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昌翰

《竹林女科證治》~ 卷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5)

1. 喘促

產後喘促有肺無寒邪,而但見喘促者,此以血去陰虛,孤陽無主,故氣窮短促。乃肝腎虧損,元海無根,虛脫之兆,最最為危候,宜貞元飲。若氣虛兼寒者,宜大補元煎。有風寒外感,邪氣入肺而喘促者,此必氣粗胸脹,或多咳嗽。治宜疏散兼補,宜六君子湯。若寒邪入肺,氣實氣壅,而本無虛者,宜六安煎

白話文:

產後喘促,但見喘促,沒有肺部寒邪的證狀,這是因為血脫陰虛,孤陽無主,所以氣息短促。這是肝腎虧損,元海無根,虛脫的徵兆,是最危險的症狀,宜服用貞元飲。如果氣虛兼有寒象者,宜服用大補元煎。如果有風寒外感,邪氣入侵肺部而喘促者,必定是氣粗胸悶,或多咳嗽。治療宜疏散兼補,宜服用六君子湯。如果是寒邪入侵肺部,氣實氣盛,而本身沒有虛症者,宜服用六安煎。

貞元飲

熟地(七八錢),炙甘草(一二錢),當歸(二三錢)

白話文:

熟地黃(六到八錢),炙甘草(一到二錢),當歸(二到三錢)

水煎溫服。

若兼嘔惡,或惡寒,加煨姜三五片;氣虛脈微至極者,加人參一二錢;肝腎陰虛,手足厥冷加肉桂一錢。

白話文:

如果有兼夾嘔吐噁心,或惡寒,可以加3-5片煨薑片。

如果氣虛脈搏微弱到了極點,可以加1-2錢的人參。

如果肝腎陰虛,手腳冰冷,可以加1錢的肉桂。

大補元煎

人參(一二錢),山藥(炒,二錢),熟地黃(二三錢),杜仲(炒,二錢),當歸(二三錢),山萸肉(一錢),枸杞(二三錢),炙甘草(一二錢)

白話文:

  • 人參(1-2錢)

  • 炒山藥(2錢)

  • 熟地黃(2-3錢)

  • 炒杜仲(2錢)

  • 當歸(2-3錢)

  • 山萸肉(1錢)

  • 枸杞(2-3錢)

  • 炙甘草(1-2錢)

水煎溫服。

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加肉桂、附子、炮姜之類;氣分偏虛者,加黃耆白朮(俱蜜水炙);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萸肉(不用);滑泄者,加五味子破故紙之類。

白話文:

  • 如元陽不足多寒的人,可增加肉桂、附子、炮姜等。

  • 氣虛的人,可增加黃耆、白朮(都用蜂蜜水烤製)。

  • 血滯的人,可增加川芎,去掉山萸肉(不用)。

  • 滑泄的人,可增加五味子、破故紙等。

人參,白朮(蜜炙),茯苓,炙甘草,半夏(制),陳皮(各一錢五分),棗(二枚),姜(三片)

白話文:

人參、白朮(用蜂蜜炙烤過)、茯苓、炙甘草、半夏(經過加工處理過)、陳皮(各15克),紅棗(2顆),生薑(3片)

水煎服。

六安煎

陳皮(一錢五分),半夏(制),茯苓(各二錢),杏仁(去皮尖),甘草(各一錢),白芥子(五分),生薑(三五片)

白話文:

陳皮(1.5錢),半夏(炮製過的),茯苓(各2錢),杏仁(去皮尖),甘草(各1錢),白芥子(0.5錢),生薑(3.5片)

水煎,食遠服。

若陰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細辛五分;冬月嚴寒邪甚者,加麻黃桂枝;若風勝而邪不甚者,加防風一錢,或加蘇葉一錢;若寒邪咳嗽不利者,加當歸二錢;若氣血不足者,加當歸二錢,熟地黃三錢。

白話文:

如果你最近咳嗽不止,伴隨著陰氣過盛和寒冷的症狀,可以添加五分(約0.6克)細辛。如果你是在嚴寒的冬月,邪氣很重,可以添加麻黃、桂枝。如果你咳嗽是因為風邪引起,但邪氣不是很嚴重,可以添加一錢(約3克)防風,或者一錢蘇葉。如果你咳嗽是由寒邪引起的,不利於康復,可以添加二錢(約6克)當歸。如果你氣血不足,可以添加二錢當歸、三錢熟地黃。

2. 蓐勞

產後證最重而難治者,莫如蓐勞。蓐勞之因有二:一由內傷,由產理不順調養失宜,或憂勞思慮,傷其臟腑,榮衛不宣,令人寒熱如瘧,頭痛自汗、痰咳氣逆,虛羸喘乏,體倦肢怠,宜補虛湯。一由外感未滿,日月氣血虛耗,風冷乘之,與氣血相搏,不能溫於肌膚,令人發熱憔悴,飲食不消,肢體煩痛。

白話文:

產後最嚴重且難以治癒的證候,沒什麼比得上蓐勞。蓐勞的原因有兩種:第一種是內傷,是由於生產不順利以及調養不當,或憂慮勞累,損傷內臟,榮衛失調,讓人出現寒熱的症狀就像瘧疾一樣,頭痛、自汗、痰咳、氣喘,體虛乏力、四肢無力,應使用補虛湯。另一種是外邪侵襲,產婦氣血虛耗,風寒乘虛而入,與氣血相搏,無法溫暖肌膚,使人發熱、憔悴、飲食不消,四肢痠痛。

若風冷之邪感入於肺,肺受微寒,咳嗽口乾,頭暈體痛,榮衛受風,流注臟腑,發眩盜汗,寒熱如瘧,背膊煩痛,肢體沉重,宜茯苓散加味佛手散。若初產後蓐勞困倦,宜豬腎湯。若虛汗不止,宜母雞湯。若兼臟寒,宜羊肉湯。若氣血俱虛,宜十全大補湯。若兼外邪發熱,宜補陰益氣煎

白話文:

  1. 若風寒之邪感入於肺,肺受微寒,咳嗽口乾,頭暈體痛,榮衛受風,流注臟腑,發眩盜汗,寒熱如瘧,背膊煩痛,肢體沉重,宜茯苓散、加味佛手散。
  • 譯文:如果風寒之邪侵犯肺臟,肺部受寒,咳嗽口乾,頭暈身體疼痛,營衛之氣受風邪影響,流注臟腑,出現頭暈、盜汗,寒熱像瘧疾一樣,背部和肩膀疼痛,四肢沉重,應該服用茯苓散、加味佛手散。
  1. 若初產後蓐勞睏倦,宜豬腎湯。

    • 譯文:如果產後勞累倦怠,應該服用豬腎湯。
  2. 若虛汗不止,宜母雞湯。

    • 譯文:如果虛汗不止,應該服用母雞湯。
  3. 若兼臟寒,宜羊肉湯。

    • 譯文:如果兼有臟腑虛寒,應該服用羊肉湯。
  4. 若氣血俱虛,宜十全大補湯。

    • 譯文:如果氣血都虛弱,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
  5. 若兼外邪發熱,宜補陰益氣煎。

    • 譯文:如果兼有外邪發熱,應該服用補陰益氣煎。

若兼外邪發熱而中寒,背惡寒者,宜理陰煎加減治之。若兼陽虛內寒,宜五君子煎。若陽盛陰虛兼內熱者,宜五福飲白芍黃芩地骨皮之類,隨宜用之。

白話文:

如果兼有外感邪氣發燒,而後寒邪入裡,出現背部惡寒的症狀,應該使用理陰煎加減方治療。如果兼有陽氣不足,裡寒凝聚的症狀,應該使用五君子煎治療。如果陽氣過盛,陰液不足,兼有內熱的症狀,應該使用五福飲,並且根據病情適當加減白芍、黃芩、地骨皮等藥物。

補虛湯

人參黃耆(蜜炙,各一錢半),肉桂,炙甘草(各五分),川芎當歸,白芍,白朮(蜜炙,各一錢)

白話文:

  • 人參:1.5 錢

  • 黃耆(蜜炙):1.5 錢

  • 肉桂:0.5 錢

  • 炙甘草:0.5 錢

  • 川芎:1 錢

  • 當歸:1 錢

  • 白芍:1 錢

  • 白朮(蜜炙):1 錢

上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熱輕加茯苓二錢;熱重加黃芩(酒炒)一錢;熱甚加乾薑(炒黑)一錢,引入肝經去血。

白話文:

如果熱症較輕,可以加茯苓二錢;如果熱症較重,可以加黃芩(炒過)一錢;如果熱症非常嚴重,可以加乾薑(炒黑)一錢,引導藥力進入肝經以祛除血熱。

茯苓散

茯苓(一兩),當歸,川芎,熟地,白芍,黃耆(蜜炙),人參,肉桂(各五分)

白話文:

茯苓(一兩):茯苓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腎的作用。

當歸(五分):當歸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顏的作用。

川芎(五分):川芎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

熟地(五分):熟地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補血養陰、滋腎補精的作用。

白芍(五分):白芍是一種中藥材,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的作用。

黃耆(蜜炙)(五分):黃耆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益氣補中、健脾益肺的作用。

人參(五分):人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大補元氣、益智安神的作用。

肉桂(五分):肉桂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溫補陽氣、活血化瘀的作用。

上為末,先用豬腰一對,姜三片,棗二枚,水三盞,煎二盞;去渣,入藥末五錢,煎一盞服。

加味佛手散

當歸,川芎,黃耆(蜜炙,各一兩),柴胡前胡(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當歸:一兩(約31公克)

川芎:一兩(約31公克)

黃耆:蜜汁炙過的一兩(約31公克)

柴胡:一錢五分(約5公克)

前胡:一錢五分(約5公克)

上為末,每服五錢。加桃枝柳枝各三寸,烏梅一個,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如有痰除去烏梅。

白話文:

把它打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另外加入三寸長的桃枝和柳枝,一個烏梅,三片生薑,一顆棗子,用水煎服。如果有痰,則拿掉烏梅。

豬腎

當歸,白芍(酒炒,各一兩)

水三碗,煎至二碗,去渣,將豬腰切如骰子塊,同晚米一合,香豉一錢,加蔥椒鹽煮稀粥,空心服。日二次神效。或加人參更妙。

白話文:

三碗水,煎煮後剩下二碗,把渣滓去除、豬腰切成骰子狀,加入晚米一合、香豉一分,與蔥、椒、鹽煮成稀粥,空腹服用。一天服用兩次會有明顯療效。或加入人參的效果會更好。

母雞湯

人參,黃耆,白朮(蜜炙),茯苓,麻黃根牡蠣(煅,各三錢),母雞(一隻,去毛)

白話文:

人參:補氣

黃耆:補氣

白朮:補氣健脾

茯苓:健脾益氣

麻黃根:發汗解表

牡蠣:滋陰補腎

母雞:補氣血

雜水六七碗,同藥煮至三碗,任意服之。

羊肉

精羊肉(四兩),當歸,川芎(各五錢),生薑(一兩)

上以水十盞,煎至四盞,分四次空心服。

十全大補湯

人參,白朮(蜜炙),黃耆(蜜炙),茯苓,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各一錢),炙甘草,肉桂(各五分),姜(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人參、白朮(蜜炙)、黃耆(蜜炙)、茯苓、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各一錢)、炙甘草、肉桂(各五分)、生薑(三片)、紅棗(二枚)

水煎服。

補陰益氣煎

人參(一二錢),當歸(一二錢),山藥(酒炒,二三錢),熟地黃(三五錢),陳皮(一錢),炙甘草(一錢),升麻(三五分),柴胡(一二錢),姜(三五片)

白話文:

  1. 人參:1-2錢

  2. 當歸:1-2錢

  3. 山藥:炒過,2-3錢

  4. 熟地黃:3-5錢

  5. 陳皮:1錢

  6. 炙甘草:1錢

  7. 升麻:3-5分

  8. 柴胡:1-2錢

  9. 姜:3-5片

水煎,食遠溫服。

如火浮於上去升麻,如無外邪去柴胡。

理陰煎,熟地黃(三五錢),當歸(二三錢),炙甘草(一二錢),乾薑(炒黃,一二錢),或加肉桂(一錢)

白話文:

理陰煎

  • 熟地黃:35克
  • 當歸:23克
  • 炙甘草:12克
  • 乾薑(炒黃):12克
  • 或加肉桂:10克

水煎溫服。

風寒外感,邪未入深,加柴胡一錢五分;若中寒,背畏寒,加細辛一錢,甚者再加附子一錢。

白話文:

當風寒外感之邪,尚未深入體內時,可加入柴胡一錢五分;如果已經中寒,背部怕冷,則加入細辛一錢,情況嚴重者,再加入附子一錢。

五君子煎

人參,白朮(蜜炙),茯苓(各二錢),炙甘草,乾薑(炒黃,一錢)

水一鍾半,煎服。

五福飲

人參(一二錢),熟地黃(二三錢),當歸(二三錢),白朮(蜜炙,一錢),炙甘草(一錢)

水煎,食遠服。或加生薑三五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