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翼》~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勞傷吐血

勞傷吐血者,經所謂用力太過則絡脈傷是也。蓋絡脈之血,隨經上下,往來不休。若絡脈有傷損之處,其血因得滲漏而出矣。如是者須和養血氣,安順謹調,使損者復完,則血脈循行如故,所謂勞者逸之是也。此等未關臟氣,但體性堅凝,尚可望其生全。若不能如此,而或縱情違理,絡脈完已復損,則必無幸矣。

白話文:

勞累致吐血的人,是所謂的用力過度而導致血管受傷的緣故。血管中的血液,隨著經脈上下流通,往來不息。如果血管有破損的地方,血液因為滲漏而流出。這樣的狀況需要調和營養氣血,安順謹慎地調理,使受損的地方恢復完整,那麼血脈的循行就會恢復正常,這就是所謂的「勞者逸之」的道理。這些情況並未涉及到臟腑之氣,但如果體質堅強,尚可望其生全。但如果不能這樣,而縱情違背常理,血管恢復後又再次損傷,那麼就必然沒有什麼希望了。

發灰散

亂髮(燒灰)

每服二錢,米醋湯調服,亦治小兒尿血。

治吐血不止。

將本人血,磁鍋焙乾為末,每一錢二分,以參麥煎湯調下即止。

白話文:

發灰散

**材料:**亂髮(燒成灰)

**用法:**每次取 2 錢,用米醋湯送服。也可治療小兒尿血。

**效用:**治療吐血不止。

**另用法:**收集病人的血,放入磁鍋中烘乾後研磨成粉。每次取 1 錢 2 分,用黨參麥芽煎煮的湯劑送服,即可止血。

凡吐粉紅色痰涎者,是肺絡損傷而血滲也。治以鮮藕、白糯米紅棗三物,煎湯頻頻服之,久自愈。此方系正白旗遲維職所授,用之良驗。(遲公曾任崇明及六合縣,系一榜出身,三世明醫。)

白話文:

凡是吐出粉紅色痰涎的人,都是因為肺絡受損血液滲出。用鮮藕、白糯米、紅棗三樣東西煎湯,頻頻喝,時間久了就能自然痊癒。這個方子是正白旗遲維職傳授的,用起來效果很好。(遲維職曾擔任崇明和六合縣縣令,是進士出身,三代都是名醫。)

2. 陽虛失血

陽虛失血者,脾胃氣虛,不能固護陰氣也。《仁齋直指》云: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劑。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榮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耳。外證必有虛冷之狀。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鮮,法當溫中,使血自歸經絡。可用理中湯楠木香,或甘草乾薑湯,其效甚著。

白話文:

陽氣不足且血虛的人,脾胃功能虛弱,不能固護陰氣。因而《仁齋直指》中說:血液遇熱則會宣發流通,所以止血大多數使用涼性的藥劑。但也有氣虛兼寒的人,陰陽之間不能互相扶持。榮氣虛散,血液也會運行紊亂,這便是說的陽氣虛損,陰氣必定流動不息。外在症狀必定有虛寒的表現。這種人的血色一定黯黑而不鮮紅,治療方法應溫暖中焦,使血液自動歸回經絡。可以用理中湯加上楠木香,或者甘草生薑湯,療效很顯著。

曹氏云:吐血須煎乾姜甘草湯與服,或四物理中湯亦可。若服生地黃竹茹、藕汁,去生便遠。

白話文:

曹氏說:如果吐血了,必須煎乾姜甘草湯服用,或者服用四物理中湯也可以。如果服用生地黃、竹茹和藕汁,就能遠離生氣。

《三因》云: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以其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也。

白話文:

《三因》說:理中湯可以止住因胃受傷而吐血,因為它最能調和中脘,調和陰陽,安定血脈。

按:經云:榮氣出於中焦,是以脾胃為統血之司,而甘溫氣味,有固血之用也。世醫畏其能動血,雖遇當用而不敢用者多矣。厥疾不瘳,誰之過歟。或有仿《千金》例於伏龍肝甘草乾薑白朮之中,加阿膠之潤,黃芩之苦,以折炎上之勢,而復既脫之陰,亦《內經》甚者從之之意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上說:榮氣(營養血液)產生於中焦(脾胃部位),所以脾胃統管血的生成。甘溫的氣味,有固攝血液的作用。世上的醫生害怕甘溫藥物能使血流動,所以即使在應該使用時也不敢使用,結果患者的疾病不能痊癒,這是誰的過錯呢?有人仿效《千金方》的例子,在伏龍肝、甘草、乾薑、白朮的方劑中,加入阿膠的滋潤,黃芩的苦寒,以折伏向上的火熱之勢,重新恢復已經脫離的陰液。這也是《內經》上所說“良醫從權”的思想。

理中湯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炮,各三兩)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乾薑湯

甘草(炙,四兩),乾薑(炮,二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神散(《和劑》)

白話文:

理中湯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各炒製,各三兩)

水八升,煎煮取三升,去除渣滓,溫熱服用一升,一日三次。

甘草乾薑湯

甘草(炙製,四兩),乾薑(炒製,二兩)

水三升,煎煮取一升五合,去除渣滓,分兩次溫熱服用。

黑神散(《和劑局方》)

黑豆(炒,半升,去皮),干熟地(酒浸),當歸(去蘆,酒製),肉桂(去粗皮),乾薑(炮),甘草(炙),芍藥,蒲黃(各四兩)

白話文:

黑豆(炒熟,半升,去皮),乾熟地(用酒浸泡),當歸(去除蘆頭,用酒製成),肉桂(去除粗糙的外皮),乾薑(炮製過),甘草(炙烤過),芍藥,蒲黃(各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半盞,童子小便半盞,不拘時煎服。

凡吐血脈微、身涼惡風者,須於地黃、芍藥中加肉桂一錢,虛冷人多有此證。

白話文:

細末,每服二錢,以半盞酒和半盞童子小便調和,不拘時間煎煮服用。

凡是吐血、脈搏微弱、身體發涼、怕冷風的人,需要在生地黃、芍藥中加入一錢肉桂,體質虛寒的人大多有這種症狀。

3. 傷胃吐血

傷胃吐血者,酒食過飽,胃間不安,或強吐之,氣脈賁亂,損傷心胃,血隨嘔出也。

白話文:

若因飲食過量、胃部不適或強行催吐,導致氣血逆亂,損傷心胃,則會伴隨嘔吐出血的症狀。

《簡易》黑神散,治傷酒食,醉飽過度,胃絡內傷,及低頭掬損吐血,致多口鼻俱出。

白話文:

《簡易》黑神散,用於治療因飲酒過多、暴飲暴食導致的胃內損傷,以及因低頭嘔吐而導致的多處出血。

百草霜(不拘多少,村居者佳)

上研細,每服二錢,糯米湯下。喜涼水者,新汲水調服。

白話文:

百草霜(用量不拘,若在農村取得者較佳)

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糯米湯送服。若喜歡涼水者,可用新汲取的涼水調服。

4. 鼻衄

鼻衄有表寒、裡熱之異。表寒者,傷寒不解,而閉熱於經也,詳傷寒門。裡熱者,陽明熱極,而血為熱迫也,宜犀角地黃湯主之。或陽明之熱,不得下通,而反上壅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通其下而上自愈。

白話文:

鼻衄有表寒和裡熱之分。表寒者是傷寒沒有痊癒,而閉塞熱氣於經脈之中,詳情請參閱傷寒門。裡熱者是陽明熱氣過於旺盛,而血被熱氣迫害,宜用犀角地黃湯治療。有時是陽明的熱氣無法暢通向下運行,反而向上鬱積,宜用《拔萃》犀角地黃湯,疏通向下運行,往上自然就會痊癒。

諸衄血家不可與白虎湯,虛者亦不可與。卒得之,腹痛而利者,但可溫之。

白話文:

一切吐血的患者都不可以服用「白虎湯」,虛弱的人也不可以服用。如果是突然發病,腹痛且腹瀉的人,只能用溫補的方式治療。

羅謙甫云:經歷晉才卿,膏粱而飲,至春病衄,易醫數四,皆用苦寒之劑,俱欲勝其熱而已,然終不愈。而飲食起居,浸不如初,肌寒而時躁,言語無聲,口氣臭穢,惡冷風,而其衄之餘滴,則未絕也。彼惟知見血為熱,而以苦寒攻之,抑不知苦瀉土,土,脾胃也,脾胃人之所以為本者。

白話文:

羅謙甫說道:之前我遇見一位病人晉才卿,他平時飲食豐盛,到了春天得了鼻衄症,他換了好幾個醫生,皆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都只期望能戰勝他的體熱,但始終沒有治癒。而他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也漸漸不如從前,身體畏寒卻有時煩躁,說話聲音低微,口氣臭穢,厭惡冷風,而他鼻衄之後滴血的症狀,也還沒有停止。那些醫生只知道見到血就認為是熱症,而用苦寒的藥物來攻治,卻不知道苦寒的藥物會瀉掉脾胃之土,脾胃是人體的根本。

今火為病,而瀉其土,火固未嘗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則胃虛,胃虛則榮氣不能滋榮百脈,元氣不循天度,氣隨陰化,而無聲肌寒也。粗工嘻嘻,以為可治,熱病未已,寒病復起,此之謂也。

白話文:

現在火為病因,而瀉其土,火沒有完全去除,而土已經病了。土病是指胃虛,胃虛則榮氣不能滋養護衛全身,元氣不沿著天時循行,氣隨陰邪變化,而失去陽氣故,出現畏寒怕冷的症狀。粗心的醫生嘻笑著,認為可以治好,然而熱病未已,寒病又起來了,這就是為什麼。

項彥章治一婦患衄三年許,醫以血得熱則淖溢,與瀉心涼血之劑,益困,衄出數滴,輒昏去,六脈微弱,而寸為甚。曰:肝藏血而心主之,今寸口脈微,知心虛也,心虛則不能主血,故逆而妄行,法當補心,兼養脾氣。脾者,心之子,實則心不虛也。與琥珀諸補心藥遂安。

白話文:

項彥章醫治一位患病三年左右的婦女,該婦女患的是鼻衄(流鼻血)症。當時的醫生認為是血熱引起的,於是給她開了瀉心涼血的藥方,結果病情反而加重,鼻衄更加嚴重,稍微流幾滴血就會昏了過去,六脈非常微弱,尤其是寸脈的脈搏最為微弱。項彥章把了脈,說道:「肝臟藏血,而心臟管理血液的運行,現在寸口脈搏微弱,說明心臟虛弱,心臟虛弱就不能控制血液正常運行,所以血液逆行,妄行,治療方法應該是補心,同時調養脾氣。脾臟是心臟的兒子,脾臟實了,心臟就不虛了。」於是給她開了琥珀等補心藥,病情才得以康復。

按:心虛補脾,即《千金》脾旺則氣感於心之意。然補脾藥未議及,竊謂當兼補脾陰,不當專補脾氣也。

犀角地黃湯,易老云:治鼻衄,此藥為最勝。

犀角,芍藥,丹皮(各一錢半),生地(四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心虛補脾,依據《千金要方》記載,脾氣旺盛則氣會上達於心。然而,補脾的藥物尚未提及,我私下認為應該兼顧補脾陰,不應只補脾氣。

心氣虛弱就補脾,這符合《千金要方》中「脾旺則氣感於心」的說法。然而,補脾的藥物尚未討論到,我認為應該同時補脾陰,不應該只補脾氣。

犀角地黃湯,易老先生說:治療鼻血,此藥最有效。

犀角、芍藥、丹皮(各一錢半),生地黃(四錢),甘草(五分)

水一盅半,煎八分服。《拔萃》加大黃黃連黃芩

白話文:

將一盅半的水煎煮至八分之三的量,服用。《拔萃》方中加入大黃、黃連、黃芩。

茅花湯

白茅花,水煎濃汁兩碗,分二服,如無花,以根代之。

人參蓮心散

人參(一錢),蓮子心(一分)

共為末,以水空心下二錢,以瘥為度。

白話文:

茅花湯

白茅花水煎濃汁兩碗,分兩次服下。若無花,可用其根代替。

人參蓮心散

人參(一錢),蓮子心(一分)

將兩者研磨成細末,用清水空腹服用二錢,直到疾病痊癒為止。

一方:蓮子心五十個,糯米五十粒,為末酒調服,治勞心吐血。

白話文:

單方:

  1. 蓮子心五十粒,糯米五十粒,研末。

  2. 以酒調服,可治療勞心導致的吐血。

發灰散,發灰(一錢),人中白(炙研,五分),麝香(研,一分)

白話文:

發灰 散

發灰(一錢),人中白(炙後研磨,五分),麝香(研磨,一分)

用少許吹鼻中,立愈。

《元珠》雞蘇散

白話文:

《元珠》記載雞蘇散,少量吹入鼻中,立即可 بهبود。

雞蘇葉,黃耆,生地,阿膠白茅根(各一兩),麥門冬(去心),桔梗蒲黃(炒),貝母(去心),炙甘草(五錢)

白話文:

  • 雞蘇葉:一兩

  • 黃耆:一兩

  • 生地:一兩

  • 阿膠:一兩

  • 白茅根:一兩

  • 麥門冬(去心):適量

  • 桔梗:適量

  • 蒲黃(炒):適量

  • 貝母(去心):適量

  • 炙甘草:五錢

每服四錢,姜三片,水煎服。

麥門冬飲子,治脾肺虛弱,氣促,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白話文:

每服藥材四錢重,加入三片生薑,以水煎煮後服用。

麥門冬飲子(腹瀉藥方),用來治療脾肺虛弱、氣息短促、精神不振、鼻出血或吐血等症狀。

人參,麥門冬,當歸(各五分),五味子(五個),黃耆,甘草,芍藥(各一錢),紫菀(一錢五分)

白話文:

人參、麥門冬、當歸(各 0.5 兩),五味子(五顆),黃耆、甘草、芍藥(各 1 錢),紫菀(1.5 錢)

上㕮咀,分作二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一方有生地,無甘草、芍藥、紫菀,名清肺飲子

白話文:

將中藥材研磨成粉末,分作兩份,加水兩杯煎煮成一杯,去掉渣滓,溫服,飯後服用。另有一種藥方中含有生地黃,但沒有甘草、芍藥、紫菀,叫做清肺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