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回瀾論

痘瘡關係生死,非精於《內經》、《傷寒論》者不能療,一有專門,則局量不闊,識見不廣,沿流而昧其源,此道遂絕,即如建中濫觴,釀成今日之倒懸。究其變本加厲之故,因見痘初起,血有熱,駭為毒火,峻用苦寒逆折,在爾時火勢勃勃欲出,雖經冰伏,尚相持不下,不致入口即斃,醫者遂信為用熟無礙,於是氣機郁遏,紅暈轉深,倍增煩熱,益共信為血熱毒重,恣用寒涼,以誤傳誤,其弊一也。

白話文:

痘瘡事關生死,如果不精通《內經》、《傷寒論》,就不能治療。如果只專注於某一方面,就不能全面考慮,見識也會狹窄,只看到表象而忽略本源,導致醫術衰落。就像建中湯濫用,導致了今天的醫學困境。

究其原因,是因為看到痘瘡初期,血熱,就驚為「毒火」,於是用大量苦寒藥物來壓制。當時痘火旺盛,雖然用寒藥壓制住,但雙方相持不下,沒有立刻致命。醫生就誤以為用寒藥沒有問題,於是氣機受阻,紅暈加深,更加煩熱,認為是血熱毒重,繼續用寒涼藥物。這種錯誤的治療方法一再傳播,成為一個大問題。

遇真險症,即作危言,斷以不治,而按日處方,尤害在手口相應,到得送終,病家不咎其手法之辣,轉贊其眼力之高;醫者益嘐嘐自負,無復變計,斷決愈精,聲名鵲起,其弊二也。

白話文:

遇到疑難雜症,就危言聳聽,判斷無法醫治,但還是每天開藥方,這更嚴重的是手裡開藥方,嘴裡說死亡。等到病人去世,病人家屬不怪罪醫生手法殘忍,反而稱讚醫生眼光精準;醫生也更加驕傲自滿,沒有其他對策,判斷更加精準,名聲也因此鵲起,這就是弊端之二。

病家樂聞清解之說,婦嫗嘈嘈,總以瀉食積,降火毒為第一著,苟不迎合其意,即使收功後稍有咳嗽及痤疿,尚認為未曾解毒所致,歸咎前醫;其或過十餘朝,諸法並窮,不得已加人參入清攻藥中,為江心補漏,徒見氣喘胸高,死後心頭猶熱,無識者益悔用補之誤,視同鴆砒,時醫深於世故,務求不失人情,其弊三也。

白話文:

病人喜歡聽「清熱解毒」的說法,婦女們總是喋喋不休地說,「清熱解毒」是首要之務。如果你不迎合他們的意見,即使在治療後還有一點咳嗽和痤瘡,他們也會認為是沒有完全解毒造成的,並歸咎於之前的醫生。如果經過十多天,所有方法都用盡了,不得已纔在清熱解毒的藥物中加入人參,就像在江心補漏一樣,只會看到氣喘、胸悶,甚至死後心臟還熱著。那些無知的人會更加後悔使用補藥,認為補藥像毒藥一樣。當時的醫生深諳世故,為了不失去病人的好感,就會迎合病人的意見,這是第三個弊端。

刻板方治,通國皆然,稍有異同,便無聲援,入附出汙,顯成時局,彼此互薦,方同一律,成固可以居功,敗亦可告無罪,醫道之行,惟此為嚆矢矣,彼惟急於道之行,寧復知其術之謬,況箕裘如是,衣缽如是,數頁方書,錦囊具在,眼光本不盈尺咫,更無從參悟靈機,其弊四也。

白話文:

刻板的醫方治療,全國各地都一樣,稍有不同,便不會受到支持,臨陣投敵,顯露當時局面,彼此互相推薦,醫方統一一致,成功了可以居功,失敗了也可以說是無罪,醫術的實踐,只有這種做法是開端,他們只急於讓醫術推行,哪裡知道它的方法出了差錯,更何況傳承自上,祖傳的知識如此,幾頁醫書,錦囊悉數備齊,見識本就不足,更無法從中領悟靈感妙法,這是他們的第四大弊端。

具此諸弊,種種相因,襁褓何知,遭此巨劫,謹披肝膽,吐心腹而告諸為人父母者,曰順痘,本無不生之症,而誤藥轉有致死之因;險痘,極有可生之路,而誤藥必無不死之幸;逆痘,尚有求生之法,而誤藥反為速死之方,與其誤藥,毋寧不藥。

白話文:

這些弊病,層層相連,不懂事的孩子,面臨如此大難,謹將肺腑之言,向為人父母者傾訴,說順痘本來沒有不痊癒的病症,但用錯藥就會導致死亡;險痘本來很有痊癒的可能,但用錯藥必然沒有存活的希望;逆痘,還有求生的辦法,但用錯藥反而會成為速死的方策,與其用錯藥,不如不用藥。

年來痘疹甚行,比戶哭聲,順而死者猶十之三,險而死者已十之七,幸而獲愈者,非痘出極稀,即貧家無力延醫,或兒性倔強,滴藥不肯沾唇,否則藥雖下咽,立即嘔出,如有神助,求其因藥而愈者,百不獲一也。曾有一幼醫之女痘殤,哭甚哀,余笑謂之曰:君當取《左傳》語自為懺悔,因朗誦「余殺人子多矣,能無及此乎」。

白話文:

唉呀!我哪是喜歡挑毛病呀,只是想稍微遏止過度用藥的風潮,為孩子們開一條活路罷了。如果能明白「治病不一定要用藥」的道理,那麼可以救活的孩子就多了一半。更何況如果是從《內經》、《傷寒論》中領悟出來的人呢?

嗟嗟!余豈好為垢病哉,亦思稍挽狂瀾,為嬰兒開一線生路耳,苟能明「不服藥為中醫」之訓,則全活已過半矣,況由《內經》、《傷寒論》而精之者哉?

2. 葵菜預解痘毒說

預解痘毒,萬氏有代天宣化丸,但可預防天行,究於內毒無涉。若餌硃砂珍珠黃連犀角兔血、鶴卵之屬,總因視為欲火之毒,故專入少陰,方雖新奇,試多無效。或塗萆麻膏,浴鱧魚湯,欲提毒出外,亦取未捨本。余究心格致,獨主毒襲脾經之說,又得《松槃山人筆記》,詳言葵菜解毒之驗。

白話文:

在預防痘毒方面,萬姓有一種叫做「代天宣化丸」的藥方,但它只能預防由外因引起的痘痘,與體內毒素無關。

若服食硃砂、珍珠、黃連、犀角、兔血、鶴卵等藥物,它們被認為是治療由慾火引起的毒素,所以特別作用於少陰經。雖然這些方法新穎奇特,但嘗試之後大多無效。

還有人外敷萆麻膏,用鱧魚湯洗澡,想要將毒素引出體外,但這些方法都是捨本逐末。

我仔細研究後,獨自主張毒素會侵襲脾經。此外,我還得到《松槃山人筆記》中關於葵菜解毒經驗的詳細記載。

按葵性涼滑,入脾清濕熱有功,喜其言之信而有徵也,今附載於後。葵,一名甜菜,一名女菜,一名滑菜,一名莙薘,蓋百菜之主也。四時可種為蔬,秋種者更佳,故冬葵子尤為藥品所尚。

白話文:

葵菜性涼滑,食用後能入脾經,清除濕熱,對治療濕熱相關疾病很有幫助。我非常欣賞葵菜的藥效,因此將它附載於此。葵菜別名甜菜、女菜、滑菜、莙薘,是百菜之王。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葵菜作為蔬菜食用,其中秋播種植的葵菜品質更好。因此,冬葵子的藥用價值尤其高。

嘗閱《本草綱目》,李氏開載葵菜之功,萬不失一,而歷代流傳,疑信相半,遂從菜部改入草部,且因葵性寒滑,恐傷脾胃,不敢輕試,遂令對病妙藥,棄置不用,而惡毒流染,坐致痿頓,心甚傷之。久有此疑,無從辨識,十數年間,廣詢博訪,乃知為甜菜無疑。間令童稚餌之,雖無傷害,而功效未顯,未敢輕傳。

白話文:

我曾經讀過《本草綱目》,李時珍記載了葵菜的功效,幾乎都正確無誤。然而,歷代以來流傳著許多對葵菜的疑慮,有人相信它的功效,也有人持懷疑態度。後來,葵菜被從菜部改到了草部。而且由於葵菜性寒滑,擔心會損傷脾胃,因此我不太敢輕易嘗試。這導致一些能有效治療疾病的良藥被棄置一旁,而惡毒的病毒繼續傳播,導致身體虛弱痿頓。我對此感到非常痛心。我長久以來都有這個疑惑,卻找不到人可以解答。經過十幾年的廣泛探詢,我才確定葵菜就是甜菜。我偶爾會讓孩童食用甜菜,雖然沒有什麼傷害,但功效並不明顯,因此我不太敢輕易傳授給他人。

比年以來,數經此症盛行,見不治者十有八九,而嘗食此菜者,百無一失,乃知相傳之訛,致神功之久湮也,可勝慨哉!方敢形之諸著,以廣其傳。嗟乎!因慎重而坐令陸沉,因未廣而猶然胥溺,失今不傳,後悔奚及,乃開列其方,以公諸天下後世。蓋其寒滑者,性也,泄利者,毒也,與脾胃根本何與?且未病而先藥,病受之,病去本完,最為上策。

白話文:

近年來,這道菜多次流行起來,但我發現,沒有吃過這道菜的人中,十之八九染患此病,而吃過這道菜的人,沒有一個人得病,這才明白,傳說中的謬論導致神妙功效長期湮沒,真是令人扼腕嘆息!我纔有勇氣將它寫成文章,以廣為流傳。唉!由於過於謹慎而讓它沉沒,由於沒有廣泛流傳而仍然讓它與世隔絕,如果現在不傳授出去,等到後悔時就來不及了。因此,我公開它的方子,讓天下後世之人得知。它的寒滑性質是它的本性,泄利性質是它的毒性,這些怎麼會關係到脾胃的根本呢?而且,未病先治,得病了治療,等病好了,根本完好無損,這纔是上策。

即見點而後食,猶將收大半之功,不猶愈於坐火觀薪者乎,又豈若俗醫見危迫,輒進芩、連,慘均剚刃者乎?噫!是在信不信、試不試之間耳,安敢以人命為等閒,而冀其必售乎?其法,採此菜熟之以供蔬食,愈久愈佳。余所為懇懇欵欵,祈人之必信必傳者,聊以逭逋慢之愆,而為不可復生者志痛耳!余何慕焉?

白話文:

在看到結果後才開始飲食,仍然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不是比坐著烤火卻觀望柴禾的人更好嗎?又怎麼會像庸醫看到情況危急,就急忙使用黃芩和連翹,殘忍地像用刀刃切斷一樣呢?唉!這就在於是否相信和是否嘗試而已。怎麼敢把別人的性命當作等閒之事,而奢望方法必定有效呢?它的做法是採摘這種菜,煮熟後當作蔬菜食用,時間越久越好。我之所以殷勤叮囑,懇切地希望大家一定相信並傳播,只是為了彌補拖延的過錯,也是為了那些無法再重生之人的悲痛呀!我哪裡會貪慕這些呢?

3. 擬張令韶《傷寒直解》辨證歌

辨表分寒熱,晝夜頭疼渾不了(先提清表分),身熱脈浮邪在表。病症看來似一般,表寒表熱須分曉(點出眉目)。或有汗,或無汗,汗少汗多且莫管。只就脈浮中,分出兩條線(是最當著眼處)。表寒浮緊或兼弦,表熱浮數兮,或兼滑長與弦緩。寒者身疼慣怕寒(以下旁證之),頻求衣被遮溫暖;熱者雖然也畏風,無風便欲開帷幔。寒不渴兮熱或渴,寒舌白苔熱黃澤,寒者口和熱口苦,寒減食兮熱能食。表寒散以辛溫味(收束),表熱辛涼非一例。表寒切勿先消食,惟恐引邪入里去;表熱切忌是辛溫,變成燥熱為難治。

白話文:

辨別表證的寒熱

如果整天頭暈腦脹,首先要辨別是表證(邪氣在體表)還是裡證(邪氣在體內)。體溫升高、脈搏浮起,表明邪氣在表。

症狀看起來似乎都差不多,但表寒和表熱必須區分清楚。

是否有汗、汗多汗少都不必計較。只看脈搏浮起的方式,就能區分出表寒和表熱。

表寒: 脈搏浮緊,有時兼有弦脈,身體疼痛畏寒,經常想用衣服或被子保暖。

表熱: 脈搏浮數,有時兼有滑脈或緩弦脈,雖然也怕風,但沒風的時候也會想打開窗簾。

表寒不口渴,表熱可能會口渴。表寒舌苔白,表熱舌苔黃;表寒口氣平淡,表熱口氣苦澀。表寒食慾不振,表熱食慾尚可。

治療方法:

  • 表寒:使用辛溫藥物驅散寒邪。
  • 表熱:使用辛涼藥物清熱瀉火。

注意事項:

  • 表寒時不要先消食,以免邪氣入裡。
  • 表熱時不要使用辛溫藥物,以免化熱難治。

辨表分虛寒虛熱,頭痛脈浮(表也)或兼大兼弦,或兼數兼弦,按無力(虛也),表分虛同寒熱別。表若虛寒必惡寒,屢進辛溫汗難出(若用辛涼,必致汗多而近於亡陽矣。)氣擾翻教身體麻(此下言辛溫之後變象),或大熱兮或微熱,胸前微滿且欲嘔,口淡或渴或不渴。表如虛熱口亦淡,必兼微渴思潤澤。服過辛涼身反痛,舌形定現微苔色(此下是服辛涼後變象)。不論大汗與無汗,但查熱勢加猖獗。兩症皆須補益來,寒加薑桂(宜用桂枝加耆、術,甚則加人參、干炮姜之類;如血虛,無汗可加當歸紅花和其陰血。)熱芩柴(宜柴、芩、歸、芍、耆、術之類,甚則加人參。)

白話文:

辨別表證虛寒虛熱

頭痛時脈浮 (表示是表證),或脈搏跳動強勁而緊繃,或脈搏跳動快而緊繃,按壓脈搏時感覺無力 (表示虛證),表證虛證與寒熱的區別如下:

  • **表虛寒:**一定會怕冷,反覆服用溫熱的藥物難以發汗 (如果使用辛涼藥物,必定大汗淋漓,接近陽氣耗盡的危險狀態。),氣血擾動會導致身體麻木,或發高燒或發低燒,胸部微微脹滿並想嘔吐,口淡或口渴或既不口淡也不口渴。
  • **表虛熱:**口淡,必定微渴並想要喝水。服用辛涼藥物後身體反而疼痛,舌頭表面出現一層微弱的苔色 (這是服用辛涼藥物後的反應)。不論是大汗還是無汗,都要檢查熱勢是否加劇。

兩種症狀都需要補益

  • **寒證:**加入薑和肉桂 (宜用桂枝配黨參、白朮,嚴重時可加入人參、炮製過的生薑之類;如果血虛,無汗時可加入當歸、紅花以調和陰血。)
  • **熱證:**加入黃芩和柴胡 (宜用柴胡、黃芩、當歸、芍藥、黨參、白朮之類,嚴重時可加入人參。)

辨裡寒,裡寒脈沉緊,或兼緩與遲。惡寒骨節痛(五字是表證),表症似而非。胸腹滿痛且欲嘔,或吐或利俱有諸。或熱或不熱,手足指冷厥。喉有冷涎苔白滑,或如豬腰或茶褐。此宜桂枝湯去芍加乾薑,裡寒溫補是良方,甚則加桂、附,可以復其陽。

白話文:

辨別裡寒症

裡寒症的脈象沉穩有力,或同時緩慢而遲緩。身體惡寒,關節疼痛(這五個字是表證),表證只有部分症狀出現。胸腹感到脹滿疼痛,而且想嘔吐,或嘔吐或腹瀉,或兩者兼有。身體可能發熱,也可能不發熱,手腳冰冷。喉嚨中有冷唾液,舌苔白而滑,或者像豬腰或茶褐色。

這種情況宜服用桂枝湯,去掉芍藥,加入乾薑。裡寒用溫補的方法治療是良方,症狀較重時,可以加入桂枝和附子,可以恢復陽氣。

辨裡熱,裡熱脈沉數(主腦),或緩滑以長。無論其神昏與清,無論其身熱與涼,唇焦齒黑讝語現,舌短苔黑或起芒。裂破出血反不渴,或渴飲冷小溲長。或利清水或便鞭,聲音洪厲力氣強,狂發登高棄衣走,否且循衣而摸床。面目或赤或不赤,其色垢濁如薰黃(即不赤亦面垢)。此宜芩、連、石膏類,甚則芒硝大黃

白話文:

辨別體內熱症

體內熱症的脈象特徵為沉脈而跳動快速(主因腦部病變),或緩慢滑動時間長。

不論患者神智是否昏迷,身體是否發熱,都會出現嘴脣乾燥、牙齒發黑、喃喃自語的症狀。舌頭短小,苔質發黑或有芒刺樣的突起。

如果舌頭裂開出血,反而不會感到口渴。或是有口渴喝冷水、小便量多、小便清澈或像鞭子一樣細長的情況。

聲音洪亮有力,身體強健,會有狂躁發作、爬高棄衣、四處亂跑的行為。或者在牀上摸索衣服。

面部可能會發紅,也可能不發紅,但是顏色晦暗,像是被燻黃了一樣(即使不發紅,面部也會發黑)。

這種情況應當使用黃芩、連翹、石膏等藥物治療。病情嚴重時,可以加入芒硝和大黃。

辨裡虛寒,里若虛寒者,脈必沉而緩(主腦),微細按無神,救之惟愁晚。手足常四逆,面色青黑黯。渴而不欲飲,但覺口中淡,惟喜極熱湯,稍解胸中滿。或嘔或吐或下利,或不大便心下悸。心煩喜躁不思食,蜷臥恍惚每獨語。舌帶淡黑色,或如豬腰或糙米,或白苔而潤,或無苔而燥,短縮不能伸,望之萎且槁。理中四逆急溫之,否則神昏汗脫了。

白話文:

辨識內虛寒證

如果內部出現虛寒的情況,脈搏一定會沉緩,按壓起來細微無力,如果不趕緊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症狀:

  • 手腳經常冰冷發麻
  • 面色青黑暗沉
  • 口渴但不想喝水,只覺得口裡發淡
  • 喜歡喝極熱的湯水,這樣能稍微緩解胸中滿悶感
  • 出現嘔吐、腹瀉或不大便等情況
  • 心悸、煩躁不安、不想吃東西
  • 蜷縮著身體,神志恍惚,經常自言自語
  • 舌苔淡黑,形狀像豬腰子或糙米,或者白苔滋潤,或者沒有舌苔且發乾,舌頭短小不能伸長,看起來乾癟枯槁

治療:

必須使用「理中四逆湯」等藥物緊急溫熱身體,否則可能出現神志昏迷、出冷汗等危急情況。

辨裡虛熱,欲知裡虛熱,脈沉而數按無力(主腦)。身熱退不淨,口渴神恍惚,與湯則飲之,不與亦不討。有時思食來,食到便先飽。舌上略覺燥,得湯燥即好;或有微苔或無苔,或淡紅色如桃腮。此為里分少津液,瀉心、導赤佐生脈。

白話文:

辨別體內虛熱

要判斷體內虛熱,脈搏沉細有力(心臟虛弱)。身體發熱卻退不乾淨,口渴,精神恍惚。如果給他湯喝,他會喝,但如果不給他,他也不要。有時候想吃東西,但吃到一口就飽了。舌頭略微乾燥,喝了湯後就會好轉;或有薄薄的苔,或沒有苔,或淡紅色像桃子一樣。這些都是體內津液不足的表現,需要滋養心陰、導赤熱、幫助生脈。

辨假虛寒,脈沉細兮或緩長,出則遲兮入則疾(主腦),或伏筋骨按有力。口中不渴舌燥短,不但身涼且四逆。神昏譫語口目動,狀若驚風作痙厥。或利清水或不便,解下或如爛桃色。人事不知歌且哭,身輕偏自能起立(大證據)。或吐蛔蟲口苦辣,小便行時長且赤。此是虛寒假症現,應須解毒和涼膈。

白話文:

辨別假性陽虛

脈象虛弱細小,有時緩慢細長,脈象出去時較慢,回來時較快(主因於腦部),或觸摸肌肉骨骼有隱伏的力道。

口不渴,舌頭乾燥而短,不僅身體發冷,還有四肢冰冷的現象。精神昏沉,說胡話,口眼抽動,像癲癇發作或痙攣一樣。

大便稀溏清水或便祕,解下的糞便呈腐爛桃子色。人事不省,時而唱歌時而哭泣,身體輕飄飄的但還能自己起身(這是重要的證據)。

或嘔吐蛔蟲,口苦發辣,小便時常且顏色發紅。

這種情況是假性陽虛的症狀,應當解毒和清涼膈胃。

辨假實熱,脈弦而大或洪數,無奈按之全不見(主腦)。任他熱勢如燎原,真底實板已先現。苔白或黑短不燥,或如豬腰或米糙。面目俱赤為戴陽,譫語發狂手足躁。或有汗兮或無汗,坐臥只求井中蹈。舌腫唇焦齒出血,渴飲湯水常不絕。內是真寒外假熱,理中八味合生脈,煎成冷飲代茶湯,庶幾虛火歸源得,誤用芩連增躁渴(變成死症),庸師到此休饒舌。

白話文:

辨別假實熱

脈搏弦而大或洪數,按脈卻感受不到 (主要反映在腦部)。

不管熱勢有多麼猛烈,真實的實熱體質早已顯現出來。舌苔白或黑,短而沒有乾燥,或者像豬腰或糙米一樣。

面色通紅,像戴著太陽帽;胡言亂語、發瘋,手腳躁動。

有的出汗,有的不出汗;坐臥不安,只求跳進井裡。

舌頭腫大、嘴脣焦黑、牙齒出血,口渴難耐,常飲水。

內在是真正的寒症,外在假象是熱症,可以用理中湯和生脈飲治療,煎成冷飲代替茶湯,這樣虛火才能平息。如果誤用黃芩、黃連等涼藥,會加重躁渴(變成不治之症),庸醫到了這裡就不必再廢話了。

辨渴,渴症須分寒與熱,熱者脈數而口苦(主腦),身熱汗出喜冷飲,或兼湯水百杯可(大證據)。此宜花粉與川連,加味參同伴白虎。虛寒而渴者,脈必細兼遲,即教洪且大,終是數而虛(主腦)。渴喜極熱湯,稍溫便嫌冷;有時思得水,仍復不能飲(大證據)。此宜生脈中,薑、附辛以潤。又有汗下之後亡津液(著眼),生津之品始為得,不宜涼藥不宜溫,何況諸多辛與熱。

白話文:

認識口渴

口渴的病症需要區分寒性和熱性:

  • 熱渴:
  • 脈搏數快,口苦(與腦部有關)
  • 身體發熱出汗,喜歡喝冷飲
  • 即使喝了大量湯水也不解渴(強有力的證據)

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花粉和川連,並加入人參和白虎湯。

  • 虛寒口渴:
  • 脈搏細弱且遲緩,即使較大,也是間歇性數脈且無力(與腦部有關)
  • 口渴喜愛極熱的湯水,稍微溫一點就覺得太冷
  • 有時想喝水,但又不能喝(強有力的證據)

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生脈飲,加入生薑、附子等辛溫之品來滋潤。

還有一種情況是出汗過多後失去津液(注意重點),需要使用生津的藥物治療,不宜使用寒涼或溫熱的藥物,更不要使用辛熱的藥材。

辨舌,胃氣現於舌,上有淡白苔。俗醫漫消食,必致光無胎。調理到思食,苔白漸生來。君不見病有厚苔滿舌者,忽然退去光而燥,乃為胃氣絕之徵,從此參詳便分曉。又有大紅舌色無苔者,君火之色浮於外,盛極將衰欲化灰(無病之人亦常有之,宜用附子。)引火歸源才得退(舌色純紅,必腎氣素虛之人,無他症而忽現此舌者,用附子引火歸源固合。又若《敖氏傷寒金鏡錄》載純紅為將瘟舌,乃熱畜於內而病將發也,不問何經,宜用透頂清神散搐鼻法,亦不可不知。)又有舌黑如淡墨,更不須分燥與濕,總歸腎水克心火,陰盛陽衰須早識;除非黑起芒刺燥而裂,陽邪熱結何消說。

白話文:

舌苔的觀察

胃氣出現在舌頭上,會有一層淡白苔。一般的醫生往往盲目化食,最終會導致舌苔光滑無苔,反而會加重病情。應該調理到患者有食慾,舌苔才會逐漸恢復正常。

你難道沒見過舌苔厚滿的人,突然舌苔消失而變得光滑乾燥,這可是胃氣衰竭的徵兆,從此就要仔細區分病情了。

還有一種是大紅舌沒有舌苔的,這是心火浮於外的表現,火氣旺盛到了極點,就會衰退化灰(健康的人也常有這種情況,可用附子)。這時要將火氣引回源頭,才能使舌色恢復正常(如果舌色純紅,且腎氣本來虛弱,沒有其他症狀,突然出現這種舌象,可用附子引火歸源。此外,《敖氏傷寒金鏡錄》中記載,純紅舌是將要發瘟的徵兆,是熱氣積聚在體內而即將發病,不論是什麼病症,都應考慮使用透頂清神散和搐鼻法,也需要知道)。

還有一種舌象是舌頭黑如淡墨,無需區分燥濕,總之是腎水剋制心火,陰盛陽衰。一定要及時認識到這種情況,除非舌頭上有芒刺,乾燥並破裂,這種情況是陽邪熱結所導致。

辨虛寒舌燥,舌燥有多般,或淡黃,或淡白,或起微刺或灰色。更有望之如燥們之澤,其色或紫而或黑,必兼吐利而厥逆,神昏譫語詞謇澀(舌燥而語言不清,因燥而下清可治。舌潤而語言不清,所謂口雖欲言,舌不得前,死症也。)脈形微細定如絲(虛寒定案),或雖洪大終無力。急用生脈以養津,附、薑、苓、草和耆、術(俗醫謂五味味厚,多則用十餘粒,少則七八粒,此不通之論,必須錢余方效。)

白話文:

辨別虛寒舌燥

舌燥有各種表現,可能淡黃、淡白、帶有微刺或發灰。更嚴重者會像乾涸的田澤,顏色呈現紫黑色,還會伴有嘔吐、腹瀉、厥逆(氣脫)和神智不清、胡言亂語。

(舌燥而語言不清,但乾燥可用藥物治療。舌潤而語言不清,患者即使想說話,舌頭也無法移動,這是死亡徵兆。)

脈象細微如絲(確定為虛寒),或者雖然脈搏洪大,但沒有力氣。

緊急使用生脈飲滋養津液,可用附子、生薑、茯苓、白術和黨參(民間醫生認為五味子味道濃烈,用量多則十幾粒,少則七八粒,這種說法不正確,必須用超過一錢才能見效)。

辨實熱舌燥,實熱舌燥先有地,或黃或黑起芒刺。即使苔輕偏破裂,必兼身熱焦唇齒。渴喜飲冷麵目赤,並無吐利與厥逆。讝語便閉諸症現,洪數滑長脈可驗,白虎承氣隨變換。

白話文:

辨別實熱舌燥

實熱引發的舌燥,舌頭上會先出現黃色或黑色的刺狀突起。即使舌苔只有部分剝落,也會伴隨著身體發熱、嘴脣乾燥。

患者會感到口乾舌燥,喜愛喝冷飲,面部發紅,但不會嘔吐、腹瀉或手腳發涼。

患者還會出現胡言亂語、大便不通等症狀。脈搏強勁、快速、滑長,可以使用白虎湯或承氣湯等藥方根據病情調整。

辨寒頭痛,寒頭痛脈浮而緊(主腦),或弦或沉更兼遲。惡風與寒四肢冷(大證據),頭喜熱物包裹之(更有劉河間論頭痛屬熱者,亦惡寒喜熱,緣熱為寒閉,則其痛甚,熱氣流通,則痛止也,然止後必復作而益甚為驗,脈亦必有異。)理中參入桂、天麻,附子、細辛重者加,少佐羌、防法亦精。

白話文:

如何分辨寒性頭痛

寒性頭痛的脈象浮而緊(主要是腦部的問題),或弦形或沉伏併兼遲緩。患者怕風寒,四肢冰冷(這是重要的證據),頭部喜歡熱敷包裹。

(不過根據劉河間的理論,即使是熱性頭痛,也會怕寒喜熱,這是因為熱會閉塞寒氣,導致疼痛加劇,當熱氣流通時,疼痛就會停止。但停止後又會復發,而且更加劇烈,這是診斷的依據。脈象也會有所不同。)

治療寒性頭痛可以用理中湯加入肉桂、天麻、附子、細辛。病情較重的,可以加重劑量。少佐羌活、防風也是精良的方劑。

辨熱頭痛,熱頭痛脈浮而數,或滑而長亦有諸。口苦舌乾渴欲飲,痛連風府與風池(大證據)。惡熱其常惡風暫,此為風熱症已顯。羌、防、柴、葛、連翹、芩,甚則石膏用之驗。

白話文:

辨別熱性頭痛

熱性頭痛的脈象浮而快,或滑而長。嘴巴苦澀、舌頭乾燥、口渴,疼痛連接到風府和風池穴(重要的佐證)。怕熱,平時怕風但現在好一點。這是風熱證已經顯現。可用羌活、防風、柴胡、葛根、連翹、黃芩治療,嚴重時可以用石膏。

辨虛頭痛,虛頭痛脈弦而大,弦則為寒大則虛(主腦)。痛極不堪喜得按,日夜呼叫語聲嘶(大證據)。其痛或專在額上,遍頭皆痛亦有之。急宜參、苓、耆、術加附子,此症失治危即死。

白話文:

辨別虛弱型頭痛

虛弱型頭痛的脈象呈現弦而大。弦脈表示有寒,大脈表示氣虛(主治腦部)。頭痛劇烈難忍,按壓後感到舒服,且患者會日夜哀嚎,聲音嘶啞(這是確鑿的證據)。這種疼痛可能只在額頭,也可能佈滿整個頭部。

對於這種頭痛,應立即服用人參、茯苓、黃耆、黨參加上附子。如果延誤治療,此症可能危及生命。

辨風寒骨痛,風寒骨痛脈弦緊(主腦),或遲而緩亦有準。身熱惡寒手足冷(大證據),舌上白苔口不渴,拘攣遍體酸難忍,甚則上嘔下利並。桂枝湯內用天麻,有濕去芍加附穩。

白話文:

辨別風寒骨痛

風寒骨痛的脈象為弦緊(主因腦部),或緩慢虛弱也可能是準確的。身體發熱、畏寒、手腳冰冷(明顯證據),舌苔白色、不口渴,全身抽搐痠痛難忍,嚴重時會嘔吐腹瀉。

使用桂枝湯內服天麻,如有濕氣則去除芍藥,加入附子以穩定病情。

辨虛骨痛,脈弦而大數無力(主腦),或發熱兮或不熱。惡風兮拘急,口淡兮神思恍惚(大證據)。痛在骨節兮,服發散藥而痛愈劇,此神氣傷也,合用桂枝與耆、術。大凡人身諸骨節,其數三百有六十,是神氣之所遊行而出入,君不見仲景新加湯,重用參、姜以復脈。

白話文:

辯虛骨痛

脈象弦而強勁有力但無力(主要原因在於腦部),可能發熱或不發熱。怕風且身體拘緊,口淡而精神恍惚(主要的證據)。疼痛發生在骨節,服用發散藥物後疼痛反而加劇,這是神氣受傷的徵兆,適合使用桂枝、耆草和白朮。

人體共有三百六十個骨節,是神氣遊走進出的地方。難道你沒看到仲景的新加湯大量使用人參和生薑來恢復脈象嗎?

辨虛寒腹滿,藏寒生滿病(出《內經》),脈遲緩兮或沉緊,或虛大兮按無力(主腦)。腹滿時減減又甚(證據出《金匱》),不欲食兮食即嘔,或泄瀉惡寒兮,而渴喜熱飲。薑、桂、香砂溫散之,不應再加參、朮、耆。

白話文:

辨別虛寒腹滿

內經記載:潛伏的寒氣會導致腹脹。

脈象特徵:

  • 脈搏遲緩或沉緊
  • 或虛浮而按壓無力(主腦虛弱)

症狀表現:

  • 腹脹時而減輕時而加重(金匱要略記載)
  • 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嘔吐
  • 或腹瀉、惡寒
  • 口渴,喜歡喝熱飲

治療方法:

使用薑、桂枝、香砂這類溫散性質的中藥治療。

注意事項:

若服用上述中藥後仍無效,可再加入人參、白朮、黨參等補益中藥。

辨實熱腹滿,脈沉而實兮(主腦),或滑與長兼。腹滿不減兮(證據),減亦不足言(二句出《金匱》)。大便雖解而不暢兮,或得解而少寬。腹滿硬痛不可按兮,無吐暈等虛症之相參。此宜枳、樸以消之,甚則加大黃參其間。

白話文:

辨別實熱型的腹脹:

脈象沉實(表示熱潛藏於深處),或滑脈、長脈。腹脹嚴重,減輕也不明顯(出自《金匱要略》)。

大便雖然有解,但排便不暢快,或解完便後稍微緩解。腹脹堅硬疼痛,按壓時疼痛加劇。沒有嘔吐、頭暈等虛證的症狀。

對於這種情況,適合用枳實、厚朴來消除腹脹。如果嚴重,可以加入大黃。

辨虛寒不大便,大便不通群呼熱,不知寒凝亦斂結。腹不滿兮口不渴(疑案),白滑胎兮弦緊脈(定案)。此屬虛寒無浪攻,照常飲食且從容(切不可餓),遲之一二十日後,溫補足時氣自通。

白話文:

辨證:虛寒導致大便不通

大便不通,一般人會說是熱證,但其實也有可能是寒證導致的。虛寒也能導致大便結成。

症狀:

  • 腹部不脹滿
  • 口不渴(疑似誤寫,應為口乾)
  • 舌苔白滑,脈搏細緊

治療:

這種虛寒導致的大便不通,不能用攻下之法,而要先溫補,補足氣血後,大便自然就會通。

注意事項:

期間要照常飲食,不可餓肚子。慢慢調理,不要過於急躁,一般在十到二十天左右,大便就會通暢。

辨實熱不大便,脈數有力長滑甚(主腦),煩渴腹滿按之硬(證據),或潮熱兮食即脹,時有濁氣從後進,此為胃熱宜下之,一有虛症須細審(大約實症一下即愈,一有虛症,便須細審,即必當下者,亦只用涼膈以微利之,解毒以和之,陶氏黃龍湯以補而下之。)

白話文:

辨別實熱導致的大便不通

  • 脈搏快速有力,脈象滑長有力(主由腦部問題引起)
  • 口渴煩躁、腹部脹滿且按壓有阻礙感(證據)
  • 或出現潮熱,進食後腹脹,時有穢氣從肛門排出

這種情況是胃部實熱導致的,需要採用瀉下的治療方法。

但是,如果出現虛證,則需要仔細辨別(一般實證瀉下一次即可痊癒,如有虛證,則需仔細辨別,即使需要瀉下治療,也只宜使用涼膈散來輕微瀉下,同時使用解毒藥來調和氣血,或使用陶氏黃龍湯來補益和瀉下)。

辨小便不通,小便不通分虛實,虛則三焦失其職,屢經利水不相合;此宜《金匱》腎氣丸,治其三焦決瀆官,象牙生煎服亦安。實者人素強,或好食熱物,肺熱不能通水道,以致膀胱成熱結,宜用豬苓澤瀉、梔、滑石。用後仍不效,須向膀胱尋外竅,《經》說毫毛是其應(《經》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是三焦主腠理,膀胱主毫毛,膀胱有出竅而無入竅,濟泌別汁而滲入於膀胱者也。毫毛是其外竅,譬如水注,塞其上竅,則永不能出矣。如人不虛,利小水而仍不通者,宜發其汗,外竅通而內竅亦通,此所謂開鬼門也),改從發汗最為妙。又有動其胞中血,虛寒實熱隨症別,虛寒便溫補,熱則清熱而養血,因症施方不可執。

白話文:

如何分辨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分為虛證和實證。

虛證:

  • 三焦功能失衡,利尿藥無效
  • 可用《金匱》腎氣丸治療,疏通三焦經絡
  • 象牙研磨成汁服用也有效

實證:

  • 體質強壯或嗜食辛熱食物
  • 肺熱阻滯水道,導致膀胱熱結
  • 可用豬苓、澤瀉、梔子、滑石治療

如果以上藥物無效,需要考慮膀胱外竅不通暢。經文指出:

  • 三焦膀胱主導毛孔和腠理
  • 膀胱有出竅而無入竅,能過濾滲入的液體
  • 毛孔是膀胱的外竅,就像水管被堵,無法排出

因此,如果非虛證,利尿仍不通,應發汗排尿,疏通外竅就會暢通內竅,也就是「開鬼門」。

另外,還要注意胞宮內出血的情況。虛寒或實熱的症狀不同,應根據症狀分別溫補或清熱養血。治療時不可拘泥於單方,應靈活變通。

辨嘔,其人受暴寒(審因),或食生冷物,吐酸並乾嘔(證據),平胃、正氣合。脈滑胃有餘(主腦),飲冷不喜熱,服溫熱藥嘔愈甚(證據),黃連竹茹佐薑汁,兼虛參以參加入。脈或虛大數無力(主腦),嘔吐清涎及冷沫(證據),胃虛不能容穀食,聞食即嘔食反出,人參理中最為良,丁香、附子加亦得。脈滑有力症不虛,胸滿按之痛愈劇(證據),合用樸、實與二陳,此謂中焦之嘔從乎積(東垣語)。

白話文:

辨別嘔吐

病因:

  • 受到劇烈寒氣侵襲
  • 食用生冷食物

症狀:

  • 吐出酸性物質並乾嘔

辨證:

  • 平胃,調整氣血
  • 脈象滑動,胃氣旺盛
  • 不喜熱飲,服用溫熱藥物會加重嘔吐
  • 使用黃連、竹茹佐薑汁,輔以人參

脈象虛弱無力:

  • 嘔吐清稀涎液和冷痰
  • 胃氣虛弱,難以容納食物,聞到食物即嘔吐
  • 以人參補氣為佳,可加入丁香、附子

脈象滑動有力,症狀不虛:

  • 胸部脹滿,按壓會加重疼痛
  • 合用厚朴、半夏和二陳湯
  • 這種嘔吐屬於中焦積食所致(東垣醫書)

辨吐蛔,熱厥吐蛔蛔必多,神情清楚脈形和,隨生隨吐無煩躁,瀉其濕熱勿蹉跎。厥陰傷寒屬風木,吐蟲兼吐水清綠,手足厥冷煩躁甚,烏梅丸義君須讀。

白話文:

辨別吐蛔蟲

  • **熱厥吐蛔蟲:**發熱昏迷,吐出的蛔蟲較多,神智清醒,脈象平和,隨著蛔蟲產生而吐出,沒有煩躁不安的症狀,應及時祛除濕熱。
  • **厥陰傷寒:**寒邪侵襲肺部和肝臟,吐出蛔蟲兼吐清綠色的水液,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的症狀嚴重,應服用烏梅丸進行治療。

辨汗,虛汗須分陰與陽,陽虛自汗補其衛(其人素虛,或勞傷,或大病後,腠理虛,陽不能衛外而為固,則自汗,宜用參、耆、五味、芩、術,甚則加桂、附,如乾薑、半夏陳皮開達之藥,皆不可用。)盜汗歸之陰氣虛,參、歸、甘、地從其類。(人臥則血歸於肝,陰虛而不能為守,則盜汗,宜參、芩、耆、朮、五味、歸、芍、生、熟地之類)。惟有陽明邪並來,熱氣薰蒸毛竅開,汗出溱溱常不止,但宜涼解得和諧(汗有心家血液之汗,太陽津液之汗,俱不可出,惟陽明水穀之汗,雖出無害,故陽症傷寒,熱氣熏蒸,毛竅開發,溱溱而自出,亦猶滾湯貯於器中,熱氣上蒸而外濕也,若汗不出,熱氣不得泄,必鬱而發黃,即宜用清涼以解其熱,而汗自止,不必用止汗之藥)。更有傷寒病久無汗出,大劑參、耆、柴、桂合,頓然出汗退其熱,景岳書中亦曾說。

白話文:

辨別汗症

虛汗必須區分陰虛和陽虛。

陽虛自汗 :陽氣虛弱,不能固守表皮,因此出虛汗。宜服用人參、黃耆、五味子、黃芩、白術補益陽氣。嚴重者可加桂枝、附子;而乾薑、半夏、陳皮等發汗藥物則不可用。

盜汗 :陰氣虧虛,不能收斂津液,故盜汗。宜服用人參、黃耆、甘草、地黃等滋陰藥物。

陽明證兼熱 :陽明經邪氣與熱氣一起襲來,毛孔打開,汗出不止。應以涼解藥緩和熱氣。(汗液可分為心血汗、太陽津液汗,這兩種汗液都不應排出。只有陽明水穀汗,排出無害。因此,陽證傷寒時,熱氣蒸騰,毛孔打開,自汗而出,就像將滾燙的湯水裝在容器中,熱氣上蒸而外壁濕潤一樣。若汗水不出,熱氣無法排出,鬱結於體內則會發黃。此時應使用清涼藥物緩解熱氣,汗水自然會止,不必使用止汗藥。)

另有傷寒病久不出汗 的情況,可使用大人參、黃耆、柴胡、桂枝合用,可頓時發汗退熱。景嶽的全書中也有記載。

辨譫妄,讝語是多言,皆因胃汁干。就中讝語有實象,讝字從嚴侃侃然。旋轉風輪難自主,才呼李四便張三。鄭聲氣短神蕭索,鄭重頻煩不厭復,一樣逢人講話多,不曾說南又道北。設使讝與鄭,大半屬無稽,是則名為妄,虛實皆有之。若夫似睡非睡間,隱隱躍躍如交談,此為獨語未全亂,各從脈症細詳參。

白話文:

辨別胡言亂語

胡言亂語有兩種,一種是多言,原因是胃液不足。其中一種胡言亂語有具體內容,就像嚴肅地侃侃而談。神志混亂,難以控制,剛說到李四,又馬上說到張三。

另一種胡言亂語,聲音短促低沉,精神萎靡,反覆強調同一件事,不厭其煩地說個不停,一見到人就說很多話,前言不搭後語,剛說完南邊的事,又馬上提到北邊。

無論是胡言亂語還是反覆強調,大多數都是不著邊際的,這就是所謂的妄言,虛實都有。

至於介於睡眠與清醒之間,隱約聽到有人說話,這屬於獨自喃喃自語,還沒有完全混亂,需要仔細分辨脈象和症狀。

辨面目赤,面目赤有三,須從脈症參。陽氣鬱於表,辛涼可散焉。裡熱薰於上,白虎及黃連。無根火外浮,此是內真寒,八味生脈煎冷飲,假對假兮古所傳。

白話文:

辨別面部發紅

面部發紅有三種類型,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區分:

  1. **陽氣鬱於體表:**可以用辛涼的藥物來宣散。

  2. **裡熱上蒸:**可以用白虎湯和黃連來清熱。

  3. **無根火浮於外:**這是因為體內虛寒造成的,可以用八味生脈飲煎服後冷飲,以假降來治假熱,這是古代醫家傳承下來的方法。

辨下利,下清穀者為虛寒,下清水者為實熱,惟有膿血、稀溏、和汁沫,此三件中細詳別。假如作嘔不食兮,腹痛喜按,心恍惚而煩兮,或動悸與頭眩,燥而不欲飲兮,頭眩耳鳴而口淡;後重逼迫兮,既解而仍不減;脈弦數而虛大兮,皆虛寒之外現。苟脈症之反是兮,即實熱之證驗。

白話文:

辨別腹瀉

  • 排泄清澈不消化食物的是虛寒症。
  • 排泄清澈水液的是實熱症。
  • 只有膿血、稀溏或泡沫,這三種症狀需要仔細區分。

虛寒症

  • 有嘔吐感,不想進食。
  • 腹痛按壓會舒服。
  • 心神恍惚,煩躁。
  • 心悸和頭暈。
  • 口乾不渴。
  • 頭暈,耳鳴,口淡。
  • 便意頻頻,解便後仍然不減輕。
  • 脈搏弦細有力。

實熱症

  • 如果以上症狀相反,就是實熱症的證明。

辨厥,手足冷時為四逆,厥者其冷過肘膝,仲景《傷寒》俱禁汗,無論陽厥與陰厥。陽厥是傳經,病自三陽併入陰,熱極必兼勝化行,還有始熱終寒因。藥誤也能轉入陰寒路,執定傳經亦是錯。陰厥是直中,喻氏《中寒論》當誦。寒邪斬關直入來,急救真陽休夢夢。還怕熱邪深入血,頓然厥冷身無熱。君不見吞痧樣子忌熱湯,不比中寒一例說。總之脈症要詳參,莖草拈來生殺間,陽厥譫渴陰吐涎,陽者身輕陰者蜷。復看其人唇、爪、甲,青紫為熱青黑寒。又有痰厥、食厥、和屍厥,病久陰陽二氣虛亦厥,各等各樣在《準繩》,步步須求脈症合。

白話文:

辨別厥證

四肢寒冷時稱為「四逆」,「厥」指寒冷超過肘膝。張仲景在《傷寒論》中都禁止發汗,無論是「陽厥」還是「陰厥」。

「陽厥」是由經絡傳播的,病邪從三陽經進入陰經,熱盛極必兼勝行,也有開始熱後來變寒的。用藥錯誤也可能轉入陰寒的途徑,堅持傳經論也是錯誤的。

「陰厥」是直接侵入的,喻嘉言的《中寒論》應該研讀。寒邪直接侵入關節,必須急救真陽,不能耽誤。還要擔心熱邪深入血液,突然厥冷,身體沒有熱度。就像吞痧症忌諱熱湯,與中寒不同。

總之,脈象和症狀要仔細考察。陽厥神志不清、口渴,陰厥吐出涎沫。陽厥症狀較輕,陰厥症狀較重。再看病人的嘴脣、指甲,青紫表示熱盛,青黑表示寒盛。

還有痰厥、食厥、屍厥等。疾病久治不愈,陰陽二氣虛弱也會出現厥證。各種症狀在《準繩指南》中都有記載,每一步都必須結合脈象和症狀。

辨腹痛,腹痛是虛喜揉按,虛者必寒病涉陰,脈遲緩兮或虛大,諸多虛象察其因,理中桂、附可施行。熱者面黃澤,加以長滑脈,宜用黃連苦清熱,少佐薑、萸亦相得。更有欲嘔不嘔腹痛多,寒熱其如錯雜何,黃連湯內乾薑、桂,好共參、甘兩下和。食痛應消食,難在虛寒兼食積,學士溫脾法可宗(許學士有溫脾湯,見《本事方》)。化為煎法尤熨貼(有虛寒之人患腹痛,服溫補藥而相安。時止時作,痛仍不解,甚則利清水或白沫,此虛中有買,或先有宿食在腸不曾去,或病中腸胃虛不能運化,所食之物停於腸中,即一二塊宿糞,亦能作楚,宜用溫補藥煎好,去渣,入大黃一錢,不甚虛者,可加一錢五分,滾四五沸服之,宿食自下,正氣不傷,而病隨愈。此屢試屢驗之妙法也。)蟲痛面黃吐涎沫,食酸即安甜即劇,虛實寒熱要分曉,殺蟲方中求配合。氣痛因郁惱,必連胃脘與兩脅,病久人必虛,滋補兼疏郁。痛不可近者,按之濡軟為畜血,不比硬滿為熱結,重則桃仁承氣湯,輕者宣通微下奪。別有吞痧一症現,濕熱薰蒸邪變幻,急刺委中出血良,磨服玉樞丹亦善。最怕是三陰寒症認為痧,不飲溫湯飲冷茶,亂進丹丸並放、刮,臨危空自悔前差。

白話文:

分辨腹痛

腹痛時如果按壓會覺得舒服,通常是虛寒證,脈搏會較慢或虛大的情況。若有虛寒的症狀,可以用理中湯、桂附湯治療。

熱證腹痛,患者臉色黃而有光澤,脈搏細長滑順,可用黃連湯,苦寒清熱,並佐以薑、萸來配合。

有些腹痛會想吐卻吐不出來,寒熱交雜,可以在黃連湯中加入乾薑、桂枝,佐以甘草,調和寒熱。

因飲食而腹痛,應消食化積。但若虛寒兼有食積,就可以參照許學士溫脾湯的方法。

如果用煎藥的方法比較有效(有些虛寒腹痛患者服用溫補藥後會好轉,但是時好時壞,疼痛仍未解除,嚴重時會拉出清水或白色泡沫,這表示虛中有積,或是之前就有宿食在腸道內未排出,或因病虛弱導致腸胃無法運化食物,所吃的東西堆積在腸道中,即便是一兩塊宿便,也能造成疼痛。可用溫補藥煎好後,濾渣,加入大黃一錢,虛弱不嚴重者,可加到一錢五分,滾沸四五次即可服用,宿食即可排出,正氣也不會受損,疼痛就能痊癒。這個方法經過多次實驗驗證,非常有效。)

蟲痛患者會臉色發黃、吐涎沫,吃酸的食物會舒服,吃甜食會加重疼痛,要注意虛實寒熱的區分,並選擇合適的殺蟲藥方。

氣痛是因為鬱結,必定會連帶胃脘和兩脅疼痛。病久一定會虛弱,可以用滋補藥並疏通鬱結。

按壓疼痛部位覺得軟軟的,表示有瘀血,和按壓起來硬硬滿滿的熱結不同。如果疼痛較嚴重,可使用桃仁承氣湯,較輕微的,可以用宣通微下的藥方。

還有吞痧症,是濕熱薰蒸導致邪氣變化而成,緊急可用委中穴急刺出血,或研磨玉樞丹服用。

最令人擔心的是三陰寒證被誤認為是痧症,不喝溫湯反而喝冷茶,亂用丹丸、放血、刮痧等方法,到危急時才後悔。

辨脈脫,六脈俱脫者,大命垂危矣(神昏脈脫者死,神清脈脫者亦死。)通脈四逆急服之,還怕脈因暴出死。但得脈來微續生,更需附子四五枚,人參小半斤,周時服盡休間斷,隨進米粥始回春;參力偶不繼,前功必盡棄,平時無學力,到此滋疑懼。每見虛寒之極服溫補,躁亂不寧嘔且吐,此為藥力尚未全,切莫心疑換別路。大約三陰病症露危劇,急則六日或三日,緩則行期十二日。幸而君火未全衰,反見舌乾等症出,更須薑、附助其陽,漸得陽回舌生液。若見舌乾投涼劑,壞乃百年人壽事,起手果然認得真,斷不朝三與暮四。君不見《景岳全書》用法精,十補一清巧相濟;又不見嘉言《寓意》重叮嚀,陰症轉陽必自愈,濟困扶顛道在斯,一有遊移便錯去。更有虛寒服藥來,溫補不安涼適意,兩寒相得從其類,正氣敗壞決不治。至於實熱失汗下,脈伏似脫君休怕,大承、十棗用即安,神氣分明現真假。須知實熱治可緩,涼瀉一投撥便轉,不比虛寒救濟難,仁術全憑思與辨。

白話文:

辨別脈脫

如果六脈都消失,生命危在旦夕。(神志昏迷且脈脫的人會死亡,神志清醒但脈脫的人也會死亡。)立即服用通脈四逆湯,即使脈搏突然消失也不必害怕。只要脈搏微弱地恢復,還需要服用四到五枚附子,半斤人參。定期服用,不要間斷,同時進食米粥,就能逐漸恢復生機。如果人參的力量偶爾跟不上,先前治療的功勞必定會喪失殆盡。平時沒有勤奮學習醫術,到了關鍵時刻就會產生懷疑和恐懼。

經常看到虛寒到極點的病人服用溫補藥後,躁動不安、嘔吐。這是因為藥效還沒有完全發揮,千萬不要產生懷疑而更換別的藥方。嚴重的三陰病症大約在六到三天內發作,緩慢則在十二天內發作。如果體內的君火(陽氣)還沒有完全衰竭,反見舌頭乾燥等症狀出現,更需要薑、附子來扶助陽氣,逐漸讓陽氣回升,舌頭產生津液。如果見到舌頭乾燥就投以寒涼藥劑,將會毀了一個人的性命。如果一開始就能準確判斷,就不會出現朝秦暮楚的情況。

你難道沒見過《景嶽全書》的用藥精妙,巧妙地將十次溫補與一次清瀉相搭配嗎?或者沒留意過《傷寒寓意》的叮嚀,陰症轉化為陽症就能自行痊癒。扶助虛弱、救助危急的道理就在於此。如果有一絲猶豫,就會誤入歧途。

還有虛寒的病人服用藥物後,覺得溫補不安而喜愛涼爽。寒邪相得益彰,正氣受損而無法治癒。至於實熱型失汗後,脈搏隱伏像脈脫一樣,你不必害怕。立即使用大承氣湯或十棗湯就能安穩。神氣是否充盈就能辨別真假。

要知道實熱型證狀可以緩慢治療,投用涼瀉藥劑就能立即見效。這不像虛寒證那麼難救治。做好仁醫全靠思考和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