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望

《濟陰綱目》~ 卷之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3)

1. 論陰挺下脫

大全,云:婦人陰挺下脫,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子臟虛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此即陰㿉,有謂藁本一味,能治婦人㿉疝,以其升舉太陽之氣也。但與虛而下墜者非宜)。薛氏曰:陰挺下脫,當升補元氣為主,若肝脾鬱結,氣虛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若肝火濕熱,小便澀滯,用龍膽瀉肝湯。一婦人陰中突出如菌,四圍腫痛,小便頻數,內熱晡熱,似癢似痛,小便重墜,此肝脾鬱結。蓋肝火濕熱而腫痛,脾虛下陷而重墜也。先以補中益氣加山梔、茯苓車前子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氣,更以加味歸脾湯調理脾郁,外以生豬脂和藜蘆末塗之而收。一婦人陰中挺五寸許,悶痛重墜,水出淋瀝,小便澀滯,夕與龍膽瀉肝湯,分利濕熱,朝與補中益氣湯,升補脾氣,諸證漸愈。再與歸脾湯加山梔、川芎、茯苓、黃柏間服,調理而愈。後因勞役,或怒氣,下部濕癢,小水不利,仍用前藥即愈。

白話文:

《全書》中說:婦女的陰部向下脫垂,可能是因為胞衣絡脈損傷,或者因為子宮臟器虛寒,或者因為分娩用力過猛。因此,有的醫生認爲,將藁本一種藥材就可以治療婦女的㿉疝,因爲它可以升舉太陽之氣。但對於那些身體虛弱,陰部下墜的人來說,這種方法並不合適。薛氏說:陰部向下脫垂,應該以升補元氣爲主。如果肝脾氣鬱結,導致中氣虛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如果肝火濕熱,小便不通暢,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治療。有一個婦女,陰部突出像蘑菇一樣,周圍腫痛,小便頻數,內熱傍晚加重,似癢似痛,小便排泄時有墜重感,這是肝脾氣鬱結。因爲肝火濕熱而腫痛,脾虛下陷而重墜。先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茯苓、車前子、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氣。再用加味歸脾湯調理脾鬱,外用生豬脂和藜蘆末塗抹,逐漸康復。另一個婦女,陰部突出五寸左右,悶痛重墜,水流不止,小便不通暢,晚上服用龍膽瀉肝湯,祛除濕熱,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升補脾氣,各種症狀逐漸好轉。再用歸脾湯加山梔、川芎、茯苓、黃柏間服,調理而治癒。後來由於勞累或生氣,下部濕癢,小便不利,仍然用之前的藥物就治癒了。

2. 論陰冷

良方,云:婦人陰冷,因勞傷子臟,風冷客之也。薛氏曰:陰冷屬肝經有濕熱,外乘風冷所致。若小便澀滯,或小腹痞痛,用龍膽瀉肝湯;若內熱寒熱,或經候不調,用加味逍遙散;若寒熱體倦,飲食少思,用加味四君子湯;若鬱怒發熱,少寐懶食,用加味歸脾湯。一婦人陰中寒冷,小便黃澀,內熱寒熱,口苦脅脹,此因肝經濕熱,用龍膽湯,祛利濕熱,用加味逍遙散,調補氣血而安。一婦人所患同前,更寒熱嘔吐,兩股腫痛,先用小柴胡加山梔一劑,寒熱嘔吐頓止,次用龍膽瀉肝湯。一劑頓消。一婦人陰中寒冷,小便澄清,腹中亦冷。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下元虛冷,治以八味丸,月餘,飲食漸加,大便漸實,又月餘,諸證悉愈。

白話文:

良方說:婦女陰冷,是因為勞累傷了子宮,風寒侵襲的緣故。薛氏說:陰冷屬於肝經有濕熱,外受風寒所致。假若小便不通暢,或小腹脹痛,採用龍膽瀉肝湯;假若體內發熱發冷,或月經不調,採用加味逍遙散;假若發冷發熱,身體倦怠,飲食減少,採用加味四君子湯;假若煩悶易怒發熱,睡得少吃得少,採用加味歸脾湯。一位婦女陰中寒冷,小便黃色且不通暢,體內發熱發冷,口苦肋骨脹,這是因為肝經濕熱,採用龍膽湯,祛除濕熱,採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補益氣血而痊癒。一位婦女所患與前面一樣,更加發冷發熱嘔吐,兩條大腿腫痛,先用小柴胡加山梔服用一劑,發冷發熱嘔吐馬上停止,然後用龍膽瀉肝湯,服用一劑馬上消除。一位婦女陰中寒冷,小便清澈,腹部也很寒冷,飲食減少,大便不成形,下元虛冷,用八味丸治療,一個月後,飲食逐漸增加,大便逐漸成形,又一個月後,所有症狀都痊癒了。

3. 論交接出血作痛

薛氏,曰:女人交接,輒出血作痛,此肝火動脾,而不能攝血也。用補中益氣湯、濟生歸脾湯,若出血過多,而見他證,但用前藥調補肝脾。(有一婦患此,每交感後輒面黃如蠟,亦終身不育)

4. 論傷丈夫頭痛

薛氏,曰:女人交接,傷丈夫頭痛,當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為主。

白話文:

來復丹是局方(政府的藥房)中記載補遺的一種藥方,用來治療婦女和男子交配時受傷,而導致四肢沉重、頭痛、昏暈等症狀。服用方法是將來復丹研磨成粉末,用米湯吞服五十丸。

補遺局方來復丹,治婦人與男子交接相傷,因而四肢沉重,頭痛昏暈,米飲吞下五十丸。

5. 脈法

脈經,曰: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生瘡。少陰脈弦者,白腸必挺核。

6. 治陰戶腫痛

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下部兩拗腫焮作痛,小便澀滯,陰挺如菌,或出物如蟲等證。

白話文:

龍膽瀉肝湯,用於治療肝經濕熱引起的疾病。患者以下部兩側腫脹、疼痛、小便澀滯、陰莖挺立如蘑菇狀,或生出像蟲子一樣的東西等症狀為主要表現。

龍膽草(酒炒),澤瀉(各一錢),車前子(炒),木通當歸(酒拌),生地黃(酒炒),山梔子(炒),黃芩(炒),生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龍膽草(用酒炒過),澤瀉(各一錢),車前子(炒過),木通,當歸(用酒拌過),生地黃(用酒炒過),山梔子(炒過),黃芩(炒過),生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瀉肝而兼導赤,瀉其子也,瀉肝而用利水,肝主疏瀉也,龍膽、山梔,假以降火,當歸、生地,以滋肝陰,生甘草緩肝之急,炒黃芩助肝之氣)。玉門腫脹,加木香

白話文:

上列藥材混合研磨成散劑,以沸水沖泡服用(一方面瀉肝,同時也有利尿的治療目的,瀉肝是針對病因,而利水則是治標,肝主疏泄,龍膽、山梔,暫時以降火,當歸、生地,以滋養肝陰,生甘草緩和肝臟的急症,炒黃芩幫助肝臟氣血的運行)。如果玉門(指下半身)腫脹,再添加木香。

加味四物湯,治陰戶腫痛。

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柴胡,山梔子,牡丹皮,龍膽草

白話文:

當歸:具有活血、補血、調經、止痛、補虛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血虛、貧血。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止痛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頭痛、眩暈、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跌打損傷。

芍藥:具有養血、調經、止痛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血虛、貧血。

生地黃:具有涼血、養陰、生津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傷陰、口乾舌燥、盜汗不止、內熱消渴。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退燒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滿、發熱、頭痛、眩暈。

山梔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傷陰、口乾舌燥、盜汗不止、內熱消渴。

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化瘀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跌打損傷。

龍膽草:具有清熱、燥濕、明目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黃疸、肝炎、膽囊炎、膽結石。

上銼,水煎服。

九味柴胡湯,治肝經濕熱下注,便毒腫痛,或小腹脅肋結核。凡肝膽經部分一切瘡瘍,或風熱結核瘰癧,並皆治之。

白話文:

九味柴胡湯,用於治療肝經濕熱下注,導致的便毒腫痛,或者小腹脅肋結核。凡是肝膽經部分的瘡瘍,或者風熱引起的結核瘰癧,都可以用九味柴胡湯來治療。

柴胡,黃芩(炒,各一錢),人參,山梔(炒),半夏,龍膽草(炒焦),當歸,芍藥(炒),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柴胡、黃芩(炒,各一錢),人參、山梔(炒)、半夏、龍膽草(炒焦)、當歸、芍藥(炒)、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治肝經下部腫脹,小便不利,或寒熱往來,或晡熱,或胸脅作痛。

白話文:

加味小柴胡湯,用於治療肝經下部腫脹,小便不利,或寒熱往來,或傍晚發熱,或胸脅疼痛。

柴胡(二錢),黃芩(炒一錢),人參,半夏,山梔子,牡丹皮(各七分),甘草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治婦人肝脾血虛,濕熱流注下部,陰內潰爛癢,發熱晡熱寒熱等證。

白話文:

加味逍遙散

症狀:

  • 婦女肝脾血虛。
  • 濕熱流注下部。
  • 陰內潰爛、發癢。
  • 發熱、午後發熱、寒熱交替。

功效:

  • 調理肝脾。
  • 清熱利濕。
  • 止癢殺蟲。
  • 退熱止痛。

組成:

  •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退燒。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 白朮:健脾燥濕,補氣益陽。
  • 茯苓:健脾滲濕,寧心安神。
  •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調經。
  • 薄荷:疏風解表,清熱利咽。
  • 石膏: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知母:清熱滋陰,潤肺止咳。
  • 黃柏:清熱燥濕,固澀止痢。
  • 龍膽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
  • 梔子: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郁李仁:潤腸通便,清熱解毒。
  • 大黃:瀉熱通便,清肝退熱。

用法:

口服,每日 2-3 次,每次 10-15 克。

禁忌: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當歸,芍藥,白朮(炒),茯苓,甘草(炙,各一錢),山梔,牡丹皮,柴胡(各五分)

白話文:

當歸、芍藥、白朮(炒過)、茯苓、甘草(炙過,各一錢)、山梔、牡丹皮、柴胡(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外以鶴蝨草煎湯洗。

菖蒲散,治婦人陰戶腫痛,月水澀滯。

菖蒲,當歸(各一兩,炒),秦艽(一兩),吳茱萸(制,五錢)

白話文:

菖蒲、當歸(各30克,炒),秦艽(30克),吳茱萸(製,15克)

上為末,每服五錢,空心蔥湯調下,或水煎服。(陰戶屬厥陰,腫痛則氣壅血聚,故用此四味以行心肝之氣血耳,尤妙在蔥湯)

白話文:

  • 麻黃:一兩

麻黃洗方,治婦人陰腫,或瘡爛。

麻黃黃連蛇床子(各一兩),北艾葉(一兩半),烏梅(十個)

  • 黃連:一兩
  • 蛇牀子:一兩
  • 北艾葉:一兩半
  • 烏梅:十個

上銼細,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熱洗,避風冷。(其妙又在麻黃,以麻黃氣悍,能開竅而通氣也,艾葉暖其下,以其瘡爛,故又佐以連、床、烏梅云)

白話文:

將上藥研成細末,以水一斗,煮沸後取五升,去渣,趁熱清洗,避免吹風受涼。(它的妙處在於麻黃,麻黃氣味辛烈,能夠開竅通氣,艾葉溫暖其下部,因為它的瘡癤潰爛,所以又輔以連翹、牀母、烏梅等藥)

經心錄方,治婦人陰中腫痛不可忍。

艾葉(五兩),防風(三兩),大戟(二兩)

上銼細,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熱洗,日三次,宜避風冷。(陰腫者,肝木之風也,以防風瀉肝木之風邪,以艾葉溫厥陰之結氣,大戟瀉腫消毒,故加之)

白話文:

首先要將藥材切成細末,然後用一斗水煎煮,煮到只剩五升的藥液,趁熱清洗患處,每天三次,並注意避免風寒。

對於陰腫的患者來說,這是由於肝木的風氣引起的,所以要用防風來瀉肝木的風邪,用艾葉來溫暖厥陰的結氣,再加入大戟來消腫和消毒,以達到治療效果。

白礬散,治婦人陰腫堅痛。(治熱腫)

白礬(半兩),甘草(半分,生),大黃(一分)

白話文:

  • 白礬:半兩(約 3.75 克)

  • 甘草:半分(約 1.88 克),生用

  • 大黃:一分(約 0.94 克)

上為末,水和丸如棗大,綿裹納陰中,日兩換,以愈為度。

黑白散,治婦人陰中腫痛。

小麥,朴硝,白礬,五倍子蔥白

白話文:

  • 小麥:益氣活血,補中養神,健脾益胃。

  • 朴硝:清熱解毒,瀉火通便,解毒消腫。

  • 白礬:止血止瀉,清熱解毒,燥濕斂瘡。

  • 五倍子:止血消炎,固精縮尿,收斂止瀉。

  • 蔥白:解表散寒,發汗通陽,理氣解毒。

煎湯頻洗。

枳橘熨,治婦人陰腫如石,(如石者,氣凝血滯也,厥陰之經環陰器,用此熨之,是行其氣耳)痛不可忍,二便不利。

白話文:

這兩種藥材,炒到芳香熱燙,用絲絹袋子裝好,從上到下遍及全身,包括腫痛處,頻繁地熨燙,冷了就再換藥,直到喉嚨中感覺到枳實的氣味,那麼疼痛腫脹就會消失,大便也會通暢了。

枳實陳皮(各四兩)

上二味,炒令香熱,以絹袋盛之,遍身從上至下,及陰腫處,頻頻熨之,冷則又換,直至喉中覺枳實氣,則痛止腫消便利矣。

雜方,治婦人陰中腫痛。

用枳實半斤切碎,炒熱,布裹包熨之,冷即易,一方用枳殼。一方用鐵精粉敷上。一方以甘菊苗研爛,百沸湯淋洗熏浸。一方用馬鞭草搗爛塗之,(鐵精平肝熱,甘菊清肝熱而散,馬鞭草散肝血)

白話文:

  1. 使用半斤枳實,切碎後炒熱,用布包裹熨敷患處,冷了就更換新的枳實。

  2. 另一種方法是用枳殼。

  3. 再一種方法是用鐵精粉敷在患處。

  4. 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甘菊苗研磨成糊狀,用沸騰的熱水淋洗、燻蒸患處。

  5. 最後一種方法是用馬鞭草搗爛後塗抹患處。(鐵精具有平肝清熱的作用,甘菊具有清肝熱且疏散的作用,馬鞭草具有疏散肝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