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金匱翼》~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諸濕統論

溫氣不一,有天之濕,霧露雨是也。天本乎氣,故先中表之營衛。有地之濕,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有飲食之濕,酒水乳酪之類是也,傷於脾胃。有汗液之濕,汗液亦濕也,止感於外。有人氣之濕,太陰濕土之所化也,乃動於中。天之濕,汗之。地之濕,滲之。

白話文:

引起濕邪的原因有很多種,有來自天上的濕氣,比如霧露雨水;有來自地下的濕氣,比如水泥、泥土;有飲食造成的濕氣,比如酒水、乳酪等食物傷害了脾胃;有汗液造成的濕氣,汗液本身也是濕氣的一種,只不過是存在於體表;還有人體自身的濕氣,這是太陰濕土所造成的,存在於人體內部。

針對不同的濕邪,有不同的治療方法。針對天上的濕邪,可以通過發汗來祛除;針對地下的濕邪,可以通過滲濕來祛除;針對飲食造成的濕邪,可以通過調理脾胃來祛除;針對汗液造成的濕邪,可以通過外治的方法來祛除;針對人體自身的濕邪,可以通過調理太陰濕土來祛除。

飲食之濕,在上吐之,在中奪之,在下者引而竭之。汗液之濕,亦以汗取之。人氣之濕,屬太陰所化,在氣交之分。土兼四氣,寒熱溫涼,升降浮沉,備在其中,當分上下中外而治,以兼化四氣,淫佚上下中外,無處不到也。大率在上則病頭重胸滿嘔吐;在外則身重腫脹;在下則足脛跗腫;在中則腹脹中滿痞塞。

白話文:

飲食造成的濕氣,往上發展則嘔吐,往上發展則奪去,往下發展則疏通,排出。汗液造成的濕氣,也以發汗來去除。人體氣血之濕,源於太陰脾,在氣交之分,也就是太陰、少陰、少陽、陽明四氣相交之處。土兼有四氣,寒、熱、溫、涼,升、降、浮、沉,所有都包含其中,治療時應分上下中外,以兼顧四氣,濕邪可以侵犯上下中外,無處不在。概括起來,濕邪在上面則會頭重胸滿噁心嘔吐;在外面則身體沉重腫脹;在下面則足、脛、跗腫;在中間則腹脹中滿痞塞。

其所用藥,亦兼寒熱濕涼以為佐使而治之。

白話文:

治療方法會根據寒、熱、濕、涼的證狀,使用適當的藥物來搭配治療。

濕之為病,有自外入者,有自內生者,必審其方土之病本。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是以重腿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地高,人食生冷濕面,或飲酒後寒氣怫鬱,濕不能越,或腹皮脹疼,甚則中滿水蠱,或周身浮腫如泥,按之不起,此皆自內而生者也。審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者也。

白話文:

濕氣引起的疾病,有從外部侵入的,有從內部生發的,一定要審查清楚當地流行的疾病本源。東南地區氣候潮濕,受濕引起的疾病,一定是從外面侵入的,大多從下半身開始,所以腿腳腫脹氣虛的人很多,治療時要發汗祛濕,時間長的要疏通滲泄。西北地區地勢高,人們吃生冷濕涼的麵食,或飲酒後寒氣鬱結,濕邪不能排出,有的會腹皮脹疼,嚴重的會變成腹水,或全身浮腫如泥,按壓不留痕跡,這些都是從內部產生濕氣引起的。要根據患者的元氣狀況,疏通大小便,以治根。

然方土內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症施治,不可執一也。中濕與風寒氣合者為痹,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非朮、附、桂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劇,為流走,非麻黃、薏苡、烏頭不能散也。其濕多者,為堅滿,為氣閉,非甘遂、葶藶、枳、術不能泄也。

白話文:

然而,在中醫方劑中,內外方之間也有相互通用的,但多少有些不同,需要根據具體症狀對症下藥,不能執著於一種方法。濕氣和風寒之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引起痹病,寒氣重的,會出現疼痛、浮腫,如果不使用朮、附子、桂枝,是無法去除的。風氣重的,會出現煩躁不安、流走不定的症狀,如果不使用麻黃、薏苡仁、烏頭,是無法散開的。濕氣重的,會出現堅滿、氣閉的症狀,如果不使用甘遂、葶藶、枳實、朮,是無法宣洩的。

2. 散濕之劑

麻黃加朮湯,《金匱》云: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一書中提到,如果濕邪侵入人體,會導致身體燥熱難耐,疼痛。此時可以服用麻黃加朮湯,讓汗液排出,這樣更有利於治療。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以免加重病情。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白朮(四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白話文:

麻黃:3兩,去掉莖節。

桂枝:2兩,去掉外皮。

甘草:1兩,炙烤過的。

白朮:4兩。

杏仁:70枚,去掉皮和尖端。

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白話文:

水九升,先煮麻黃,減少兩升,去除上面的泡沫,加入所有藥材熬煮,取兩升半的藥汁,去除藥渣,溫服八合,蓋上被子微微出汗。

按:此治寒濕在表之劑也。寒固當汗,而濕在表者,亦非汗不解,故以麻黃散寒,以白朮除濕。取微汗者,汗大出,則濕反不去也。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治療寒濕表證的。治療寒證本應發汗,但如果濕邪在表,汗也不能解表。因此,用麻黃來發散寒邪,用白朮來祛除濕邪。出微汗即可,汗出太多,反而會使濕邪不去。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風濕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方詳《金匱》,茲不贅。)

白話文: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風濕病患全身疼痛,發燒,白天比晚上嚴重。

這種疾病是因出汗後吹風,或長期受寒所導致的。(詳細的處方請參閱《金匱要略》,這裡就不贅述了。)

羌活勝濕湯(東垣),治濕氣在表,脈浮,身重不能轉側,自汗,或額上多汗,此為風濕。

白話文:

羌活勝濕湯(出自東垣)用於治療濕氣在體表,脈搏浮起,身體沉重不能轉動,自汗,或額頭多汗,這些都是風濕症狀。

羌活獨活(各一錢),川芎藁本防風,炙草(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白話文:

羌活、獨活(各一公克),川芎、藁本、防風、炙草(各零點五公克),蔓荊子(零點三公克)

如腰痛中冷沉沉然者,有寒濕也。加酒洗漢防己附子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腰痛感覺沉重、寒冷,這是寒濕引起的。可以服用加了酒洗漢防己、附子各五分。

按:此治風濕在腠理及關節之劑。吳鶴皋云:無竅不入,惟風藥為能,故凡關節之疾病,非羌活、獨活等不能致也。

白話文:

註解:這個治療風濕在皮肉筋骨和關節的藥方。吳鶴皋說:沒有縫隙不能滲透,只有風藥才能做到,所以凡是關節的疾病,非羌活、獨活等不能治癒。

3. 滲利之劑

五苓散,通治諸濕腫滿,嘔逆泄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白話文:

五苓散,通用於各種因濕氣所致的腫脹脹滿、嘔吐反胃、腹瀉、痰飲濕瘧、身體痠痛沉重等症狀。

豬苓茯苓白朮澤瀉,桂

白話文:

  • 豬苓 : 是一種草本植物,根部可入藥,具有利尿、清熱解毒的功效。

  • 茯苓 : 是一種真菌,寄生於松樹或其他樹木的根部,具有健脾益氣、利尿消腫的作用。

  • 白朮 : 是一種菊科植物,根部可入藥,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的功效。

  • 澤瀉 : 是一種水生植物,根莖可入藥,具有利尿、清熱解毒的功效。

  • 桂皮 : 是一種樟科植物,樹皮可入藥,具有溫補陽氣、活血通絡的功效。

上為末,每服三錢,服後多飲熱水,汗出愈。

腎著湯(《三因》),治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

白話文:

腎著湯(《三因》),治療因受寒濕而身體沉重、腰部寒冷,好像坐在水裡一樣的症狀。

每服三錢,服用後多喝熱水,出汗越多,效果越好。

乾薑(炮),茯苓(各四兩),甘草(炙),白朮(生用,各二兩)

白話文:

  • 乾薑(經過炮製的):4兩

  • 茯苓:4兩

  • 甘草(經過炙制的):2兩

  • 白朮(生用):2兩

上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以上溫利之劑,濕兼寒者宜之。

清熱滲濕湯

白話文:

服用時,每次四錢藥量,加水一杯,煎熬至剩下七分,於空腹時溫熱服用。

以上溫補的藥方,適合同時兼有濕氣和寒氣的人服用。

清熱滲濕湯

黃柏(鹽水炒,二錢),黃連,茯苓,澤瀉(各一錢),蒼朮,白朮(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白話文:

  • 黃柏(用鹽水炒製,二錢)

  • 黃連(一錢)

  • 茯苓(一錢)

  • 澤瀉(一錢)

  • 蒼朮(一錢半)

  • 白朮(一錢半)

  • 甘草(五分)

上七味,水二蠱,煎至八分服。

此清滲之劑,濕而熱者宜之。

白話文:

此方為清滲利濕之藥劑,適用於濕熱體質者。

本方為清熱利濕的藥劑,適用於濕熱體質。

其他說明:

  • 「水二蠱」指加水兩碗。
  • 「煎至八分服」指煎煮至剩下八分之一的液體後服用。

4. 下濕之劑

舟車神佑丸,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者。

白話文:

舟車神佑丸,治療水腫腹脹,身體和氣血都實證的人。

甘遂芫花大戟(各一兩,並醋炒),大黃(二兩,酒浸),青皮陳皮木香檳榔(各半兩),黑牽牛(頭末,四兩),輕粉(一錢),取蟲加蕪荑(半兩)

白話文:

甘遂、芫花、大戟各一兩,用醋炒過;大黃二兩,用酒浸泡;青皮、陳皮、木香、檳榔各半兩;黑牽牛頭尾,總共四兩;輕粉一錢,加上蕪荑半兩。

上為末,水丸,空心服。(治法服法詳載《準繩·痰飲門》。)

青木香丸(方見疝症。)

白話文:

青木香丸(方見疝氣病。)

服用方法:藥後空腹服用。 (詳見《準繩》的「痰飲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