉都消瘦了。一天,有一個雲遊的和尚經過他的家門,看見他兒子就說:這個孩子的肚子裡有寄生蟲,現在還可以醫治,如果再拖一個月,就沒救了。施主如果願意佈施五百兩銀子,我就為他治療。

莫即首肯,僧於囊中出藥草一束,令煎服,是晚瀉出白蟲升許,腹痛遂止。莫乃以所餘草一莖,袖來問余。視之粗如筆管,折之則不斷,葉疏而色紅,余曰:得非本草所謂赤藤者乎?《綱目》言其能殺蟲,而狀亦相似。並引《夷堅志》所載:趙子山寸白蟲病,醫令戒酒,趙不能禁。

白話文:

莫先生點點頭,僧人從他的布袋中拿出了一束藥草,讓莫先生煎服用。那天晚上,莫先生瀉出了無數的白色蟲子,腹痛也隨之停止。莫先生將剩下的藥草中的一根放進袖子裡,拿來詢問我。我看它粗如筆管,折了也不斷,葉子稀疏,顏色泛紅,我說:「這是不是本草中的赤藤呢?」《綱目》中記載它能殺蟲,而且特徵也相似。還引用了《夷堅志》中記載的一件軼事:趙子山患有布滿白色蟲子的疾病。醫生勸他戒酒,但趙子山無法做到。

一日醉歸,夜已半,口渴甚,見廡下甕水頗清,即連飲數勺而寢。迨曉見蟲出盈席,心腹頓寬。異之,視所飲水,乃僕浸赤藤以織草履者也,以古證今,其說若合。特吳中素無此草,未嘗見其苗葉,亦不敢言其必然也。

白話文:

有一天醉酒回家,已經半夜了,非常口渴。我看到屋子屋簷下的缸子裡水很清澈,就連續喝了好幾口,然後就睡覺了。等到天亮時,我看到有蟲子布滿了牀,我的心腹立刻感到輕鬆。我感到很奇怪,仔細看了看我喝的那口水,原來是僕人用來浸泡赤藤編製草鞋的水。我結合古書上的記載和現在的情況,兩者說法完全符合。但吳地本來沒有這種草,我從未見過它的根莖和葉子,所以也不敢確定它一定是赤藤水。

病非習見,自古醫書所不載,往往於雜說中得之,時或有驗。邑有剃髮工孫某,於肉汁中誤吞短髮,初不為意,年餘覺胸次隱痛,久而痛甚,肢體厥冷。孫嚐出入余家,求余診治。按其脈兩手俱平靜,自言飲食二便如常,細視患處,皮色無少異。余曰:汝非營衛間病。因詢其平日好食何物。

白話文:

這個病症不常見,古籍醫書中沒有記載,通常只能在雜文中找到一些相關的資料,偶爾會有一些治療經驗。我們縣城裡有一位理髮師姓孫,在吃肉湯的時候不小心吞下了一根短頭髮,起初他並不在意。一年多後,他感覺胸腔裡隱隱作痛,時間長了疼痛越來越劇烈,四肢冰冷。孫某經常進出我家,這次來尋求我的診治。我按他兩手的脈搏,都非常平穩,他自己說飲食、大小便都正常,仔細觀察他疼痛的地方,皮膚顏色沒有任何異常。我說:「你的病症不是營衛之氣之間的疾病。」於是,我問他平日裡喜歡吃什麼東西。

曰:無所好。又問:曾食異常之物否?曰:無之,惟於二年前,曾誤吞短髮。余曰:病在是矣。因令食菜油,連進四五杯,乃大吐,遂出短黑蟲無數,似發略粗,入水能動,浸二日仍化為發,病遂愈。或問:油能殺蟲乎?曰:惟取以探吐,且無骨之蟲,見油則狀,故得隨吐而出。

白話文:

詢問病者:「有什麼特別喜好的食物嗎?」病者回答:「沒有。」

又問:「最近有吃過什麼特別的東西嗎?」病者回答:「沒有,不過大約兩年前,我曾經不小心吞過一根短頭髮。」

我說:「病因就是這個了。」於是我讓病者喝下幾杯菜油,總共四五杯。病者接著大吐,吐出了無數條短而黑色的蟲子。這些蟲子看起來像粗一點的頭髮,放到水中還會動。浸泡兩天後,這些蟲子又變回了頭髮的樣子。病者吐出蟲子後,病就好了。

有人問:「油能殺蟲嗎?」我回答:「油的作用只是讓病者嘔吐,而沒有骨頭的蟲子遇到油就會軟化,因此能隨著嘔吐物吐出來。」

然非無本,《談藪》所載:宋明帝宮人,患腰痛牽心,發即氣絕,群醫以為肉症。徐文伯曰:此發瘕也。以油灌之,吐物如發,稍稍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懸柱上水滴盡,仍一發也。偶憶是說,因以試之,不意果驗。

白話文:

其實不是沒有根據。《談藪》中記載:宋明帝的宮女,患有腰痛,牽連到心臟,一發作就氣絕身亡,眾多醫生都認為是肉症。徐文伯說:這是毛髮結塊導致的心臟病。於是用油灌進去,她吐出像頭髮一樣的東西,一點點地拉出來,長達三尺。頭部已經形成蛇形,懸掛在柱子上,水滴完畢後,仍然是一根毛髮。我偶然想起這個故事,於是拿來試一下,沒想到果然見效。

人當年衰,齒牙搖動欲脫,或在壯歲,為風火所侵,因而作痛者,最難禁受。余中年多齒患,偶閱《玉壺清話》,有固齒烏髭藥歌,試之果驗,特錄於此。歌曰: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升麻蜀地黃;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燬,研細將來使最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

白話文: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牙齒會鬆動搖晃,甚至脫落。即使在壯年,也會因風火侵襲而引起牙痛,令人難以忍受。我中年時患有嚴重的牙痛,偶然讀到《玉壺清話》中的固齒烏髭藥歌,試用後果然有效,現將其記錄於此。

藥歌如下:

豬牙皁角加上生薑,

西國升麻和蜀地黃。

木律、旱蓮、槐角子,

細辛、荷葉分量相等。

青鹽等分,一同燒成灰,

研磨成細粉,功效最佳。

塗抹牙齒,鞏固牙齒,烏黑鬢髮,

誰能想到世間竟有如此神奇的藥方。

並云:方得諸西嶽蓮化峰頂張師正,年五十時,齒已疏搖,不便咀嚼,既得此方,巨臠大胾,利如刀截,而搖者復固矣。以方授僧文瑩,時僧亦危如懸蒂,試之輒復固,遂傳於世云。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由西嶽蓮化峯的張師正所傳授的。當時張師正五十歲,牙齒已經鬆動搖晃,咀嚼困難。得到了這個方劑後,即使是堅硬的食物也能輕易咬斷,搖晃的牙齒也重新固定住了。張師正將這個方劑傳給了僧人文瑩。當時文瑩的牙齒也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態,使用了這個方劑後,牙齒得到恢復,這個方劑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古之醫士能破脅取症,割股療毒,筋斷能續,骨斷能接;今世雖罕見,然能通其技者,宇內猶有其人,不過得傳者少,而遇之難耳。昔客武林,舍範氏之藏松閣,主人有子才六齡,墮樓折脛,遍召醫人,咸為束手。有新安鄭某,自言能治。令取牛筋劈細,揉熟如絲,以束斷骨,出藥末少許,散骨上,以雞皮封之,兩月能起立,經年平復。余嘗詢其技之所授,云:有祖傳抄本書十頁,皆傷科秘法。

白話文:

過去的醫生能夠打開胸脅取出腫瘤,割開大腿來治療毒傷,能連接斷裂的筋,接上折斷的骨頭。現在雖然少見,但如果有人能夠精通這門技術,世界上還是有這樣的醫生的,只是傳授的人少,而且難以遇見。

以前我在武林時,住在範氏的藏松閣,主人家有一個六歲的孩子,從樓上摔下來折斷了小腿,廣招各地醫生,大家都束手無策。有一個安徽的鄭姓醫生,自稱可以治療。他讓人拿來牛筋切成細條,搓揉得像絲線一樣,用來包裹斷骨,還撒了一點藥末在斷骨上,用雞皮封住,兩個月後就能站起來,一年後完全康復。

我曾經問他醫術是從哪裡學來的,他說:「我有祖傳的一本手抄書,只有十頁,裡面都是治療外傷的祕方。」

然其藥草非肆中所有,入山採取,往往終歲不得,倘得此藥,便可接骨。惟損及臟腑,則不能治矣。嘗閱《翼駉稗編》載:蔣紫真,精於醫。武進周某,其母劚筍傾跌,竹鋒入腹腸已斷,求治於蔣,曰:創雖可治,十年後當有異疾。遂出藥敷腸,以線縫紉納腹中,研藥一丸令服,夜半而蘇,一月創合,後八年乃死。

白話文:

但是,這種藥草不是一般藥店裡有的,要到山中採集,經常要花上一年時間也找不到。如果找到了這種藥草,就可以接骨。但是,如果損傷到內臟,就無法治療了。我曾經看過《翼駉稗編》記載:蔣紫真,精通醫術。武進的周某,他的母親切筍時不小心跌倒,竹筍鋒利的刀刃刺入腹中,腸子已經斷了。他向蔣紫真求治,蔣紫真說:傷勢可以治好,但十年後會有另一種疾病。於是,他把藥敷在腸子上,用線縫合並放回腹中,研製了一丸藥給周母服用。半夜時分,周母甦醒過來,一個月後傷口癒合。八年後,周母纔去世。

或問:十年後如何?曰:續處必生肉蕈,飲食渣滓,即從此出耳。觀此雖臟腑之損,亦可治也。

曹吉云太史,於道光乙巳釋褐旋里,行抵山東,其僕墜車折脛,羈旋覓醫。聞五十里外有某醫能治,遂繞道訪之。所居甚幽僻,聚族數十家皆業農,醫者年已半百,鬚髮間白,草履葛衫,吐屬溫厚。略詢邦族,謂行途遭此,洵可憐也。細視傷痕,言骨雖斷,尚可續。先出水一匙,令飲,更以藥塗之,約越日痛緩,一月可瘥,但必一年不可行遠。

白話文:

醫者曹吉雲,道光乙巳年出任官職,返回途中,到了山東,他的僕人從車上摔下來,腿骨斷了,於是就緊急找醫生。聽說鄰裏外有個醫生擅長治療,於是繞路去拜訪。

那醫生的住處很偏僻,他與族人居住在一起,共有幾十戶人家,都以務農為業。醫生年紀已過半百,鬚髮斑白,穿著草鞋葛布衫,說話溫和厚道。簡述了一下家世情況後,醫生說:「在旅途中遭遇這種情況,實在很可憐。」仔細查看了傷處後,說道:「骨頭雖然斷了,但是還可以接續。」

醫生先拿出一勺水,讓僕人喝下去,接著用藥膏塗抹傷口。醫生說,大約一天後疼痛會減緩,一個月後傷就能痊癒。但是一定要臥牀休息,不能走遠。

始復故步耳,酬以四金,亦無不足意,後果如期而愈。可見僻壤荒村,亦有能手,即其舉重若輕,而不矜其技,是亦世俗所難耳。嗣於友人席間談及此事,濟南徐季良太常,言所飲之藥,名木乃伊,凡人骨斷,得此能續。既閱陶九成《輟耕錄》載:天方國人,有年七八十歲,願捨身濟眾者,即絕飲食,日惟澡身,啖蜜經月,而便溺皆蜜。

白話文:

如今又恢復以前走路的樣子,酬謝他四兩黃金,他也不會覺得不滿足,後來果然在預定的日子裡治好了。可以看出,就算在偏僻的鄉村,也有高手,他的手法看似舉重若輕,卻不誇耀自己的技術,這也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後來在朋友聚會中談到這件事,濟南徐季良(官位是太常)說所喝的藥叫作「木乃伊」,凡是人骨斷裂,有了它就能接續。後來查閱陶九成的《輟耕錄》,記載:天方國的人,有年紀七八十歲,願意犧牲自己救助眾人的人,就會斷絕飲食,每天只洗澡,吃蜂蜜一個月,而大便小便都是蜂蜜。

既死,國人殮以石棺,仍用蜜滿浸,鐫其年月,識而瘞之,俟百年後起封,則成蜜劑,遇傷肢體者,服少許立愈,蓋即木乃伊也。然甚可貴,雖在彼國,亦不易得云。據此,徐子所言,信有因矣。

白話文:

去世後,當地人將屍體放入石棺,並用蜂蜜浸泡,刻上年令和姓名,然後埋葬。等過了一百年再打開,屍體就已經變成蜜劑了。遇到肢體受傷的人,吃一點蜜劑就會立馬痊癒。這其實就是木乃伊。不過這種蜜劑非常珍貴,即便是在那個國家,也很難得到。由此看來,徐子的話是有道理的。

泰西醫士言善治跌撲損傷,不知此技莫過於蒙古。乾隆時,越東俞孝廉澄,北上墮車,折斷脅骨四根。蒙古醫生,取驢骨易之,束以帛,半年而愈,惟戒終身弗食驢肉。又,齊次風侍郎,趨值圓明園,墜馬破腦,腦漿流溢,僅存一息。延蒙古傷科治之,刲羊腦以補之,調藥末敷其外,一日夜少蘇,然視物皆倒懸,以鼓於腦後敲數十捶,視物始正,八閱月而平復。今中外醫人,恐未必有此神技也。

白話文:

西方醫士自稱擅長治療跌打損傷,卻不知道這個技術在蒙古才最為精湛。乾隆年間,翰林院編修俞孝廉澄北上時從車上摔下,折斷了四根肋骨。蒙古醫生取來驢骨代替折斷的肋骨,用布條固定,半年後就痊癒了。不過蒙古醫生特別叮囑他永遠不能吃驢肉。

另外,禮部侍郎齊次風在圓明園騎馬時摔了一跤,導致頭部受傷,腦漿流出,只剩下一口氣。請來蒙古傷科大夫醫治,蒙古大夫取來羊腦進行手術,並敷上調配好的藥末。一天一夜後,齊次風逐漸甦醒,但視物都是倒掛的。蒙古大夫在齊次風腦後敲了幾十下鼓,他才恢復了正常的視力。八個月後,齊次風完全康復。現在的中外醫術,恐怕都沒有這麼神奇的技術吧。

元時有剛哈刺咱慶王在上都,嘗因墜馬,致兩目黑睛俱無,而舌出幾至胸,諸醫束手。時惟廣惠司卿聶某,言識此症,乃以剪刀去其舌,少頃復出一舌,復去之,並於兩旁各去一指許,用藥塗之,越夕而目睛如舊,更無疾苦。事見楊瑀《山居新話》,謂:聶某親與言之,其剪下之舌尚存也。

白話文:

元朝時,蒙古慶王在元大都騎馬摔下,導致雙眼黑珠消失,舌頭伸出幾乎到了胸部,眾多醫生都束手無策。

當時,只有廣惠司卿聶某表示認識這種症狀,他用剪刀剪掉了傷者的舌頭。過了一會兒,又再次伸出一個舌頭,他再次剪掉,並在兩側各剪掉了一小段手指,塗上藥。第二天一早,傷者的眼睛已經恢復如初,再也沒有任何病痛。

此事記載在楊瑀的《山居新話》中,據說聶某親自告訴了他,而剪下的舌頭也還保存著。

按:廣惠司乃回回醫人,所隸聶某或曾見此症,故能為之治,惜當日元誠先生曾未一詢其病由也。

失血之症,弱年易犯,而治之頗難。繆仲淳言其要有三:一、宜行不宜止,行則血循經絡,不止自止,止則血凝發熱,病日痼矣;二宜養肝,不宜伐肝。蓋血藏於肝,吐則肝失其職,故惟養之,使氣平而血有所歸,伐則虛不能藏,血愈不止也;三宜理氣,不宜降火。氣有餘即是火,氣順則火降,血隨氣行,自不溢出。

白話文:

失血癥狀,年輕人容易發生,治療起來也比較困難。繆仲淳說,治療主要有三個原則:

  1. 應該促進血行,不應該止血。血行的話就會沿著經絡循環,如果不止血,血就會自行停止。如果止血,血會凝固並發熱,病情會越來越嚴重。

  2. 應該養肝,不應該克伐肝。血儲藏在肝臟,吐血會導致肝臟失職。因此,應該養護肝臟,使其氣血平和,血才會有歸處。如果克伐肝臟,肝臟虛弱就無法儲藏血液,出血也會更加嚴重。

  3. 應該調理氣,不應該降火。氣過盛就會化火,順暢的氣可以降火,血隨著氣的運行就會自行停止溢出。

若欲降火,必用寒涼,致傷脾胃,脾氣既傷,尚能統血而安絡乎?斯論甚明,學者大可於此取則。昔人言凡治血證,服寒涼藥十無一生,服童便百無一。因能降火滋陰,消瘀甚速也。余謂:飲童便不如飲自便為佳,既可隨便飲使,不失真氣,且得因之食淡,而遠辛鹹。夫淡食亦生新之一助也。

白話文:

如果想要降火,一定要用寒冷涼性的藥物,但是這會傷害脾胃。如果脾胃受傷,還能統攝血液而安撫脈絡嗎?這個道理非常明顯,學習醫術的人都可以以此為準則。過去的人說,凡是治療血證,服用寒涼藥物,十個中找不到一個活命的人;服用童便,一百個中找不到一個活命的人。因為這兩種藥都能快速降火滋陰,化瘀。我認為:喝童便不如喝自己的新鮮尿液好,這樣可以任意服用,不傷元氣,還可以讓自己飲食清淡,遠離辛辣鹹味的食物。清淡飲食也能幫助生出新的血液。

醫者意也,能知變,而後能使草木。每見同是一方,或分兩有差,或少加一引,有驗不驗之異者。蓋藥之輕重,必量其病之淺深,使適達患所,不及則不驗。若夫一引之加,似無關係,然如千里行軍,不可無一向導也。宋徽宗夏月食冰,遂病脾泄,國醫進藥未效,召楊介診之。

白話文:

醫學的真諦在於能根據病情變化,正確使用藥物。我經常發現同一藥方,有時加減一點點劑量,就會出現療效不同的情況。這是因為藥物的分量需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才能準確達到患處,否則治療效果就會不佳。即使是看似微小的調整,就像千里行軍需要嚮導一樣,對於藥方的效果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宋徽宗在炎熱的夏季食用冰塊,導致脾臟虛弱、腹瀉。朝廷御醫治療無效,於是召請楊介診治。

介用大理中丸,帝曰:服之屢矣。介曰:病因食冰,臣以冰煎藥,是治受病之原也。服之果愈。此正經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矣。

白話文:

介山用大理中丸治療皇帝的病,皇帝說:「我已經服過很多次了。」介山說:「陛下的病是由於吃了冰所致,臣用冰煎藥,是從引發疾病的源頭著手治療。」皇帝服藥後果然病癒。這正合乎經典所說的:治療疾病,必須針對其根本原因,並從發病誘因入手。雖然疾病的初期症狀可能相同,但最終的治療方法卻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