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4)

1. 熱癇第四

(亦名退癇除熱)

《聖惠》論:夫小兒熱癇者,由氣血不和,內有積熱之所致也。凡小兒骨木輕軟,腸胃細微,易為傷動。若乳食不常,臟腑壅滯,蘊搐生熱,不得宣通,熱極甚者則發癇也。其狀口眼相牽,手足抽掣,口中吐沫,鼻里作聲,頸項反張,腰背強直,身體壯熱,或叫或啼者,是熱癇之候也。

白話文:

《聖惠》中提到:小兒熱癇是因氣血不和,體內有積熱引起的。兒童的骨骼柔軟,腸胃脆弱,容易受到傷害和感染。假如飲食不節制,臟腑就會堵塞,導致身體產生熱氣,無法宣洩,熱氣聚積到極點就會發作抽搐。其症狀包括口眼歪斜、手腳抽搐、口吐白沫、鼻中發出聲音、頸項後仰、腰背僵直、身體發熱,有時會大聲叫喊或哭泣,這些都是熱癇的徵兆。

張渙論:小兒心神多不寧,將養過溫,內生邪熱,所以多驚,甚者變成諸癇,宜服退癇除熱之藥。

《外臺》療未滿月兒及出月兒壯熱發癇。鉤藤湯

鉤藤(一分),蚱蟬(一枚,去翅,熬,為末,湯成下),柴胡升麻黃芩甘草(炙),大黃(各二分),蛇蛻皮(二寸,炙),竹瀝(三合),石膏(三分,研)

白話文:

鉤藤(約1.5克),蚱蟬(1隻,去掉翅,熬成汁,熬成粉末,用湯沖服),柴胡,升麻,黃芩,甘草(炒過的),大黃(各約3克),蛇蛻皮(約6公分,烤過的),竹瀝(約45毫升),石膏(約4.5克,研磨)。

上十味切,以水一升,煮三合半,和竹瀝服一合,得利,見湯色出,停後服。至五六十日兒,一服一合。

乳母忌海藻菘菜等。崔氏云:若連發不醒,加麻黃一分,去節。

白話文:

哺乳期間的婦女不可食用海藻、菘菜等。崔氏說:如果嬰兒連續發高燒不醒,可添加一分麻黃,去除節。

《聖惠》治小兒風壅氣盛,心胸痰滯,壯熱發癇。鉤藤散

鉤藤(一分),蚱蟬(二枚,微炒,去翅足),川升麻,麥門冬(去心,焙),川大黃(銼,研,微炒),甘草(炙微赤,銼),子芩(各半兩),蛇蛻皮(五寸,燒灰),石膏(三兩)

白話文:

鉤藤(一份),蚱蟬(兩隻,微炒,去除翅膀和腿),川升麻,麥門冬(去除種子,烘焙),川大黃(切碎,研磨,微炒),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子芩(各半兩),蛇蛻皮(五寸,燒成灰),石膏(三兩)。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癇,皮肉壯熱,煩躁頭痛。宜服,茯神散

茯神,川升麻,鉤藤,甘草(炙,銼,微赤),犀角屑(各三分),白蘚皮,羚羊角(屑。各半兩),石膏(二兩),龍齒(一兩),蚱蟬(三枚,微炒,去翅足)

白話文:

茯神、川升麻、鉤藤、甘草(炙好,切成碎末,稍微偏紅)、犀角屑(各三分),白鮮皮、羚羊角(切成碎末。各半兩),石膏(二兩),龍齒(一兩),蚱蟬(三隻,稍微炒過,去除翅膀和腳)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百日已來至三、四歲發熱癇瘛瘲,身體如火。宜服,白蘚皮散方

白蘚皮,黃芩,川升麻,地骨皮,鉤藤,犀角屑,胡黃連(各三分),麥門冬(去心,焙),龍齒(各一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白蘚皮、黃芩、川升麻、地骨皮、鉤藤、犀角屑、胡黃連(各三錢),麥門冬(去心,炒),龍齒(各一兩),甘草(一錢,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升,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末一字。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白話文:

要將上述藥物搗碎,用粗羅篩為細末。每次服用一錢,以一升水煎煮至剩五分之一,過濾後,加入牛黃粉末一字。依照兒童的身體大小分配,分次溫服。

《聖惠》治小兒熱癇,嘔吐逆,煩悶體熱。子芩散

子芩,人參(去蘆頭),犀角屑,甘草(炙微赤,銼),鉤藤(各半兩),赤茯苓,川升麻(各三分)

白話文:

  • 子芩:使君子心

  • 人參(去蘆頭):去除蘆頭的人參

  • 犀角屑:犀牛角屑

  • 甘草(炙微赤,銼):微烤至淺赤色,並切碎的甘草

  • 鉤藤(各半兩):各半兩的鉤藤

  • 赤茯苓:赤茯苓

  • 川升麻(各三分):各三分的川升麻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

《聖惠》治小兒熱癇,時時戴上眼,吐沫。鉤藤散方

鉤藤(三分),蚱蟬(二枚,微炒,去翅足),人參(去蘆頭),子芩,牛黃(細研,留零入),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白話文:

鉤藤(三分),蟬(兩隻,微炒,去除翅膀和足),人參(去掉蘆頭),黃芩,牛黃(研磨細碎,留下一點備用),大黃(切碎,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一字。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體熱、嘔吐、發癇。麥門冬散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鉤藤(半兩),黃芩,赤芍藥,川升麻,茯神,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三分)

白話文:

麥門冬(6克,去中心,焙乾),鉤藤(3克),黃芩,赤芍藥,川升麻,茯神,川大黃(切碎,微炒。各1.8克)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癇,面赤心躁。犀角散

犀角屑,鉤藤,元參,蚱蟬(微炒,去翅足),甘草(炙微赤,銼),川升麻,黃芩,梔子仁(各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白話文:

犀牛角屑、鉤藤、元參、蚱蟬(略微炒過,去除翅膀和腳)、甘草(烤至微紅,切碎)、川升麻、黃芩、梔子仁(各半兩)、麥門冬(一兩,去除中心,烘烤)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苦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把上一個藥方中的藥搗碎,過篩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以一小杯水加入苦竹葉七片,煎至五分之一的量,去除藥渣,趁溫熱時服用。根據孩子的體型大小,適當增加或減少服用量。

《聖惠》治小兒熱癇,不知人,迷悶,嚼舌仰目。梔子散

梔子仁(半兩),子芩,鉤藤,吳藍(各一兩),龍齒,石膏(各二兩),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熱過,迷悶,發癇。升麻散

川升麻,鉤藤,使君子,子芩,朴硝(各一兩),石膏,龍齒(各二兩。《嬰孺》各用四錢),柴胡(去苗),赤芍藥,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三分。《嬰孺》用大黃八分,別搗,候湯成,和服)

白話文:

川升麻、鉤藤、使君子、子芩、朴硝(各一兩),石膏、龍齒(各二兩。《嬰孺》各用四錢),柴胡(去苗),赤芍藥,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三分。《嬰孺》用大黃八分,別搗,候湯成,和服)。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癇,四肢抽掣,每日數發,宜服此除熱鎮心。紫石英散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的治療小兒熱癇的藥方,適用於四肢抽搐,每天發作多次的情況,可以清熱鎮心。藥方名為紫石英散。

藥方組成:

  • 紫石英:10克
  • 龍骨:10克
  • 牡蠣:10克
  • 茯苓:10克
  • 菖蒲:5克
  • 遠志:5克
  • 硃砂:3克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混勻備用。

用法:每次服用3克,每日服三次,用溫水送服。

功效:清熱鎮心,熄風定驚。

適應症:小兒熱癇,四肢抽搐,每日數發。

紫石英,石膏(各細研,水飛過),滑石白石脂寒水石(各一兩),川大黃(銼碎,微炒),硃砂(細研,水飛過),甘草(炙微赤,銼),犀角屑(各半兩),龍齒(二兩,細研),牡蠣粉(一分)

白話文:

  • 紫石英:紫色的水晶石,研磨成細粉,用水漂淨雜質。

  • 石膏:白色或灰色的礦物,研磨成細粉,用水漂淨雜質。

  • 滑石:白色的礦物,研磨成細粉,用水漂淨雜質。

  • 白石脂:白色或淺黃色的礦物,研磨成細粉,用水漂淨雜質。

  • 寒水石:白色的礦物,研磨成細粉,用水漂淨雜質。

  • 川大黃:大黃的根莖,切碎,微炒至稍有焦黃色。

  • 硃砂:研磨成細粉,用水漂淨雜質。

  • 甘草:烘烤至微紅,切碎。

  • 犀角屑:犀牛角的碎屑,研磨成細粉。

  • 龍齒:龍齒,研磨成細粉。

  • 牡蠣粉:牡蠣的粉末,研磨成細粉。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以溫薄荷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癇,發歇不定,眼目直視,身體壯熱,吐沫,心神迷悶。牛黃丸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了治療小兒熱癇的良方。小兒熱癇發作時,症狀不定,可能出現眼神直視、身體發熱、吐沫、心神昏迷等,是一個很嚴重的病症。

針對這種情況,《聖惠》中推薦了牛黃丸方:

原料:牛黃、硃砂、麝香、石膏、珍珠、琥珀、羚羊角、龍骨、牡蠣、硃砂、犀角、僵蠶、石菖蒲、冰片、黃連、黃芩、梔子、防風、白芷、升麻、葛根、甘草。

製法:將以上各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蜜或水製成丸子。

用法:每次服用二丸,一日三次,用淡鹽湯送服。

功效:牛黃丸方具有清熱定驚、清心豁痰、安神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小兒熱癇、發歇不定、眼目直視、身體壯熱、吐沫、心神迷悶等症。

牛黃(半兩,研),蚱蟬(三枚,微炒,去翅足),石膏(細研,水飛過),龍齒(細研。各二兩),梔子仁,川升麻,犀角屑,胡黃連,鉤藤,龍膽(去蘆頭),川大黃(銼碎,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三錢),金銀箔(各十五片,細研)

白話文:

牛黃(半兩,研碎),蚱蟬(三隻,微炒,去除翅膀和足),石膏(研細,水飛過),龍齒(研細。各二兩),梔子仁,川升麻,犀角屑,胡黃連,鉤藤,龍膽(去除蘆頭),川大黃(切碎,微炒),杏仁(用湯浸泡,去除皮和尖頭,去雙仁,用麩子炒至微黃。各三錢),金銀箔(各十五片,研細)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同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竹瀝湯研五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碎,過篩成細末,再加入研磨過的藥物,一起研磨均勻,加入蜂蜜調和,再搗三、五百次,製成綠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用竹瀝湯研磨五粒藥丸服用。根據兒童大小酌量增減藥量。

《聖惠》治小兒熱癇,搖頭吐舌,四肢抽掣,心神驚悸。虎睛丸

虎睛(一對,酒浸,微炙用),牛黃(細研),人參(去蘆頭),鉤藤,茯神(各半兩),麝香(一分,細研),犀角屑(三分),川大黃(銼,微炒),硃砂(細研,水飛過。各一兩)

白話文:

虎眼(一對,用酒浸泡,微炙後使用),牛黃(研磨成細粉),人參(去除蘆頭),鉤藤,茯神(各半兩),麝香(研磨成細粉,過水飛。各一錢),犀牛角粉(磨成細粉,共三錢),川大黃(切碎,微炒),硃砂(研磨成細粉,過水飛。各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一歲兒,以金銀湯研化一丸服之,日三服;兒稍大,加丸數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的藥研磨成粉末,加入研磨好的其他藥材,混合均勻,用蜂蜜和成綠豆大小的丸藥。一歲大的嬰兒,將一枚藥丸研磨成粉,加入金銀湯中服用,每天服用三次;兒童稍大一些,可增加丸藥的數量服用。

《嬰孺》治少小驚癇,除熱。二味丹參摩膏

白話文:

《嬰孺》方藥能夠治療小兒驚風癲癇,消除熱氣。

二味藥材,丹參和摩膏。

丹參,雷丸(各二兩)

上煎豬脂並藥,七上七下,去滓,摩身上,日再三摩之。

《嬰孺》治少小百二十癇。止驚,常服除熱疾。芍藥丸

芍藥,石膏,當歸鐵粉(各三分),蚱蟬(四個,自死者),大黃,人參(各五分),桂心(二分半),銀屑,芎,龍骨細辛,黃芩(各二分),牛黃(三銖)

白話文:

芍藥、石膏、當歸、鐵粉(各三錢),蚱蟬(四隻,自然死亡的),大黃、人參(各五錢),桂心(二錢五分),銀屑、芎、龍骨、細辛、黃芩(各二錢),牛黃(三銖)。

上為末,蜜丸麻子大。一服二丸,日三。如不知,稍增,可至四、五丸。

《嬰孺》治少小癇病,熱多者方。

壯荊根(十五斤,細銼,洗淨),生鐵(一大半,碎),黑豆(一大斤半,布袋盛),甘草(一大兩,碎)

白話文:

  • 荊根:十五斤,切碎,用清水洗淨。

  • 生鐵:一大半,敲碎成小塊。

  • 黑豆:一大斤半,用布袋裝。

  • 甘草:一大兩,切碎。

上件藥以水五大斗,煎取一斗半,去滓,澄清、濾,煎如餳。每食,上取一匙和桑谷湯及酒服之,日再服。重者,一月永瘥。

白話文:

上述的藥方,用水五斗煮,煎取一斗半,去掉藥渣,澄清,過濾,煮成像粥的濃稠度。每次吃飯前,取一湯匙,和桑谷湯和酒一起服用,每天服用兩次。病情嚴重的,一個月就可以痊癒。

張渙,蟬殼散方,治諸癇挾熱。

蟬殼,人參(去蘆頭。各半兩),黃芩,茯神,川升麻(各一分)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牛黃(一分,研),天竺黃(研),牡蠣粉(研。各一錢)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碎成細末。然後加入:牛黃(一分,研磨成粉)、天竺黃(研磨成粉)、牡蠣粉(研磨成粉。各一錢)

上件同細研勻。每服半錢,煎荊芥薄荷湯調下。

張渙,犀角湯方,退癇,鎮心神。

犀角屑(一兩),茯苓(細銼),麥門冬(去心,焙乾),人參(去蘆頭),甘草(炙),黃芩(各半兩)

白話文:

犀角粉(一兩),茯苓(磨成細粉),麥門冬(去除中心,烘乾後使用),人參(去掉蘆頭),甘草(經過烘焙),黃芩(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地黃汁少許,同煎四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把上文中的藥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八分水,加入少許生地黃汁,一起煎至四分之一,去除渣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