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6)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六卷 (16)

1. 枸杞 地骨皮

(《本經》上品)

白話文:

《本經》上品

  • 附子(烏頭): 辛、熱,有毒。主寒熱邪氣,破積聚,止痛,逐瘀血。

  • 甘草: 甘、平。主中滿,溫中,解毒,補虛,止痛。

  • 大棗: 甘、溫。主補中益氣,和百藥。

  • 人參: 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益氣。

  • 芍藥: 酸、寒。主寒熱除痛,治血淋,破積聚。

  • 當歸: 甘、溫。主補血和血,潤燥,逐瘀血。

  • 川芎: 辛、溫。主頭痛,鼻塞,胸痺,破血行血。

  • 白芍: 酸、寒。主除熱潤燥,和血止痛。

  • 茯苓: 甘、淡。主補脾安神,利水消腫。

  • 黃芪: 甘、溫。主補虛,利水消腫,託瘡。

  • 麥門冬: 甘、微寒。主滋陰潤肺,止咳。

  • 阿膠: 甘、平。主補血,止血,安胎。

  • 天花粉: 甘、微寒。主滋陰潤肺,止咳。

  • 生地黃: 甘、寒。主補血,涼血,除熱。

  • 熟地黃: 甘、微溫。主補血,補腎,安神。

  • 牡丹皮: 辛、涼。主涼血,破血,活血。

  • 石斛: 甘、寒。主滋陰潤肺,生津。

  • 玄參: 苦、寒。主清熱涼血,止血,滋陰。

  • 知母: 苦、寒。主清熱涼血,滋陰潤肺。

  • 龍骨: 鹹、寒。主安神定驚,補腎。

  • 牡蠣: 鹹、寒。主補腎固精,平肝降火。

【釋名】枸檵(《爾雅》。音計。《本經》作枸忌)、枸棘(《衍義》)、苦杞(《詩疏》)、甜菜(《圖經》)、天精(《抱朴》)、地骨(《本經》)、地輔(《本經》)、地仙(《日華》)、卻暑(《別錄》)、羊乳(《別錄》)、仙人杖(《別錄》)、西王母杖。

白話文:

枸杞別名:

  1. 枸檵(《爾雅》,音同「計」,《本經》作枸忌)。

  2. 枸棘(《衍義》)。

  3. 苦杞(《詩疏》)。

  4. 甜菜(《圖經》)。

  5. 天精(《抱朴》)。

  6. 地骨(《本經》)。

  7. 地輔(《本經》)。

  8. 地仙(《日華》)。

  9. 卻暑(《別錄》)。

  10. 羊乳(《別錄》)。

  11. 仙人杖(《別錄》)。

  12. 西王母杖。

時珍曰:枸、杞二樹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兼名之。道書言:千載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審然否?頌曰:仙人杖有三種:一是枸杞;一是菜類,葉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枸和杞是兩種樹的名字。這種植物的刺像枸樹的刺,莖像杞樹的條,所以用這兩種樹的名字來稱呼它。道書上說:枸杞樹一千年生長下來,它的形狀像狗,所以才得名為枸杞。但這個說法是否正確,還值得商榷。古籍上說,仙人的柺杖有三個種類:一種是枸杞;一種是菜類,葉子像苦苣;一種是枯死的竹竿,顏色是黑色的。

【集解】《別錄》曰:枸杞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

白話文:

【集解】古代醫典《本草別錄》記載:枸杞生長在常山(地名)的平原、湖澤,以及各種山丘、山腰、河岸等地方。

頌曰: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食,俗呼為甜菜。其莖幹高三、五尺,作叢。六月、七月生小紅紫花。隨便結紅實,形微長如棗核。其根名地骨。《詩·小雅》云:集於苞杞。陸機《詩疏》云:一名苦杞。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莖似莓。其子秋熟,正赤。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氣。

白話文:

解說:如今各地都有這個植物。春天長出新芽,葉子像石榴葉,但柔軟薄嫩可食,俗稱甜菜。其莖幹高三到五尺,叢生。六月、七月開出小紅紫花。隨機結出紅色果實,形狀略長,像棗核。其根名叫地骨。《詩經·小雅》中有提到:集於苞杞。陸機在《詩疏》中說:另名苦杞。春季生出,可做湯羹,吃起來微苦。它的莖類似莓。它的果實在秋天成熟,呈鮮紅色。莖葉和果實都可以食用,有減輕體重和增強體力的功效。

今人相傳謂枸杞與枸棘二種相類。其實形長而枝無刺者,真枸杞也。圓而有刺者,枸棘也,不堪入藥。馬志注溲疏條云:溲疏有刺,枸杞無刺,以此為別。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當亦相類,用之宜辨。或云:溲疏以高大者為別,是不然也。今枸杞極有高大者,入藥尤神良。

白話文:

現在人們流傳著枸杞和枸棘兩種植物很相似。但實際上,果形細長,樹枝沒有刺的,纔是真正的枸杞。果實圓形而且有刺的,是枸棘,不能入藥。馬志在《溲疏條》中說:溲疏有刺,枸杞沒有刺,可以用此來區分。溲疏也有「巨骨」之名,就像枸杞的名字叫「地骨」一樣,當也相似,用藥時要注意辨別。也有人認為:用是否高大來區分溲疏和枸杞,這是錯誤的。現在枸杞中有極為高大的,入藥的效果尤其神奇。

宗奭曰:枸杞、枸棘,徒勞分別。凡杞未有無刺者。雖大至於成架,尚亦有棘。但此物小則刺多,大則刺少,正如酸棗與棘,其實一物也。時珍曰: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後世惟取陝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為絕品。今陝之蘭州、靈州、九原以西枸杞,並是大樹,其葉厚根粗。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宗奭曰:枸杞、枸棘,徒勞分別。凡杞未有無刺者。雖大至於成架,尚亦有棘。但此物小則刺多,大則刺少,正如酸棗與棘,其實一物也。

時珍曰: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後世惟取陝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為絕品。今陝之蘭州、靈州、九原以西枸杞,並是大樹,其葉厚根粗。

宗奭說:枸杞和枸棘,沒有必要硬要分開。所有的枸杞都沒有不帶刺的。即使長得很大成了一棵樹,也有刺。只不過這個東西小時候刺多,長大後刺少,就像酸棗和酸棗刺,它們其實是同一樣東西。

李時珍說:古代認為枸杞、地骨以從常山採集的為最好,其他丘陵阪岸上的也可以用。到了後世,只採集陝西的枸杞,再從中以甘州的枸杞作為上等的。現在陝西的蘭州、靈州、九原以西的枸杞,都是大樹,葉子厚實,根莖粗壯。

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曝乾緊小少核,干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於他處者。沈存中《筆談》亦言:陝西極邊生者高丈餘,大可作柱。葉長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朴。則入藥大抵以河西者為上也。《種樹書》言:收子及掘根種於肥壤中,待苗生,剪為蔬食,甚佳。

白話文:

河西及甘州等地所產生的枸杞子,果實圓潤如櫻桃,曬乾後堅硬細小,核少肉多,即使乾果仍是紅潤甘美,風味如同一串串葡萄,可以作為水果食用,與其他地方的枸杞子不同。沈存中在《筆談》中也提到:陝西極邊遠地區生長的枸杞子可長到一丈多高,大到可以做柱子。葉子長數寸,沒有刺。根皮如厚朴。因此入藥時一般以河西產的枸杞子為最佳。《種樹書》中提到:採收枸杞子並挖出根部,種於肥沃的土壤中,待幼苗生長後,可剪下來當作蔬菜食用,非常美味。

【氣味】枸杞:苦,寒,無毒。

《別錄》曰:根:大寒。子:微寒,無毒。冬採根,春、夏採葉,秋採莖、實。

權曰:枸杞:甘,平。子、葉同。

白話文:

氣味

枸杞:苦味,寒性,無毒。

別錄記載:

根:大寒。 果實:微寒,無毒。

冬天採收根部,春天和夏天採收葉子,秋天採收莖部和果實。

記載:

枸杞:甘味,平性。 果實和葉子的特性相同。

宗奭曰: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子當用紅實。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今人多用其子為補腎藥,是未曾考竟經意,當量其虛實冷熱用之。

白話文:

宗奭說:枸杞應該用它的莖皮,地骨皮應該用它的根皮,枸杞子應該用紅色的果實。它的莖皮是涼性的,根皮是大涼性的,枸杞子是微涼性的。現在很多人用枸杞子作為補腎藥,這是沒有仔細研究過經書的含義,應該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來使用。

時珍曰:今考《本經》只云枸杞,不指是根、莖、葉、子。《別錄》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為苗。而甄氏《藥性論》乃云枸杞甘、平,子、葉皆同,似以枸杞為根;寇氏《衍義》又以枸杞為梗皮,皆是臆說。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莖、葉、花、實俱採用。

白話文:

李時珍說:現在考察《本經》,只說了枸杞,沒有指出是根、莖、葉、子。《別錄》才增加了根大寒、子微寒字樣,似乎以枸杞為苗。而甄權的《藥性論》則說枸杞甘、平,子、葉皆同,似乎以枸杞為根;寇宗奭的《衍義》又以枸杞為梗皮,這些都是臆測之說。根據陶弘景說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莖、葉、花、實都用。

則《本經》所列氣味主治,蓋通根、苗、花、實而言,初無分別也。後世以枸杞子為滋補藥,地骨皮為退熱藥,始歧而二之。竊謂枸杞苗葉味苦甘而氣涼,根味甘淡氣寒,子味甘氣平。氣味既殊,則功用當別。此後人發前人未到之處者也。

白話文:

《本經》中列出的氣味主治,是針對整個枸杞,包括根、苗、花、果實,而沒有分別記載。之後的人將枸杞子視為滋補藥物,而地骨皮為退燒藥物,才開始將它們分為兩個不同的藥物。我認為枸杞的苗和葉味道苦甘而且具有涼性,根的味道甘淡而且具有涼性,果實的味道甘甜而且具有平性。氣味既不同,那麼功效自然有所區別。這正是後人發現前人所沒有發現的地方。

【主治】枸杞: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本經》)。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強陰,利大小腸(《別錄》)。補精氣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甄權)。

白話文:

【主治】

枸杞:主治五臟六腑邪氣,熱中消渴,週身痹痛風濕。長期服用,可使筋骨堅硬,身體輕便,達到延緩衰老、耐寒暑的效果(《本經》)。治療胸脅疼痛,客熱引起的頭痛,補益內傷大勞引起的氣息微弱,增強陰氣,利於大小腸的通便(《別錄》)。補益精氣諸虛,改善面容色澤、變白而紅潤,明目安神,令人長壽(甄權)。

【發明】時珍曰:此乃通指枸杞根、苗、花、實並用之功也。其單用之功,今列於下。

【氣味】苦,寒。權曰:甘,平。

時珍曰:甘,涼。伏砒、砂。

白話文:

發明

李時珍說:上面所述的功效是枸杞根、苗、花、果實一起使用的功效。現在列出單獨使用的功效如下:

氣味:苦,寒。劉權說:甘,平。

李時珍說:甘,涼。能解砒霜、信石的毒。

【主治】除煩益志,補五勞七傷,壯心氣,去皮膚骨節間風,消熱毒,散瘡腫(大明)。和羊肉作羹,益人,除風明目。

白話文:

【主治】消除煩躁,益於意志,補益五勞七傷,壯大心氣,去除皮膚骨節間的風邪,消散熱毒,散開瘡腫(《大明本草》)。與羊肉一起做成湯羹,益於人體,去除風邪,明目。

作飲代茶,止渴,消熱煩,益陽事,解面毒,與乳酪相惡。汁注目中,去風障赤膜昏痛(甄權)。

去上焦心肺客熱(時珍)。

地骨皮

白話文:

可以用來當茶飲,止渴、消暑解熱、補陽氣、解臉部毒素。與乳酪相剋。汁液滴入眼中,具有去風障、消赤膜、治昏痛(《甄權》)。

對於上焦心肺的客熱有治療效果(《時珍》)。

地骨皮

【修治】斅曰:凡使根,掘得以東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以熟甘草湯浸一宿,焙乾。

白話文:

【做法】斅說:凡是使用[虎杖]根,用東流水浸泡後挖出,用刷子刷掉泥土,把根心捶掉,用熟甘草湯浸泡一夜,然後烘乾。

【氣味】苦,寒。《別錄》曰:大寒。權曰:甘,平。

時珍曰:甘、淡,寒。

杲曰:苦,平、寒。升也,陰也。

好古曰:入足少陰、手少陽經。制硫黃、丹砂。

【主治】細銼,拌麵煮熟,吞之,去腎家風,益精氣(甄權)。

去骨熱消渴(孟詵)。

解骨蒸肌熱消渴,風濕痹,堅筋骨,涼血(元素)。

白話文:

【氣味】味道苦,性寒。

《別錄》記載:大寒。

權衡說:味道甘,性平。

李時珍說:味道甘、淡,性寒。

龔信說:味道苦,性平、寒。屬陽,屬陰。

好古說:歸屬於足少陰經、手少陽經。可以抑制硫磺、硃砂的毒性。

【主治】研磨成細末,拌入麵粉煮熟,服用可去腎風,益精氣(甄權)。

消除骨熱、消渴(孟詵)。

解除骨蒸肌熱、消渴、風濕痹痛,強健筋骨,涼血(元素)。

治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屍有汗之骨蒸(李杲)。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好古)。治上膈吐血。

白話文:

  1. 治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屍有汗之骨蒸(李杲):治療表症不確定的風邪,傳入體內有汗的骨蒸(骨蒸:一種虛熱病,症狀為骨熱、盜汗等)。

  2. 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好古):瀉腎火,降低肺中的伏火,消除胞中的火,退熱,補益正氣。

  3. 治上膈吐血:治療上焦實熱引起的吐血。

煎湯嗽口,止齒血,治骨槽風(吳瑞)。治金瘡神驗(陳承)。去下焦肝腎虛熱(時珍)。

枸杞子

【修治】時珍曰:凡用揀淨枝梗,取鮮明者洗淨,酒潤一夜,搗爛入藥。

【氣味】苦,寒。權曰:甘,平。

白話文:

枸杞子

【處理方式】李時珍說:凡是使用枸杞子,都要先挑去枝梗,取鮮豔的清洗乾淨,用酒浸潤一夜,搗碎後入藥。

【氣味】苦,寒。權德輿說:甘,平。

【主治】堅筋骨,耐老,除風,去虛勞,補精氣(孟詵)。主心病嗌乾心痛,渴而引飲;腎病消中(好古)。滋腎潤肺。榨油點燈,明目(時珍)。

白話文:

【主治功用】

  1. 強化筋骨,延緩衰老,驅散風寒祛除虛勞,補益精氣。(孟詵)

  2. 主治心臟疾病,喉嚨乾澀、心痛,口渴而想喝東西;腎臟疾病,消除腹脹。(好古)

  3. 滋補腎臟,潤澤肺部。榨油點燈,可以明目。(時珍)

【發明】弘景曰:枸杞葉作羹,小苦。俗諺云:去家千里,勿食蘿摩、枸杞。此言二物補益精氣,強盛陰道也。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其說甚美,名為仙人之杖,遠有旨乎?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弘景說:枸杞葉做湯,味有點苦。民間有句俗話說:「遠離家鄉千里之外,不要吃蘿蔔和枸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兩種東西能補益精氣,增強陰道機能。枸杞根和枸杞果可以作為藥物或食物服用,其功效非常美妙,被稱為「仙人之杖」,難道這句話有什麼深遠的意義嗎?

枸杞葉做成的湯有點苦。民間有句諺語說:「離開家鄉千里之外,不要吃蘿蔔和枸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兩種東西能補益精氣,增強陰道機能。枸杞根和枸杞果可以作為藥物或食物服用,其功效非常美妙,被稱為「仙人之杖」,難道這句話有什麼深遠的意義嗎?

白話文:

枸杞葉所熬成的湯液,味道略帶苦味。民間流傳一句諺語:「千里寄母歸(離開家鄉千里之外),勿食蘿蔔與枸杞」,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兩種食物具有補益精氣、增強腎臟功能之效。而枸杞根與枸杞子,無論作為藥物或食物使用,其療效都十分顯著,因而被譽為「仙人之杖」。難道這句話蘊含著什麼深刻的寓意嗎?

頌曰: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氣。《淮南枕中記》載: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正月上寅採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採莖,四月上巳治服之;五月上午採其葉,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採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採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採根,十二月上醜治服之。又有花、實、根、莖、葉作煎,或單榨子汁煎膏服之者,其功並同。

白話文:

頌曰:枸杞的莖、葉和果實,服用後可以減輕體重,增加元氣。《淮南枕中記》中記載:西河女子服枸杞的方法是:正月初四採根,二月初五加工服之;三月初六採莖,四月初八加工服之;五月初九採葉,六月初十加工服之;七月初十一採花,八月初十二加工服之;九月初十三採子,十月初十四加工服之;十一月初十五採根,十二月十六加工服之。另外,還有用枸杞花、果實、根、莖、葉煎服的,或單獨榨取枸杞子的汁液煎膏服用的,其功效都相同。

世傳蓬萊縣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盤結甚固。其鄉人多壽考,亦飲食其水土之氣使然。又潤州開元寺大井旁生枸杞,歲久。土人目為枸杞井,云飲其水甚益人也。

白話文:

據說蓬萊縣南丘村盛產枸杞,高的可以長至一、二丈,它的根須盤根錯結非常牢固。當地的居民多半都長壽,這也可能與他們飲食和當地水土的氣候有關。此外,潤州開元寺大井旁邊也生長著枸杞,已經有好幾年了。當地人稱它為枸杞井,他們說喝了枸杞井的水對人體有益。

斅曰:其根似物形狀者為上。

白話文:

其根部形態與其他事物相似的,品質最佳。

時珍曰:按:劉禹錫《枸杞井詩》云: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清泉藥有靈。翠黛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照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又《續仙傳》云:朱孺子見溪側二花犬,逐入於枸杞叢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烹而食之,忽覺身輕。

白話文:

李時珍說:考查《劉禹錫的枸杞井詩》說:僧人的住所裡種植著依附寒井的枸杞樹,井中有清澈的泉水,枸杞樹藥性靈驗。翠綠的葉子生長在籠罩著石頭的四周,殷紅的果實成熟後照耀著銅瓶。繁茂的枝條本是仙人使用的柺杖,根部老了以後能夠長成吉祥的狗形。上品枸杞具有甘露的味道,知道它可以延年益壽。又《續仙傳》說:朱孺子看見溪旁邊有兩隻花狗,他就追逐著它們進入到枸杞叢下。挖開獲得根部,形狀像兩隻狗。烹飪來吃,突然感到身子很輕盈。

周密《浩然齋日抄》云:宋徽宗時,順州築城,得枸杞於土中,其形如獒狀,馳獻闕下,乃仙家所謂千歲枸杞,其形如犬者。據前數說,則枸杞之滋益不獨子,而根亦不止於退熱而已。但根、苗、子之氣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無別。蓋其苗乃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此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淫於內、瀉以甘寒也。

白話文:

宋朝徽宗年間,順州築城時,在土中發現了一棵枸杞,它的形狀像狗的形狀,馳獻給皇帝,這是仙家所謂的千歲枸杞,形狀像狗。根據前面幾種說法,枸杞的滋補作用不僅僅是果子,根部也不僅僅是退熱而已。但根、莖、果子的氣味略有不同,而主治也不一定沒有區別。蓋其莖葉是天精,味苦甘而性涼,宜於上焦心肺有熱氣者;根是地骨,味甘淡而性寒,宜於下焦肝腎虛熱者。這些都是三焦氣分的藥物,所謂熱淫於內,瀉以甘寒也。

至於子則甘平而潤,性滋而補,不能退熱,只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則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世人但知用黃芩黃連,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黃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陰火。謂之補陰降火,久服致傷元氣。

白話文:

至於人參,性味甘平而潤澤,具有滋補作用,但不能退熱,只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這是一種平補的藥物,所謂精氣不足的人,可以用它來補充。如果分開使用,則各有不同的主治功效;如果合用,則可以一舉兩得。世人只知道用黃芩、黃連,苦寒來治療上焦之火;黃柏、知母,苦寒來治療下焦陰火。認為這樣可以補陰降火,但長期服用會損傷元氣。

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嘗以青蒿佐地骨退熱,屢有殊功,人所未喻者。兵部尚書劉松石,諱天和,麻城人。所集《保壽堂方》載地仙丹云:昔有異人赤腳張,傳此方於猗氏縣一老人,服之壽百餘,行走如飛,發白反黑,齒落更生,陽事強健。此藥性平,常服能除邪熱,明目輕身。

白話文:

卻不曉得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裕而邪火自行退卻的妙用,真是可惜!我曾經用青蒿當輔助,配合地骨來退燒,屢次都有很好的效果,這是別人不瞭解的。兵部尚書劉松石,別名天和,是麻城人。他所收集的《保壽堂方》中記載了一則地仙丹的方子,說以前有一個叫赤腳張的神奇人物,把這個方子傳給猗氏縣的一個老人,老人服用了這個方子後活了超過一百歲,走起路來健步如飛,白髮變黑,掉落的牙齒重新長出來,性能力也健強起來。這種藥性情平穩,經常服用可以清除邪熱,明目輕身。

春採枸杞葉,名天精草;夏採花,名長生草;秋採子,名枸杞子;冬採根,名地骨皮。並陰乾,用無灰酒浸一夜,曬露四十九晝夜,取日精月華氣,待乾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細嚼,以隔夜百沸湯下。此藥採無刺味甜者,其有刺者服之無益。

白話文:

春天採集枸杞葉,稱為天精草;夏天採集枸杞花,稱為長生草;秋天採集枸杞子,稱為枸杞子;冬天採集枸杞根,稱為地骨皮。將採集到的枸杞葉、花、子、根全部陰乾,然後用無灰酒浸泡一夜,再將浸泡過的枸杞葉、花、子、根晾曬四十九個晝夜,吸收日精月華之氣,待藥材晾乾後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如彈珠大小的藥丸。每天早晚各服用一丸,細嚼慢嚥,並用隔夜煮沸過的熱水送服。此藥需採集無刺且味道甘甜的枸杞,有刺的枸杞服用了也沒有益處。

【附方】舊十,新二十三。

白話文:

【附方】舊十種,新二十三種。

枸杞煎:治虛勞,退虛熱,輕身益氣,令一切癰疽永不發。用枸杞三十斤(春夏用莖、葉,秋冬用根、實),以水一石,煮取五斗,以滓再煮取五斗,澄清去滓,再煎取二斗,入鍋煎如餳收之。每早酒服一合。(《千金方》)。

白話文:

枸杞煎:治療體虛勞累、消除虛火、減輕體重,增加元氣,可以使一切瘡癰永不發作。使用枸杞三十斤(春夏使用莖、葉,秋冬使用根、果實),加入一石水,煮沸後取出五斗,再用剩下的藥渣煮沸後取出五斗,將藥液澄清後去除藥渣,再煎煮至只剩二斗,放入鍋中煎煮至濃稠後收起。每天早上用酒送服一合。(《千金方》)

髓煎:枸杞子逐日摘紅熟者,不拘多少,以無灰酒浸之,蠟紙封固,勿令泄氣。兩月足,取入沙盆中擂爛,濾取汁,同浸酒入銀鍋內,慢火熬之不住手攪,恐黏住不勻。候成膏如餳,淨瓶密收。每早溫酒服二大匙,夜臥再服。百日身輕氣壯,積年不輟,可以羽化也。(《經驗方》)。

白話文:

金髓煎:每天挑選新鮮紅熟的枸杞子,數量不限,用無灰酒浸泡,用蠟紙封口,不要讓氣體洩漏。兩個月後,將枸杞子放入沙鍋中擂爛,濾出汁液,連浸泡的酒一起倒入銀鍋內。用小火慢慢熬製,不停攪拌,以免粘鍋不均勻。等到熬成膏狀,如麥芽糖般濃稠,便用乾淨的瓶子密封收好。每天早上用溫酒送服兩大匙,晚上睡覺前再服用一次。連續服用一百天,身體輕盈強壯,多年堅持不輟,可以羽化昇仙。(出自《經驗方》)。

枸杞酒:《外臺秘要》云:補虛,去勞熱,長肌肉,益顏色,肥健人,治肝虛沖感下淚。用生枸杞子五升,搗破,絹袋盛,浸好酒二斗中,密封勿泄氣,二七日。服之任性,勿醉。《經驗後方》:枸杞酒:變白,耐老輕身。用枸杞子二升(十月壬癸日,面東採之),以好酒二升,瓷瓶內浸三七日。

白話文:

枸杞酒:

《外臺祕要》中提到:枸杞酒可以滋補虛弱,消除虛勞發熱,增長肌肉,使人面色紅潤,身體強壯。還能治療肝虛引起的衝感,導致的流淚不止。做法是取五升生枸杞子,搗碎,裝入綢子袋子中,浸泡到兩鬥好酒中,密封起來,不要讓氣體泄露,二七日後即可服用。服用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劑量,但不要喝醉。

《經驗後方》中提到:枸杞酒可以使人返老還童,延緩衰老,輕身健體。做法是取二升枸杞子(在十月壬癸日,面向東方採摘),加入兩升好酒,在瓷瓶中浸泡三七日即可。

乃添生地黃汁三升,攪勻密封。至立春前三十日,開瓶。每空心暖飲一盞,至立春後髭發卻黑。勿食蕪荑、蔥、蒜。

白話文:

把生地黃汁三升加入,攪拌均勻,密封起來。直到立春前三十天,打開瓶子。每天空腹時溫飲一杯,到立春後鬍鬚和頭髮會變黑。要忌食蕪荑、蔥、蒜。

四神丸:治腎經虛損,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甘州枸杞子一斤(好酒潤透,分作四分:四兩用蜀椒一兩炒,四兩用小茴香一兩炒,四兩用芝麻一兩炒,四兩用川楝肉一兩炒,揀出枸杞),加熟地黃白朮、白茯苓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日服。(《瑞竹堂方》)。

白話文:

四神丸:治療腎經虛損,眼睛昏花,或視物有霧。方法是:甘州枸杞子一斤(用好酒浸泡透徹,分成四份:四兩用蜀椒一兩炒,四兩用小茴香一兩炒,四兩用芝麻一兩炒,四兩用川楝肉一兩炒,將枸杞挑出),加入熟地黃、白朮、白茯苓各一兩,研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劑,每日服用。(出自《瑞竹堂方》)。

肝虛下淚:枸杞子二升,絹袋盛,浸一斗酒中(密封)三七日,飲之。(《千金方》)。

目赤生翳:枸杞子搗汁,日點三、五次,神驗。(《肘後方》)。

面𪒟皯皰:枸杞子十斤,赤膜三斤。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日三服。久則童顏。(《聖惠方》)。

白話文:

肝虛下淚: 枸杞子兩升,用絹布袋裝起,浸泡在約一斗的酒中密封三至七天,然後飲用。(《千金方》)

目赤生翳: 將枸杞子搗碎榨汁,每天點眼三到五次,效果顯著。(《肘後方》)

面容乾燥、發泡: 枸杞子十斤,赤豆膜(紅豆外皮)三斤,磨成細粉。每次取方寸匕(約一茶匙)的粉末,用溫酒送服,一天三次。長期服用,可使面容恢復年輕。(《聖惠方》)

注夏虛病:枸杞子、五味子,研細,滾水泡,封三日,代茶飲效。(《攝生方》)。

白話文:

夏季虛症:枸杞子、五味子研磨細緻,以滾水沖泡,密封三日,代茶飲用有效。(《攝生方》)

地骨酒:壯筋骨,補精髓,延年耐老。枸杞根、生地黃、甘菊花各一斤,搗碎,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炊糯米五斗,細曲拌勻,入甕如常封釀。待熟澄清,日飲三盞。(《聖濟總錄》)。

白話文:

地骨酒:增強筋骨,滋補精髓,延年益壽。枸杞根、生地黃、甘菊花各一斤,搗碎,用一石水煮沸,取汁約五斗,細曲拌勻,放入甕中,用常規方法封存釀造。等到酒熟清澄後,每天飲用三杯。(出處:《聖濟總錄》)。

虛勞客熱:枸杞根,為末。白湯調服。有痼疾人勿服。(《千金方》)。

白話文:

虛勞客熱:取枸杞根,研磨成細末。用白湯調服。有痼疾的人不可服用。(《千金方》)

骨蒸煩熱及一切虛勞煩熱,大病後煩熱,並用地仙散: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甘草(炙)半兩。每用五錢,生薑五片,水煎服。(《濟生方》)。

白話文:

骨蒸煩熱以及一切虛勞煩熱,大病後煩熱,都可用地仙散來治療: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甘草(炙)半兩。每次用五錢,生薑五片,用清水煎成藥湯服用。(《濟生方》)。

熱勞如燎:地骨皮二兩,柴胡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湯下。(《聖濟總錄》)。

白話文:

火熱勞疾像火燒一樣:地骨皮二兩,柴胡一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麥門冬湯送服。(《聖濟總錄》)

虛勞苦渴,骨節煩熱,或寒:用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麥門冬三升,小麥二升,水二斗,煮至麥熟,去滓。每服一升,口渴即飲。(《千金方》)。

白話文:

身體虛弱,經常感到口渴,骨節感覺煩熱,或出現寒冷:枸杞根白皮(切碎)五升、麥門冬三升、小麥二升、水二斗,一起煮到小麥熟,過濾去渣。每次服用一升,口渴就喝。(《千金方》)。

腎虛腰痛:枸杞根、杜仲萆薢各一斤,好酒三斗漬之,罌中密封,鍋中煮一日。飲之任意。(《千金方》)。

白話文:

腎虛引起的腰痛:枸杞根、杜仲、萆薢各一斤,用三鬥好酒浸泡,並用瓦罐密封。然後在鍋中煮沸一天。可以任意飲用。(《千金方》)

吐血不止:枸杞根、子、皮為散,水煎。日日飲之。(《聖濟總錄》)。

小便出血:新地骨皮洗淨,搗自然汁(無汁則以水煎汁)。每服一盞,入酒少許,食前溫服。(《簡便方》)。

帶下脈數:枸杞根一斤,生地黃五斤,酒一斗,煮五升。日日服之。(《千金方》)。

白話文:

吐血不止: 枸杞的根、果實、樹皮一起研磨成粉,用沸水沖泡。每天飲用。(《聖濟總錄》)

小便出血: 新鮮的地骨皮洗淨,搗碎取汁(若無汁液,則用沸水熬煮取汁)。每次服一碗,加入少許酒,飯前溫飲。(《簡便方》)

帶下且脈數: 枸杞根一斤、生地黃五斤、酒一斗,煮至剩五升。每天服用。(《千金方》)

天行赤目暴腫:地骨皮三斤,水三斗,煮三升,去滓,入鹽一兩,取二升。頻頻洗點。(隴上謝道人《天竺經》)。

白話文:

天行赤目暴腫:用地骨皮三斤,水三鬥,煮成三升,去除渣滓,加入一兩鹽,取二升。頻繁地洗滌點眼。(隴上謝道人的《天竺經》)。

風蟲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蟲即出。亦可煎水飲。(《肘後方》)。

白話文:

風蟲牙痛:

枸杞根的白色樹皮,煮醋漱口,蟲就會出來。也可以煮水喝。(《肘後方》)

口舌糜爛:地骨皮湯:治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穀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之。(東垣《蘭室秘藏》)。

白話文:

口舌糜爛:地骨皮湯:治療膀胱的熱氣移熱至小腸,上升到嘴巴而糜爛,生出瘡口並潰爛,心和胃有熱氣阻塞,吃下的東西無法下嚥。使用柴胡、地骨皮各3錢,沖水煎服。(摘自《東垣蘭室祕藏》)。

小兒耳疳:生於耳後,腎疳也。地骨皮一味,煎湯洗之。仍以香油調末搽之。(高文虎《蓼花洲閒錄》)。

白話文:

小兒耳疳:生長在耳後,是屬於腎疳。只要用地骨皮一種藥材,煎成湯汁,洗耳。再用香油調和成藥膏,擦在患處。(高文虎《蓼花洲閒錄》)。

氣瘻疳瘡多年不愈者:應效散(又名托裡散):用地骨皮(冬月者)為末。每用紙捻蘸入瘡內。頻用自然生肉。更以米飲服二錢,一日三服。(《外科精義》)。

白話文:

對於那些患了多年,始終無法痊癒的氣瘻疳瘡:

取應效散,即託裡散。(製法如下):

將地骨皮(在冬月採的為佳)研成細末。

將紙捻浸入藥末,再塞入瘡口。

經常使用,瘡口自然會長出新肉。

再用米漿送服二錢,一天三次。

男子下疳:先以漿水洗之,後搽地骨皮末。生肌止痛。(《衛生寶鑑》)。

白話文:

男性下疳:先用漿水清洗,然後塗抹地骨皮粉末。生肌止痛。(《衛生寶鑑》)。

婦人陰腫或生瘡:枸杞根煎水,頻洗。(《永類方》)。

白話文:

枸杞根煎成水,用來頻繁清洗(患處)。(《永類方》)

十三種疔:春三月上建日採葉(名天精),夏三月上建日採枝(名枸杞),秋三月上建日採子(名卻老),冬三月上建日採根(名地骨),並曝乾為末(如不得依法採,但得一種亦可),用緋繒一片裹藥。牛黃梧桐子大,反鉤棘針三七枚,赤小豆七粒,為末。先於繒上鋪亂髮一雞子大,乃鋪牛黃等末,卷作團,以髮束定,熨斗中炒令沸,沸定,刮搗為末。以一方寸匕,合前枸杞末二匕,空心酒服二錢半,日再服。

白話文:

十三種疔瘡:在春天三月上旬的建日採摘葉子(稱之為天精),夏天三月上旬的建日採摘枝條(稱之為枸杞),秋天三月上旬的建日採摘果子(稱之為卻老),冬天三月上旬的建日採摘根部(稱之為地骨),然後將四種藥材全部曬乾磨成粉末(如果不能依照方法採摘,只有一種也可以),用紅色的絲綢包住藥物。牛黃一粒像梧桐子的果實那麼大,反鉤棘針三到七根,赤小豆七粒,全部磨成藥粉。先在絲綢上鋪上一團亂髮(約一個雞蛋那麼大),再鋪上牛黃等藥粉,捲成一個團,用頭髮把它扎緊,放入熨斗中加熱,直到藥粉沸騰後,取出來研磨成藥粉。用一個一寸見方的匙子,混合之前準備好的枸杞藥粉二匙,空腹的時候,用酒送服二錢半,每天服用兩次。

(《千金方》)。

白話文:

原中醫古代文字:《千金方》

現代白話文翻譯:

《千金方》

癰疽惡瘡,膿血不止:地骨皮不拘多少,洗淨,刮去粗皮,取細白穰。以粗皮同骨煎湯洗,令膿血盡。以細穰貼之,立效。有一朝士,腹脅間病疽經歲。或以地骨皮煎湯淋洗,出血一、二升。家人懼,欲止之。病者曰:疽似少快。更淋之,用五升許,血漸淡乃止。以細穰貼之,次日結痂愈。(唐慎微《本草》)。

白話文:

化膿的惡瘡,膿血不止:地骨皮任意用量,洗淨,颳去粗糙的皮,取細膩潔白的內皮。用粗皮和骨頭熬湯,洗瘡口,直到膿血完全流出。用細皮貼在瘡口上,立竿見影。有一位朝廷官員,腹部和肋骨之間患疽已經有一年了。有人用地骨皮熬湯淋洗傷口,流出一、兩升的血。家人害怕,想停止治療。病人說:疽似乎好得快一些。繼續淋洗,用了五升左右,血才逐漸變淡,才停止治療。用細皮貼在瘡口上,第二天結痂就痊癒了。(唐慎微《本草》)。

瘭疽出汁,著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用枸杞根、葵根葉煮汁,煎如飴,隨意服之。(《千金方》)。

足趾雞眼,作痛作瘡:地骨皮同紅花研細敷之,次日即愈。(《閨閣事宜》)。

火赫毒瘡:此患急防毒氣入心腹。枸杞葉搗汁服,立瘥。(《肘後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瘭疽出汁,著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用枸杞根、葵根葉煮汁,煎如飴,隨意服之。(《千金方》)。

毒瘡流出膿汁,佈滿手、腳、肩、背,密密麻麻像紅豆:用枸杞根、葵葉煮汁,熬製成稠膏狀,不限量服用。(《千金方》)。

**古代文字:**足趾雞眼,作痛作瘡:地骨皮同紅花研細敷之,次日即愈。(《閨閣事宜》)。

腳趾長雞眼,疼痛化膿:將地骨皮和紅花研磨成細粉敷在患處,第二天就會痊癒。(《閨閣事宜》)。

**古代文字:**火赫毒瘡:此患急防毒氣入心腹。枸杞葉搗汁服,立瘥。(《肘後方》)。

火毒引起的毒瘡:此病症需要緊急預防毒氣侵入心腹。搗碎枸杞葉榨汁服用,可以立即治癒。(《肘後方》)。

目澀有翳:枸杞葉二兩,車前葉一兩,挼汁,以桑葉裹,懸陰地一夜。取汁點之,不過三、五度。(《十便良方》)。

白話文:

眼睛酸澀有翳膜:枸杞葉二兩,車前葉一兩,搗碎絞出汁液,用桑葉包好,懸掛在陰涼的地方一夜。取出汁液點入眼中,連續點三到五次即可奏效。(摘自《十便良方》)

五勞七傷,庶事衰弱:枸杞葉半斤(切),粳米二合,豉汁和,煮作粥,日日食之良。(《經驗後方》)。

白話文:

五勞七傷,各方面的事情都衰弱:枸杞葉半斤(切碎),粳米二合(約36公克),用豆豉的汁混合,煮成粥,每天吃。

澡浴除病: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以至十二月十二日,皆用枸杞葉煎湯洗澡。令人光澤,百病不生。(《洞天保生錄》)

白話文:

洗澡祛除疾病: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以此類推至十二月十二日,都用枸杞葉煎煮湯劑洗澡。可以讓人容光煥發,百病不生。(《洞天保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