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菜部第二十六卷 (19)

回本書目錄

菜部第二十六卷 (19)

1. 馬蘄

(音芹。《唐本草》)

【釋名】牛蘄(《爾雅》)、胡芹(《通志》)、野茴香(《綱目》)。

白話文:

【釋名】牛蘄(《爾雅》)、胡芹(《通志》)、野茴香(《綱目》)。

時珍曰:凡物大者多以馬名,此草似芹而大故也。俗稱野茴香,以其氣味子形微似也。《金光明經》三十二品香藥,謂之葉婆你。

白話文:

李時珍說:凡是大的東西,多以「馬」命名,這種草本植物外形與芹菜相似,但比芹菜大,所以稱之為「馬芹」。民間俗稱它為「野茴香」,因為它的氣味和種子外形與茴香略相似。《金光明經》中提到的三十二味香藥,稱之為「葉婆你」。

【集解】恭曰:馬蘄生水澤旁。苗似鬼針、菾菜等,嫩時可食。

白話文:

集解:孔穎達恭謹地說:馬蘄生長在水澤邊緣。它的幼苗與鬼針草、菾菜相似,嫩的時候可以食用。

花青白色。子黃黑色,似防風子,調食味用之,香似橘皮而無苦味。

白話文:

花朵為青白色。果實黃黑色,像防風子的樣子,常用來調味,香味和橘子皮類似,但無苦味。

保升曰:花若芹花,子如防風子而扁大。《爾雅》云:茭,牛蘄也。孫炎釋云:似芹而葉細銳,可食菜也。一名茭,一名馬蘄子,入藥用。

白話文:

保升說:花像芹花,果實像防風子的果實,但較扁且大。《爾雅》中說茭就是牛蘄。《孫炎釋》中解釋說:像芹菜而葉子細而尖銳,可以當蔬菜食用。它有一個別名叫茭,另一個別名叫馬蘄子,可以入藥使用。

時珍曰:馬蘄與芹同類而異種,處處卑濕地有之。三、四月生苗,一本叢生如蒿,白毛蒙茸,嫩時可茹。葉似水芹而微小,似芎藭葉而色深。五、六月開碎花,攢簇如蛇床及蒔蘿花,青白色。結實亦似蒔蘿子,但色黑而重爾。其根白色,長者尺許,氣亦香而堅硬,不可食。蘇恭所謂鬼針,即鬼釵草也。方莖丫葉,子似釵腳,著人衣如針。與此稍異。

白話文:

李時珍說:馬蘄和芹菜同屬一類,但屬於不同的品種,在各地低濕地帶都可以找到。三、四月份馬蘄開始生長,一根可以叢生很多株,就像蒿草一樣,上面覆蓋白色的絨毛。嫩的時候可以吃。葉子像水芹,但是比較小,又像川芎的葉子,顏色比較深。五、六月開花,花朵很細小,聚集成簇,就像蛇牀和蒔蘿花,顏色青白色。結果實的樣子也像蒔蘿子,但是顏色是黑的,而且比較重。它的根是白色的,長的可以長到一尺多長,氣味也比較香,但是很堅硬,不能吃。蘇恭所說的鬼針,其實就是鬼釵草。鬼釵草莖是方形的,上面有許多小枝丫,果實就像釵腳,會勾住人的衣服,就像針一樣。馬蘄和鬼釵草雖然有一些相似之處,但還是有區別的。

【氣味】甘、辛,溫,無毒。

【主治】益脾胃,利胸膈,去冷氣,作茹食(時珍)。

【氣味】甘、辛,溫,無毒。

白話文:

【氣味】甘甜、辛辣,溫和,無毒。

【主治】增強脾胃功能,疏通胸膈,驅除寒氣,可當作蔬菜食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

【主治】心腹脹滿,開胃下氣消食,調味用之(《唐本》)。炒研醋服,治卒心痛,令人得睡(孟詵)。溫中暖脾,治反胃(時珍)。

白話文:

【主治功效】治療心腹脹滿,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可作為調味品使用(《唐本》)。炒熟後研磨成粉,用醋送服,可治療突發的心臟疼痛,讓人得以入睡(孟詵)。溫暖中部,溫暖脾臟,治療反胃(李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附方

新一

慢脾驚風:馬芹子丁香、白殭蠶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炙橘皮煎湯下。名醒脾散。(《普濟方》)

白話文:

慢驚風:馬芹子、丁香、白殭蠶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炙過的橘皮煎煮的湯汁送服。藥名叫做醒脾散。(《普濟方》)

2. 蘹香

(《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茴香,八角珠。

頌曰:蘹香,北人呼為茴香,聲相近也。

思邈曰:煮臭肉,下少許,即無臭氣,臭醬入末亦香,故曰茴香。

時珍曰:俚俗多懷之衿衽咀嚼,恐蘹香之名,或以此也。

【集解】頌曰:今交、廣諸地及近郡皆有之。入藥多用番舶者,或云不及近處者有力。

白話文: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茴香,又稱八角珠。

**頌曰:**蘹香(相傳是大茴香的別名),北方人稱之為茴香,音近也。

**孫思邈曰:**烹煮有異味的肉時,加入少許蘹香,異味即除。即使是臭醬,加入蘹香研末也能變得香氣四溢,故曰茴香。

**李時珍曰:**民間俗習多將茴香藏於衣襟或衣領內咀嚼,或許蘹香之名由此而來。

**集解:**頌曰:現今交州、廣州等地及鄰近郡縣皆有茴香種植。用於藥物者多使用來自海外的茴香,或有人認為其功效不如本地產者強。

三月生葉似老胡荽,極疏細,作叢。至五月莖粗,高三、四尺。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實如麥而小,青色。北人呼為土茴香。八、九月採實陰乾。今近道人家園圃種之甚多。川人多煮食其莖葉。

白話文:

這種植物在三月長出的葉子像老的香菜,非常的稀疏細小,會成簇生長。到了五月,莖變粗了,能長到三、四尺高。七月長出花,花朵的形狀像傘蓋,是黃色的。結出的果實很像小麥的種子,但比較小,是青色的。北方人稱之為「土茴香」。在八月、九月採集果實,在陰涼處曬乾。現在,許多近郊人家的花園和田園裡都種了很多這種植物。四川人大多煮食它的莖和葉。

宗奭曰:云似老胡荽者誤矣,胡荽葉如蛇床。蘹香雖有葉之名,但散如絲髮,特異諸草也。時珍曰: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稜,俗呼為大茴香,今惟以寧夏出者第一。其他處小者,謂之小茴香。自番舶來者,實大如柏實,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廣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與中國茴香迥別,但氣味同爾。北人得之,咀嚼薦酒。

白話文:

宗奭說:有人說茴香像老胡荽,這是錯的,胡荽的葉子像蛇牀。茴香雖然有葉子的名稱,但它卻像絲髮一樣散開,在眾多草藥中非常獨特。李時珍說:茴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深冬會長出叢生的幼苗,有肥厚的莖和絲狀的葉子。五、六月份開花,花朵像蛇牀花,但顏色是黃色的。結出的果實像麥粒一樣大,很輕,有細長的稜,俗稱大茴香,現在以寧夏產的為最佳。其他地方產的較小的,則稱為小茴香。從外國運來的茴香,果實像柏樹的果實一樣大,裂成八瓣,每瓣有一個核,像豆子一樣大,黃褐色,有果仁,味道更甜,俗稱舶茴香,又稱八角茴香(廣西左右江峒中也有),形狀和顏色與中國的茴香完全不同,但氣味卻相同。北方人得到它,會咀嚼著喝烈酒。

【氣味】辛,平,無毒。

思邈曰:苦、辛,微寒,澀。

權曰:苦、辛。得酒良。炒黃用。

好古曰:陽也,浮也。入手、足少陰、太陽經。

白話文:

現代中文翻譯(繁體):

性質

辛,平,無毒。

唐代孫思邈說:

苦、辛,微寒,澀。

宋代權仲景說:

苦、辛。加入酒中效用佳。炒至金黃色使用。

金代劉河間說:

陽氣,浮性。歸入手少陰、足少陰、太陽三條經絡。

【主治】諸瘻、霍亂及蛇傷(《唐本》)。膀胱胃間冷氣及育腸氣,調中,止痛、嘔吐(馬志)。治乾溼腳氣,腎勞㿗疝陰疼,開胃下食(大明)。補命門不足(李杲)。

白話文:

【主治】各種瘻瘡、霍亂和蛇咬傷。(《唐本》)膀胱與胃之間的寒氣和育腸氣,調中、止痛、嘔吐。(馬志)治療乾濕腳氣、腎勞、疝氣陰部疼痛,開胃下食。(大明)補命門不足。(李杲)

暖丹田(吳綬)。

【發明】詵曰:茴香,國人重之,云有助陽道,未得其方法也。

白話文:

【發明】吳綬說:茴香,人們很重視它,說可以助陽氣,但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

好古曰:茴香,本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曰小腸也,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又手、足少陰二藥,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壬與丙交也。

白話文:

好古說:茴香,本是治療膀胱的藥物,因它柔潤可通,所以又稱小腸,能潤澤小腸的燥熱;因它的五行屬戊土,所以從丙火運化到壬水,又是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的藥物,用它可以暢通上下經絡的通道,所以壬水與丙火交會。

時珍曰:小茴香性平,理氣開胃,夏月祛蠅闢臭,食料宜之。大茴香性熱,多食傷目發瘡,食料不宜過用。古方有去鈴丸:用茴香二兩,連皮生薑四兩,同入坩器內醃一伏時,慢火炒之,入鹽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酒下。此方本治脾胃虛弱病。茴香得鹽則引入腎經,發出邪氣。腎不受邪,病自不生也。亦治小腸疝氣有效。

白話文:

李時珍說:小茴香性質平和,有理氣開胃的功效,在夏天可以驅逐蒼蠅和去除臭味,適合在食物中添加。大茴香性質溫熱,吃多了會損傷眼睛,引起瘡症,不宜在食物中過量使用。古方中有去鈴丸:用小茴香二兩,連皮的生薑四兩,一起放入坩器內醃製一個伏天,用小火炒至,加入鹽一兩,研磨成粉末,做成梧子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空腹時用鹽酒送服。這個方劑原本是治療脾胃虛弱等疾病。小茴香與鹽結合後便引入腎經,發散出邪氣,腎臟不受邪氣侵擾,疾病自然不會產生,還可以治療小腸疝氣。

【附方】舊三,新十八。

白話文:

【附方】舊三,新十八。

開胃進食:茴香二兩,生薑四兩,同搗勻,入淨器內,濕紙蓋一宿。次以銀石器中,文武火炒黃焦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五丸,溫酒下。(《經驗後方》)。

白話文:

增加食慾的方法:取茴香二兩、生薑四兩攪勻後,放入乾淨的器皿中,用濕紙蓋好一夜。然後用銀石器皿將它們炒至焦黃,研磨成粉。用酒將藥粉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丸至二十五丸,用溫酒送服。(《經驗後方》)。

瘴瘧發熱,連背項者:茴香子,搗汁服之。(孫真人方)。

白話文:

瘴瘧發熱,並連背部和後頸部者:將茴香子搗碎,榨取汁液服用。(出自孫思邈的方劑)

大小便閉,鼓脹氣促:八角茴香七個,大麻仁半兩。為末。生蔥白三七根,同研煎湯,調五苓散末服之,日一服。(《普濟》)。

白話文:

大、小便閉塞,腹中鼓脹氣悶,呼吸急促:八角茴香七個,大麻子半兩。搗碎成細末。新鮮的蔥白三七根,一起研磨熬成湯,調入五苓散的藥末服用,每天服用一次。(出自《普濟方》)。

小便頻數:茴香不以多少,淘淨,入鹽少許,炒研為末,炙糯米糕蘸食之。

白話文:

小便頻數:取茴香,不拘多少,洗淨,加少量鹽,炒熟研成細末,取烤熟的糯米糕蘸著吃。

傷寒脫陽,小便不通:用茴香末,以生薑自然汁調敷腹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摘玄方》)。

白話文:

傷寒導致陽氣脫失,小便不通:使用茴香末,以生薑的自然汁液調和,敷在腹部上。外用茴香末,加上益元散一同服用。(《摘玄方》)。

腎消飲水,小便如膏油:用茴香(炒)、苦楝子(炒)等分為末。每食前酒服二錢。(《保命集》)。

白話文:

腎消飲水,尿液像膏油一樣:茴香(炒過)、苦楝子(炒過),各等分研成細末,每次在進食前半小時,用酒送服二錢。(出自《保命集》)。

腎邪冷氣,力弱者:用大茴香六兩,分作三分;用生附子一個去皮,分作三分。第一度:用附子一分,茴香一分,同炒黃,出火毒一夜,去附子,研茴香為末,空心鹽酒下一錢。第二度:用二味各一分,同炒存性,出火毒,以附子去一半,留一半,同茴香為末,如前服。第三度:各一分,同炒存性,出火毒,全研為末,如前服之。(《朱氏集驗方》)。

白話文:

對於腎臟虛寒、體力虛弱的人:使用六兩大茴香,分成三份;取一枚生附子,去除外皮,也分成三份。第一階段:取附子一份,茴香一份,一起炒至微黃,放置一夜去除附子的毒性,取出附子,將茴香研磨成粉末,空腹時以鹽酒服用一錢。第二階段:取兩味藥物各一份,一起炒至保持藥性,去除附子的毒性,去除一半的附子,留下另一半,與茴香研磨成粉末,服用方法同上。第三階段:取兩味藥物各一份,一起炒至保持藥性,去除附子的毒性,全部研磨成粉末,服用方法同上。(《朱氏集驗方》)

腎虛腰痛:茴香炒研,以豬腰子批開,摻末入內,濕紙裹煨熟。空心食之,鹽酒送下。(戴原禮《要訣》)。腰痛如刺《簡便方》:用八角茴香炒研,每服二錢,食前鹽湯下。外以糯米一、二升,炒熱袋盛,拴於痛處。《活人心統》思仙散:用八角茴香、杜仲各(炒研)三錢,木香一錢,水一鍾,酒半鍾,煎服。

白話文:

腎虛腰痛:將茴香炒熟研磨成粉末,把豬腰子切開,將粉末摻入其中,用濕紙包好,蒸熟。空腹食用,用鹽酒送服。(戴原禮《要訣》)

腰痛如刺(《簡便方》):取八角茴香炒熟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前用鹽湯送服。另外,取一至二升糯米,炒熱後裝入袋子中,紮在疼痛處。

《活人心統》思仙散:取八角茴香、杜仲各三錢(炒熟研磨成粉末),木香一錢,水一碗,酒半碗,一起煎煮後服用。

腰重刺脹:八角茴香炒為末,食前酒服二錢。(《直指方》)。

疝氣入腎:茴香炒作二包,更換熨之。(《簡便方》)。

白話文:

腰重刺脹: 八角茴香炒成粉末,於飯前以酒送服二錢。(出自《直指方》)

疝氣入腎: 炒過茴香裝入二個布包,輪流交替熱敷。(出自《簡便方》)

小腸氣墜《直指》:用八角茴香、小茴香各三錢,乳香少許,水服取汗。孫氏《集效方》:治小腸疝氣,痛不可忍。用大茴香、荔枝核(炒黑)各等分。研末。

白話文:

直指:

使用八角茴香、小茴香各三錢,以及少量的乳香,以水送服直到出汗。

集效方:

治療小腸疝氣,並伴有劇烈疼痛時。

使用等量的大茴香和炒黑的荔枝核。

將其研磨成粉末。

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瀕湖集簡方》:用大茴香一兩,花椒五錢。炒研。每酒服一錢。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錢,用溫酒調和後服用。《瀕湖集簡方》:用大茴香一兩,花椒五錢。炒熟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一錢。

膀胱疝痛《本事方》:用舶茴香、杏仁各一兩,蔥白(焙乾)五錢,為末。每酒服二錢,嚼胡桃送下。《集要》:治疝氣膀胱小腸痛。用茴香(鹽炒)、晚蠶砂(鹽炒)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嚼下。

白話文:

膀胱疝痛:《本事方》:使用進口茴香、杏仁各一兩,小蔥(烘乾)五錢,磨成粉末。每次用酒服二錢,嚼核桃送服。《集要》:治療疝氣、膀胱、小腸疼痛。使用茴香(鹽炒)、晚蠶砂(鹽炒)等分。磨成粉末,混入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溫熱的酒送服。

疝氣偏墜:大茴香末一兩,小茴香末一兩,用牙豬尿胞一個,連尿入二末於內系定,罐內以酒煮爛,連胞搗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仙方也。(鄧才筆峰《雜興》)。

白話文:

疝氣偏墜的方劑:取大茴香末一兩、小茴香末一兩,用牙豬的尿胞一個,連同尿液一同放入二末中,用線紮緊尿胞,放在罐中以酒煮至熟爛,取出連同尿胞一起搗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以白開水送服。這是一個仙方。(出自鄧才筆峯的《雜興》)。

脅下刺痛:小茴香一兩(炒),枳殼五錢(麩炒)。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服,神效。(《袖珍方》)。

白話文:

肋骨下疼痛:小茴香一兩(炒),枳殼五錢(炒過以後,再用麩皮包起來炒)。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鹽酒調和服用,非常有效。(《袖珍方》)。

闢除口臭:茴香,煮羹及生食,並得。(昝殷《食醫心鏡》)。

蛇咬久潰:小茴香搗末,敷之。(《千金》)。

莖葉

【氣味】與子同。

白話文:

**除口臭:**茴香,無論煮成菜羹食用,或生吃,都有效果。(昝殷《食醫心鏡》)

**蛇咬 lâu 了潰爛:**小茴香搗碎敷上。(《千金》)

莖葉: 【氣味】與果實相同。

【主治】煮食,治卒噁心,腹中不安(甄權)。治小腸氣,卒腎氣衝脅,如刀刺痛,喘息不得。生搗汁一合,投熱酒一合,和服(孟詵)。

白話文:

【主治】服用煮熟的食物,能治療突然的噁心,腹中不適(甄權說)。治療小腸氣,忽然腎氣衝擊脅肋,疼痛如同刀刺,喘不過氣來。將烏虌草搗碎成汁一量器,加入熱酒一量器,一起服用(孟詵說)。

【發明】頌曰:《範汪方》:療惡毒癰腫,或連陰卵髀間疼痛攣急,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即殺人者。用茴香苗葉,搗汁一升服之,日三、四服。其滓以帖腫上。冬月用根。此是外國神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回生神驗。

白話文:

【發明】頌曰:《範汪方》:治療惡毒性的癰腫,或連陰卵大腿之間疼痛劇烈,牽拉到小腹難以忍受,一晚上就會致命。使用茴香的莖葉,搗碎取汁一升服用,每天三次或四次。將藥渣敷在腫脹部位。冬季使用茴香根。這是外國的神奇藥方,自東晉永嘉年間開始使用,起死回生,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