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震篡

《古今醫案按》~ 卷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 (8)

1. 咳嗽

張戴人治埊陽劉氏男子。年二十餘。病勞嗽咯血。吐唾黏臭不可聞。秋冬少緩。春夏則甚。寒熱往來。日晡發作。狀如痎瘧。寢汗如水。累服麻黃根、敗蒲扇止汗。汗自若也。又服寧神散寧肺散止嗽。嗽自若也。戴人先以獨聖散湧其痰。痰如雞黃。汗隨湧出。昏憒三日不醒。

白話文:

張戴人醫治埊陽劉姓男子的病情。該男子二十多歲,患有肺勞病,經常咳血。吐出的痰液黏稠且腥臭難聞。秋冬季節病情稍微緩解,春夏則病情加劇。他時常感到寒熱交替,到了傍晚病情就會惡化。症狀類似於瘧疾,睡覺時汗流如水。劉姓男子服用過麻黃根和敗蒲扇來止汗,但汗液還是照常流出。他還服用過寧神散和寧肺散來止咳,但咳嗽並沒有改善。張戴人先用獨聖散讓他嘔吐痰液。痰液像雞蛋黃一樣,嘔吐後汗水隨之湧出。劉姓男子昏迷了三天三夜,始終沒有清醒過來。

時時飲以涼水。精神稍開。飲食加進。乃與桂苓甘露飲人參半夏丸。服之不輟。數日乃愈。

白話文:

時時喝涼水,精神稍微開朗。飲食增加。於是與桂苓甘露湯、人參半夏丸。服用不間斷。幾天後才痊癒。

又治東門高三郎。咳嗽年半。耳鳴三月矣。嗽膿血。面多黑䵟。身熱。喉中不能發聲。戴人曰。嗽之源。心火之勝也。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冬水既旺。水濕相接。隔絕於心火。火不下降。反而炎上。肺金被爍。發而為嗽。金煅既久。聲不能發。醫者補肺腎。皆非也。令備西瓜、冰雪等物。乃用湧泄之法。繼以去濕之藥。病日已矣。

白話文:

又給東門高三郎看病。咳嗽已經一年半,耳鳴已經三個月了。咳膿血,臉上有很多黑斑,身體發熱,喉嚨發不出聲音。戴人說,咳嗽的根源是心火太旺。秋天受了濕氣,冬天就會得咳嗽。冬天水勢旺盛,水濕相接,隔絕了心火,火不下降,反而向上炎熱。肺金被灼熱,就發而為咳嗽。金被煅煉了很久,聲音發不出來。醫生補肺腎,都是不對的。於是準備西瓜、冰雪等物,用湧泄的方法,接著是用祛濕的藥物。病一天天好起來。

丹溪治一男子。三十五歲。因連夜勞倦不得睡。感嗽疾。痰如黃白膿。嗽聲不出。時初春大寒。醫與小青龍湯四帖。覺咽喉有血腥氣上逆。遂吐血線自口中左邊出一條。頃遂止。如此每一晝夜十餘次。診其脈弦大散弱。左大為甚。人倦而苦於嗽。丹溪云。此勞倦感寒。因服燥熱之劑以動其血。

白話文:

丹溪曾治過一位三十五歲的男子。因為連續幾夜勞倦得不到睡眠,導致患上咳嗽的疾病。痰液像黃白色膿液,咳嗽聲音發不出來。當時正值初春天氣寒冷。醫生給他開了四劑小青龍湯。男子感覺到咽喉有血腥氣從左邊湧上,吐出一條血線,之後就停止了。像這樣的情況,每一天都會發生十幾次。醫生診斷他的脈象為弦脈大散弱,左脈比右脈更弱。患者感到疲倦而且咳嗽得很痛苦。丹溪說:這是由於勞倦受了寒冷,又服用了燥熱的藥劑,因此導致了吐血。

不急治。恐成肺痿。遂與參、耆、朮、歸、芍、陳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節麻黃。煎成。入藕汁。服兩日而病減嗽止。卻於前藥去麻黃。又與四帖。而血證除。脈之散大未收斂。人亦倦甚。食少。遂於前藥去藕汁。加黃芩砂仁半夏。至半月而安。

白話文:

沒有馬上開始接受治療,擔心會變成肺結核。於是開立參、耆、朮、歸、芍、陳皮、炙甘草、生甘草、不去節麻黃等藥方。煎成藥汁,加入藕汁服用。服用兩天後病情減輕,咳嗽停止。 然後在之前的藥方中去除麻黃,再服用四帖藥。血證消失。脈象仍然散大,沒有收斂的跡象。病人也很疲倦。食量減少。於是從先前的藥方中去除藕汁,加入黃芩、砂仁、半夏。服藥半個月後痊癒。

丹溪治一人。年五十餘。患咳嗽。惡風寒。胸痞滿。口稍干。心微痛。脈浮緊而數。左大於右。蓋表盛裡虛。問其素嗜酒肉。有積。後因接內。涉寒冒雨忍飢。繼以飽食酒肉而病。先用人參四錢。麻黃連根節一錢五分。與二三帖。嗽止寒除。改用厚朴枳實、青陳皮、栝蔞、半夏為丸。參湯送下。痞除。

白話文:

丹溪醫生診治一位患者,五十多歲,患有咳嗽,怕冷怕寒,胸部脹悶,口乾舌燥,心臟微痛,脈搏浮緊而數,左手脈搏比右手脈搏強。這是表證盛,裡證虛的症候。詢問病史得知,患者素來嗜酒嗜肉,體內有積食。後來,患者因與妻子發生性關係,受寒冒雨,忍飢挨餓,繼而飽食酒肉而發病。丹溪醫生先用人參四錢,麻黃連根節一錢五分,開了兩三帖藥,咳嗽停止,惡寒消除。改用厚朴、枳實、青陳皮、栝蔞、半夏製成藥丸,用參湯送服,胸痞消除。

震按咳嗽痰血聲不出。今人不過養陰清肺而已。有敢用吐下藥者哉。又敢用參、耆、歸、朮、麻黃者哉。至如暴嗽惡風寒。其脈證皆屬表邪。而其因則系裡虛。今人不過輕劑散之和之而已。敢以人參、麻黃並用哉。然非麻黃、人參並用。勢必淹纏日久。合於傷風不醒積成癆之說矣。可見善醫者法門廣大無邊。不善醫者小心與大膽均誤也。

白話文:

震按:咳嗽吐痰血,而且聲音出不來。現在的人只知道滋養陰液,清潤肺部而已。有誰敢用催吐、下瀉的藥物呢?又有誰敢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麻黃呢?至於暴發性的咳嗽,怕怕風寒,其脈象和證狀都屬於表邪,但其根本原因則在裡虛。現在的人只知道用輕劑的散劑來疏散和調和而已。有誰敢用人參、麻黃一起用呢?然而,如果不一起用人參、麻黃,就會拖延很久,就會符合傷風不治,積成癆病的說法。可見,高明的醫者,治療方法廣大無邊。不精通醫術者,謹慎和膽大都是錯的。

汪石山治一婦。年三十。質弱。產後咳嗽痰臭。或作肺癰治。愈劇。兩腳漸腫至膝。大便溏泄。小腹脹痛。午後發熱。面紅氣促。不能向右臥。汪診脈虛小而數。曰。凡咳嗽左右向不得眠者。上氣促下泄瀉者。發熱不為瀉減者。皆逆候也。按此病原於脾。經曰。脾主諸臭。入肺為腥臭。

白話文:

汪石山醫生醫治過一位三十歲的婦女,這個婦女體質虛弱,生產後咳嗽,痰液有臭味。有的醫生把她當作肺癰來治療,但是病情卻愈發嚴重。她的雙腳逐漸腫脹到膝蓋,大便溏瀉,小腹脹痛,午後發熱,臉紅氣促,不能向右臥。汪石山診斷她的脈搏虛小而數,說:「凡是咳嗽左右向不得眠、上氣促下泄瀉、發熱不因瀉而得減緩者,都是逆候(證)。根據這個病人的情況,病根在脾臟。經書上說,脾臟主導各種臭味,進入肺部就成為腥臭味。」

入心為焦臭。入肝為腐臭。自入為穢臭。蓋脾不能運行其濕。濕鬱為熱。釀成痰之臭也。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脾虛則肺失所養。氣劣行遲。壅遏道路。故咳嗽氣促。不能右臥也。脾虛必奪母氣以自養。故心虛發熱而見於午也。脾主濕。濕勝則內滲於腸胃為溏泄。外滲於肌肉為浮腫。

白話文:

如果濕熱進入心臟,就會產生焦臭味,進入肝臟,就會產生腐臭味,滯留在自己體內,就會產生穢臭味。這是因為脾臟不能運行濕氣,濕氣積聚就會化熱,就會產生痰的臭味。《黃帝內經》說,左右是陰陽的道路,脾虛則肺失去滋養,氣勢虛弱,運行遲緩,堵塞了道路,所以咳嗽氣促,不能右臥。脾虛必定奪取母氣來滋養自己,所以心臟虛弱,發熱,並在午時表現出來。脾臟主管濕氣,濕氣旺盛,就會滲入腸胃,引起腹瀉,滲入肌肉,引起浮腫。

今用參、朮、甘草補脾為君。茯苓滲濕為臣。麥冬保肺氣。棗仁安心神為佐。陳皮、前胡消痰下氣為使。東壁土受陽氣最多。用之為引。蓋土能解諸臭。亦能補土。取錢氏黃土湯之義也。服一帖。前病略減。病者喜。汪曰未也。過時失治。午後發熱。真陽脫矣。泄而腳腫。脾氣絕矣。

白話文:

現在(汪漁山)用參、朮、甘草補脾為君藥。茯苓滲濕為臣藥。麥冬保肺氣。棗仁安心神為佐藥。陳皮、前胡消痰下氣為使藥。東壁土受陽氣最多。用之為引。土能解除各種臭味。也可以補益土。取自錢氏的黃土湯的原理。服了一帖藥後,之前的病情稍微減輕。病人高興。汪漁山說:還沒有治好。過了治療時間沒治療。下午發熱。真陽脫離了。腹瀉後腳腫脹。脾氣絕了。

必數服後無反復。方是佳兆。

震按難經本文。心主臭。入肝為臊臭。入腎為腐臭。入脾為香臭。蓋腐即穢也。汪公以臊臭作腐臭。香臭作穢臭。換易字面。牽合已說。殊屬未妥。何不於釀成痰臭之下。繼之曰脾虛則土陷水中。反現所勝之臟之臭而穢也。第其立方。專主於補。不用清熱藥以解臭。而佐東壁土以解臭。洵是高手。

白話文:

根據《難經》的本意,心臟能產生出「臭」味。臭味進入肝臟後,會變成「臊臭」味;進入腎臟後,會變成「腐臭」味;進入脾臟後,會變成「香臭」味。腐臭就是「穢」臭。汪姓的醫生將「臊臭」說成「腐臭」,將「香臭」說成「穢臭」,是錯誤的解釋。另外,他在解釋完痰變成臭味之後,接著說「脾臟虛弱的話,土氣就會陷入水中,反而會出現被它剋制的臟腑的臭味和穢氣」。他所提出的治療方法,專注於補益,不用清熱藥來消除臭味,而是用東壁土來解除臭味。這種方法真是高明。

又按脾臭主香者。如無病人見飲食。自有馨香氣味。即脾臟本體之臭為用也。若病人見飲食。不以為香。反以為惡。是脾失其職。體變而用亦變也。此義汪公未曾詳說。

白話文:

又根據脾臭主香的說法,如果沒有病人去看飲食,自己有散發的馨香味,這是脾臟本體的氣味在起作用。如果病人去看飲食,不覺得香,反而覺得討厭。這是脾臟失去了它的職能,身體變了,其功用也變了。汪公沒有詳細地說過這個意思。

一人年十九。面白質弱。因勞思夢遺。遂吐血碗余。自是微咳倦弱。後忽身發大熱。出疹。疹愈。陰囊癢甚。搓擦水流。敷以壁土。囊腫如盞大。遂去土。以五倍子塗少蜜。炙燥為末敷之。遂愈。復感風寒。其嗽尤甚。繼以左右脅痛。石山診其脈虛而數。外證畏風寒。嘔惡。

白話文:

有一個人十九歲。面黃肌瘦。因為勞累思慮過多,導致夢中遺精。於是吐血一碗多。從此以後輕微咳嗽,身體虛弱。後來突然發高燒。出疹子。疹子好了之後。陰囊奇癢無比。搓擦後有水流出。敷上牆土。陰囊腫大如茶盞。於是去除牆土。用五倍子塗上少量蜂蜜。烘烤乾燥後研磨成粉末敷上。於是痊癒。再次感受風寒。咳嗽更加嚴重。接著左右脅部疼痛。石山診斷他的脈搏虛弱而數。外表證狀是怕風寒。嘔吐噁心。

倦動。糞溏氣促。曰。此金極似火也。夫心屬火而藏神。腎屬水而藏志。二經俱屬少陰。而上下相通。今勞思則神不寧而夢。志不寧而遺。遺則水不升而火獨亢也。肝屬木。主藏血。其象震。震為雷。心火既亢。同類相應。引動龍雷之火。載血而溢出於上竅矣。肝脈環繞陰器。

白話文:

(病人)容易感到疲倦、懶得動。大便稀溏、氣短(這些症狀)。(醫生)說,這是因為腎水的陰寒(極端)與心火的炎熱(極端)過於相似。心臟屬火而藏神,腎臟屬水而藏志。心與腎都屬於少陰經,上下相通。現在勞心用思,神不安則多夢;志不安則遺精。遺精導致腎水不能上行,只有心火孤獨亢盛。肝臟屬木,主要藏血,其卦象是震,震為雷。心火既然亢盛,五行相屬,所以引動肝臟的相火,這會載著血液溢出到上竅(鼻孔)。肝臟的脈絡環繞著陰器。

亦因火擾而痛癢腫脹也。火勝金。故肺經虛而乾咳。皮毛為肺之合。更因火鬱而發疹。大腸為肺之府。故亦傳導失宜而糞溏。金虛不能平木。木火愈旺而凌脾。脾虛則嘔惡食減。經曰。壯火食氣。脾肺之氣為壯火所食。故倦於動作。而易感風寒也。經言。兩脅者陰陽往來之道路也。

白話文:

痛癢腫脹也是因為火氣侵擾的緣故。火氣會戰勝金氣。因此肺經虛弱就會出現乾咳。皮毛是肺的組合。如果火氣鬱積就會發疹。大腸是肺的倉庫。因此傳導也會出現問題,導致大便稀溏。金氣虛弱無法剋制木氣。木火就更加旺盛,侵犯脾臟。脾臟虛弱就會出現嘔吐、厭惡飲食、食量減少的現象。經書上說壯實的火氣會消耗元氣。脾肺之氣被壯實的火氣所消耗。因此容易疲倦,動作遲緩。也容易感受風寒。經書上說兩肋是陰陽往來通行的道路。

為火阻礙。則氣不利而痛矣。然火有虛有實。有似火而實非火。故經言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虛者責之。實者責之。此治火大法。前證之火。皆虛火也。非水濕所能折。惟甘溫之劑。可以祛除。且經言形寒飲冷則傷肺。又謂脾胃喜溫而惡寒。當用甘溫健其脾。則肺經不虛。而咳嗽氣促自愈。

白話文:

此疼痛是因火阻礙所造成,氣血不通則產生疼痛。火可分實火與虛火,有些類似火但實際上不是火。因此,醫書上提到有的要尋求它,沒有的也要尋求它;虛火要責問它,實火也要責問它。這是治療火氣的大原則。前面案例的火氣都是虛火,不是水濕所能抑止的,只有甘溫的藥劑可以祛除。此外,醫書提到形體寒冷、喝冷飲會傷肺,又說脾胃喜溫惡寒,應當用甘溫藥物來增強脾臟的功能,則肺經不會虛弱,咳嗽氣促自然會痊癒。

肝木有制。而咳嗽吐血自除。虛妄之火亦自息矣。以參耆各四錢。神麯、山楂各七分。白朮、麥冬、貝母各一錢。甘草五分。炒乾姜四分。服十餘帖。脈數減。嗽漸平。

白話文:

肝火被抑制了,咳嗽吐血自然痊癒,虛妄之火也將自動平息。使用人參和耆參各四錢,陳皮和山楂各七分,白朮、麥冬、貝母各一錢,甘草五分,炒乾薑四分。服用了十幾帖藥,脈搏次數減少,咳嗽逐漸平息。

震按此證似宜養陰。其復感風寒。似宜清理。即見識高者。亦必先以輕劑解表。後用養陰健脾。乃汪公竟進參、耆各四錢。佐乾薑少許。豈今人所能及哉。脈數減。嗽漸平。信非熟地阿膠所能勝任。

白話文:

研究這個證狀,應該是以滋養陰液為主。遇到再度感染風寒。應該要以清解方式處理。即使遇到見識高明的人。也一定會先使用輕微的藥方來解表證。之後才用滋養陰液、健脾的治療。但汪公竟然直接使用人參、黃耆各四錢。再搭配少許的乾薑。這難道是現在的人能夠比得上的嗎?脈搏的次數減少。咳嗽也逐漸平息。相信不會是熟地、阿膠能夠勝任的。

薛立齋治儒者張克明咳嗽。用二陳、芩、連、枳殼。胸滿氣喘。清晨吐痰。加蘇子杏仁。口出痰涎。口乾作渴。薛曰。侵晨吐痰。脾虛不能消化飲食也。胸滿氣喘。脾虛不能生肺金也。涎沫自出。脾虛不能收攝也。口乾作渴。脾虛不能生津液也。遂用六君、炮薑、肉果補脾。更用八味丸以補土母。而愈。

白話文:

薛立齋為儒者張克明治理咳嗽。使用了二陳、芩、連、枳殼。胸腹脹滿、呼吸困難。清晨吐痰。再加入蘇子、杏仁。口中吐出帶有泡沫的痰液。嘴巴乾燥、口渴。薛立齋說。清早吐痰,是脾虛弱不能消化飲食引起的。胸腹脹滿、呼吸困難,是脾虛弱不能生肺金引起的。口水自己流出,是脾虛弱不能收斂引起的。口中乾燥口渴,是脾虛弱不能生成津液引起的。於是使用了六君子湯、炮薑、肉果來補脾。再用八味丸來補土母。最後病就好了。

震按此條不載脈象。以意度之。脈必虛數。觀前醫之用芩、連。脈數可知矣。若脈虛軟不數。誰不能用六君、八味哉。汪薛二公高處在此。然又不可奉為秘訣。請閱後述諸案。便知法非一例。

白話文:

震按此條不記載脈象。憑意料脈搏必虛數。看前醫之用芩、連。脈數可得知矣。若脈虛軟不數,誰不能用六君、八味哉。汪薛二位醫師高明之處在此。然而又不可奉為祕訣。請詳閱後述諸案,便知道此法不是固定的。

〔附〕韓飛霞旅寓北方。夏秋久雨。天行咳嗽頭痛。用天水散。以蔥薑湯調服。應手取效。日發數十斤。此蓋甲己土運。濕令痰壅肺氣上竅。但瀉膀胱下竅而已。不在咳嗽例也。

白話文:

〔附〕韓飛霞寄居在北方。夏秋季節,長時間下雨。當時流行咳嗽、頭痛。用天水散,用蔥薑湯調服。立刻見效。一整天能咳出好幾十斤痰。這其實是甲己屬土運轉,濕氣導致痰液壅滯,肺氣倒流到頭部引起的。而只需將膀胱的下竅瀉除濕氣即可。不在一般的咳嗽之列。

李士材治太學史明粦。經年咳嗽。歷醫無效。自謂必成虛癆。李曰。不然。脈不數不虛。惟右寸浮大而滑。是風痰未解。必多服酸收。故久而彌盛。用麻黃、杏仁、半夏、前胡、桔梗、甘草、橘紅、蘇子。五劑知。十劑已。

白話文:

李士材治療太學史明粦的長期咳嗽。經過多年的醫治,都無效。史明粦自己認為一定會變成虛癆。李士材說:「不是這樣的。」史明粦的脈象不數也不虛,只有右手寸脈浮大而滑,這是風痰沒有消除,一定吃了很多酸收斂的藥,所以時間久了,病情就越來越嚴重。李士材用麻黃、杏仁、半夏、前胡、桔梗、甘草、橘紅、蘇子等藥,服用了五劑藥,病情就好轉了。十劑藥服完,病就好了。

張遠公三年久嗽。服藥無功。委命待盡。偶遇士材而乞診。李曰。飢時胸中痛否。遠公曰。大痛。視其上唇白點如粞者十餘處。此蟲齧其肺。用百部膏一味。加烏梅檳榔與服。不十日而痛若失。咳頓止矣。令其家人從淨桶中覓之。有寸白蟲四十餘條。自此不復發。

白話文:

張遠公咳嗽了三年,吃了很多藥都沒用,他已經放棄了治療,準備等死。有一天他碰巧遇到了一位醫生,就請他診治。醫生問他:“你肚子餓的時候,胸中會痛嗎?”張遠公說:“非常痛。”醫生又看了看他的嘴脣,發現上面有十幾個像米粒一樣的白點。醫生說:“這是蟲子咬傷了你的肺。我給你開一個方子,用百部膏一味,加上烏梅和檳榔一起服用,十天之內你的疼痛就會消失,咳嗽也會停止。”張遠公照著醫生的吩咐做了,果然不到十天,疼痛就消失了,咳嗽也停止了。他讓家人從便桶裡找蟲子,找到了四十多條寸把長的白色蟲子。從此以後,他的咳嗽再也沒有發作過。

孫東宿治許卓峰。多酒多怒人也。上吐血。下溲血。咳嗽聲啞。醫皆以為瘵。辭不治。孫診其脈。左關弦大。右寸下半指。累累如薏苡子狀。乃曰。此有餘證也。作瘵治者非。蓋其人好酒。酒屬濕熱。助火生痰。火性炎上。迫肺不降。積而生痰。壅於肺竅。以致失音。此痰壅之啞。

白話文:

孫東宿治療許卓峯。許卓峯嗜酒,容易動怒。上吐血,下小便血,咳嗽聲啞。醫生都把他當患有癆病,不治而別。孫東宿診其脈,左關脈弦大,右寸脈下陷半指,脈象累累如薏苡子狀。於是孫東宿說:這是實證,把他當作癆病來治是錯誤的。因爲他好喝酒,酒屬溼熱,助火生痰。火性炎上,迫肺臟不降,痰液積聚而生,阻塞於肺竅,以致失音。這是痰液阻塞而引起的啞。

非肺痿之啞也。其性又多怒。怒氣傷肝。故血妄行而不歸經。以致吐血尿血。法宜清熱開鬱化痰。導血歸原。若二地、二冬輩滋陰之藥。反助其塞而益其熱。聲音何由而開。況血隨氣行。氣不清。血又何得歸原哉。乃用滑石青蒿。解酒熱為君。貝母、鬱金、山梔仁、香附

白話文:

這並不是肺結核造成的啞。他的個性又很愛生氣。生氣的怒氣會傷害肝臟。所以血液亂流,不沿着經絡運行。導致吐血、尿血。治療方法應該清除熱毒,疏散鬱結,化解痰液,引導血液回到原來的地方。如果使用生地、麥冬等滋陰的藥物,反而會加重他的阻塞,增加他的熱度。聲音怎麼能好轉呢?況且血跟着氣運行。氣不清,血又怎麼能回到原來的地方呢?於是使用滑石、青蒿,清酒熱為君藥。貝母、鬱金、山梔仁、香附。

開鬱為臣。杏仁、桔梗、丹皮、丹參小薊、甘草。化痰清血為佐使。服十帖。血果止。又以貝母一兩。童便浸一日。為末。柿霜等分。時時抄舌上化下。五日而聲音爽矣。

白話文:

以疏肝解鬱的藥物為君藥,包括杏仁、桔梗、丹皮、丹參、小薊、甘草。以化痰清血的藥物為佐使,服用了十帖藥之後,吐血的症狀就止住了。此外,還可以使用貝母一兩,用童便浸泡一天,然後搗碎成末,加上等量的柿霜,不時地塗在舌頭上,讓它慢慢吞下去。五天之後,聲音就會恢復。

張路玉治包山金孟珍。正月間。忽咳吐清痰。咽痛。五六日後。大便下瘀晦血甚多。延至十餘日。張診其脈。六部皆沉弦而細。此水冷金寒之候也。遂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其血頓止。又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咽痛亦可。而覺心下動悸不寧。詢其受病之源。乃醉臥渴引冷飲所致。

白話文:

張路玉醫生治療包山的金孟珍的病情。正月期間,金孟珍忽然咳嗽,吐出清痰,並且咽喉疼痛。五、六天後,大便中出現瘀暗的血塊,非常多。延續了十幾天,病情沒有好轉。張路玉診斷他的脈搏,發現六個部位的脈搏都沉細而緊繃。這是水寒金寒的症狀。於是給他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他的血便立即停止了。又給他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咽喉疼痛的症狀也消失了。但是他感到心臟在胸腔裡悸動、不安。張路玉詢問他生病的原因,金孟珍說他因為喝醉酒,口渴後喝了冷飲,導致了病情。

改用小青龍去麻黃加附子。悸即止。咳亦大減。但時吐清痰一二口。乃以桂、酒製白芍。入真武湯中與之。咳吐俱止。尚覺背微惡寒倦怠。更與附子湯二劑而安。

白話文:

改用小青龍湯替換掉麻黃加附子的處方。悸動立刻止息,咳嗽也顯著減少。只是還時常吐出一些清痰。於是用桂皮、酒來制白芍,將它加入真武湯,服用後咳嗽吐痰的症狀均已停止。感覺還有背部微微惡寒倦怠,又服了兩劑附子湯後即安好。

震按咽痛下血。不以風火治。而以辛溫燥熱藥始終獲效者。由其善於識脈也。

又治禮科姜如農長媳。喘咳無痰。灼熱自汗。而懷妊七月。先曾服和解清肺藥二十餘劑。其咳轉劇。胎漸不安。邀張診之。六脈皆濡大無力。右手寸關獨盛而澀。曰。此熱傷肺氣也。反與和解藥。逼令汗出。致肺氣益燥而咳逆愈甚。不得已。復用苦寒折之。則火轉鬱伏而不散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禮科某姓姜的老婦人,像農家的長媳婦,患了氣喘咳嗽,沒有痰,感到灼熱出汗,又懷有七個多月的身孕。先前服用了清熱潤肺的藥二十多劑,咳嗽反而更加嚴重了,胎兒也逐漸不安分。於是,請張醫生診治。六脈都濡軟而無力,只有右手寸關兩脈獨盛而澀滯。醫生說,這是熱邪損傷了肺氣造成的,反而吃了清熱解毒的藥,又強迫使他出汗,導致肺氣更加枯燥,咳嗽逆氣的症狀反而更嚴重了。不得已之下,又使用了苦寒的藥物來抑制熱邪,結果反而使熱邪鬱伏而不散。

遂用大劑葳蕤。及川芎、杏仁、白薇、甘草。取葳蕤湯之半。更以當歸、桔梗、五味、黃耆。益氣生津。固肌斂肺。二劑汗止咳減。胎亦向安。更加生訶子皮。四劑而痊。

白話文:

於是使用大量藥材的葳蕤,還有川芎、杏仁、白薇、甘草。取用葳蕤湯的一半。另加入當歸、桔梗、五味子、黃耆。增益氣生津液。鞏固肌膚收斂肺氣。服用兩劑後汗止咳嗽減少。胎兒也逐漸安定。再加入生的訶子皮。四劑藥痊癒。

又治吳佩玉次女。傷風咳嗽。先前自用疏風潤肺止嗽之藥。不應。轉加嘔渴咽痛。石頑診之。六脈浮滑應指。因與半夏散三啜而病如失。或問咳嗽咽痛而渴。舉世咸禁燥劑。今用半夏輒效。何也。曰。用藥之權衡。非一言而喻也。凡治病必求其本。此風邪挾飲上攻之暴嗽。故用半夏、桂枝

白話文:

又治療吳佩玉的次女。傷風咳嗽。先前自己用了疏風潤肺止咳的藥物。沒有效果。轉而加重為嘔渴咽痛。石頑診視,她的六脈浮滑,應指而動。於是給她服用半夏散三劑,病就如同消失了一般。有人問:咳嗽咽痛而口渴。世人都禁止服用燥劑。現在用半夏就見效了。為什麼呢?石頑說:用藥的權衡,不是一言就能說得清楚的。凡治療疾病,必定探求病因。這名患者是風邪夾雜飲液,上攻咽喉而引起的劇烈咳嗽。所以使用半夏、桂枝。

開通經絡。迅掃痰涎。兼甘草之和脾胃而致津液。風痰散。營衛通。則咽痛燥渴自已。設泥其燥渴而用清潤。滋其痰濕。經絡愈壅。津液愈結。燥渴咽痛。愈無寧宇矣。不獨此也。近世治風寒咳嗽。雖用表藥。必兼桑皮、黃芩、花粉。甚則知、柏之類。少年得之。必種吐血虛損之根。

白話文:

疏通經絡,迅速清除痰液。甘草可以調和脾胃,生津液。風痰散去,營衛通暢,那麼咽痛、口乾舌燥的症狀自己就消失了。假如泥古不化地繼續用清涼滋潤的藥物,那麼痰濕滋生,經絡更加堵塞,津液更加凝結,咽喉乾燥疼痛更加難以平息。不止於此,近世治療風寒咳嗽,即使用發散的藥物,也一定要同時加入桑皮、黃芩、花粉。嚴重要加入知母、柏子之類的藥物。如果這樣治療,必定埋下吐血、體虛損傷身體的根源。

中年以後得之。多成痰火喘嗽之患。然此輩之妙用。在於預為地步。診時泛謂陰虛。防變不足之證。初時元氣未衰。服之邪熱暫伏。似覺稍可。久之真氣漸傷。轉服轉甚。安慮其不成虛損耶。及見吐血。則不問何經腑臟。屬火屬傷。血之散結。色之晦鮮。瘀之有無。概以犀角地黃寒涼止截之劑投之。

白話文:

中年以後生病,多半會得痰火喘咳的病。但是這類藥的妙用,在於事先打下預防的基礎。看病時,普遍認為是陰虛,防止不足之症的改變。剛開始元氣還沒衰退,剛吃時邪熱暫時被掩蓋,好像感覺還好。久了真氣逐漸受到傷害,越吃越嚴重,怎麼會不擔心成為虛損呢?等到吐血,就不問是哪個經絡臟腑,是屬於火屬還是傷屬,血塊的散結,顏色的晦暗鮮明,瘀血的有無,概以犀角、地黃寒涼止截的藥劑投用。

致血蓄成根。向後或二月一月一發。雖日服前藥不應矣。凡此之類。未遑枚舉。嘗見一人患項腫發熱。延傷寒家視之。則曰大頭傷寒。以表藥發之。並頭亦脹。確然大頭無疑矣。病家以其治之益甚。又延雜證家視之。則曰濕熱痰火。以里藥攻之。則頭與項前左半皆消。但項後右側偏腫。

白話文:

導致血液積聚成根。以後每隔二月或一月發作一次。即使每天服用前面的藥也不見效了。諸如此類的病例,不勝枚舉。曾經見過一人患了脖子腫大並發熱。請傷寒科醫生診治,醫生說是大頭傷寒,用發表的藥物治療。結果頭部也腫脹了,的確是大頭無疑了。病人感到病情加重,於是又請雜證科醫生診治,醫生說是由於濕熱痰火引起的,用攻裡藥治療。結果頭部和脖子前面的左半邊都消腫了,但脖子後面的右半邊仍然腫脹。

則又確乎非大頭而為雜證矣。病家又以腫在偏旁。疑為癰毒。更延癰疽家視之。則曰對口偏疽。以托裡敷外藥治之。則氣血益滯。熱不得泄。郁遏竟成潰瘍矣。本一病也。治之迥異。證亦屢遷。可見其病隨藥變之不誣耳。第末俗所趨。非此不足以入時。何怪乎聖人性命之學。

白話文:

症狀確實不是大頭症,而是雜症。病人又因腫瘤長在單側,懷疑是癰瘡。便再請癰疽科醫生診治。醫生說這是對口偏疽。用附藥敷在外面治癒。結果氣血更加瘀滯,熱氣無法發散。瘀滯鬱積最終形成潰瘍。原本是一種病,不同的治療方法卻導致不同的結果,證狀也一再發生變化。由此可見,「疾病隨藥物而改變」的說法是正確的。現如今俗世的趨勢,如果不是這樣,不足以應合時宜。難怪聖人注重性命的學問。

淪胥不返。遂至若是耶。

震按張公此論。曲盡時醫醜態。然謂表藥必兼桑皮、芩、粉。血證必用犀角、地黃。恐不至眾人皆醉如此。至於病隨藥變。實有其事。所以舊有不服藥為中醫之說。若欲見病知源。投藥輒效。隨其寒熱虛實。應以溫涼補瀉。不執一法。不膠一例。變化生心。進退合轍者。其惟丹溪先生乎。

白話文:

震同意張公的這番言論,道盡了當代醫生的醜陋行徑。然而張公說到表藥一定得加上桑皮、黃芩、甘草粉,血癥一定得用犀角、地黃,恐怕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醉心於此。至於疾病隨著藥物而變化,確有此事。所以過去有「不服藥便是中醫」的說法。如果想要看到疾病的根源,用藥立即生效,必須根據病人的寒熱虛實來施以溫、涼、補、瀉的治療,不執著於一種療法,不拘泥於一種規矩,變化出於靈感,進退合乎軌道,也許只有丹溪先生才能做到吧。

丹溪則藥隨病變。病隨藥愈。寧有病隨藥變。藥為病困之理哉。臨證指南咳嗽門。方法大備。溫涼補瀉皆全。而輕鬆靈巧處。與丹溪未易軒輊也。

白話文:

丹溪認為藥物依照疾病變化而用,疾病也會隨著藥物的治療而痊癒。不曾有疾病隨著藥物變化,藥物受到疾病侷限的道理。在《臨證指南咳嗽門》中,治療方法相當齊全,溫補涼瀉無一不包,但運用起來輕鬆靈巧,和丹溪的醫術相比,不分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