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附諸賢論

劉宗厚曰:痰之為病,仲景論四飲六症,無擇敘內外三因。蓋四飲,則敘因痰而顯諸症者,《三因方》則論其因所傷而生痰者也。夫痰病之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濕而得,有因驚而得,有因氣而得,有因飲酒而得,有因飲食而得;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有腎水虛不能制火而生者。

白話文:

劉宗厚說:痰的病症,仲景討論了四飲六症,無擇論述了內外三因。四飲是描述因痰而顯現的各種症狀,《三因方》則是討論因傷而生痰的原因。痰病的來源,有因為熱而生痰的,也有因為痰而生熱的。有因為風寒暑濕而得,有因為驚嚇而得,有因為情緒而得,有因為飲酒而得,有因為飲食而得;有因為脾虛不能運化而生的,有因為腎水虛不能制火而生的。

若熱痰,則煩躁、脈數;風痰則身熱脈浮;冷痰則滑瀉脈遲;濕痰則身重不渴;驚痰則睡臥不寧;酒痰則胸腹作痛;食積痰則胃脘作痛,不思飲食。若夫子和謂飲無補法,必當去水,立汗吐下三法。又論熱藥治痰之誤,固為切當,然亦有挾寒挾虛者,夫老痰凝結,頑固不行,不用溫藥引導,必有拒格凝滯之患,況風寒外束,痰氣內郁者,不用溫散,何由開鬱行滯。至若氣血虧乏之人,痰客中焦,理宜導去痰滯,補接兼行,不可盡拘汗吐下三法也。

白話文:

如果有熱痰,則煩躁、脈搏數快;有風痰則身體熱、脈象浮;有冷痰則腹瀉、脈象遲緩;有濕痰則身體沉重不渴;有驚痰則睡臥不安寧;有酒痰則胸腹疼痛;有食積痰則胃脘疼痛,不想吃東西。如果醫生說飲水沒有補益的方法,一定需要去水、立汗、吐下三種方法。又討論熱藥治療痰的錯誤,固然是正確的,但是也有夾雜寒氣和虛弱的,老痰凝結,頑固不化,不用溫藥引導,必然會有抗拒和凝滯的危害,況且風寒在體外束縛,痰氣在體內鬱結的,不用溫散,如何才能開鬱行滯。至於氣血虧乏的人,痰停滯在中焦,道理上應該去除痰滯,補益兼行,不可完全拘泥於汗吐下三種方法。

因脾氣虛弱,津液不運,痰反愈生,法當補脾胃清中氣,則痰自運。治法,濕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燥痰生於肺,隨氣升降,宜順氣,然氣升屬火,順氣莫先於清火,導引次及。故濕痰則燥之,熱痰則清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清之,在下者順之,又中氣虛者,宜補中氣,助脾元,以運行之。

白話文:

由於脾氣虛弱,津液運行不暢,痰就會反覆增長,應當採用補益脾胃、清泄中焦之氣的方法,來治癒痰病。治療方法:濕痰是由脾胃而生,應健脾燥濕;燥痰是由肺而生,隨呼吸升降,應順氣,但氣升屬火,順氣的方法主要在於清火,導引是輔助方法。所以,濕痰宜用燥法,熱痰宜用清法,風痰宜用散法,鬱痰宜用開法,頑痰宜用軟法,食痰宜用消法。位於上部的痰,應採用催吐的方法;位於中部的痰,應採用清泄的方法;位於下部的痰,應採用順導的方法。如果中氣虛弱者,應採用補益中氣、調理脾臟的方法,來順利運行。(以上為譯文)

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然以之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因火動,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郁痰、黏痰、結痰,凝滯窒塞,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郁,則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煅煉,凝濁鬱結而成矣。

白話文:

古人使用二陳湯,作為治療痰病的通用方劑。因此,脾實燥濕,但用二陳湯治療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是很合適的。但是,若痰液因火邪而動,肺氣不清,咳嗽時常發生,以及老痰、鬱痰、黏痰、結痰,凝滯窒塞,吐咯困難,這些痰症都是由於火邪上炎,燻灼上焦,肺氣被鬱,導致津液隨氣上升,為火邪煅煉,凝結濁鬱而形成的。

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脾胃家濕痰、寒痰、痰飲、痰涎之比,惟宜開鬱降火,清潤肺金,滋養腎水,而消化凝結之痰,乃立化痰丸。趙養葵論腎經痰曰: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為痰,即水沸為痰,但當分有火無火之異耳。腎經真陽虛,不能攝伏其水,則水如洪水,氾濫而為痰,是無火也,八味丸益火之源。

白話文:

疾病在上焦心肺之間,咽喉部位,不是脾胃家濕痰、寒痰、痰飲、痰涎之類,只宜開導鬱悶、降低火氣,清潤肺金,滋養腎水,而消化凝結的痰,就製成了化痰丸。趙養葵論述腎經痰說:痰是疾病的名稱。本來不是人體所具有的,不是水溢出而成的痰,就是水沸騰而成的痰,但應該區別是否有火的不同。腎經真陽虛弱,不能控制其水,那麼水就像洪水一樣,氾濫而成為痰,就是沒有火的,八味丸增益火氣的來源。

腎經真陰虛,不能制伏其火,水得火而沸騰成痰,是有火也,六味丸壯水之主,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也。龐安常曰,有陰水虛,陰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此當用潤劑,如二冬地黃丸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火自息,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等,立見其殆。又有腎經真陽不足,不能攝伏其火,則水泛為痰。

白話文:

腎經的真陰虛弱,不能控制它的火氣,水受到火氣的影響而沸騰變成痰,這是有火的情況。六味丸可以增強水的勢力,這不是治療痰的症狀,而是治療痰的根本原因。龐安常說,有陰水虛弱,陰火上升,肺受到火氣的侵襲,不能清肅而下行,因此津液凝結混濁,生痰而不生血,這時應該使用滋潤的藥物,如二冬地黃丸之類,滋養陰水,使上逆的火氣,能夠回到它的位置,火自然熄滅,痰自然清除。而如果使用二陳等藥物,會立即看到它的效果。還有一種情況是腎經的真陽不足,不能收斂它的火氣,水就會泛濫成痰。

2. 眩暈總論

秦子曰:余觀嚴用和眩暈論云,眩掉諸症,《內經》皆主肝風上攻致是,而《原病式》釋之曰,風木生火,風火皆主陽,焰得風則自旋轉。然此但可論風火之眩暈,若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之症,皆能致眩暈者,於是立外感風寒暑濕四條,又立內傷痰涎下虛兩條,實為眩暈指南。

白話文:

秦子說:我看過嚴用和的眩暈論,眩暈諸症,《內經》都認為是肝風向上侵犯所致,而《原病式》解釋說,風木生火,風火都屬於陽,火焰得到風的吹動就會旋轉。然而這只能解釋風火引起的眩暈,如果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之症,也能引起眩暈,於是設定了外感風寒暑濕四條,又設定了內傷痰涎下虛兩條,確實是眩暈的指南。

然余惜其六氣未全,七情未備,且其用方主治,又難於下手,劉宗厚議其論症親切,集方欠明,深中其弊。今余改立外感三條,內該六氣,內傷四條,內該七情,而其主治之方,皆按經對症,不得以平淡無奇而忽之也。

白話文:

但是我遺憾的是,六種天氣變化沒有全部包含,七種情緒變化也沒有全部,而且它方劑的應用和主治病情的情況,很難執行,劉宗厚評論他的理論,論述病情貼切,但論述集方卻不明晰,深深指出它的缺陷。現在我重新建立了外感三條,內涵六種天氣變化,內傷四條,內涵七種情緒變化,而它的主治方劑,都依據經絡對癥治療,不能因為它平淡無奇而忽略它。

3. 風寒眩暈

【風寒眩暈之症】頭痛額痛,骨節煩痛,身熱多汗,上氣喘逆,躁擾時眩,此風邪眩暈之症也。若身熱無汗,惡寒拘緊,頭痛、身痛,時時冒眩,此寒邪眩暈之症也。

白話文:

【風寒眩暈的病症】頭痛和前額痛,骨節疼痛、煩躁,身體發熱多汗,呼吸急促,煩躁不安時眩暈,這是風寒引起的眩暈症狀。如果身體發熱但沒有汗,畏寒、四肢拘緊,頭痛、全身疼痛,時不時感到眩暈,這是寒邪引起的眩暈症狀。

【風寒眩暈之因】或風木司政,風熱大作;或體虛不謹,外受風邪。風主乎陽,風熱為患,則令人掉眩。或太陽司政,寒氣凌逼;或太陰在泉,寒沖頭角,則發眩暈;或疾風暴冷,胃寒入胃,激動痰涎,亦令人眩暈。

白話文:

【風寒眩暈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風木當令,風熱大作;或者是身體虛弱不注意,而受到外來的風寒邪氣。風主陽,風熱為患,就會使人頭暈目眩。或是太陽當令,寒氣侵襲;或者是太陰受寒,寒氣衝擊頭部,就會發作眩暈;或者疾風暴冷,胃部受寒,誘發痰涎,也會使人眩暈。

【風寒眩暈之脈】左脈浮數,太陽風熱;左脈浮弦,少陽風熱;右脈浮數,陽明風熱;右脈滑大,內有痰涎;左脈浮緊,太陽寒邪;左脈弦緊,少陽寒邪;右脈浮緊,陽明寒邪。

白話文:

【風寒眩暈的脈象】左脈浮數,是太陽經風熱證;左脈浮弦,是少陽經風熱證;右脈浮數,是陽明經風熱證;右脈滑大,是內有痰涎;左脈浮緊,是太陽經寒邪證;左脈弦緊,是少陽經寒邪證;右脈浮緊,是陽明經寒邪證。

【風寒眩暈之治】左脈浮數,太陽風邪者,羌活防風湯,加天麻黃芩。左脈浮弦,少陽風熱,柴胡防風湯,加天麻、羌活。右脈浮數,陽明風熱者,乾葛防風湯,加天麻、升麻。右脈滑大,症兼痰涎者,導痰湯加天麻、防風。左脈浮緊,太陽寒邪者,羌獨敗毒湯,加天麻、細辛

白話文:

治療風寒眩暈的方法:

  • 左脈浮數:太陽風邪,使用羌活防風湯,加上天麻、黃芩。
  • 左脈浮弦:少陽風熱,使用柴胡防風湯,加上天麻、羌活。
  • 右脈浮數:陽明風熱,使用乾葛防風湯,加上天麻、升麻。
  • 右脈滑大:症候兼有痰涎,使用導痰湯加上天麻、防風。
  • 左脈浮緊:太陽寒邪,使用羌獨敗毒湯,加上天麻、細辛。

左脈弦緊,少陽寒邪者,柴胡羌活湯,加天麻、川芎。右脈浮緊,陽明寒邪者,乾葛羌活湯,加天麻、升麻。大凡眩暈之症,多有兼痰者,故天麻方書多用之,今申明首條,則以下諸條,皆可參而用也。

白話文:

左邊手腕脈搏弦緊,少陽經有寒邪,宜用柴胡羌活湯,再加入天麻和川芎。右邊手腕脈搏浮緊,陽明經有寒邪,宜用乾葛羌活湯,再加入天麻和升麻。一般而言,眩暈的症狀,多半都伴隨著痰液阻滯。因此,天麻在方劑中經常使用。現在明確說明第一條,那麼以下的各條,都可參考使用。

羌活防風湯,見痠軟。

柴胡防風湯,即小柴胡湯半夏,加防風。

白話文:

「柴胡防風湯」是「小柴胡湯」減去半夏,添加防風的藥方。

乾葛防風湯

乾葛,石膏知母甘草,防風

白話文:

  • 乾葛:可清熱生津、益氣止瀉。

  • 石膏:可清熱解暑、涼血止血。

  • 知母:可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甘草:可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 防風:可祛風散寒、發表通汗。

導痰湯

南星,半夏,枳實,甘草,橘紅

羌活敗毒散,見傷寒痢疾門。

柴胡羌活湯

柴胡,羌活,防風,川芎

乾葛羌活湯

乾葛,羌活,防風,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