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八 (2)

1. 積瀉第二

(夾實瀉並積痢附)

茅先生小兒有積瀉候:面帶青黃,眼微黃,上渴,肚膨嘔逆,遍身潮熱,通下臭穢,此候多因食物過度,傷著脾胃。所治者,先用青金丹與取下積,(方見積聚門中。)後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另一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香連丸(方見一切泄瀉門中。)相夾調理即愈。

白話文:

茅先生的小孩有積瀉的症狀:臉色青黃,眼睛微黃,口渴,肚子脹滿嘔吐,全身潮熱,大便臭穢,這些症狀大多是因飲食過度,損傷了脾胃所引起的。治療方法是,先用青金丹把胃中積滯的食積清除掉,(方劑在積聚門中。)。然後再用勻氣散、(方劑在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另一方,一方在胃氣不和門中,一方在慢脾風門中。)香連丸(方劑在一切泄瀉門中。)等藥方夾雜調理,就能夠痊癒。

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冷瀉有積歌:

積傷冷瀉有多般,方脈唯須仔細看,四體平和無有熱,瀉終不定為脾間,求醫最好休言止,止住之時怕轉難,取積為先方順氣,調和迤邐卻求安。

白話文:

積累的損傷,導致虛寒洩瀉的有多種情況,在用方用藥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觀察,全身四肢平和,沒有發熱,洩瀉不一定是由於脾胃虛寒引起的,尋求醫生的診斷治療,最好不要說停止,病情即使暫時停止,恐後患難轉,首先把積累在身體內的邪氣祛除,然後方可順氣,調理身體,方可求得安康。

此病冷食在脾,渾身溫和無事。若只瀉時,用皂角膏調胃散補之(二方並見積熱門中。)

白話文:

此病之疾病屬性為脾,屬於寒涼之症,因食物過涼造成脾胃虛寒,表現在身體上時會感到渾身溫暖舒適。

如果治療時只瀉熱不補虛,要使用皁角膏搭配取調胃散來補益脾胃虛寒(這兩種藥方都列在熱門之中)。

茅先生小兒痢積,褊銀丸方。

輕粉(研),粉霜,畫粉,白丁香(以上各二錢)

白話文:

輕粉(研磨成粉狀),粉霜,畫粉,白丁香(以上各二錢)

上件一時研,滴雞子清為丸餅子○此大。一歲一餅,二歲一餅半,三歲二餅以上。隨大小加用。仍先用灰火炮,令餅子黃赤色。飯飲灌下,半夜服之。

白話文:

上一個方子用一次方子所需的藥材研磨成粉狀,並將雞蛋白滴入,製成如同餅乾般圓形的小丸子。一歲的寶寶服用一丸小丸子,兩歲的寶寶服用一丸半的小丸子,三歲或以上的寶寶服用兩丸小丸子以上。依孩子的年齡增長慢慢增加丸藥的使用量。不管是幾歲的寶寶,使用之前都要先用灰火烘烤,直到小丸子變成黃橙色的顏色之後才能服用。餵服寶寶服用,配合飯食或飲品一起服下,半夜睡覺前服用。

《嬰孺》治小兒發熱,腹內不調,時下利,不消化,顏色漸漸黃方。

厚朴(炙),黃連(各三分),人參龍骨(各四分)

白話文:

厚朴(經過炙烤),黃連(各取三分),人參,龍骨(各取四分)

上切,以水一升八合,煮一升二合。分溫,漸漸至夜服盡。乳母忌油膩、果子、生冷。

《嬰孺》治八歲以上熱結痰實,不能食自下方。

大黃(十三分),柴胡(九分),升麻黃芩(各十分),枳實(六分),竹葉(切,一升半),芍藥,梔子仁(各八分),細辛(二分),知母(十二分),生薑(三分)

白話文:

大黃 (13 克),柴胡 (9 克),升麻、黃芩 (各 10 克),枳實 (6 克),竹葉 (切碎,1.5 升),芍藥、梔子仁 (各 8 克),細辛 (2 克),知母 (12 克),生薑 (3 克)

上以水六升,煮一升八合,為四服。十歲兒為三服。十四、五加柴胡二分、枳實一分、黃芩一分、芍藥二分、梔子仁二分,除細辛加杏仁八分,亦為三服,取二升。

白話文:

用六升水煮至一升八合,分四次服用。十歲以下兒童服用三劑。十四、十五歲以上的患者,在原方中加入柴胡二分、枳實一分、黃芩一分、芍藥二分、梔子仁二分,去除細辛,加入杏仁八分,也分三劑服用,取二升。

《嬰孺》治百日兒結實痰多,自下,,大黃湯

大黃(四分),升麻(二分),芍藥(三分),竹葉(切,五合),甘草(一分),細辛(半分),杏仁(二十個,麩炒,去皮尖)

白話文:

大黃(四分之一兩),升麻(二分之一兩),芍藥(三分之一兩),竹葉(切碎,五兩),甘草(一分之一兩),細辛(半分之一兩),杏仁(二十個,用麩皮炒熟,去皮尖)

上切,以水二升,煮六合,為三服。如兒末百日,用藥量多少。

《嬰孺》治百餘日兒結實加壯熱,挾實自下湯方。

枳殼,白蘚皮(各二分),大黃(五分),知母,子芩(各四分),甘草(一分半),竹葉(切,五合),梔子仁,芍藥,寒水石,升麻,柴胡(各三分)

白話文:

  • 枳殼、白蘚皮(各二錢)

  • 大黃(五錢)

  • 知母、子芩(各四錢)

  • 甘草(一錢半)

  • 竹葉(切,五合)

  • 梔子仁、芍藥、寒水石、升麻、柴胡(各三錢)

上以水二升七合,煮取六合半,為三服。

《嬰孺》治四、五歲兒痰結實,自下,,竹葉湯

竹葉(切,一升),大黃(十三分),柴胡,梔子仁,芍藥(各七分),升麻,黃芩,知母(各八分),細辛(一分半),枳殼(五分),杏仁(六分,去皮炒)

白話文:

竹葉(切碎,一升),大黃(十三分),柴胡,梔子仁,芍藥(各七分),升麻,黃芩,知母(各八分),細辛(一分半),枳殼(五分),杏仁(六分,去皮炒)

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四歲為四服;五、六歲為三服;八、九歲量加之。

《嬰孺》治八、九歲至十歲兒痰熱結實,不能食自下湯方。

大黃,柴胡(各十二分),升麻,黃芩,細辛(各十分),枳殼(六分),竹葉(切,一升),芍藥,梔子仁,杏仁(去皮尖。各八分),知母(三分)

白話文:

大黃、柴胡(各 1.2 兩),升麻、黃芩、細辛(各 1 兩),枳殼(0.6 兩),竹葉(切碎,1 升),芍藥、梔子仁、杏仁(去皮尖,各 0.8 兩),知母(0.3 兩)。

上水六升,煮一升八合,為四服。十歲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十二三、十四五結熱痰多,壯熱,食進少,結實者自下,,大黃散

白話文:

《嬰孺》是治療那些十二三歲、十四五歲的小孩的方劑,他們患有熱病,痰多,發高燒,吃不下東西,大便不通,服用大黃散就可以止瀉。

大黃(十二分),柴胡,枳殼,升麻,芍藥,梔子仁(各十分),竹葉(一升),生薑(三分),知母,杏仁(去皮尖。各八分)

白話文:

大黃 (12 份)、柴胡、枳殼、升麻、芍藥、梔子仁 (各 10 份)、竹葉 (1 升)、生薑 (3 份)、知母、杏仁 (去皮尖、各 8 份)

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為四服。十四、五為三服,兒小量之。

《嬰孺》治小兒結實,壯熱頭痛自下,,大黃湯方

大黃,柴胡,甘草(炙),生薑(各十二分),升麻,知母,黃芩(各七分),大青(五錢),石膏(十分),芍藥,枳實(炙。各六分)

白話文:

大黃、柴胡、甘草(烘烤過的)、生薑(各十二分量),升麻、知母、黃芩(各七分量),大青(五錢),石膏(十分量),芍藥、枳實(烘烤過的。各六分量)

上以水四升七合,煮取一升三合,為四服,量大小與之服。

《嬰孺》治小兒實不盡下,或黃或青方。

大黃(三分),細辛(二分半),甘草(一分),黃芩(一分半)

上以水二升,煮七合半,為二服。

《吉氏家傳》治積痢,當歸散

當歸,龍骨,甘草(炙),石榴皮黃柏皮(各一錢),訶子(二個,炮,去核)

白話文:

當歸:中藥的一種,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龍骨:動物的一種,其骨骼入藥,具有鎮靜安神、收斂固澀、止血的功效。

甘草(炙):中藥的一種,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

石榴皮:中藥的一種,具有澀腸止瀉、收斂固澀、止血的功效。

黃柏皮:中藥的一種,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瀉的功效。

訶子:中藥的一種,具有收斂止瀉、健脾益氣的功效。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積痢,芍藥散

芍藥,枳殼(去白,炒),甘草,地榆(洗。各一錢),黃柏(半兩,去粗皮),川烏頭(一個,炮)

白話文:

  • 芍藥

  • 枳殼(去掉白色的部分,炒過)

  • 甘草

  • 地榆(洗過。各一錢)

  • 黃柏(半兩,去掉粗糙的皮)

  • 川烏頭(一個,炮製過)

上焙乾為末。每服半錢,用白梅湯下。

《吉氏家傳》治風積、傷積,累用藥取不下者,腹脹瀉痢頻並,及諸積,,乳香丸

白話文:

《吉氏家傳》記載了治療各種積滯的方藥,包括風積、傷積等。這些積滯是由於藥物堆積在體內,引起腹脹、腹瀉、痢疾等症狀。

乳香丸方是治療積滯的有效方藥,其組成包括乳香、沒藥、沉香、檀香、麝香、冰片等。這些藥物具有消積導滯、活血化瘀、止痛止瀉等功效。

用法:將藥物研成細末,製成丸劑,每次服用3-5克,每日2-3次。

注意事項:

  1.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2. 本方不適用於孕婦、兒童。

  3. 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乳香沒藥硇砂(各一塊,如皂皂子大),芥菜子(四十九粒),巴豆(一粒,生)

白話文:

乳香、沒藥和硇砂(各一大約一個皁角的大小)、芥菜子(四十九 粒)、巴豆(一粒生的)。

上用大棗一枚,濕紙裹重封,灰火煨熟取出,去紙,與棗子支乳缽內,研為膏。若不通丸,入少許飛羅面,

白話文:

拿一顆大棗,用濕紙包起來,再用多層紙包緊,用灰火煨熟,取出後去掉紙,將棗子放在乳缽內,研磨成膏狀。如果發現不好搓成丸,可以加入少量飛羅麵(即麵粉)。

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周歲三丸,三歲以上五丸,五更淡薑湯下,取下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