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1)

1. 卷第十八

(斑疹麻痘)凡十六門

2. 瘡疹論第一

《聖惠》論:嬰孩患疹痘、瘡子者,皆是積熱在於臟腑,蒸鬱熱毒散於四肢。小兒皮肉嫩弱,多成此疾。凡食乳嬰孩,湯藥不可與童兒同。同療則藥過劑,必有損也。蓋由飲啜熱乳在於臟腑,熱極方成此疾。腑熱生於細疹,臟熱生於痘瘡。若用湯藥,宜療於乳母也。又絕乳嬰孩患者,由積熱伏在於脾肺之間,而不早以湯藥療於病源,養熱行於四肢榮衛之中,漸透皮表成疹痘,而乃出於膿水也。嬰兒之性,自然陽盛而陰微也。

白話文:

《聖惠》中提到:嬰兒患有疹痘或瘡子的原因,都是由於體內積聚了過多的熱氣,這些熱氣蒸騰鬱結,散發到四肢。小兒的皮肉嬌嫩柔弱,因此更容易患上這些疾病。凡是吃母乳的嬰兒,在餵藥時不能與成年人同用。如果同用,藥物的劑量就會過大,勢必會對嬰兒造成損傷。這是因為嬰兒在飲用熱母乳時,熱氣會積聚在臟腑之中,熱氣極盛就會形成這些疾病。臟腑的熱氣會導致疹子產生,而脾胃的熱氣則會導致痘瘡產生。如果要使用湯藥治療,應該針對乳母進行治療。此外,如果嬰兒已經斷奶,患上疹痘或瘡子,則是由於積熱潛伏在脾肺之間,沒有及早用湯藥治療病源,導致熱氣在四肢榮衛的運行中逐漸透出皮表,形成疹痘,最終化膿出水。嬰兒的本性,是陽氣盛而陰氣弱的。

臟腑陰陽氣逆,大小便多秘不通也。才覺是此疾,即可便與疏利,即輕患也。若疹痘已出,即不可疏轉。若疹痘出定,卻宜利大小腸。按扁鵲及倉公論云:療於嬰孩,服以湯散,性有可餌之者,不可餌之者。宜先和節陰陽,調治榮衛,方利臟腑,即熱氣漸解也。凡絕乳嬰孩生於疹痘,或未出以前,是此疾候。

白話文:

臟腑陰陽之氣逆亂,大小便多日不通,也可能伴有便祕。如果剛發現是這種疾病,可以立即給予瀉藥通便,這樣病情就會減輕。但如果已經出疹子或痘痘了,就不能再用瀉藥了。等到疹子或痘痘穩定下來,才適合讓大小腸通暢。根據扁鵲和倉公的說法,在治療嬰孩時,給予藥物湯液或藥粉,有些嬰兒可以吃,有些嬰兒不能吃。應該先調理陰陽,調整榮衛,然後再讓臟腑通暢,這樣熱氣就會逐漸消退。凡是吃母乳的嬰孩,長疹子或痘痘,或是在出疹子或痘痘之前,都是這種疾病的前兆。

按扁鵲論云:可先以油劑服之(方見瘡疹初出門中)行解。四肢熱極,或疹痘已出,不可以油,可服平和湯藥療於肝臟,解於敗熱。慮毒攻肝,後衝於眼目,生於障翳,今睹時醫及疾患之家,疹痘未出以前多是誤認疾候,皆以他藥解之。其間或餌以燥藥,或餌以冷藥,不無夭傷。

白話文:

根據扁鵲的理論,當瘡疹初次出現時,可以先服用含有油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四肢已經非常熱,或者疹痘已經出現,就不能再服用含有油的藥物,而要服用溫和的湯藥來治療肝臟,清除體內的熱毒。考慮到毒素可能攻入肝臟,之後可能會衝擊到眼睛,導致障翳(視力模糊)。現在看到很多醫生和患病的家庭,在疹痘出現之前,都會錯誤地判斷病情,並用其他藥物來治療。在這些藥物中,有些是燥藥,有些是寒藥,都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

時醫用藥,直候瘡疹子出,病家方覺,患者住餌,醫者拱手。已患之後,俗多禁餌,致大小便不通,不能調於湯藥,和於臟腑,遂停敗熱在於臟腑之間,攻於肝臟,疹痘才愈,致令衝於眼目,成於障翳。不過醫治,瞳人眼目遂損,因茲無所見也。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用藥,只等著瘡疹發出來,病人才能覺察,患者停止飲食,醫生就束手無策。患病之後,民間大多禁止飲食,導致大小便不通,藥物不能調理湯藥,協調臟腑,於是熱病停滯在臟腑之間,侵犯肝臟,瘡疹才剛痊癒,就衝擊到眼睛,形成遮蔽物。如果不加以治療,瞳孔和眼睛就會受到損傷,因此什麼也看不見了。

《養生必用》論治瘡疹曰:陽明主肌肉,瘡疹毒氣泄於肌肉,始覺必以利藥利之,宣其毒也。又其始難知,蓋與傷寒和類,不可不審也。小兒身熱、耳冷、尻冷、咳嗽、瘡疹候也。又一歲之中,瘡疹大小相類,此疫氣也。當作疫氣治之。傷寒至陽明經亦用利藥,須是未見是瘡疹。疑貳之間乃可利;及見是瘡疹,不可利也。

白話文:

《養生必用》一書在論述瘡疹的治療時說:陽明經主肌肉,瘡疹毒氣泄入肌肉,發病伊始一定要用峻烈的藥物攻利,發散毒邪。此外,瘡疹發病初期難以辨別,常常與傷寒相似,這一點不可不認真審察。小兒身熱、耳冷、尻冷、咳嗽,都是瘡疹的徵候。又一年之中,瘡疹大小發作相類,這是疫氣流行的緣故。應當作為疫氣來治療。傷寒傳至陽明經時也應使用攻利藥物,但必須在沒有出現瘡疹之前。在懷疑是瘡疹還是傷寒之間,纔可以攻利。一旦確定出現了瘡疹,就不可以攻利了。

錢乙論瘡疹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稍冷,夜臥驚悸、多睡,並瘡疹證。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溫涼藥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發。受風冷,五臟各有一證:肝臟水疱;肺臟膿疱;心臟斑;脾臟疹;歸腎變黑。惟斑疹病後或發癇,余瘡難發癇矣。

白話文:

錢乙論述瘡疹的症狀:面部乾燥紅赤,眼皮也紅赤,頻頻呵欠,感覺悶得慌,忽冷忽熱,咳嗽打噴嚏,手足略微冰冷,夜裡睡覺驚慌不安,常常睡多,同時有瘡疹的症狀。這是流行性的疾病,只能用溫涼藥物來治療,不可輕易瀉下或攻下發散。感染風寒,五臟各有一種症狀:肝臟出現水皰;肺臟出現膿皰;心臟出現斑點;脾臟出現疹子;屬於腎臟的則變黑。只有斑疹纔可能在疾病後發作癲癇,其他瘡疹則難以發作癲癇。

木勝脾,木歸心故也。若涼驚,用涼丸。溫驚,用粉紅丸。(方並見一切驚門中。)

白話文:

肝臟屬木,疏洩功能旺盛,會剋制脾臟的運化功能,情緒波動、生氣,肝氣過於旺盛,就會影響心血,導致心神不安,出現驚嚇的症狀。如果遇到因夏天天氣炎熱而導致的驚嚇,可以使用清涼丸來治療。如果遇到因冬天天氣寒冷而導致的驚嚇,可以使用溫熱的藥丸來治療。具體的藥方,可以在治療各種驚嚇的方法中找到。

錢乙論:小兒在胎十月,食五臟血穢,生下則其毒當出。故瘡疹之狀,皆五臟之液。肝主淚,肺主涕,心主血,脾為裹血。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疱,以淚出如水,其色青小;肺為膿疱,以涕稠濁、色白而大;心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於水疱;脾為疹,小次斑瘡,其主裹血,故色亦黃淺也。涕淚出多,故膿疱水疱皆大。

白話文:

錢乙論述:胎兒在子宮裡十個月,依靠母親五臟的血液臟腑成長,出生後這些毒素應該會排出體外。因此,嬰兒的瘡疹是五臟之液所造成的。肝臟主導淚水,肺臟主導鼻涕,心臟主導血液,脾臟負責包藏血液。瘡疹有五種,分別是:肝臟的瘡疹是水皰,因為淚水像水一樣流出來,瘡疹的顏色青黑而小;肺臟的瘡疹是膿皰,因為鼻涕濃稠渾濁、顏色白色而大;心臟的瘡疹是斑,主導心血,顏色紅色而小,次於水皰;脾臟的瘡疹是疹,比斑瘡小,主掌包藏血液,所以顏色也是淺黃色的。鼻涕和眼淚分泌多,所以膿皰和水皰都會比較大。

血營於內,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病疱者,涕淚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則瘦故也。始發潮熱,三日以上,熱運入皮膚,即發瘡疹而不甚多者,熱留膚腠之間故也。潮熱隨臟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疱之類也。瘡疹如出之時,五臟證見,惟腎無候,但見平證耳。䯌涼、耳涼是也。

白話文:

血營於內,出血量不多,所以斑疹都很小。得了水瘡的人,涕淚都很少,就像水囊裝了水,水漏乾了就瘦了一樣。開始發病時會潮熱,超過三天,熱氣沿著皮膚運轉,就會發出皮疹,皮疹不多,是因為熱症滯留在皮膚腠理之間造成的。潮熱會隨著臟腑的狀態而出現,例如早飯後潮熱不止,就會形成水泡類的病症。皮疹如果在出現時,五臟的證候都會出現,只有腎臟沒有徵兆,只能看到平脈的證候。耳根冒涼氣就是徵兆。

䯌、耳俱屬於腎,其居北方,主冷也。若瘡黑陷,而耳、䯌反熱者,為逆也。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病也。凡瘡疹若出,辨視輕重。若一發便出盡者,必重也。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肥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

白話文:

鼻子和耳朵都屬於腎臟,在人體的北方,主宰寒冷。如果瘡口變黑凹陷,而鼻子和耳朵卻發熱,就是寒熱錯亂。如果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都治不好,就是不治之症。凡是瘡疹出現,要辨別輕重。如果一發作就全部出來,一定很嚴重。瘡中夾雜疹子,一半輕一半重。瘡疹生得稀疏的,較輕;裡外肥腫紅潤的,較輕。瘡疹外面發黑裡面發紅的,稍重;瘡疹外面發白裡面發黑的,最嚴重。

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勢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飢及受風冷,必歸腎而變黑難治也。有大熱者,當利小便;有小熱者,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方見瘡疹倒黶門中。)不黑者,慎勿下。

白話文:

  1. 瘡口中間有黑色點狀如針孔者,病情嚴重。

  2. 瘡口變青變紫且下陷、昏迷不醒、汗出不止、煩躁不安、口渴、腹脹、喘息、大小便不通者,病情危急。

  3. 所有瘡疹,乳母都應特別注意飲食,不要讓嬰兒飢餓或受風寒,否則會使瘡疹轉變為黑色,難以治療。

  4. 若有高燒者,應利小便;若有低燒者,宜解毒。

  5. 若瘡口變黑變紫且下陷者,可用百祥丸瀉下。(方劑見瘡疹倒黶門中。)若瘡口沒有變黑者,切勿瀉下。

更看時月輕重,大抵瘡疹屬陽,出則為順,故春夏病為順,秋冬病為逆。冬月腎王,又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辨。春膿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順也。雖重病猶十活四五,黑者無問何時,十難救一。其候或寒戰、噤牙;或身黃腫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䯌反熱者,死病也。

白話文:

需要注意的是時間月份的關係,皮膚瘡疹大都屬於陽氣的病症,能夠發出來是正常的,所以春季夏季的時候得皮膚瘡疹屬於正常情況,秋冬時節得皮膚瘡疹就屬於反常情況。冬季是腎臟當令的季節,又正好是天氣特別寒冷的時候,皮膚瘡疹的病症大多歸屬腎臟,症狀會顯現出黑暗的景象,這也是需要分別辨別的。春季得濃瘡膿皰、夏季得顏色深且陷下的皮膚創口瘡疹、秋季得斑點瘡疹、冬季得較小而密的小瘡疹,這些都是反常的情況。即使是嚴重的皮膚瘡疹,只要沒有呈現出黑色,都有四五分的救治希望。如果是黑色的皮膚瘡疹,不分時間,十個病人裡面都很難救活一個。伴隨的徵兆有寒戰、咬緊牙關,或全身出現黃腫紫色的情形,應當緊急用百祥丸治療。再度出現寒戰且久久不退、身體冰冷冒汗、沒有耳鳴卻反覆發熱的情況,這就是不治之症。

何以然?腎氣大王,脾虛不能制故也。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妄下則內虛,多歸於腎。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者,可下之。身熱煩渴、腹脹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方見慢驚風門中)。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發熱,氣蒸於皮中,故瘡不得焦痂也。

白話文:

為什麼會這樣?腎氣主導全身,脾氣虛弱不能約束腎氣,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

下腹部發熱、溫熱、想喝水的情況,可以通過治療來緩解。因為脾屬土,能剋制腎屬水,所以寒邪被驅散,溫熱之氣上升。治療時應該解毒,不能盲目地瀉下。盲目瀉下會導致內虛,虛火上炎,集中到腎臟。

如果患者能吃東西,並且痂開始變焦,或者痂還沒焦但呼吸實,則可以瀉下。如果患者身熱煩渴、腹脹而喘、大小便不通暢、臉紅、悶亂,並有大吐的現象,則應該利小便,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則應該宣風散熱,再瀉下(方劑見慢驚風門中)。

如果五到七天痂都沒有焦化,說明體內有熱,熱氣蒸發到皮膚中,所以瘡口不能結痂。

宜宣風散導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使熱不生,必著痂矣。瘡疹由內相勝也。惟斑疹能作搐,疹為脾所生,脾虛而肝王乘之。木來勝土,熱氣相擊,動於心神。心喜為熱,神氣不安,因搐成癇。斑子為心所主,心生熱,熱則生風,風屬於肝、二臟相搏,風火相爭,故發搐也。治之當瀉心肝,補其母,栝蔞湯主之。

白話文:

應該疏散風邪,引導透發,用犀牛角研磨成汁來解毒,使熱不產生,瘡疹一定會結痂。瘡疹是由內部相剋引起的。只有斑疹會引起抽搐,斑疹是脾臟所生,脾臟虛弱而肝臟旺盛。肝木剋脾土,熱氣相互衝擊,影響到心神。心喜生熱,神氣不安,因此抽搐變成癲癇。斑疹由心臟主導,心臟產生熱,熱則生風,風屬於肝臟,兩個臟器互相搏鬥,風火相爭,所以發生抽搐。治療時應瀉心肝,補其脾臟,栝蔞湯是主要藥方。

(方見慢驚風門中。)瘡黑而忽瀉,當歸散並痂皮者順,水穀不消者逆。何以然?且瘡黑屬腎,脾氣本強,或舊服補脾藥,脾氣得實。腎雖用事,脾可制之。今瘡入腹為膿血及連痂皮得出,是脾強腎退,即病出而安也。米穀及瀉乳不化者,是脾虛不能制腎,故自泄也,此必難治。

白話文:

(出自《慢驚風門》)瘡口轉黑並突然潰爛,用當歸散來治療並連同痂皮一起排出,表示脾臟功能強,脾臟得到滋補藥物後,腎臟雖然開始幹預,但也沒有妨礙到脾臟的運作。現在潰爛處如果進入腹腔,形成膿血,然後連同痂皮排出,那表示脾臟功能增強,腎臟機能減弱,疾病因此而消除。如果米粥和嬰兒的乳液開始消化不良,表示脾臟虛弱,無法阻止腎臟的功能,因此發生腹瀉,這種情況很難治療。

錢乙論瘡疹標本云:睦親宮十太尉病瘡疹,眾醫治之。王曰:疹未出,屬何臟腑?一醫言:胃大熱。一醫言:傷寒不退。一醫言:在母腹中有毒。錢氏曰:若言胃熱,何以乍涼乍熱?若言母腹中毒發,屬何臟也?醫曰:在脾胃。錢曰:既在脾胃,何以驚悸?醫無對。錢曰: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則已成形,食母穢液入兒五臟,食至十月,滿胃管中,至生之時,口有不潔,產母以手拭淨,則無疾病。俗以黃連汁壓之,云下臍糞及涎穢也。

白話文:

錢乙論述瘡疹的標本論述:睦親宮十太尉得了瘡疹,眾多醫生為他治療。太尉說:瘡疹還沒發出,屬於哪個臟腑呢?一位醫生說:是胃火大引起的。另一位醫生說:是傷寒沒有痊癒引起的。還有一位醫生說:是是胎兒在母腹中中毒引起的。錢氏說:如果說胃熱引起的,為什麼會忽冷忽熱?如果說母腹中毒發作,又屬於哪個臟腑呢?醫生說:在脾胃。錢氏說:既然在脾胃,為什麼會驚悸呢?醫生答不上來。錢氏說:胎兒在腹中,到了六七個月時就已經成形了,吃進母親的穢液,進入嬰兒的五臟,一直到十個月,胃管中充滿了穢液,到了生產的時候,嬰兒的嘴巴不乾淨,產婆用手擦乾淨,嬰兒就不會得病。民間用黃連汁壓在嬰兒的肚臍上,說是可以排出臍糞和涎穢。

此亦母之不潔,餘氣入兒臟中,本先因微寒入而成。瘡疹未出,五臟皆見病證。內一臟受穢多者,乃出瘡疹。初欲病時,先呵欠、頓悶、驚悸、乍涼乍熱、手足冷、面腮燥赤、咳嗽時嚏、此五臟證具也。呵欠頓悶,肝也;時發驚悸,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脾也;面目腮頰赤、嗽嚏,肺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母親不潔,餘氣進入嬰兒的臟腑,本來是由於輕微的風寒所致。瘡疹尚未爆發,五臟都出現了病證。內臟中哪個臟腑受到的汙穢最多,就會長出瘡疹。患病初期,會先打呵欠、突然悶悶不樂、心悸、忽冷忽熱、手腳冰冷、面頰發紅、咳嗽噴嚏,這五種症狀都具備。打呵欠、突然悶悶不樂,是肝臟的問題;忽然心悸,是心臟的問題;忽冷忽熱、手腳冰冷,是脾臟的問題;面頰發紅、咳嗽噴嚏,是肺臟的問題。

惟腎無候,以在腑下,不能食穢故也。凡瘡疹,乃五臟毒,若出歸一證,則肝水疱,肺膿疱,心斑,脾疹,惟腎不食毒穢而無諸證。瘡黑者屬腎,由不慎風冷而不飽,內虛也。又用抱龍丸數服愈。(方見風熱門中。)以其別無他候,故未發出,則見五臟證;已出,則歸一臟也。

白話文:

只有腎臟沒有症狀,因為它在臟器下方,所以不能進食不潔之物。所有的瘡疹,都屬於五臟的毒素。如果出現一組症狀,肝臟就出現水泡,肺臟出現膿皰,心出現斑點,脾臟出現疹子。只有腎臟不攝入有毒不潔之物,所以沒有這些症狀。瘡疹黑色屬於腎臟,是由於不注意風寒,而且吃不飽,內部虛弱引起的。還可以服用幾副抱龍丸,就能痊癒。(方劑見風熱門的條目中。)因為沒有其他症狀,所以沒有發作時,會出現五臟的症狀;已經發作了,就會只歸屬於一個臟器了。

錢乙論熱傳瘡疹云:四大王宮五太尉,因墜鞦韆發驚搐,醫以發熱藥治之,不愈。錢氏曰:本急驚,後生大熱,當先退其熱。以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加以牛黃、龍、麝解之,不愈,至三日,肌膚尚熱。錢曰:更二日不愈,必發斑瘡,蓋熱不能出也。他醫初用藥發散,發散入表,表熱即斑生。

白話文:

錢乙在論述熱傳瘡疹時說:四大王宮五太尉,因為從鞦韆上跌落而驚嚇抽搐,醫生用發熱藥治療,病情沒有好轉。錢乙說:原本是急驚症,後來產生了高熱,應該先退熱。用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加上牛黃、龍骨、麝香來解熱,病情沒有好轉,到第三天,皮膚仍然發熱。錢乙說:再過兩天如果不癒,一定會發斑瘡,這是因為熱不能發散出去的緣故。其他的醫生一開始用藥發散,發散的藥力進入體表,體表的熱就會化為斑疹。

本初驚時,當用利驚藥下之,今發散乃逆也。後二日,果斑出。以必勝膏治之,(方見瘡疹倒黶門中。)七日愈。

白話文:

剛開始發病時,應當使用可以治療驚悸的藥物,現在使用發散的藥物,這是跟病勢相反的。到了後兩天,果然出斑。就用必勝膏來治療,七天後就痊癒了。

錢乙論瘡疹有誤云:睦親宅一大王病瘡疹,始用一李醫,又召錢氏。錢留抱龍丸三服,李以藥下之,其疹稠密。錢見大驚曰:若非轉下則為逆病!王言:李已用藥下之。錢曰:瘡疹始出,未有他證,不可下也。但當用平和藥,頻與乳食,不受風冷可也。如瘡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發之,微發不出,即加藥;不出,即大發之。

白話文:

錢乙評論關於瘡疹的治療有誤雲:睦親宅的一位大王患了瘡疹,先用了一位李姓醫生,又召來了錢姓醫生。錢氏留下抱龍丸三服,李姓醫生用藥來服用了,瘡疹變得稠密。錢氏一看大吃一驚說:如果不轉下就難以治療了!大王說:李醫生已經用藥服用了。錢氏說:瘡疹剛剛開始出現,沒有其他證狀,不能服用藥物。只需服用平和的藥物,經常吃乳製品,不受風寒就可以了。如果瘡疹三日不出來,或者出來不舒暢,就稍微發一點出來,稍微發一點不出來,就再加點藥物;不出來,就大量發出來。

如大發後不多,及脈平無證者,即瘡本稀,不可更發也。有大熱者,當利小便;小熱者,當解毒。若出快,勿發勿下。故止用抱龍丸治之(方見同前),瘡痂若起,能食者,大黃丸下之(方未見,)一二行即止。今先下一日,瘡疹未能出盡而稠密甚,則難治,此誤也。縱得安,其病有三: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

白話文:

如果出疹子後不多,並且脈象平和,沒有其他症狀,那麼說明瘡疹的根源很少,不可再發出來了。如果有發高燒的症狀,則應當利尿;如果有低燒的症狀,則應當解毒。如果出疹子很快,那麼不要發汗,也不要瀉下。所以只用服用「抱龍丸」來治療(藥方參見前面),如果瘡疹結痂了,並且能吃飯了,那麼就用「大黃丸」來瀉下(藥方現已失傳),一般一兩次即可痊癒。現在很多人先瀉下一天,瘡疹還沒出盡就已經很密集了,那麼就難以治癒,這是一個錯誤的做法。即使治好了,也會有三種後遺症:一是疥瘡;二是癰瘡;三是眼睛發紅。

李不能治。經三日黑陷,復召錢氏,曰:幸不發寒而病未困也。遂用百祥丸為藥(方見同前,)以牛李膏為助(方見瘡疹倒黶門中,)各一大服。至五日間,瘡復紅活,七日而愈。蓋黑者,歸腎也。腎王勝脾,土不剋水,故脾虛寒戰,則難治。所用百祥丸者,以瀉膀胱之腑,腑若不實,臟自不盛也。

白話文:

李某不能治好這個病人,三天後,黑色的膿液陷落,病情又加重了,再次召請錢醫生前來診治。錢醫生說:還好沒有發寒,病情還沒有危急。於是用百祥丸做藥(方子見上面),用牛李膏做輔助藥(方子見瘡疹倒黶篇中),各服用一大劑。到第五天,瘡口又變紅並活現,七天就痊癒了。黑色的膿液,歸屬於腎臟,腎臟很強盛,勝過脾臟,土不能剋制水,所以脾虛引起寒戰,就難以治癒。所用的百祥丸,是為了瀉膀胱的腑,腑如果不實,臟自然就不會盛。

何以不瀉腎?曰:腎主虛,不受瀉,若二服不效,即加寒而死。

錢乙論傷寒瘡疹同異云:傷寒,男體重,面黃;女面赤,喘急,增寒;各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也。瘡疹則腮赤燥,多噴嚏,悸動,昏倦,四肢冷。傷寒常發散之。治瘡疹行溫平;有大熱者,解毒。余見前說。

白話文:

錢乙在討論傷寒和瘡疹的區別時說:傷寒,男性身體沉重,面色發黃;女性面色發紅,呼吸急促,身體發冷加重;各人口中氣息熱,打哈欠、胸悶、脖子僵硬。瘡疹,則腮部發紅乾燥,經常打噴嚏,心跳悸動,昏昏欲睡,四肢發冷。傷寒通常需要發散治療。治療瘡疹則需要溫平治療;如有大熱症狀,則需解毒。我見過前面也有類似的說法。

錢乙附方論小兒耳冷、䯌冷,手足乍冷乍熱,面赤,時嗽時嚏,驚悸,此瘡疹欲發也。未能辨認間,服升麻葛根湯(方見單傷寒門中)、消毒散(方見瘡疹攻咽痛門),已發未發皆宜服。仍用胡荽酒(方見瘡疹初出門)、黃柏膏(見瘡疹護面目門,《聖惠方》同。)暑月煩躁,食後與白虎湯(方見實熱門、)玉露散(方見驚熱門中。

白話文:

錢乙附加的方藥論述:如果小兒出現耳朵發冷、脖子發冷、手腳忽冷忽熱,臉色發紅,時而咳嗽時而打噴嚏,並且驚悸不安,這些都是瘡疹即將發作的徵兆。在還沒有明確診斷出是瘡疹之前,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湯(配方請參照單獨的傷寒篇)和消毒散(配方請參照瘡疹攻咽痛篇),無論是已經發作的還是尚未發作的瘡疹,都可以服用。此外,還可以外用胡荽酒(配方請參照瘡疹初出門篇)和黃柏膏(配方請參照瘡疹護面目篇,《聖惠方》中也有記載)。在暑熱的月份,如果小兒煩躁不安,可以在飯後服用白虎湯(配方請參照實熱篇)和玉露散(配方請參照驚熱篇)。

)熱盛與紫雪(方見瘡疹攻咽痛門),咽痛或生瘡,與甘桔湯(方見實熱門)

白話文:

寒熱交合而病重時,見瘡疹攻咽喉疼痛,咽喉疼痛,或見瘡疹,可用甘桔湯(參見實熱門)。

甘露飲子。(方見瘡疹攻咽痛門。)余依錢氏說。大人同。

張渙論:小兒瘡疹之疾與大人傷寒病相似,雖治療不同,蓋或愈或危,皆六七日之間。小兒往往多有此疾,豈不慎哉!且瘡疹皆由積熱在於臟腑,蒸鬱熱毒發於四肢。小兒皮肉嫩弱,多成此疾。邪熱在臟,即生痘瘡。蓋臟屬陰,大體難治。若邪熱在腑,則生細疹,腑屬陽,大體易治。

白話文:

張渙論述中醫治療小兒瘡疹的看法:小兒瘡疹與成人患傷寒病類似,儘管治療方法不同,但都可能在六七天內治癒或惡化。小兒常患此症,豈可不多加註意!瘡疹皆因臟腑內積聚熱氣,蒸鬱熱毒發於四肢。小兒皮肉細嫩脆弱,因此容易患此病。邪熱在臟腑,就會產生痘瘡。因為臟屬陰,所以較難治癒。如果邪熱在腑,則會產生細疹,腑屬陽,所以較容易治癒。

且如乳下嬰兒,周晬已里至二三歲宜少服藥。量其輕重,將湯藥與乳母服之,其乳母切宜諸般忌慎。若湯藥與兒,多服則反為累也。若五六歲至十歲已外童兒,則方可施為湯藥。然邪氣熱多在脾肺間,若不求其本,早以湯藥治之,養熱氣行於四肢,即利害甚多。蓋童男長大,則肌膚稍實,毒氣難出。

白話文:

就像是照顧剛出生的嬰兒一樣,2~3歲的孩童應該盡量少服藥,可以評估孩童病情的輕重,把藥方開給哺乳的母親,並叮囑哺乳的母親在飲食起居上要特別小心謹慎。如果孩童服藥過多,反而會對孩童的身體造成負擔。如果是5~6歲到10歲的孩童,則可以開始服用湯藥治療。然而,孩童通常脾肺之間的邪熱較多,如果不找出病根,太早服用湯藥治療,反而會讓邪熱蔓延到四肢,造成更多傷害。因為男童長大後,皮膚會變得更加緊緻,毒氣就難以排出。

若方覺似瘡疹,便早疏利,即熱輕易療。蓋小兒瘡疹未出以前,或熱乘於心,心神易動,即發驚癇。若醫者湯藥不相投,即危殆矣。若疹痘已出長快,自不可動利,正如大人傷寒下之早也。且如古之名醫,不出倉公、扁鵲、孫思邈、巢元方輩。論小兒疾症,湯藥有可服者,有不可服者,宜先服順陰陽、調榮衛後方利臟腑,即熱漸除。

白話文:

如果感覺像瘡疹的時候,就要早點疏利,這樣治療起來會容易很多。因為小兒瘡疹在未發出之前,有時候是熱氣鬱結在心中,心神容易受到刺激而發作驚癇。如果醫生所開的藥湯不對症的話,就會很危險了。但如果已經長了痘疹並且發作很嚴重的話,就絕對不可以動利了,就像大人傷寒的時候不能過早地服用瀉藥一樣。而且像古代的名醫,不出倉公、扁鵲、孫思邈、巢元方這幾個人。他們在論述小兒疾病和症狀中,湯藥中有可以服用的,也有不能服用的,要先服用能夠調解陰陽、平衡榮衛的藥物,然後才能利臟腑,這樣熱症才會慢慢消除。

又扁鵲論曰:小兒瘡疹未出以前,多是誤認,以他藥解之,或以燥藥,或以冷藥,不無夭傷,深戒。時醫及病家慎之!至時拱手無及。又瘡疹欲出,切宜護目。若熱衝於眼目,致損瞳人。世間小兒瘡疹多入眼目,遂生障翳。凡小兒稍大,六歲至十四歲,皆屬童男。初覺頭痛壯熱,腰背疼重。

白話文:

扁鵲說:小兒出疹子之前,常常被誤診,用其他藥物來治療,有的用燥熱的藥物,有的用寒涼的藥物,都可能導致死亡,應當嚴格注意。當醫生和家長要謹慎,到那個時候就後悔莫及了。另外,出疹子之前,一定要保護好眼睛。如果熱氣衝擊眼睛,會損傷瞳孔。世間很多小兒出疹子都波及到眼睛,於是產生障翳。凡是稍微大一些的小兒,六歲到十四歲,都屬於童男。初期會感覺頭痛發熱,腰背疼痛沉重。

熱甚則手足厥冷,卻似挾寒,全在詳察脈理疾狀。脈但多洪數,甚大不定。若小便多赤,大便多秘,此證正宜先疏利也。應瘡疹早出,若才出,皆不可轉利也。渙頃時禁中供應湯藥,屢嘗調治,此證皆獲寧愈。在外治過尤多,蓋不敢越古人之論。

白話文:

如果發熱很厲害,手腳卻冰冷,看起來像是受寒所致,其實需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疾病的症狀。脈象只會又大又快,沒有準則。如果小便很紅,大便經常不通,這種情況應該先予疏利(利小便、通大便),瘡疹應該很快就出來,如果才剛出來,還不能讓它轉為通利。前不久宮中供應的湯藥,多次經過調配治療,這種情況的人都得到了痊癒。在外治療法過於繁多,我不敢逾越前人的論述。

《疹痘論》:夫疹痘瘡者,因熱積臟腑,蒸郁毒氣而生。若腑間伏熱,則生細疹、赤瘡,俗呼為麻子是也。若臟間伏熱,則生痘瘡,形如豌豆者是也。其始也,熱毒積於脾肺之間,治之不早,流注四肢榮衛之中而成其疾。初覺受病,多似傷寒,而身色與四肢俱赤,壯熱頭痛,腰脊疼,只鼻耳尖冷,足指冷,兼咳嗽,眼青黃色也。小便、大便秘,兩手脈洪數者,乃是疹痘之症也。

白話文:

《疹痘論》:疹痘瘡瘡,是是由於熱邪積聚於臟腑,蒸鬱毒氣而產生的。如果中焦有伏熱,則會產生細小的紅色疹子,俗稱麻子。如果臟腑有伏熱,則會產生痘瘡,形狀像豌豆。起初,熱毒積聚於脾肺之間,若治療不及時,就會流注到四肢榮衛之中,從而形成疾病。剛開始感覺生病時,跟傷寒的症狀很像,身軀和四肢都是火紅的,高燒、頭痛、腰背疼痛,只有鼻尖、耳尖和腳趾感覺冰冷,還有咳嗽,眼睛青黃色。小便和大便不通暢,雙手脈搏洪數,這些都是疹痘瘡的症狀。

其有冬月天氣溫暖,仍感乖候之氣,未即發動,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夏初得熱,其春寒方解,冬溫毒氣始發者;及有不因冬溫,四時自天行者;又有小兒熱毒之氣,傷天令不時之氣而發者;有感寒邪伏熱毒真元之氣,被熱毒邪氣渾雜而發者。近世醫流議者云:痘瘡始於魏晉,腳氣肇於晉末,或云:建武中於南陽徵虜得之,仍呼為虜瘡。或言:永徽四年,此疾自東域流於海內。

白話文:

  1. 有的人在冬天出現暖和的天氣,仍感到天氣反常,身體不舒服,沒有立即發病,到了春天又被積聚的寒氣所傷害,毒氣無法發洩出來,到了初夏得到熱氣,春天留下的寒氣才消除,冬天暖和時毒氣才開始發作;

  2. 有的不因冬天暖和,四個季節都有這種病症自行傳播;

  3. 還有小兒熱毒之氣,損害了天令不時之氣而發病的;

  4. 有受寒邪伏熱毒真元之氣,受熱毒邪氣混雜而發病的。

近代醫家們議論說:痘瘡開始於魏晉時期,腳氣開始於晉朝末年,有人說:建武年間在南陽徵虜的人得了這種病,所以仍稱它為「虜瘡」。有人說:永徽四年,這種疾病從東方地區傳播到全國各地。

且人之有生,臟腑受寒熱邪氣而為病,凡感之者則受。若言今有古無,豈可同草木之類所產有方,而苗裔留傳於天下哉?巢氏又呼為發瘡及呼為胞瘡、麩瘡,此皆分陰陽所受。人凡覺冬有非節之暖,當瘡未發而預防之,先急下其毒。凡春冬之間,未嘗無此疾。夭枉者,十有五六,而因醫死者大半。

白話文:

人類出生後,臟腑受到寒冷或熱邪之氣而致病,凡是受到這種邪氣的人都會生病。如果說現在有的疾病古代沒有,怎麼可以與草木生長有方,而子孫遍佈天下相比呢?巢元方又稱之為發瘡、胞瘡、麩瘡,這些都是根據陰陽所受而分的。凡是人感覺到冬天有不同季節的暖意,當瘡還沒發作的時候就要事先預防,應該先急著把毒氣瀉出去。在春冬之間,這種疾病從來沒有消失過。夭折的人,十個中就有五六個,而死於看醫生的人佔大多數。

蓋證候形色所發不同,致有誤認。其候有:三五日遍身粟生,時作咳嗽、耳尖冷、毛寒肌慢、眼澀不開、作寒欲以溫暖覆之者。初覺之時,當用薄荷散微微發汗,次進調中散,(二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瘡即自愈。服薄荷散汗未出者,亦服調中散,即汗出漸漸解。若作寒熱其脈反遲者,進脫齒散

白話文:

由於證候表現和顏色發生的不同,導致誤認。症狀包括:三五天內全身粟粒狀疹生,時常咳嗽、耳尖冷、毛孔緊縮、肌肉鬆弛、眼睛乾澀不開,感覺寒冷並希望用溫暖的東西覆蓋。在感覺到這些症狀時,應使用薄荷散微微發汗,然後服用調中散。(這兩個藥方適用於瘡疹已經出現但尚未出膿的情況。)瘡就會自行癒合。服用薄荷散後未出汗者,也服用調中散,很快就會出汗並逐漸好轉。如果出現寒熱交替,脈搏反而遲緩,則服用脫齒散。

(方見瘡疹出不快門。)或患者寒熱不定,目澀、耳鼻冷,此邪毒不傳諸臟便攻皮膚而作。或出遲者,亦服脫齒散。凡有三五日鼻中壅,喉咽不利,咳嗽目赤、毛焦、肌膚緊,脈洪大而數,此應疹痘之候。順者宜煎薄荷散發汗,則瘡毒自出。或鼻中壅,咽喉不利,目赤額紅,脈不甚洪大者,亦是瘡疹之候,皆宜服脫齒散。

白話文:

(如果症狀出現瘡疹出不快門時)。或是患者寒熱不定,眼睛乾澀、耳鼻發冷,這種情況是邪毒沒有傳播到臟腑,而直接攻擊皮膚所致。或是瘡疹遲遲不發作的,也服用脫齒散。凡是有三五天鼻子阻塞、喉嚨不適,咳嗽、眼睛發紅、毛髮焦枯、皮膚緊繃,脈搏洪大而數,這是應當發疹生痘的徵兆。順應的話,宜煎服薄荷散發汗,則瘡毒自然會發出。或是鼻子阻塞、喉嚨不適,眼睛發紅、額頭發紅,脈搏不是很洪大的人,也是瘡疹將發的徵兆,都宜服用脫齒散。

瘡如出白珠子,或出紅小瘡子者,乃是解也。或鼻壅、唇焦,脈細,面色痿黃時變青色,皮膚慢、吐清涎者,亦是疹子之候。此皆因醫人誤下涼藥太多,致令瘡難發。凡瘡毒血氣順、脾溫則易發,若服涼藥過多,則血澀氣弱、脾冷,則瘡毒難泄,遂變惡候。此候亦服薄荷散並脫齒散。

白話文:

如果瘡口流出白色珠子,或出現紅色小瘡,是毒消解的徵兆。如果出現鼻子不通、嘴脣乾枯,脈搏微弱、臉色發黃或轉為青色,皮膚鬆垮、吐出清涎,也是疹子的徵兆。這些都是因為醫生誤用了過多寒涼藥物,導致瘡難以浮出。一般來說,瘡毒血氣順暢、脾臟溫暖則容易發出,如果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則會導致血凝滯、氣虛、脾臟寒冷,瘡毒難以排出,就變成了惡性徵兆。這種徵兆也服薄荷散和脫齒散。

若面青氣粗,大小便不通,瘡毒未發,宜進滑石散(方見瘡疹出不快門中。)如大小便不通利,則服脫齒散,次觀色候調治。或有面色赤者,亦是瘡疹候。若先赤而後青,為逆候也。或患數日,面色青或痿黃,四肢微冷,上喘不涎,手足搐縮,以三焦氣壅,血脈凝滯,氣不得相榮,當用薄荷散發泄瘡毒。小兒初得病,便驚狂、身熱、汗出。

白話文:

如果臉色青暗,呼吸粗重,大小便不通,瘡毒尚未發作,應服用滑石散(配方請參閱瘡疹出不快門中的方劑)。如果大小便不通暢,就服用脫齒散,然後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有些人面色發紅,這也是瘡疹的徵兆。如果先紅後青,則是病情加重的徵兆。或者患病數日,面色青或黃,四肢微冷,上喘不涎,手足抽搐,這是因為三焦氣滯,血脈凝滯,氣血不能相互滋養,應服用薄荷散發泄瘡毒。小兒剛發病時,常會出現驚狂、身熱、汗出的症狀。

問之,身不憎寒,並不惡風、脈洪數者,皆當下之。覺得有此證,疹痘未發之前,當服當歸散(方見瘡疹未見乃可疏利門。)或有先頭疼,口鼻出熱氣,憎寒壯熱,胸膈痞噎,生涎,心逆,作渴不止,足指冷,口作臭氣,兩手脈弦而或微,脾脈弦數者,此因失飢、傷邪熱,當發赤疹。

白話文:

如果問患者,是否怕冷、怕風,脈象洪數,就應該立刻攻下。發現這種症狀,在疹痘未發作之前,應該服用當歸散(此方只適用於瘡疹未出現時,可以疏通大便)。或者症狀如下:先感到頭痛,口鼻呼出熱氣,怕冷但發燒,胸膈痞滿噎住,生口水,噁心反胃,感到口渴不止,腳趾冰涼,嘴巴有臭氣,兩手脈搏弦緊或微弱,脾脈弦緊且數,這是由於飲食不節引起飢餓,外感邪熱,即將發出赤色疹子。

及有患頭疼,身不大熱,口鼻有熱氣,咽喉干痛,口頰生瘡,兩目如火熱,耳尖、手足稍冷,兩手脈洪大,後三二日必作渴、面赤,時作憎寒,心逆,口作臭氣,目忽如硃色,亦是伏瘡疹之候。亦先當去邪毒,藥須用大黃湯蕩之。不可用巴豆水銀、輕粉,此等則無去熱毒之理,反傷於臟也。

白話文:

如果有的人患有頭痛,身上不太熱,口鼻有熱氣,咽喉乾澀疼痛,口頰生瘡,兩眼如火般熱,耳尖、手足稍冷,兩手的脈搏洪大,過後三兩天一定會口渴、臉紅,有時會感到寒冷,心臟反胃,口中有臭氣,眼睛突然變成朱紅色,這也是伏瘡疹的癥狀。也應該先去除邪毒,藥物必須用大黃湯來蕩滌。不能用巴豆、水銀、輕粉,這些東西沒有去除熱毒的道理,反而會傷害臟腑。

或覺已結於皮毛之間,微微似出,慎不可利,或誤利之,則瘡毒反沒,蓄伏心間,邪入肺中,瘡毒內壞而死。若瘡疹既出太盛,竇膿水者,卻當以大黃藥微利除毒。如未發毒疹以前,曾經利者,即不用大黃藥。但以解熱藥除其敗毒。多有愚俗禁服藥餌,只望巫祝,不以藥泄利瘡毒,致令大小便不通,停熱毒於臟腑,攻衝眼鼻,咽喉腫塞,口舌壞爛,束手受死。及有疹症,口進涼藥或調氣藥,恣其所措。

白話文:

有時候會覺得毒素已經累積在皮膚表面,好像要爆發出來了,但千萬不能貿然切開,否則毒素會反而向內蔓延,累積在心臟部位,邪氣進入肺部,導致瘡毒在體內惡化而死亡。如果瘡疹非常嚴重,還會出現膿水,這時就要用大黃藥來緩和地排除毒素。如果在毒疹出現之前已經切過,就不用再用大黃藥,只要服用清熱藥來排除毒素即可。很多人因為愚昧無知,禁止服用藥物,只求助於巫師,不願用藥物來排除瘡毒,導致大小便不通暢,熱毒積聚在臟腑,攻破眼、鼻、咽喉,造成腫脹阻塞,口舌腐爛,最後只能束手就死。有些人出現疹症後,任意服用涼藥或調氣藥,這都是不正確的。

既疹痘已出之後,又復猛利,用藥既失,疾勢已壞,雖扁鵲無門救療,所以時人不能盡其天年。又按扁鵲活疹痘之法:覺有疹痘之症,先用油麻劑(方見瘡疹初出門)解四肢極熱,如服藥了,良久就臥,少時,服至三五服,大小便利,四肢熱退,邪毒漸解,疹痘既出亦輕。若曾服大黃散利者,亦不必服此。

白話文:

當出疹痘後,情況忽然加劇,治療方法不當,病情已經惡化,即使有扁鵲也無法醫治,因此當時的人不能盡享天年。又根據扁鵲治療疹痘的方法:發現有疹痘的症狀時,先用油麻劑(配方見瘡疹初發門)解除四肢的極度燥熱,服用藥物後,休息一會兒,過一陣子,再服至三五次,大小便通暢,四肢熱退,邪毒逐漸解除,疹痘既出也較輕微。如果曾經服用過大黃散而瀉下的患者,就不必再服用此方。

嬰兒服此頗有益。或有未經解利而瘡毒已發者,服解毒必聖散,或升麻散發散。(二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博濟》、《養生必用》方同。)若瘡毒在肌膚,三四日隱隱不發者,則急用紫草飲子(方見瘡疹初出門,與《聖惠》同,)至數服則瘡疹出。凡瘡疹未發前,當用黃柏膏(見瘡疹愛護面目門,《聖惠方》同)塗兒面頰眼目之間,仍續用胡荽酒(方見瘡疹初出門)噴背上、四肢,令速發出也。若瘡未出,及雖出躁渴者,宜服甘草散(方見瘡疹太盛門中)以少解利,熱毒即住。

白話文:

嬰兒服用這個藥方很有益處。或者沒有服藥就已經發生的瘡毒,服用解毒必聖散,或者升麻散發散。(這兩種方子見於《瘡疹已出未出門》、《博濟》、《養生必用》的方子相同。)如果瘡毒在皮膚上,三四天隱隱不發作,那麼趕緊服用紫草飲子(方子見於《瘡疹初出門》,與《聖惠》相同),服用幾次瘡疹就會出來。所有瘡疹沒發作之前,應該用黃柏膏(見於《瘡疹愛護面目門》,《聖惠方》相同)塗抹在嬰兒面頰眼目之間,繼續使用胡荽酒(方子見於《瘡疹初出門》)噴灑在背上、四肢,讓瘡疹儘快發出來。如果瘡未發出來,或者即使發出來也煩躁口渴,應該服用甘草散(方子見於《瘡疹太盛門》)以稍微瀉利,熱毒就會停止。

若瘡出遲,亦當服紫草飲子。大人針兩腕硯子骨間,或灸一壯,亦助發出疹痘毒氣。若已發,則不必用之。如瘡候未作膿,心膈躁、睡不安者,服青黛散黑豆汁(二方見瘡疹未見乃可疏利門。)若瘡毒出盡後,宜服黃芩散以解餘毒。若嘔吐服此,嘔吐自定。若赤口有瘡,下部亦有瘡,自下利者,服黃連散

白話文:

如果瘡遲遲不出,也應該服用紫草飲。成年人針灸兩手腕的硯子骨之間,或者灸一壯,也有助於發出疹痘毒氣。如果已經發出,就不用這樣做。如果瘡還沒化膿,心膈煩躁、睡不安穩,服用青黛散、黑豆汁。(這兩種方劑見於瘡疹未見,可以疏利門。)如果瘡毒完全出盡,應該服用黃芩散來解除餘毒。如果嘔吐,服用這個方劑,嘔吐自然會停止。如果口腔有瘡,下部也有瘡,並且腹瀉,服用黃連散。

或瘡疹出後煩喘、小便不利者,宜進燈心湯。(二方並見瘡疹後解餘毒門中。)若瘡疹煩喘甚者,即用麻黃(方見瘡疹太盛門中。)或咽喉痛並嗽,則加入麝香。其有服冷藥太過,咳嗽、手足冷、脈遲者,煎炮乾薑、炙甘草各四錢,水一升二合,取四合服之。其或下痢赤黃,膿血及渾身熱,當與薤白湯(方見瘡疹便膿血門中)解去惡積便瘥。

白話文:

如果瘡疹好了之後出現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小便不利,應該服用燈心湯。

如果瘡疹非常煩躁不安,即使用麻黃。

如果咽喉疼痛並且咳嗽,那就加入麝香。

有人因為服用太多寒涼的藥物,導致咳嗽、手腳冰冷、脈搏遲緩,應該煎煮炮乾薑、炙甘草各四錢,水一升二合,取四合服用。

如果出現下痢,大便呈紅色或黃色,有膿血,並且全身發熱,應該服用薤白湯,把體內積存的惡毒去除,使疾病痊癒。

有疹痘安、便攻動、眼生翳膜腫脹者,皆因肝臟敗熱停留所致。切忌用點者藥,惟宜利脾肺,解肝熱毒,仍於眼邊上下貼熁藥以散毒氣,當服蕤仁散。若生翳障重者,兼密蒙花散,量力服食,(二方並見瘡疹入眼門中。)翳膜退則止。凡有時氣天行瘡痘者,則急預服豆湯,則不發瘡。

白話文:

當出現出疹、痘瘡、便祕、痢疾、眼睛生翳膜腫脹的症狀時,都是由於肝臟熱毒停滯所引起的。切記不要使用點藥,應當以利脾肺、解肝熱毒的藥物為主。同時,在眼睛周圍上下貼敷熁藥,以散發毒氣。此外,服用蕤仁散。如果生翳障重者,再服用密蒙花散,根據情況服用。(這兩種藥方都可以在瘡疹入眼門中找到。)翳膜消退即可停止服用。

對於容易受時氣影響而生瘡、痘瘡的人,可以及時服用豆湯來預防。

(方見如前黑豆汁是。)或發瘡而因天行熱氣,疱瘡自疼、壯熱,則當以桂枝及去節麻黃黃芩各半兩為末,量大小一二錢,暖水調下,覆令汗出,又以葛根散解肌出汗(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中。)凡身疼、壯熱、頭痛,若不與小汗,無由表散,大便久秘,毒氣藏伏,心腹脹滿,不與微利,無由釋去邪毒,切在消息。若痘瘡已出者,不可發表,更增瘡爛。

白話文:

(方見前面黑豆汁的。)或者發出痘瘡,是因為天氣炎熱,痘瘡自己疼痛、發高燒,則應該用桂枝和去節麻黃、黃芩各半兩磨成粉末,依病人體型大小,取一到兩錢,用溫水調和後服用,蓋好被子讓病人出汗,再用葛根散解肌發汗。(方見痘瘡已經發出來,沒有出痘。)所有身體疼痛、高燒、頭痛的病人,如果不讓他們稍微出點汗,就無法從體表散發出去;大便長期不通,毒氣隱藏在體內,心腹脹滿,不讓病人輕微下瀉,就無法釋放出邪毒,要特別注意分寸。如果痘瘡已經出來了,就不能讓病人發汗,否則會使痘瘡更加潰爛。

若發膿痛甚者,即用乾淨黃土羅細為末敷之,仍數數食蜜。若瘡勢稍輕者,則用川芒硝豬膽汁調塗瘡上,勿令動著,直候瘡痂落。有大段瘡發、不通臥席者,用麥麩簟臥將息。如痘瘡作漿戴白膿者,其毒輕;或紫黑色隱隱在肌肉裡者,其毒重;甚者,五臟、咽喉內皆有瘡。其大便澀、出血。

白話文:

如果膿瘡疼痛得很厲害,就要用乾淨的黃土磨成細末敷在上面,還要經常吃蜂蜜。如果瘡勢稍微輕一些,就用川芒硝和豬膽汁調和塗在瘡上,不要讓它動,一直等到瘡痂脫落。有長段瘡發作,不能平躺睡覺的人,可以用麥麩墊子臥牀休息。如果是痘瘡化膿發白,膿液為白色,表示毒性較輕;如果痘瘡是紫黑色,隱隱在肌肉深處,表示毒性較重;更嚴重的,五臟、咽喉內都會有瘡。大便乾燥,出血。

瘡黑靨不出膿者,死。舌黑,鼻有黑氣者,死。其或疹痘未出以前,熱毒內逼,目睽上竄驚叫、有如驚風者,此乃瘡欲出之候。若誤認為驚風調治,毒氣內蓄,邪熱不泄,乃死。或有惡瘡既出,譫語不止,此是惡候,更以冷藥解利,則使聲喑,瘡疹反沒,乃死。或用燥藥太過,咽喉腫痛,猛發鼻血、喘嗽而死。

白話文:

  1. 瘡瘍發黑,膿汁不出,預示患者死亡。

  2. 舌頭發黑,鼻中有黑氣,預示患者死亡。

  3. 在疹痘未出以前,熱毒逼迫內臟,眼睛向上斜視,大聲驚叫,好像抽風的樣子,這是瘡將要發出來的徵兆。如果誤認為是驚風來治療,毒氣就會積蓄在體內,邪熱不能發散,最後導致死亡。

  4. 有些惡瘡已經發出來,患者卻不停地說胡話,這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如果再用寒涼藥物來治療,就會導致聲音嘶啞,瘡疹反而消失,最後導致死亡。

  5. 有些人使用燥藥太過,導致咽喉腫痛,突然發作鼻血、喘嗽,最後死亡。

或瘡作白疱,忽然蓄入臟腑,漸作紫黑、無膿、日夜煩悶者,服化毒散(方見瘡疹倒黶門中,)其毒氣當從手足心出,乃瘥,此五死一生之候。若便血、瘡壞無膿者,十死不治候。大熱瘡毒順出,然後依證調理。有患瘟毒豆瘡不出者,一法以地黃、雄黃令飲。然不可太多,太多則反有所損。

白話文:

如果瘡變成白色水泡,忽然侵入臟腑,逐漸變成紫黑色,沒有膿,日日夜夜煩悶的,服用化毒散(配方詳見瘡疹倒黶篇),毒氣應該從手腳心排出,才能痊癒,這是五死一生的徵兆。若有大便出血、瘡壞卻沒有膿的,十死不治。如果瘡毒順利排出,再根據症狀調理。如果有患瘟疫毒瘡不出,可以用生地黃、雄黃混合飲用。但不能太多,太多反而有害。

或飲啜食熱乳積於腑臟者,當兼用藥療乳母。嬰兒、孩童之性,陽盛而陰微,臟腑陰陽氣稍差逆,大小便多不順利。自扁鵲、太倉公論療嬰孩藥性有可餌者,皆先知節氣陰陽治之,利臟腑,則病勢漸解也。

白話文:

如果想喝或吃熱奶,堆積在內臟的乳汁,應同時採用藥物治療乳母。嬰兒、兒童的性格,陽氣旺盛而陰氣微弱,臟腑陰陽氣稍有差錯,大小便往往不順暢。扁鵲、太倉公論述治療嬰幼兒藥性的理論,可以餌食的藥物,都先有節氣陰陽治療的知識,使臟腑通暢,則病勢逐漸緩解。

張仲景論:孩兒初生下時,宜進地黃汁,點在孩兒口中,退下黑屎,至壯年不患瘡疹。及小兒生下未滿一百日以來,如遇天氣和暖、無惡風之時,抱於日中,使皮膚緊密,常奈風日。若只在房室之間,或常於溫暖之處,忽乍見風日,使寒邪之氣伏積臟腑,若遇天氣不調,多作瘡疹之候。若瘡疹出,方得寒邪散、毒氣消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嬰兒出生時,應該餵他地黃汁,點在嬰兒口中,可以排出胎便,長大後就不會得瘡疹。嬰兒出生後不到一百天,如果遇到天氣溫暖,沒有寒風的時候,應該抱著他去曬太陽,使他的皮膚緊實,經常接觸風和太陽。如果只待在室內,或經常待在溫暖的地方,如果突然接觸到風和太陽,會使寒邪之氣積聚在臟腑,容易在天氣不調和的時候,引起瘡疹。等到瘡疹出來,寒邪才散去,毒氣也消失了。

若孩兒患瘡子,父母即不得行房。若有觸犯,使瘡疹不出,毒氣入心,悶亂而死。若已出之候,觸之則令其瘡黑爛痛極,如刀割爾;設或瘡疹得安,其瘢經年黑色。仲景謂瘡疹未生之間,宜於房室燒赤朮、豬甲二物,辟惡氣。父母常戒其色欲,亦令人守房室門,勿令外人入房,恐有觸犯,令小兒瘡疹難出。

或得上喘、面青黃色者,猶良。若因此犯而死者,不可勝數。又有疹痘安後,瘡痂雖落,其瘢猶黶,肌肉或凹凹,再作瘡疹,此因安後不解利毒氣,留滯敗熱後肌肉之間也。余歷究諸古今方目,漢魏以前,瘡疹之說經方不載,惟扁鵲有油劑,仲景有數方,悉已修錄。昔宋之秦承祖,晉中書令王珉,各有一方,亦見於後。

白話文:

如果得了喘病,臉色青黃是好的。但是,由此而死的人,數也數不清。疹痘病好了以後,瘡痂雖然已經脫落,但是疤痕還很黑,肌肉凹凸不平。再有一次長瘡生疹,這是因為病好後,毒氣沒有完全清除,殘留的熱毒留在肌肉之間造成的。我查閱了古今醫書,漢魏以前,關於瘡疹的說法在經典醫方中沒有記載,只有扁鵲有油劑,張仲景有幾個方子,都已經收錄了。過去的宋朝,有秦承祖,晉朝有中書令王珉,各有幾個偏方,也見於後面。

自後巢元方乃論疹痘之症,《太平聖惠》稍編其方,諸家方書亦少有載者。今所習諸方,皆世良工經用調理得效,秘而不傳者。愚不忍坐視其人之亡,故敘其傳變脈證、病候及藥,以廣其傳,庶使患者免罹夭傷之苦矣。

白話文:

自從後巢與元方之後,纔有人論述疹痘的症狀,《太平聖惠》方書中也收錄了一些治療疹痘的方劑,其他醫書中也很少有記載。現在所通行的各種方劑,都是世世代代的良醫在診療中驗證有效的,但他們都祕而不傳。我不忍心看著那麼多人因此喪命,所以將其傳變、脈證、病候及藥方詳細地記錄下來,以便廣為流傳,希望使得患者免於因疹痘而死亡的痛苦。

《活人書》論:小兒瘡疹與傷寒相類,頭疼、身熱、足冷、脈數,疑似之間,只與升麻湯。(方見傷寒發斑門。)緣升麻湯解肌,兼治瘡子,已發未發皆可服。但不可疏轉,此為大戒。傷寒身熱固不可下,瘡疹發熱在表,尤不可轉。世人不學,乃云初覺以藥利之,宣其毒也,誤矣。

白話文:

《活人書》中提到:小兒瘡疹與傷寒病症相似,頭疼、發熱、腳冷、脈搏快,容易混淆。針對這種情況,應當只服用升麻湯。(具體方劑請參考傷寒發斑門。)因為升麻湯具有解肌的作用,同時還能治療瘡疹,無論是已經發作還是尚未發作,都可以服用。但是,切記不可疏忽轉變,這是大忌。傷寒患者發熱,本就不宜瀉下,瘡疹患者發熱在體表,更不應瀉下。世人不學無術,竟然說在瘡疹初起時,用藥物瀉下,以宣洩毒氣,這是謬誤之談。

又云瘡痘已出,不可疏轉,出得已定,或膿血太盛,卻用疏利,亦非也。大抵瘡疹首尾皆不可下。小兒身熱,耳冷、尻冷,咳嗽,輒用利藥,即毒氣入里殺人。但與化毒湯紫草木通湯(二方並見瘡疹已出未出門、)鼠黏子湯(方見瘡疹攻咽痛門,)出得太盛,即用犀角地黃湯解之(方見瘡疹太盛門中。)若瘡痘出不快,煩躁不得眠者,水解散(方見時氣門中。

白話文:

又說瘡痘已經發出,不可用瀉藥使瘡毒外散。瘡痘已經完全發出,或膿血太多時,再用瀉藥使瘡毒外散,也是不對的。總的來說,瘡疹的始終都不可用瀉藥。小兒發熱,耳、臀部發冷,咳嗽時,常常使用瀉藥,毒氣就會進入體內而致命。僅使用化毒湯、紫草木通湯(這兩種方子都見於瘡疹已經發出未完全發出的條目)、鼠黏子湯(方子見於瘡疹攻咽痛的條目)。發得太盛,就用犀角地黃湯來解除(方子見於瘡疹太盛的條目)。如果瘡痘發出不快,煩躁不能入睡的,可以用水解散(方子見於時氣的條目)。

)秦承祖、(方見傷寒門中。)升麻黃芩湯、(方見傷寒門中。)活血散主之。(方見瘡疹出不快門。)黑瘡倒黶,豬尾無比散龍腦膏子、無不驗也。(三方並見瘡疹倒黶門中。)若熱毒攻咽,喉痛,如聖湯。(方見瘡疹攻咽痛門。)瘡痘入眼,決明散撥雲散密蒙花散、通聖散蛤粉散主之。

白話文:

(秦承祖、方見傷寒門中。)升麻黃芩湯。(方見傷寒門中。)活血散主之。(方見瘡疹出不快門。)黑瘡倒黶,豬尾無比散、龍腦膏子,無不驗也。(三方並見瘡疹倒黶門中。)若熱毒攻咽,喉痛,如聖湯。(方見瘡疹攻咽痛門。)瘡痘入眼,決明散、撥雲散、密蒙花散、通聖散、蛤粉散主之。

(秦承祖、方見傷寒門中。)升麻黃芩湯。(方見傷寒門中。)活血散主之。(方見瘡疹出不快門。)黑瘡倒黶,豬尾無比散、龍腦膏子,無不驗也。(三方並見瘡疹倒黶門中。)若熱毒攻咽,喉痛,如聖湯。(方見瘡疹攻咽痛門。)瘡痘入眼,決明散、撥雲散、密蒙花散、通聖散、蛤粉散主之。

(五方並見瘡疹入眼門。)治瘡疹之法,無出此矣。

《全生指迷》論曰:瘡疹之疾,見《巢氏病源》及《千金要方》所載。或附於時行熱病之後,亦無專論的確。主療之法,或出於俗傳俚語,執以為法。今初得此疾,往往以胡荽酒、葡萄酒及投以諸溫熱藥。咸云:發之使快,或出之未快,隱隱在皮膚間,則以火煅人齒,酒調服之。

白話文:

《全生指迷》上說:瘡疹疾病,見於《巢元方巢氏病源》和《孫思邈千金要方》的記載。或者在時行的熱病之後出現,也沒有專門的論述。治療的方法,或者出於民間流傳的俗話,並把它當作法則。現在,初得此病的人,經常以香菜酒、葡萄酒和投以各種溫熱藥物。都說:讓它快速發出來,或出不快,隱隱地在皮膚之間,就用火煅燒人的牙齒,用酒調和後服用。

又云:始得此疾,不可投之涼藥,恐胃冷致瘡不能發出,多以為瘡疹宜溫。余自歷事以來,嘗見執此論者,致使病人耳目口鼻悉平,咽中閉塞,大便堅秘,小便皆血,如此死者,幾三十餘人。又或見疱瘡,其頭黑色凹而不起者,則謂之倒黶。亦由始得之,失於調解,更增暖溫湯藥。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中又說:患者初得此病,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因為擔心胃部受寒,瘡毒不能發出體外,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瘡疹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我多年來在臨牀實踐中,曾見過堅信此論的人,導致病人耳、目、口、鼻都平整光滑,喉嚨閉塞,大便不通,小便帶血,因此而死的患者,大約有三十多人。還有一種患者,患的是痘瘡,其痘瘡上面出現黑色凹陷而不鼓起的症狀,稱為「倒黶」。這也是由於患者初得痘瘡時,調養失當,還加服溫熱的湯藥所致。

孤陽無陰,郁毒不散,熱無從出,反攻腑臟,其氣俱絕,故使凹而不起。又加溫藥以發之,其斃者不可勝數。余嘗究此疾,大抵亦時氣之一端。有如癮疹麩片狀者;有赤熱如斑狀者;有如豌豆之狀者;或大小不等皆出膿水者,亦謂之膿庖。蓋毒氣有淺深,故發之有異狀。其先風邪外客於皮膚,熱不得發泄者,則為癮疹之狀,但皮膚癢瘙,而其疾亦輕。

白話文:

如果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體內鬱毒便無法散發出去,熱氣也就無法釋放,反而會攻打五臟六腑,導致身體氣絕而亡,所以膿包凹陷不凸起。如果再用溫熱的藥物來發散膿包,那麼死亡的人將不計其數。我曾經認真研究過這種疾病,它基本上也是一種時令疾病。有的像癮疹,麩片狀;有的像紅色熱斑狀;有的像豌豆狀;有的則大小不等,裡面都出膿水,也叫做膿庖。這是因為毒氣有深有淺,所以發作時症狀不同。起初,風邪從皮膚侵入人體,熱氣無法發散,就會形成癮疹的症狀,只是皮膚瘙癢,病情也較輕。

其先熱蘊於內,外與風邪相連,客搏於血則為赤斑之狀,其毒氣深蘊伏於臟腑,閉於經絡,內外相合,熱蓄血聚,壅過不行,結而成膿,則為疱瘡。大抵其疾始發,令人掏去痂,令血出則定無瘢子。若從他至干,定隱一瘢子也。(劉洙並無方訣,內所引方與眾人方同。)

白話文:

剛開始的時候,體內藏有熱邪,外部與風邪相結合,風邪侵入血液就形成紅斑的症狀。毒氣深入潛伏在臟腑,阻塞在經絡中,內外結合,熱量蓄積,血液聚集,淤滯不通,凝結成膿,就形成痘瘡。一般來說,痘瘡發作伊始,讓人把瘡痂摳掉,讓血流出,就一定不會留下疤痕。如果從別處傳染而來,一定會留下一個疤痕。(劉洙沒有單獨的治療方法,書中所引用的方劑與其他人的方劑相同。)

董汲《斑疹總論》曰:夫生民之道,自微而著,由小而大,此物理灼然,不待經史證據可知。然小兒氣稟微弱,故《小品方》云:人生六歲以上為小,六歲以下,經不全載。所以乳下嬰兒有疾難治者,皆為無所依據。至如小兒斑疹一候,不惟脈理難辨,而治療最比他病尤重。

白話文:

董汲在《斑疹總論》中說:人的生命過程,是從微小到明顯,由小到大的。這個道理很明顯,不需要經史的記載來證明。但是小兒的體質比較弱,所以《小品方》上說:六歲以上的人是「小」,六歲以下的人,在經典中並沒有詳細的記載。所以,乳房下的嬰兒生病難以治療,都是因為沒有什麼依據。至於小兒斑疹的候診,不僅脈象難以辨別,而且治療也比其他疾病更重要。

始覺證與傷寒、陰癇相近。通都輔郡名醫輩出,則猶能辨其一二。遠地左邑視病不精,失於詳審,投藥暴妄,加之小兒臟腑嬌嫩,易為傷動。斑疹未出,往往疑為傷風,即以麻黃等藥,重發其汗,遂使表虛里實。若為陰癇治之,便用溫驚藥品,則熱勢愈盛。直至三四日。證候已定,方得以斑瘡藥治之,則所失多矣。

白話文:

在此之前,我才意識到這個證與傷寒、陰癇的症狀類似。在交通便利、經濟繁榮的城市,名醫輩出,倒還可以辨別出一二。在偏遠的地方,庸醫看病不精通,未能仔細審察病情,用藥輕率魯莽,再加上小孩臟腑嬌嫩,容易受到損傷。還沒出斑疹,常常誤認為是傷風,馬上用麻黃這類藥物,使他們大量出汗,於是導致表虛裏實。如果按陰癇來治療,就用溫熱驚風的藥物,那麼熱勢就更加嚴重。直到三四天後,症狀已經確定,才用治療瘡口的藥物,那麼損失就大了。

大率世俗醫者,斑疹欲出,多以熱藥發之,遂使胃中熱極。其初作時,即斑疹見於皮下,其已出者,變黑色而如陷。既見不快,又用熱藥熏蒸其疾,斑疹得熱則出,愈難轉生。熱證大小中間,且與少惺惺散。唯候一二日。若身上無赤點,必是傷風。須候他五六日,必自安。若是傷食熱,一二日決自安。

白話文:

大多數民間醫生,在斑疹即將出現時,多用熱藥來發散它,於是使胃中熱氣極盛。一開始發作時,斑疹就出現於皮膚之下,已經出現的斑疹,轉變成黑色並且下陷。斑疹出現後不舒服,又用熱藥燻蒸病情,斑疹接觸熱氣就會出現,越來越難以痊癒。發熱的症狀,無論程度有大有小,都給予少惺惺散。等候一兩天,如果身上沒有紅點,一定是傷風。需要等候五六天,一定會自行安眠。如果是傷食發熱,一兩天內一定會自行安眠。

若是一二日身上有赤點,大便二三日不通,須用少藥動。若是大便如常,切不可與他藥吃,恐冰住不出。若是患到四五六日卻泄瀉,須與他理中丸及溫中藥吃,其瀉便止。若到四五日不大便,瘡子又盛出,卻喘粗氣急、腹脹、小便赤澀,須用四順散通之。(甘草、大黃、芍藥、當歸

白話文:

  1. 如果一、二日內身上出現紅色斑點,大便兩、三日不通,則需要用少量藥物來緩解。

  2. 如果大便正常,則不要服用其他藥物,以免大便結住而無法排出。

  3. 如果患病四、五、六日後出現腹瀉,則需要服用理中丸和溫中藥,以止瀉。

  4. 如果四、五日內大便不通,瘡口又大量流出膿液,同時伴有氣粗急促、腹脹、小便赤澀,則需要服用四順散來疏通。

(四順散配方:甘草、大黃、芍藥、當歸。)

)若得通氣不喘,腹不脹,便休與藥吃,漸次安愈。若初覺有赤點子,大便如常,小便赤,須用藥通過大便,要出快也。若出得色紅而快,更不須通也。世人言:小兒瘡已出,更不得下。設若瘡子半出半不出,或盛出卻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喘粗腹脹,吤齒唇乾、口燥引渴、譫語,急當下也,不下則不可。

白話文:

如果能順暢呼吸不喘氣,腹部不脹,那就不用再吃藥,病情就會逐漸好轉。如果剛開始發現有紅色的疹子,大便正常,小便發紅,需要用藥來幫助排便,讓大便排出順暢。如果排出的便便顏色鮮紅、排得順暢,那就不用再通便了。世人常說:小兒的疹子已經發出來了,就不要再讓它排出了。但如果疹子一半出來了,一半還沒出來,或者疹子發得很多但大便不通,小便發紅刺痛,呼吸粗重、腹部脹氣,牙齒緊咬、嘴脣乾燥、口乾舌燥、口渴、胡言亂語,那就必須趕快排便,否則會危及生命。

若半出半不出,或盛時卻下利支厥,嘔逆腹脹、吃噫,須急與理中、四逆、姜附湯之類,不須疑,已試甚良。瘡子發如膿窠、不肯黶者,但調沙糖水與吃。瘡子將欲干時,須得兒頭痛發熱,皮毛灑淅如寒,手足耳鼻時冷,胸中煩躁,如以針刺其皮中,時或瘙癢甚者。至於昏睡譫語,其脈或大小不定,其應指必疾,甚者至於六七至,非必日數深而後見,亦有始得之便發此證者,慎無惶惑,亂作別治。

白話文:

如果傷口一半癒合,一半沒有癒合,或者在病情好轉時卻出現腹瀉、疼痛、嘔吐、腹脹、打嗝等症狀,需要立即給予理中湯、四逆湯、姜附湯等治療,不必懷疑,這些藥方都經過反覆驗證,效果很好。瘡口像膿包一樣發展,卻遲遲不肯結痂,只要用沙糖水調服即可。瘡口將要癒合時,患者可能會出現頭痛、發熱、皮膚發冷、手腳耳鼻時冷時熱、胸中煩悶、皮膚有針刺感、時常瘙癢等症狀。如果患者昏睡、胡言亂語,脈搏忽快忽慢、應指急促,甚至每分鐘達到六七次,不一定在病情加重後才會出現這些症狀,也有患者在剛發病時就出現這些症狀。此時,切勿驚慌,不要隨意改變治療方案。

故將往者為可鑑,及取近世已驗之法條次於下:其疾始覺頭痛發熱微寒,煩躁咽痛者,則以四味升麻湯(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養生必用》同。)若瘙癢成癮疹者,則以王宮。時嘔者,宜小柴胡湯。不惡寒,但煩躁、小便赤澀、多渴,成赤斑點者,則以竹葉湯犀角飲子(四方並是瘡疹已出未出門中。)大便不通者,則以四順飲子

白話文:

因此,將過去的做法作為教訓,並取用近代已經驗證過的方法,條列如下:

  1. 疾病一開始出現頭痛、發熱、微微發冷、煩躁、咽喉疼痛等症狀,則使用四味升麻湯(方子請參閱瘡疹已經出現但還未發出的情形,《養生必用》中也有同樣的方子)。

  2. 如果出現劇烈瘙癢並伴有疹子的情況,則使用王宮湯。

  3. 如果經常嘔吐,則適合使用小柴胡湯。

  4. 如果沒有怕冷的症狀,但出現煩躁、小便赤紅刺痛、口渴,並伴有密集的紅斑點,則使用竹葉湯、犀角飲子(這四種方子都適用於瘡疹已經出現但還未發出的情形)。

  5. 如果大便不通暢,則使用四順飲子。

(葛氏四味飲同,方見溫壯門中。)若昏甚譫言、大便不通,則與大承氣湯。(方見瘡疹大小便不通門。)若大便自利黑黃色,此毒氣亦有所出,亦不必廣於湯劑,恐重增他病。其大便已利,不得以溫藥助之,則其瘡亦希少而自快利。但只以升麻湯、荊芥湯最佳。(方見同前。

白話文:

劉洙的《小兒瘡子訣》說:小兒如果有感到身體發熱,或者是瘡痛,又擔心是傷風、傷寒,又擔心是傷食。在沒有確診以前,就用巴豆取積藥通大便,這樣就會使嬰兒的臟腑內空虛,熱又不除,邪氣更嚴重,變成喘滿、便血,或者形成皰疹、身體裂破,把百年壽命一夕之間被庸醫害死了,怎能不痛心呢!通常斑疹的症狀,剛開始會覺得常常咳嗽,身體溫壯,面色和四肢全部是紅色的,頭疼腰疼,眼睛發黃,愛睡覺,睡覺中出現無意識的喊叫,手腳冰涼,耳尖和屁股冷,小便發紅、大便不通,三部的脈搏洪數、極大而不確定,這就是斑疹的症狀。在哺乳期的嬰兒可以讓乳母服藥。

其證候未全或未明者,但可與升麻散解之;其已明者,即可用大黃青黛散等涼藥下之,次即與白虎湯。(升麻、白虎二方並見瘡疹已出未出門。)如秋冬及春寒未用白虎湯之時,但加棗煎服,不必拘於常法。仲景云:四月後天氣大熱,即可服白虎湯,(方同前。)特言其梗概耳。

白話文:

症狀不全或不明確的,但可以用升麻散來治療;症狀明確的,就可以用大黃青黛散等涼藥通便,然後再服用白虎湯。(升麻湯和白虎湯兩個處方都適用於瘡疹已經出現但尚未出疹的情況。)如果是在秋冬或春寒時節,不適合服用白虎湯,只需要加入大棗煎煮服用,不必拘泥於常規的方法。仲景說:四月以後天氣炎熱,就可以服用白虎湯。(方子與前面相同。)他只是強調其梗概而已。

大率疹疱未出,即可下;已出,即不可下;出定,即宜利大小便。其已出未快者,可與紫草散(方見瘡疹出不快門、)救生散玳瑁散之類。其重者,以牛李膏散之。(二方並見瘡疹倒黶門。)或毒攻咽喉者,可與少紫雪及如聖湯,無不效也。(二方並見瘡疹攻咽痛門。)其餘熱不解,身熱煩渴及病疹兒乳母,俱可與甘露飲

白話文:

通常在皮疹和水泡出現之前,可以服用瀉藥;皮疹和水泡已經出現後,就不可以服用瀉藥;皮疹和水泡已經固定下來後,就應該促進大小便的通暢。那些皮疹和水泡已經出現,但尚未癒合的患者,可以服用紫草散(配方請參閱「瘡疹出不快」條目)、救生散、玳瑁散等藥物。那些病情嚴重的患者,可以服用牛李膏散(這兩種藥方的配方請參閱「瘡疹倒黶」條目)。或者毒氣攻入咽喉的患者,可以服用少紫雪和如聖湯,沒有不有效的(這兩種藥方的配方請參閱「瘡疹攻咽痛」條目)。其餘發熱沒有退燒、身體發熱口渴以及哺乳的母親,都可以服用甘露飲。

(方見瘡疹後解餘毒。)或便血者,以牛黃散治之,(方見瘡疹便膿血門。)兼宜常平肝臟,解其敗熱。慮熱毒攻肝,即衝於目,內生障翳,不急醫治,瞳人遂損,尤宜慎之。然已出未平,切忌見雜人,恐勞力之人及狐臭熏觸故也。未愈不可當風,當風即成瘡疥。如膿疱出,可燒黑醜糞灰隨瘡貼之,則患愈而無瘢也。

白話文:

(在瘡疹消退後治療毒藥。)如果有便血,用牛黃散治療。(見瘡疹便膿血癥狀治療方法。)同時應經常平抑肝臟,治療肝臟熱毒。由於擔心熱毒侵襲肝臟,就會衝擊眼睛,內部產生障翳(眼疾),如果不緊急治療,瞳孔就會受損,尤其要注意。然而,(瘡疹)已經長出但還沒有平息,嚴禁接觸雜人,是擔心勞累的人和狐臭薰染所致。沒治癒之前不可以吹風,吹風就會形成瘡疥。如果膿皰長出來了,可以用燒黑的醜糞灰隨瘡敷貼,那麼瘡患就會癒合而不會留下疤痕。

及左右不可缺胡荽,蓋能御汗氣、惡氣故也。如兒能食物,可時更少與葡萄,蓋能利小便及取如穗、出快之義也。小兒斑疹本以胎中積熱,及將養溫厚,偶胃中熱,故乘時而作。《外臺》方云:胃爛即發斑,微者,赤斑出;極者,黑斑出。赤斑出,五死一生。黑斑出,十死一生。

白話文:

左右不可缺香菜,因為香菜可以抵抗汗臭和惡氣。如果孩子能夠飲食,可以適時少給一些葡萄,因為葡萄可以利尿,也有條理、通暢的意思。小兒患斑疹,本來是懷孕期間積聚了熱,加上看養溫厚,偶爾胃中的熱,所以乘虛而發。《外臺》方說:胃爛就會發斑,輕微的,就是紅斑出現;嚴重的,就是黑斑出現。紅斑出現,五分之一的機率死亡;黑斑出現,十分之一的機率死亡。

其腑熱即為疹,蓋熱淺也。臟熱即為疱,蓋熱深也。故《證色論》云:大者屬陰,小者屬陽。汲總角而來,以多病之故,因而業醫。近年累出諸處治病。當壬申歲,冬無大雪,天氣盛溫,逮春初,見小兒多病斑疹,醫者類如前說,如投以白虎湯之類,即竊笑云:白虎湯本治大人,蓋不知孫真人所論大人、小兒為治不殊,但用藥痢有多少為異耳,則是未知用藥之法,故多失誤。今傳選諸家及親經用有效者,備錄為書。

白話文:

臟腑有熱就會生疹病。疹病的熱是浮淺的,所以稱為「疹」。臟腑有熱就會生瘡。瘡的熱是深沉的,所以稱為「瘡」。因此《證色論》說:「大瘡屬陰,小瘡屬陽。」自幼體弱多病,所以繼承家業,學習醫術。近年來在各地治病,積累了許多經驗。壬申年,冬天沒有大雪,天氣特別溫暖,到了早春,看見很多小兒患了斑疹。醫生們都像過去一樣,給病人服用白虎湯之類的藥。我暗自發笑說:白虎湯是治療成人的方劑。這些醫生不知道孫真人的論述,他說大人、小兒的病可以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法,只是用藥的多少不同而已。那麼他們這些人是不知道用藥的方法,所以有許多誤診誤治。現在蒐集各家的方劑,以及我親身驗證過有療效的方劑,編輯成書。

《劉氏家傳》:初虞世以涎比山澤之氣,非也。山澤氣蒸潤而已,故雖山石,氣亦能到。譬如,釜上甑蒸氣亦蒸潤內外,滲漉涎則濃濁滯礙,非山澤之氣可比,中風人涎如鰾膠挽不斷,又豈能入關節?初虞世所著《必用方》大有益於世。雖是謂中風不可吐;又謂小兒瘡疹當轉瀉。此二說誤人甚多。小兒瘡疹轉瀉則虛,毒氣內攻,百無一生。

白話文:

《劉氏家傳》:「初虞世將涎水比作山澤之氣,這是錯誤的。山澤之氣只是蒸潤而已,所以即使是山石,氣也能到達。譬如,鍋裡的水蒸氣也蒸潤內外,涎水則濃濁滯礙,無法與山澤之氣相比。中風的人涎水如魚膠一樣拉不斷,怎麼可能進入關節呢?初虞世所著的《必用方》對世人很有幫助,但他說中風不可吐、小兒瘡疹要瀉,這兩個說法誤導了很多人。小兒瘡疹瀉得太多就會虛弱,毒氣攻入內部,十個孩子有九個活不下來。

《張氏家傳》惺惺散,出和劑方,小兒傷寒壯熱,當先服此藥,極驗。次服人參羌活散。如壯熱未退,切不可與通利大便及涼藥,恐是瘡疹。如吃涼藥,誤矣。

白話文:

《張氏家傳》中的惺惺散,出自和劑方。專為小兒傷寒高熱而設,應優先服用此藥,療效極佳。服用完惺惺散後,再服用人參羌活散。如果高熱仍未消退,切不可服用促使大便通暢的藥物和清涼藥物,以免是瘡疹。如果服用清涼藥物,就會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