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3)

1. 鱔拱頭門主方

敗銅散,鱔拱頭破後,膿水不幹,愈後又發,久不收口。化銅舊罐,研細,將毒洗淨,香油調搽,忌口。

白話文:

敗銅散,是治療鱔拱頭破後,膿水不幹,癒合後又發作,長期不能收口的情況。使用化學銅舊罐,研磨成細粉,將毒性洗淨,用香油調和塗抹於患處,並且注意忌口。

久不愈者,糞坑內磚上宿垢,竹刀括下,煅存性研,麻油調搽。

又方,蛇蛻一片,唾沫潤貼瘡上,即出膿收口。

又方,烏梅肉搗爛,和黃蜜再搗如膏,量瘡大小攤貼,惡肉即消,並治諸瘡癤內突出胬肉。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是,將烏梅肉搗爛,加上蜂蜜再搗成膏狀,根據傷口大小塗抹敷貼,壞肉就會消退,同時也能治癒各種瘡癤凸出的腫肉。

又方,蔥二兩,生薑一兩,松香四兩同煮,松香老嫩得宜,乘熱去蔥姜,只用松香熱箍鱔拱頭,外留頭出膿,則不相通串矣。貼膏,上生肌藥收功神速。

白話文:

還有一種方法,取二兩蔥,一兩生薑,四兩松香同煮,松香不論新舊,趁熱去掉蔥姜,只用松香熱燙鱔拱的頭,外面留出頭部膿包,就不會相互勾連串通了。貼上藥膏,上面敷上生肌藥,收功神速。

又方,用酵面敷住四圍,以膏貼項上,易於收功。

又方,皮底舊鞋一隻,去泥淨,燒存性,研末,菜油調敷,其膿自出,屢試有效。

又方,屋內倒掛煙塵,豬膽汁調敷。

又方,瓷器捶碎研如粉,雞蛋清調敷。

又方,百草霜研細,菜油調四圍立效。

又方

銅青(一兩),松香(五錢),萆麻子(六十粒)

蔥三根,搗爛成膏,青布攤貼。

又方,生紅柿皮,貼患上自干。

2. 白屑風門主論

陳實功曰:白屑風多生於頭、面、耳、項發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此皆起於熱體當風,風熱所化,治當消風散玉肌散,次以當歸膏潤之。發中作癢有脂水者,宜楊梅瘡門中翠云錠搽之。(《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白屑風多發於頭部、臉部、耳朵、脖子和頭髮中,初期微癢,時間久了逐漸生出白色的皮屑,成片成片地飛起來,脫落後又會重新長出來。這些都是由於體質偏熱的人受風所致,由風熱化生而成,治療時應當使用消風散、玉肌散,然後再用當歸膏潤澤皮膚。生長在頭髮裡且搔癢有脂水的,應該用楊梅瘡門中翠雲錠搽抹。

澄曰:白屑風用厚朴桑葉煎湯洗之,即愈。

3. 白屑風門主方

頭生白屑,乃肝經風盛也。山豆根浸油塗之,或研細以乳汁調塗。

又方

白芷零陵香(各等分)

研末,浸香油塗之,候三五日篦去。不過二三次,永不再發。

祛風換肌丸(《正宗》),治白屑風及紫白癜瘋,頑風頑癬,濕熱瘡疥,一切諸瘡,搔癢無度,日久不絕,愈之又發者,極宜之。

白話文:

祛風換肌丸(出自《正宗》),用於治療白屑風和紫白癜瘋、頑固的風癬、濕熱瘡疥,各種各樣的瘡,搔癢無度,久治不愈,治癒後又復發的人,非常適合服用。

天花粉何首烏(等分),威靈仙苦參蒼朮,牛膝,大胡麻,生甘草石菖蒲川芎當歸(各減半)

白話文:

天花粉、何首烏(等分)、威靈仙、苦參、蒼朮、牛膝、大胡麻、生甘草、石菖蒲、川芎、當歸(各減少一半)

上為末,新安酒疊丸綠豆大。每服二錢,白湯送下。忌牛肉、火酒、雞、鵝、羊等發物。

白話文:

將藥物磨成粉末,再加入新安酒拌勻,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錢(約 6 克),用白開水送服。服用期間忌食牛肉、烈酒、雞肉、鵝肉、羊肉等容易引起過敏的發物。

4. 額疽門主論

《鬼遺方》云:左額右額髮赤疽,不拘大小,狀如桃李,此屬足陽明胃積熱而成。急宜用藥貼破,見膿無害。

王肯堂曰:右額角一處發毒疽及惡癤,為近太陽穴。如腫滿太陽,即成虛損,為近穴而難消,不可破;如破後,外傷風水,即能害人,亦宜用藥,潰膿後速斂瘡口。如經冬月,即成冷瘡,緣此處近太陽穴,上至額角,都為險處,如過時潰爛,腦髓出者死。(《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太陽穴附近出現毒疽和惡癤通常在右額角。如果腫塊充滿了太陽穴,就會虛弱損傷,由於靠近太陽穴而難以消退,不能破;如果破了,被外界的風水所傷,就會危害人體,此時應該用藥,膿液排盡後儘快癒合瘡口。如果在冬季發病,就會變成冷瘡,因為這個部位靠近太陽穴,往上到額角都是危險的地方,如果不及時潰爛,腦髓流出的人就會死亡。(《準繩》)

申鬥垣曰:額髮在曲差穴下,(挾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攢竹二穴,(一名圓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在兩眉陷中。)俱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初發頭痛憎寒,項似拔,腰如折,赤腫宜汗之。(《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額頭上的頭髮在曲差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髮際內)下方。攢竹穴(別名圓柱、始光、光明,在兩眉中間的凹陷處)都是太陽膀胱經所經過,穴位多血少氣,開始發病時頭痛怕冷,脖子像被人拔了,腰像斷了一樣,皮膚紅腫,宜用汗療法治療。(《啟玄》)

陳實功曰:透腦疽生在額上髮際之間,多發寒熱,頭疼如斫,不可忍耐,先用萬靈丹發汗,解散風邪,次宜清托之。(《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透腦疽生長在額頭和髮際之間,常發作寒熱,頭痛如刀砍,令人難以忍受,先用萬靈丹發汗,散去風邪,然後使用清託的方法治療。

澄曰:額疽之發,乃骨多肉少之處,潰後最忌襲風傷水,雖貼膏藥,亦須遮護,庶無破傷風濕之患。治法悉遵癰疽門治法,加引經藥治之。

白話文:

澄說:額頭長瘡是發生在骨多而肉少的地方,潰爛之後最忌諱吹風和碰水,即使是貼膏藥,也必須遮蓋保護,才能避免破傷風和濕邪的侵襲。治療方法完全遵照癰瘡的治療方法,再加引經藥治療。

又曰:凡額疽治法,悉如癰疽治法,無庸分門立方。

5. 赤色疽門主論

《鬼遺方》曰:赤色疽發頭額及腦前,並手掌中,十日不穴者死。七日可刺出血,七日未有膿,不可治也。

6. 太陽疽門主論

《鬼遺方》云:左右太陽穴或發疽,癤及癰,五七日不潰,毒氣流入眼眶,攻眼,眼合不開,用藥貼破,破後慎外風水,侵入即損其睛,損傷眼瞼而成大疾,此名勇疽,亦名腦發疽。屬足陽明胃經。如流清稀黑血及潰爛透腦者死。

白話文:

《鬼遺方》中記載:左右太陽穴或發作毒瘡,潰爛成膿,五到七天內不潰破,毒氣流入眼眶,攻犯眼部,導致眼瞼合攏無法張開。此時需使用藥物將潰破,潰破後應小心外界的風水,若有外風水侵襲,可能會損傷眼球,損傷眼瞼而演變為嚴重疾病。這種疾病稱為「勇疽」,或稱「腦發疽」。它歸屬足陽明胃經。如果流出清稀的黑色血液,或潰爛透腦,則患者死亡。

澄曰:治太陽疽法,悉同癰疽治法,不另立主方。

7. 鬢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夫鬢疽者,乃手少陽三焦相火妄動,又兼腎水不能生木,或外受風寒,但此經多氣少血,肌肉相薄,最難腐潰,此皆性情急暴,房欲血虛火動,肝氣凝結而成疽也。初起寒熱交作,頭眩痛徹太陽,甚則耳目連鬢通腫,治法不可妄用針灸。如初見瘡時,寒多熱少,口乾作渴,好飲熱湯,六脈虛數無力,又兼患上堅硬,多不焮痛,無潰無膿,瘡根流散,此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托裡為主,消毒佐之。

白話文:

陳實功說:鬢疽,是手少陽經的相火妄動,又加腎水生肝木不足,有時是由於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由於手少陽經經氣旺盛,血液卻很少,肌肉很薄,所以很難發生潰爛,這都是因為患者性情暴躁,房事過度造成血虛而火旺,肝氣凝結而成疽。初起時,寒熱交作,頭暈痛徹太陽穴,嚴重時,耳、目、鬢角一起腫脹。治療時,不可以隨意使用針灸。如果剛發現瘡時,寒症多熱症少,口乾而口渴,喜歡喝熱湯,六脈虛弱且無力,同時又患有上焦堅硬,患處大都不會疼痛,沒有潰瘍也沒有膿,瘡根流散,這是由於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造成的。治療時,以益氣扶正為主,同時輔以清熱解毒之法。

如初見瘡時,多熱少寒,頭眩作痛,口燥舌乾,渴欲飲冷,二便秘澀,六脈沉實有力,瘡亦焮腫疼痛,身體發熱,易腐易膿,根腳不開,腫焮在外,此乃正氣實而邪氣虛也。消毒為主,托裡佐之。大抵正氣勝則邪氣虛,正氣虛則邪氣實,正氣勝則實,邪氣勝則虛,必然一勝則一負,邪正不並立,欲其虛而不待損而自虛矣。(《正宗》)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看到瘡時,多數是熱症少數是寒症,頭暈頭痛,口乾舌燥,想喝冷飲,小便和大便都閉塞,六脈沉實有力,瘡腫痛而且發炎,身體發熱,容易腐爛容易化膿,瘡口不癒合,腫脹發炎在外面,這是正氣實而邪氣虛。所以消毒為主,託裡佐之。通常正氣勝則邪氣虛,正氣虛則邪氣實,正氣勝則實,邪氣勝則虛,必然一勝則一負,邪正不並存,想要邪氣虛不需要損傷正氣,也能自然虛弱。

又曰:又有未見瘡時,先作渴證一年半載,日久日重,然後發為鬢疽,其形色多紫黑,瘡多平陷,堅硬無膿,毒流耳項,又兼氣味不正,形容不澤,精神不振,飲食不進者,俱為不治。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在瘡尚未出現時,患者先出現口渴症狀,持續一年半載,日益嚴重,然後才發作為鬢疽。這種鬢疽的形狀和顏色多為紫黑色,瘡口多平坦或凹陷,堅硬沒有膿,毒流佈滿耳項,同時還有氣味不正、面色晦暗、精神萎靡、飲食不進等症狀,這些都屬於不治之症。

胡公弼曰:鬢乃足陽明經所行之處,由肺胃積熱上壅發毒者多。其見證也,寒熱往來,嘔逆噁心,自痛鼻乾等證。若疽深寸余者不治。

白話文:

胡公弼說:鬢角是足陽明經脈所經過的地方,由於肺與胃積聚熱毒向上蘊積發作而引起的。其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嘔吐、反胃、鼻乾鼻癢等。如果鬢角的瘡瘍深達一寸多,就無法治癒。

陳遠公曰:有鬢中忽生疽,紅腫高突,頭面目鼻俱浮,異於平常,此陽毒也。蓋兩鬢近太陽,乃陽位也,陰氣不能至,故作陽證治之。然往往有變為陰證者,所以陽藥中加入陰分之味,以防其變,若已潰爛,尤須陰藥多於陽藥也。擬用理鬢湯治之。(《冰鑑》)

白話文:

陳遠公說:有的患者鬢邊突然長出瘡,又紅又腫又突起,頭、面、目、鼻都腫脹,與平常不一樣,這是陽毒造成的。因為兩鬢靠近太陽穴,屬於陽性的部位,陰氣不能到達,所以要以陽性的證狀治療。但是,常常有轉變成陰性證狀的,所以陽性的藥物中加入陰性的藥味,以預防這種轉變。如果已經潰爛,更需要陰性藥物多於陽性藥物。建議用理鬢湯來治療。(《冰鑑》)

申鬥垣曰:鬢疽乃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生於頭維穴,初如癤子,後漸大硬如石,皮似豬皮棕眼,睡中譫語恍惚,吐逆鮮血,流入四肢者,萬死一生。(《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鬢疽是足陽明胃經氣血過多,發生於頭維穴的瘡,剛開始如粉刺大小,逐漸變大,硬得像石頭,皮像豬皮一樣粗糙,表面有類似棕眼的孔,睡中會說胡話,思緒恍惚,吐逆鮮血,流入四肢者,十分危險。(出自《啟玄》)

澄曰:鬢疽宜養肝血,托裡成膿,不可輕用寒涼,潰後避風,初起粟窠作癢不痛,切勿抓破,即用膏蓋。若一經外風襲入,漫腫,頭目壅腫,根腳必硬,不可不慎。

白話文:

澄(有名中醫師,字)說:鬢疽(鬢角生瘡),應當滋養肝血,疏通臟腑使膿腫成熟,不可輕易使用寒涼藥物。腫瘡潰爛後,要避風,瘡初起時,只有粟米大小的膿包,奇癢而不痛,千萬不要抓破,應該立刻用膏藥敷上。若是被外風襲入,腫脹蔓延,頭目脹痛,瘡根發硬,那就不得不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