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七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七 (8)

1. 瘧疾熱而後寒第十

《巢氏病源》溫瘧候:夫溫瘧與寒瘧安舍?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脈肉消釋,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此則陰虛而陽盛,則病衰,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

白話文:

《巢氏病源》溫瘧的病候:溫瘧和寒瘧,哪個更難治療?溫瘧是冬季由於風寒引起的,寒氣藏在骨髓中。到了春天,陽氣大發,邪氣不能排出,又遇上了大暑,腦髓被灼燒,脈肉消瘦,腠理發泄。由於體力消耗過度,邪氣和汗液一起排出。這種病藏於腎臟,其氣先從內部發出,再從外部排出。這樣一來,陰虛而陽盛,病情就會減輕,邪氣又會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

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瘧先寒而後熱,此由夏傷於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濟滄之水寒,寒之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氣傷於風,則病盛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白話文:

所以瘟疫在得病的初期是發熱,後期的症狀是怕冷,中醫稱為溫瘧。瘟疫一開始是怕冷,然後才發熱,這是因為夏季受到暑熱的傷害,汗流很多,腠理毛孔都張開了,瘟疫之氣乘虛而入,就好像水庫的蓄水量很充沛,一遇到疾病之氣,便會散發出來,加上秋天的風邪侵襲,就會使得疾病更加嚴重。寒是陰性之氣,風是陽性之氣。先受到寒冷的傷害,然後再被風侵襲,所以會先怕冷,然後才發熱。先被風邪侵襲,然後再受到寒冷的傷害,所以會先發熱,然後才怕冷。這種瘟疫也是按季節發作,叫做溫瘧。

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也。

《千金》,常山湯,治小兒溫瘧方。

常山(一兩,切),小麥(三合),淡竹葉(切,一升。《外臺》用一握)

白話文:

常山(一兩,切成片),小麥(三合,一合約為100毫升),淡竹葉(切成片,一升,一升約為2000毫升。《外臺祕要》中使用一握,一握約為80-120克)。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日至七日兒,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至二十日兒,三合為三服。四十日至六十日兒,六合為三服。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兒,一服三合。《外臺》方同,但云:一歲至七、八歲兒增藥水,並以此為率。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物,用水一升,煮取五合,每日服用一次,從嬰兒出生後至七日,每次服用一合,分三次服用。自八日至十五日,每次服用一合半,分三次服用。自十六日至二十日,每次服用三合,分三次服用。自四十日至六十日,每次服用六合,分三次服用。自六十日至一百日,每次服用二合半。自一百日至二百日,每次服用三合。

《外臺祕要》中的方劑與此相同,但增加了藥水量。一歲至七、八歲的兒童,按此比例增加藥水量。

《千金》又方

上用鹿角末,先發時便服一錢匕。

《千金》又方

上用鱉甲灰,以酒服一錢匕。至發時服三匕,並以火灸身。

《千金》又方

上燒雞肶胵中黃皮末和乳與服。男雄女雌。

《千金》灸法:小兒溫瘧,灸乳下一指三壯。

2. 瘧疾寒而後熱第十一

《巢氏病源》痎瘧候:夫痎瘧者,夏傷於暑也。其病秋則寒甚,冬則寒輕,春則惡風,夏則多汗。然其蓄作有時。以瘧之始發,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痛,寒去則外內皆熱,頭痛而渴欲飲。何氣使然?此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陽虛。

白話文:

《巢氏病源》 درباره瘧疾的症候: 瘧疾是由夏季暑熱侵襲造成的。秋天的病症是寒冷嚴重,冬天的病症是寒冷較輕,春天的病症是怕風,夏天的病症是多汗。但是瘧疾的發作是有一定的規律的。瘧疾的最初發作,是從汗毛開始的,伸懶腰之後就會發作,感到寒冷、打哆嗦,下巴也跟著抖動,腰背疼痛,寒氣散去之後,全身內外都會發熱,頭痛、口渴、想喝水。什麼原因會導致這種症狀呢? 這是因為陰陽上下交爭,虛實交替變化,陰陽互相轉換。陽氣併入陰氣,則陰氣充實、陽氣虛弱。

陽明虛則寒慄鼓頷,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陰氣勝,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欲飲。此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之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此令汗出空疏,腠理開,因得秋風,汗出遇風乃得之。及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衛氣並居。

白話文:

陽明虛弱,同時具備畏寒、顫慄、鼓起腮幫子這三種症狀;巨陽虛弱,同時具備腰背痠痛、頭項疼痛這三種症狀。三陽同時虛弱,寒氣盛,霸道,霸道則骨頭發冷而疼痛,寒氣生於體內,所以體內外都寒冷。陽氣旺盛,外部就發熱,陰氣虛弱,內部就發熱,內外都發熱,就會喘,並感到口渴想喝水。這是由於夏天容易受暑氣傷害,體內熱氣旺盛,儲存在皮膚裡面,腸胃外面,這個地方是榮氣所寄居的地方,這會導致汗出空虛散亂,毛孔張開,如果這時吹到秋風,汗出遇風就會發病。用沐浴的方法,水氣寄居在皮膚裡面,衛氣也同時存在。

衛氣者,晝日行陽,此氣得陽如出;得陰如內搏,是以日作。其間日而作者,謂其氣之舍。瀉內搏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同日而作。

白話文:

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分,這股氣受到陽氣的影響就會表現出來;遇到陰氣就會向內搏結,所以會在白天發作。那些在白天發作的,是指這股氣藏於人體某一部分。把搏於陰中的內氣排泄掉,陽氣獨自發散,陰邪滯留在體內,陰邪和陽氣互相爭鬥,這股氣就發作不出來,所以也會在同一天發作。

《千金》,常山丸,治大人、小兒痎瘧,說不可具方。

常山知母甘草(炙),大黃(各三分),麻黃(去根節,一兩)

白話文:

常山、知母、甘草(經炙烤)、大黃(各三錢),麻黃(去掉根部和節,五錢)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五丸。小兒黍米大三丸,熟水下,漸加至五丸,服瘥為度。(與寒多於熱門中《活人書》祛邪丸,方味都同而分兩不同。)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和丸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的丸劑,一共五丸。幼童服用時,把藥丸磨成黍米大小的三丸,用溫水送服,逐漸增加到五丸,服用到痊癒為止。(與《活人書》中治療寒多於熱的祛邪丸的方劑相同,只是分量不同。)

《千金》治大人、小兒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為瘧。其狀令人心寒,寒甚則發熱,熱間則善驚,如有所見者。常山湯

白話文:

《千金》中記載的治療大人、小兒肺熱,痰聚胸中,反覆發作不定的轉變為瘧疾的方法。其症狀令人心寒,寒冷加重則發熱,發熱間歇則容易受到驚嚇,好像看到了什麼東西一樣。常山湯的藥方如下:

常山(三兩),秫米(三百二十粒),甘草(半兩)

上三味㕮咀,每服三指撮。水一盞,煎至五分,發時連服三服。一法,前件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時令三服盡。兒小者,服一合、二合。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的劑量為三指撮。加水一杯,煎煮至五分之一的量,發作時連續服用三劑。另一種方法是,將前述藥物的藥水七升,煮沸取三升。分為三劑服用,至發作時服完三劑。兒童則服一合或二合。

《活人書》治瘧疾先寒後熱,兼治支結。

柴胡(八兩),人參(炙),半夏(浸七次,切),黃芩,桂(去皮。以上各三兩)

白話文:

柴胡(八兩),人參(烘烤過的),半夏(浸泡七次,切片),黃芩,桂皮(去皮。以上各三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二個,煎至八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日三、夜二。若渴,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同煎服。

白話文:

將上藥(半夏、茯苓、甘草)搗碎成像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約 15 公克)。將藥材放入一盞半的水中,加入七片生薑和兩個紅棗。將藥物煎煮至僅剩八分滿,過濾掉藥渣。取六分清澈的藥汁,溫熱後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若感到口渴,則去除半夏,加入人參和栝蔞根,一同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