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果部第三十二卷 (4)

回本書目錄

果部第三十二卷 (4)

1. 畢澄茄

(宋《開寶》)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毗陵茄子

時珍曰:皆番語也。

白話文:

【校正】此條目由草部移入這裡。

【釋名】茄子。

李時珍說:以上都是外語。

【集解】藏器曰:畢澄茄生佛誓國。狀似梧桐子蔓荊子而微大。

白話文:

【集解】《藏器》一書上說:畢澄茄生長在佛誓國。它的外觀很像梧桐子以及蔓荊子,但稍微大一些。

珣曰:胡椒生南海諸國。向陰者為澄茄,向陽者為胡椒。按:顧微《廣州志》云:澄茄生諸海國,乃嫩胡椒也。青時就樹採摘,柄粗而蒂圓。

白話文:

珣說:胡椒生長在南海的很多國家。長在陰坡的胡椒稱為澄茄,長在陽坡的胡椒稱為胡椒。參考《廣州志》記載:澄茄生在各個海國,是嫩胡椒。胡椒樹長出青色的胡椒後,就在樹上摘下來,它的枝幹粗壯,梗圓形。

頌曰:今廣州亦有之。春夏生葉,青滑可愛。結實似梧桐子,微大。八月、九月採之。

白話文:

現在廣州也有這種果實。春秋兩季長出葉子,青翠光滑,十分可愛。結出的果實類似梧桐子,但稍大一些。每年八月和九月採摘。

時珍曰:海南諸番皆有之。蔓生,春開白花,夏結黑實,與胡椒一類二種,正如大腹之與檳榔相近耳。

白話文:

李時珍說:海南島以及其他番人居住的地方都有這種植物。蔓藤生長,春天開白色花,夏天結黑色果實。它可以分為兩類,就像檳榔和大腹果一樣相似。

【修治】斅曰:凡採得,去柄及皺皮了,用酒浸蒸之,從巳至酉,杵細曬乾,入藥用。

【氣味】辛,溫,無毒。珣曰:辛、苦,微溫。

白話文:

**【修治】**斅(yóu)曰:凡採得後,去除莖柄及皺紋,用酒浸泡蒸煮,從巳時(中午)到酉時(傍晚),搗碎晾乾,可入藥使用。

【實】

**【氣味】**辛辣、溫和,無毒。珣曰:辛辣、苦,微溫。

【主治】下氣消食,去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療鬼氣。能染髮及香身(藏器)。治一切冷氣痰澼,並霍亂吐瀉,肚腹痛,腎氣膀胱冷(大明)。暖脾胃,止嘔吐噦逆(時珍)。

白話文:

【功效】

促進消化,消除消化不良,治療皮膚病,緩解胸腹脹氣,增進食慾,治療鬼氣病。可以染髮和香身(藏器)。治療一切冷氣痰飲引起的疾病,以及霍亂腹瀉、腹痛、腎氣虛寒、膀胱寒涼(大明)。溫暖脾胃,止住嘔吐噦逆(時珍)。

【附方】舊一,新五。

白話文:

【附方】舊一,新五。

脾胃虛弱,胸膈不快,不進飲食:用蓽澄茄為末,薑汁打神麯糊,丸梧桐子大。每薑湯下七十丸,日二服。《濟生方》

白話文:

脾胃虛弱,胸口鬱悶不暢,吃不下東西:使用蓽澄茄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和神麯糊調和,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用薑湯送服 70 粒,每天服用兩次。《濟生方》

噎食不納:蓽澄茄、白豆蔻等分。為末。干舐之。(《壽域神方》)反胃吐食,吐出黑汁,治不愈者:用蓽澄茄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薑湯下三、四十丸,日一服。愈後服平胃散三百帖。(《永類鈐方》)

白話文:

噎食不吞嚥:蓽澄茄、白豆蔻等分研成細末,乾嚼服下。(《壽域神方》)反胃吐出食物,吐出黑色汁液,久治不癒的人:用蓽澄茄研成細末,用米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用薑湯送下三四十粒,每天服用一次。痊癒後服用平胃散三百帖。(《永類鈐方》)

傷寒咳逆呃噫,日夜不定者:用蓽澄茄、高良薑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六分,煎十沸,入酢少許,服之。(蘇頌《圖經》)痘瘡入目,羞明生翳:蓽澄茄末,吹少許入鼻中,三、五次效。(《飛鴻集》)

白話文:

傷寒咳逆呃噫,日夜不定者:

使用蓽澄茄和高良薑等分,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六分,煎煮至沸騰十次,加入少許醋,服用。 (蘇頌《圖經》)

痘瘡入目,羞明生翳: 將蓽澄茄研成粉末,少量吹入鼻中,三次或五次即可見效。(《飛鴻集》)

鼻塞不通,肺氣上攻而致者:蓽澄茄丸:用蓽澄茄半兩,薄荷葉三錢,荊芥穗一錢半,為末,蜜丸芡子大。時時含咽。(《御藥院方》)

白話文:

鼻子塞不通,是由於肺氣上升而引起的。方劑:蓽澄茄丸:取蓽澄茄半兩,薄荷葉三錢,荊芥穗一錢半,研磨成細末,加蜜製成芡子大小的丸子。不時含服在口中。(出自《御藥院方》)

【附錄】山胡椒(《唐本草》)

白話文:

【附錄】山胡椒(《唐本草》)

山胡椒,味辛,入肺、大腸二經。主治寒熱中滿,消毒殺蟲,祛風下氣。

恭曰:所在有之。似胡椒,色黑,顆粒大如黑豆。味辛,大熱,無毒。主心腹冷痛,破滯氣,俗用有效。

白話文:

恭曰:這種藥在各地都有生長。它的果實很像胡椒,外表呈黑色,果粒大如黑豆。它的味道辛辣,性大熱,無毒。主要作用是治療心腹冷痛,也能破除體內的滯氣,民間用它來治療疾病確實十分有效。

2. 吳茱萸

(《本經》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藏器曰:茱萸南北總有,入藥以吳地者為好,所以有吳之名也。

時珍曰:茱萸二字義未詳。萸有俞、由二音。

白話文:

**校正:**從木部移入此處。

釋義:《藏器》記載:茱萸在南北皆有,但用於入藥的以吳地的為佳,因此有「吳」之名。

李時珍說:「茱萸」二字的意義不明,其中「萸」字有「俞」「由」兩個讀音。

【集解】《別錄》曰:吳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採,陰乾。陳久者良。

白話文:

《別錄》記載:吳茱萸生長在深山谷地和冤句地區。在九月九日採收,並在陰涼處晾乾。存放越久的藥效越好。

頌曰:今處處有之,江浙、蜀漢尤多。木高丈餘,皮青綠色。葉似椿而闊厚,紫色。三月開紅紫細花。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熟則深紫。或云:顆粒緊小,經久色青綠者,是吳茱萸;顆粒大,經久色黃黑者,是食茱萸。恐亦不然。按:《周處風土記》云: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云辟惡氣御冬。又《續齊諧記》云:汝南桓景隨費長房學道。

白話文:

有一首讚頌茱萸的詩這樣說:「茱萸如今到處都有,江浙、蜀漢尤其多。茱萸樹高一丈多,樹皮青綠色。葉子像椿樹葉,但更寬厚,呈紫色。三月裡開紅紫色的細小花。七月、八月結果實,果實狀似花椒,嫩時微黃,成熟後呈深紫色。」有人說:「顆粒緊小,經久不變,仍然是青綠色的,是吳茱萸;顆粒大,經久後顏色變成黃黑色,是食茱萸。」恐怕也不是這樣。根據《周處風土記》的記載:「民間風俗,在九月九日這一天叫做上九,茱萸到了這一天,氣味強烈,果實成熟呈紅色,人們會採摘茱萸花房插在頭上,用以驅除邪惡之氣,迎接冬天的到來。」又根據《續齊諧記》的記載:「汝南人桓景跟隨費長房學習道術。

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爾。

白話文:

長房對大家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們家定會遭遇災禍,趕快準備用紅色的袋子裝滿茱萸,繫綁在手肘上,並且登高飲用菊花酒,纔可以避開這個災厄。」戴景如遵照長房的說法,全家一起登高,傍晚纔回家,但看見雞、狗、牛、羊突然都死光了。長房聽說後說:「這已經替你們家換去了災難。」因此從那天開始,大家在這一天都會登高飲酒,並戴著裝有茱萸的香囊。

時珍曰:茱萸枝柔而肥,葉長而皺,其實結於梢頭,累累成簇而無核,與椒不同。一種粒大,一種粒小,小者入藥為勝。《淮南萬畢術》云: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中,人飲其水,無瘟疫。懸其子於屋,闢鬼魅。《五行志》云:舍東種白楊、茱萸,增年除害。

白話文:

李時珍說:茱萸的枝條柔軟而肥厚,葉子細長並帶皺摺,果實結在枝梢,一簇一簇的沒有果核,與花椒不同。茱萸的一種是果粒大,一種是果粒小,小粒的藥效更勝一籌。《淮南萬畢術》中說:水井旁邊宜種茱萸,茱萸的葉子掉到水井裡,人們喝了井水,可以預防瘟疫。把茱萸的果實懸掛在房屋裡,可以驅除鬼魅。《五行志》中說:在房舍東方種植白楊和茱萸,可以增壽除害。

【修治】斅曰:凡使去葉梗,每十兩以鹽二兩投東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之,自然無涎,曬乾入丸散用之。若用醋煮者,每十兩用醋一鎰,煮三十沸後,入茱萸熬乾用。

白話文:

製作方法:斅說:凡是用去的葉梗,每十兩用鹽二兩,投入四鬥東流水中,分作一百次洗它,自然就不會有粘液了,曬乾後可以做成丸劑、散劑來使用。如果用醋煮著來用,每十兩用醋一鎰,煮沸三十次後,加入茱萸熬乾後使用。

宗奭曰:凡用吳茱萸,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七次,始可焙用。

【氣味】辛,溫,有小毒。權曰:辛、苦,大熱,有毒。

好古曰:辛、苦,熱。氣味俱厚,陽中陰也。半浮半沉,入足太陰經血分,少陰、厥陰經氣分。

思邈曰:陳久者良,閉口者有毒。多食傷神,令人起伏氣,咽喉不通。

時珍曰:辛熱,走氣動火,昏目發瘡。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凡用吳茱萸,須深湯中浸去苦烈汁七次,始可焙用。

【氣味】辛,溫,有小毒。權曰:辛、苦,大熱,有毒。

好古曰:辛、苦,熱。氣味俱厚,陽中陰也。半浮半沉,入足太陰經血分,少陰、厥陰經氣分。

思邈曰:陳久者良,閉口者有毒。多食傷神,令人起伏氣,咽喉不通。

時珍曰:辛熱,走氣動火,昏目發瘡。

凡是使用吳茱萸,必須在熱水中浸泡七次,去除苦烈之味,才能烤焙使用。

【氣味】辛辣,溫熱,有輕微毒性。權認為:辛辣、苦澀,大熱,有毒。

好古認為:辛辣、苦澀,溫熱。氣味濃烈,陽中有陰。半浮半沉,進入足太陰經的血分,少陰、厥陰經的氣分。

思邈認為:陳久的吳茱萸品質較好,閉口的吳茱萸有毒。過量食用會損傷精神,令人氣息起伏不定,咽喉不通。

時珍認為:辛辣溫熱,激發氣血而動火,會導致視力昏暗、生發瘡瘍。

之才曰: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堊,畏紫石英

白話文:

  • 該藥材可以被蓼實所引導。

  • 它不適合與丹參、硝石、白堊一起使用,並且畏懼紫石英。

【主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咳逆寒熱(《本經》)。利五臟,去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痛,中惡,心腹痛(《別錄》)。霍亂轉筋,胃冷吐瀉腹痛,產後心痛,治遍身𤸷痹刺痛,腰腳軟弱,利大腸壅氣,腸風痔疾,殺三蟲(甄權)。殺惡蟲毒,牙齒蟲䘌,鬼魅疰氣(藏器)。

白話文:

【主治】溫暖中部,順氣,止痛,去除濕血痹症,驅逐風邪,打開腠理,緩解咳嗽、嘔吐、寒熱(《本經》)。對五臟有益,去除痰液、寒冷逆氣,化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痛,中惡,心腹痛(《別錄》)。能治療霍亂轉筋,胃冷吐瀉腹痛,產後心痛,全身皮膚疼痛麻木,腰腳軟弱,大腸脹氣,腸風痔疾,殺死體內寄生蟲(甄權)。能殺死惡蟲毒,牙齒蟲癢,鬼魅邪氣(藏器)。

下產後余血,治腎氣、腳氣水腫,通關節,起陽健脾(大明)。主痢,止瀉,厚腸胃,肥健人(孟詵)。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好古)。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時珍)。

白話文:

  • 下產後餘血:治療腎虛、腳氣水腫、疏通關節、益氣健脾(大明)。

  • 主痢,止瀉,厚腸胃,肥健人(孟詵):治療腹瀉、止瀉、健脾益胃、增強體質(孟詵)。

  • 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好古):治療胸悶脹滿、咽喉不通、滋潤肝臟、益氣健脾(好古)。

  • 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時珍):疏通氣滯、治療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嚨和口腔潰瘍(時珍)。

【發明】頌曰:段成式言椒氣好下,茱萸氣好上。言其沖膈,不可為服食之藥,故多食沖眼又脫髮也。

宗奭曰: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白話文:

【發明】頌曰:段成式說:花椒氣味向下走,茱萸氣味向上走。他說它們衝頂隔膜,不能作為日常服用的藥物,所以多食會衝擊眼睛並導致脫髮。

宗奭說:這種藥物使氣向下走得特別快,腸胃虛弱的人吃得越多,損傷越嚴重。

元素曰:氣味俱厚,浮而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三:去胸中逆氣滿塞,止心腹感寒,㽲痛,消宿酒,為白豆蔻之使也。

白話文:

元素說:白豆蔻氣味都辛烈,浮揚而下降,是陽中含陰的藥物。白豆蔻的功效有三種:去胸中阻滯的逆氣,緩解因感受寒氣引起的腹痛,消解宿醉,還可作為白豆蔻的配伍藥。

杲曰:濁陰不降,厥氣上逆,咽膈不通,食則令人口開目瞪,陰寒隔塞,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宜以吳茱萸之苦熱,泄其逆氣,用之如神,諸藥不可代也。不宜多用,恐損元氣。

白話文:

杲說:混濁的陰氣不下降,厥陰之氣向上逆行,咽喉隔膜不通暢,吃東西就會讓人張大嘴巴、瞪大眼睛,陰寒之氣阻隔閉塞,氣機上下運轉不通。這種病如果不治療,會讓人患上寒症,出現腹脹膨大、下痢的症狀。應該用吳茱萸的苦熱之性,宣洩逆行的氣機,用藥的時候就像神仙一樣好用,其他藥物都不能代替吳茱萸。但是不能多吃,以免損傷元氣。

好古曰: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宜此主之。震、坤合見,其色綠。故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方,治厥陰病及溫脾胃,皆用此也。

白話文:

好古說:衝脈病了,逆氣往裡急衝,就要用這個藥方來治療。震卦、坤卦同時出現,它的顏色是綠色。所以仲景的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方,用來治療厥陰病和溫暖脾胃,都用到了這個藥方。

時珍曰: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鬱之功而已。案:《朱氏集驗方》云:中丞常子正苦痰飲,每食飽或陰晴節變率同,十日一發,頭疼背寒,嘔吐酸汁,即數日伏枕不食,服藥罔效。宣和初為順昌司祿,於太守蔡達道席上,得吳仙丹方服之,遂不再作。

白話文:

李時珍說:茱萸辛熱,能夠散寒溫中;苦熱,能夠燥濕堅固。所以用它治療的疾病,都是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鬱的功效罷了。

《朱氏集驗方》記載:中丞常子正患有痰飲,每當吃得太飽,或者陰晴變化的時候,就會發作,十天一次,頭痛背寒,嘔吐酸水,好幾天只能臥牀,不吃不喝,服藥也不見效。宣和初年,他擔任順昌司祿,在太守蔡達道的宴席上,得到了吳仙丹的方子,服用後就不再復發了。

每遇飲食過多腹滿,服五、七十丸便已。少頃小便作茱萸氣,酒飲皆隨小水而去。前後痰藥甚眾,無及此者。用吳茱萸(湯泡七次)、茯苓等分,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熟水下五十丸。梅楊卿方:只用茱萸酒浸三宿,以茯苓末拌之,曬乾。每吞百粒,溫酒下。又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

白話文:

每當飲食過多,腹滿不適時,服用五、七十丸即可。一會兒就會出現尿液散發茱萸氣味的情況,飲酒後也會隨尿液排出。以往治療痰濕的藥方很多,但沒有哪一個有這一劑藥方好。使用吳茱萸(用熱水浸泡七次)、茯苓等分,研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溫開水送服五十丸。梅楊卿的方子:只用茱萸用酒浸泡三晚,再用茯苓末拌勻,曬乾。每次服用一百粒,用溫酒送服。另外,如果咽喉和口腔長了瘡,可以用茱萸末用醋調勻,敷在兩腳心上,一晚安睡後即可痊癒。

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而謂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兒痘瘡口噤者,齧茱萸一、二粒,抹之即開,亦取其辛散耳。

白話文:

茱萸的藥性雖然是熱的,但可以引熱下行,這也符合治療的方向;而說茱萸的藥性上升而不下降,似乎不太對。有人治療小兒痘瘡口噤,拿幾粒茱萸咬碎,塗在口上就能打開,這也是利用茱萸辛散的功效。

【附方】舊二十四,新二十二。

白話文:

【配方】舊有二十四種,新有二十二種。

風𤸷癢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溫洗之,立止。(孟詵《食療》)賊風口偏,不能語者: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升,和煎五沸,待冷服半升,一日三服,得少汗即瘥。(同上)

白話文:

風濕性皮膚病和關節炎:花椒1升,酒5升,一起煮,取1升半藥液,溫熱後洗患處,立馬止癢。(孟詵《食療》)口歪導致無法說話的人:花椒1升,薑豉3升,清酒5升,一起煮沸5次,等藥液冷卻後服用半升,每天喝三次,只要稍微出汗就會痊癒。(同上)

冬月感寒: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之,取汗。

頭風作痛:茱萸煎濃湯,以綿染,頻拭髮根良。(《千金翼方》)

白話文:

**冬月感寒:**吳茱萸五錢。煮成湯藥服用,服用後排汗。

**頭風作痛:**濃縮茱萸煎劑,用棉花沾取,頻頻塗在髮根上,可緩解症狀。(出自《千金翼方》)

嘔涎頭痛:吳茱萸湯: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大兩,人參一兩,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仲景方)

白話文:

嘔吐涎水頭痛:吳茱萸湯:使用吳茱萸一升(約520公克)、棗子二十枚、生薑一大兩(約30公克)、人參一兩(約15公克),以水五升一起煎煮,煎煮後取三升可以服用,每次服用約七合(約140公克),每天早中晚服用三次。(此方由中醫大家和名醫張仲景所研發)

嘔而胸滿:方同上。

腳氣衝心:吳茱萸、生薑擂汁飲,甚良。(孟詵方)

白話文:

**嘔而胸滿:**上述方劑同用。

**腳氣衝心:**將吳茱萸、生薑搗碎取汁飲用,效果很好。(出自「孟詵方」)

腎氣上噦:腎氣自腹中起,上築於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出,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傷胃脘,腎虛氣逆,上乘於胃,與氣相併。《難經》謂之噦。《素問》云:病深者,其聲噦。宜服此方。如不止,灸期門、關元、腎俞穴。用吳茱萸(醋炒熱)、橘皮附子(去皮)各一兩,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薑湯下七十丸。(孫氏《仁存方》)

白話文:

腎氣上逆:腎氣從腹部開始,上升到咽喉,逆氣連續不斷而無法排出,或甚至發出數十次的聲音,上下呼吸困難。這通常是因寒氣損傷胃脘,腎虛導致氣逆,上升到胃,與胃氣相併。在《難經》中稱為「噦」。《素問》則說:病情嚴重的,其聲音會發出噦的聲音。可以服用以下方劑。如果仍不停止,可以針灸期門穴、關元穴、腎俞穴。方劑:取吳茱萸(用醋炒熱)、橘皮、附子(去皮)各一兩,研磨成粉末,以麵粉糊為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以薑湯送服七十丸。(出自孫氏《仁存方》)

陰毒傷寒,四肢逆冷:用茱萸一升,酒拌濕,絹袋二個,包蒸極熱,更互熨足心。候氣透,痛亦即止,累有效。(《聖惠方》)

白話文:

嚴重的傷寒,四肢冰冷:使用茱萸一升,與酒混和弄濕,用兩個絹袋分別裝好,蒸到極熱,輪流交替熨燙足心。等到熱氣透入,疼痛就會立刻停止,累積起來就有效果。(《聖惠方》)

中惡心痛:吳茱萸五合。酒三升,煮沸,分三服。(楊氏《產乳》)

心腹冷痛:方同上。(《千金》)

白話文:

**噁心痛:**吳茱萸五合。用三升酒煮沸,分成三份服用。(楊氏《產乳》)

**心腹冷痛:**方法同上。(《千金》)

冷氣腹痛:吳茱萸二錢擂爛,以酒一鐘調之。用香油一杯,入鍋煎熱,傾茱萸酒入鍋,煎一滾,取服立止。(唐瑤《經驗方》)

白話文:

受寒腹痛:吳茱萸二錢磨成碎末,用一杯酒調和。用香油一杯,倒入鍋中煎熱,倒入吳茱萸酒,煎沸騰一次,服用後可立止。(唐瑤《經驗方》)

脾元氣痛,發歇不可忍:用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茱萸焦,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細,蔥白三莖,煨熟,酒浸溫服。(《經驗方》)

白話文:

脾臟元氣虧虛所引起的疼痛,發作起來不可忍受:用茱萸(一種中草藥)一兩,桃仁一兩。將茱萸炒焦後,去掉茱萸,取出桃仁,去除桃仁的皮和尖端,研磨成細粉,蔥白三根,煨熟,用酒浸泡後溫服。(出自《經驗方》)

寒疝往來:吳茱萸一兩,生薑半兩,清酒一升,煎溫分服。(《肘後方》)

白話文:

寒疝往來:吳茱萸一兩,生薑半兩,清酒一升,煎煮溫熱後分次服下。(《肘後方》)

小腸疝氣:奪命丹: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掣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及陰間濕癢成瘡。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分:四兩酒浸,四兩醋浸,四兩湯浸,四兩童子小便浸一宿,同焙乾,澤瀉二兩,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酒吞下。《如宜方》名星斗丸。(《和劑局方》)

白話文:

小腸疝氣:奪命丹:治療陳年、最近發作的小腸疝氣,單側墜脹疼痛,肚臍下方刺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脹變硬,日漸增長,及陰間濕癢成瘡。使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成四份:四兩浸泡在酒中,四兩浸泡在醋中,四兩浸泡在水中,四兩浸泡在童子小便中一整晚,一起烘烤至乾,澤瀉二兩,研磨成末,用酒糊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五十丸,空腹時用鹽水或酒吞下。《如宜方》取名「星斗丸」。 (《和劑局方》)

小兒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用吳茱萸、硫黃各半兩。同大蒜研,塗其腹;仍以蛇床子煙燻之。(《聖惠方》)

白話文:

小兒腎縮是因為剛出生時受寒所引起的,可以用吳茱萸和硫磺,各半兩。將它們和大蒜一起研磨,塗在他們的肚子上;再用蛇牀子點燃後,產生的煙來燻他們的肚子。(《聖惠方》)

婦人陰寒十年無子者:用吳茱萸、川椒各一升。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綿裹納陰中,日再易之。但子宮開,即有子也。(《經心錄》)

子腸脫出:茱萸三升,酒五升,煎二升,分三服。(《兵部手集》)

白話文:

山茱萸三升,黃酒五升,煎煮成二升藥液,分三次服用。(出自《兵部手集》)

醋心上攻如濃醋:用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近有人心如蜇破,服此,二十年不發也。累用有效。(同上)

白話文:

醋味濃烈,且能上升,從而侵犯心臟,出現類似飲用濃醋的症狀,治療時應選用茱萸一合、水三盞,煎成七分左右,然後一次性服用。近些年有一些病人出現心臟發作時,如被針刺一樣疼痛的情況,治療時如果使用上述方法,二十年內都不會復發,使用此方法治療效果顯著。(同前)

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吳茱萸(湯泡七次焙)、乾薑(炮)等分。為末,湯服一錢。(《聖惠方》)

白話文:

適用於飯後吞酸,胃氣虛冷的人:吳茱萸(在湯中浸泡七次後烘乾)、乾薑(炮製過)等分。研成細末,用湯劑送服一錢的量。(出自《聖惠方》)

轉筋入腹:茱萸(炒)二兩,酒二盞,煎一盞,分二服。得下即安。(《聖濟錄》)

霍亂乾嘔不止:吳茱萸(泡,炒)、乾薑(炮)等分,水煎服之。(同上)

白話文:

轉筋入腹:

茱萸(炒)四錢,米酒四杯,煎濃成兩杯,分兩次服用。服後即可見效。(《聖濟錄》)

霍亂乾嘔不止:

吳茱萸(浸泡,炒)、乾薑(炮製)各等量,用水煎服。(同上)

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謂之水土同化。吳茱萸三錢泡過,入水煎汁,入鹽少許,通口服。蓋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孫氏《仁存方》)

白話文:

多年的慢性腹瀉:老年人容易得這種病,因為脾臟虛弱,水濕和土氣同化。治療方法是用三錢吳茱萸泡過,加水煎汁,加少許鹽,溶解後喝下去。吳茱萸可以溫暖膀胱,水道暢通了,大腸自然就會固實。其他藥物雖然可以溫暖身體,但不能像吳茱萸一樣把水濕和土氣分開。(出自孫氏《仁存方》)

臟寒泄瀉,倦怠減食:吳茱萸(湯泡過,炒),豬臟半條,去脂洗淨,裝滿扎定,文火煮熟,搗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二服。(《普濟》)

白話文:

臟寒引起的腹瀉,疲倦虛弱,食慾下降:吳茱萸(用湯泡過,炒),豬臟半條,去除脂肪,清洗乾淨,裝碗扎緊,用小火煮熟,搗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50 粒,用米水送服,每天服用兩次。(出自《普濟方》)

滑痢不止:方同上。

白話文:

腹瀉不止:使用上述方劑。

下痢水泄:吳茱萸(泡,炒)、黃連(炒)各二錢,水煎服。未止再服。(《聖惠方》)

白話文:

腹瀉水樣便:吳茱萸(先泡完再炒熟)、黃連(炒熟)各二錢,用清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沒有止瀉,可以再服用一次。(出自《聖惠方》)

赤白下痢:《和劑局方》戊己丸:治脾胃受濕,下痢腹痛,米穀不化。用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一兩,同炒為末,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百一選方》變通丸:治赤白痢日夜無度,及腸風下血。用川黃連二兩,吳茱萸二兩(湯泡七次),同炒香,揀出各自為末,粟米飯丸梧桐子大,另收。每服三十丸。

白話文:

赤白下痢:

《和劑局方》中的戊己丸:主要用於治療因脾胃受濕引起的腹痛和下痢,以及米穀不化的症狀。使用方法是將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取一兩,炒熟研成細末,蒸餅丸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百一選方》中的變通丸:主要用於治療赤白痢疾日夜不止,以及腸風下血的症狀。使用方法是取川黃連二兩,吳茱萸二兩(用熱水浸泡七次),同炒至發香後,挑出各自研成細末,用粟米飯丸成梧桐子大小,另行收好。每次服用三十丸。

赤痢,甘草湯黃連丸;白痢,乾薑湯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湯下。此乃浙西河山純老以傳蘇韜光者,救人甚效。鄧筆峰《雜興方》二色丸:治痢及水泄腸風。用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同炒香,各自為末。以百草霜末二兩,同黃連作丸;以白芍藥末二兩,同茱萸作丸。

白話文:

赤痢:先服用甘草湯,再服用黃連丸。

白痢:先服用乾薑湯,再服用茱萸丸。

赤白痢:兩種藥丸各服用十五丸,用米湯送服。

以上藥方是浙西河山純老傳給蘇韜光的,用來救人非常有效。

鄧筆峯的《雜興方》記載了兩種藥丸:

一、治療痢疾和腹瀉的藥丸:

取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同炒香,各自磨成粉末。取百草霜粉末二兩,與黃連粉末混合製成丸劑。取白芍藥粉末二兩,與茱萸粉末混合製成丸劑。

二、另外一種治療痢疾和腹瀉的藥丸:

取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同炒香,各自研磨成粉末。取芍藥根皮粉末二兩,與黃連粉末混合製成丸劑。取山楂粉末二兩,與茱萸粉末混合製成丸劑。

各用飯丸梧桐子大,各收。每服五十丸:赤痢,烏梅湯下連霜;白痢,米飲下茱芍丸;赤白痢,各半服之。

白話文:

將各藥做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紅痢,用烏梅湯送服連霜丸;白痢,用米飲送服茱芍丸;紅白痢,兩種藥丸各服用一半。

赤痢臍痛:茱萸合黑豆湯吞之。(《千金方》)腸痔常血,下部癢痛如蟲咬者:掘地作坑燒赤,以酒沃之,搗茱萸二升入坑,乘熱坐有孔板熏之,冷乃下。不過三、四度愈。(《肘後方》)

白話文:

赤痢臍痛:將茱萸與黑豆煮成湯後飲用。(《千金方》)腸痔經常出血,下體又癢又痛,好像被蟲子咬一樣的:挖個坑,在裡面燒得通紅,再倒入酒,搗碎二升茱萸放入坑內,趁著熱氣用有孔的板子薰蒸,冷了再下來。用不了三、四次就能治癒。(《肘後方》)

腹中症塊:茱萸三升搗,和酒煮熟,布裹熨症上。冷更炒熱,更番熨之。症移走,逐熨之,消乃止。(姚僧坦《集驗方》)

白話文:

腹中長了腫塊:茱萸三升搗碎,與酒一起煮熟,用布包起來熨在患處。涼了再炒熱,交替熨。腫塊移動了,就跟著熨,腫塊消除了就停止。

產後盜汗,嗇嗇惡寒:茱萸一雞子大。酒三升,漬半日,煮服。(《千金翼》)

口瘡口疳:茱萸末,醋調塗足心,一夕愈。(《集簡方》)

咽喉作痛:方同上。

牙齒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孟詵《本草》)

小兒頭瘡:吳茱萸,炒焦,為末,入汞粉少許,豬脂、醋調塗之。(《聖惠方》)

小兒瘭瘡:一名火灼瘡,一名火爛瘡。茱萸煎酒,拭之良。(《兵部手集》)

老小風疹:方同上。(《千金》)

癰疽發背及髮乳諸毒:用吳茱萸一升,搗為末。用苦酒調塗帛上,貼之。(《外臺秘要》)

陰下濕癢:吳茱萸煎湯,頻洗取效。(同上)

骨在肉中不出者:咀茱萸封之,骨當腐出。(孟詵《食療》)

魚骨入腹,刺痛不得出者:吳茱萸水煮一盞,溫服,其骨必軟出。未出再服。(同上)

蛇咬毒瘡:用吳茱萸一兩為末。冷水和,作三服,立安。(《勝金方》)

肩疽白禿:並用吳茱萸鹽淹過,炒研,醋和塗之。(《活幼口議》)

白話文:

**產後盜汗,瑟瑟惡寒:**茱萸一顆雞蛋那麼大,用三升酒浸泡半天,煮熟服用。(《千金翼方》)

**口瘡口疳:**茱萸末,用醋調勻塗抹在足心,一晚上即可痊癒。(《集簡方》)

**咽喉作痛:**用上同方。

**牙齒疼痛:**茱萸煎酒,含在口中漱口。(孟詵《本草》)

**小兒頭瘡:**吳茱萸炒焦,研成細末,加少許汞粉,用豬脂和醋調勻塗抹。(《聖惠方》)

**小兒火灼瘡或火爛瘡:**茱萸煎酒,擦拭患處效果良好。(《兵部手集》)

**老少風疹:**用上同方。(《千金方》)

**癰疽發背及髮乳諸毒:**用吳茱萸一升,搗成細末。用苦酒調勻塗抹在布上,貼敷患處。(《外臺祕要》)

**陰下濕癢:**用吳茱萸煎的湯水頻頻清洗,可見效果。(同上)

**骨在肉中不出:**咀嚼茱萸敷在患處,骨頭會腐爛而出。(孟詵《食療》)

**魚骨入腹,刺痛不得出:**吳茱萸用水煮一盞,溫服,魚骨會變軟而出。未出再服。(同上)

**蛇咬毒瘡:**用吳茱萸一兩研成細末。用冷水調勻,分三服,立即見效。(《勝金方》)

**肩疽白禿:**吳茱萸用鹽醃漬後炒研,用醋和勻塗抹患處。(《活幼口議》)

寒熱怪病:寒熱不止,數日四肢堅如石,擊之似鐘磬聲,日漸瘦惡。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湯飲之愈。(夏子益方)

白話文:

寒熱怪病:寒熱交替不止,幾天後四肢堅硬如石頭,敲起來像鐘磬的聲音,日漸消瘦,身體變差。使用茱萸、木香等分量,煎湯喝了可以治癒。(夏子益方)

【氣味】辛、苦,熱,無毒。

白話文:

氣味:辣、苦,性熱,無毒。

【主治】霍亂下氣,止心腹痛冷氣。內外腎釣痛,鹽碾罨之,神驗,干即易。轉筋者同艾搗,以醋和罨之(大明)。治大寒犯腦,頭痛,以酒拌葉,袋盛蒸熟,更互枕熨之,痛止為度(時珍)。

白話文:

【主治】霍亂吐瀉、心腹疼痛及冷氣。內外腎臟疼痛,用鹽搗爛敷貼,效果顯著,藥乾即換。抽筋時,將艾草搗碎,加醋和勻,敷貼患處(大明)。治療大寒犯腦,頭痛,用酒拌和艾葉,裝入袋中蒸熟,輪流交替枕於頭部或熨敷患處,以疼痛停止為度(時珍)。

【主治】大小便卒關格不通,取南行枝,如手第二指中節,含之立下(蘇頌。出姚僧坦《集驗方》)。

根及白皮

【氣味】同葉。

白話文:

**主治:**大小便不通的情況,取南行枝,大小如手指第二個指節,含在嘴裡就會馬上通暢(蘇頌。出自姚僧坦的《集驗方》)。

根及白皮

**氣味:**與葉子相同。

【主治】殺三蟲(《本經》)。蟯蟲。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經產余血,療白癬(《別錄》)。殺牙齒蟲,止痛(藏器)。治中惡腹中刺痛,下痢不禁,療漆瘡(甄權)。

白話文:

【主治】殺死體內的寄生蟲(《本經》)。治療蟯蟲感染。治療咽喉腫痛、咳嗽、嘔吐、腹瀉、消化不良,女子產後惡露不止,治療白癬(《別錄》)。殺死牙齒裡的寄生蟲,止牙齒疼痛(藏器)。治療中暑引起的腹痛、腹瀉不止,治療漆瘡(甄權)。

【附方】舊二,新二。

白話文:

【附方】舊方兩種,新方兩種。

寸白蟲:茱萸東北陰細根(大如指者勿用,洗去土)四兩,切,以水、酒各一升漬一宿,平旦分再服,當取蟲下。(《千金方》)

白話文:

寸白蟲:茱萸樹東北方向細小的根(手指一般粗的大根不要,洗掉泥土)四兩,切碎,用一升水和一升酒浸泡一夜,天亮時分兩次服用,可以驅除體內的寄生蟲。(《千金方》)

肝勞生蟲,眼中赤脈:茱萸根(為末)一兩半,粳米半合,雞子白三個,化蠟一兩半。和丸小豆大。每米湯下三十丸,當取蟲下。

白話文:

肝臟勞損產生病蟲,眼睛裡有赤色的血脈:茱萸根(研成粉末)一兩半,粳米半合,雞蛋清三個,化蠟一兩半。混合均勻,搓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用米湯送服三十丸,就可以把病蟲排出。

脾勞發熱,有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者:取東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兩,三物㕮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薄暖之,絞去滓,平旦空腹服一升,取蟲下,或死或半爛,或下黃汁。凡作藥時,切忌言語。(《刪繁方》)

白話文:

脾胃勞損發熱,脾臟裡面有寄生蟲,使人經常嘔吐的:採集一尺長的東行茱萸根(越大越好)、八升大麻子、二兩橘皮,將三味藥搗碎,用一斗酒浸泡一晚,用小火微微加熱,把藥渣過濾掉,天亮空腹服用一升藥液,使寄生蟲隨著糞便排出,有的是死的,有的是半爛的,有的是排出黃色的汁液。在配製藥物的時候,一定要避免交談。

腎熱肢腫拘急:茱萸根一合半,桑白皮三合,酒二升,煮一升,日二服。(《普濟方》)

白話文:

腎臟燥熱導致四肢腫脹僵硬疼痛:花椒根 1.5 合、桑白皮 3 合、酒 2 升,煮至剩 1 升,每天服用兩次。(出自《普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