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源

《女科切要》~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血崩

崩淋之病,相似而實不同,崩者如土之崩,其勢大下而不禁,乃血熱而兼氣虛,不能收攝也。淋者如水淋漓,艱澀而不通快,乃內鬱熱而氣亦滯也。然崩則純血,淋則有赤白沙石之異,赤者屬血,白者屬氣,沙石者,氣血之尤濁者也。治此病者,惟調其氣血,清其內熱而已。

白話文:

崩漏和淋病,雖然症狀相似,但實際上卻有所不同。崩漏就像土崩一樣,其勢頭強勁、向下傾瀉,無法控制,這是由於血熱同時氣虛,導致血液無法收斂所致。淋病就像水淋漓一樣,小便澀痛而不通暢,這是由於內部熱鬱、氣機阻滯所致。但崩漏一般是純血性,而淋病則有赤、白、沙石之分,其中赤色屬於血熱,白色屬於氣滯,沙石則屬於氣血中的最濁者。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只需要調和氣血,清解內熱即可。

鄭文康曰:婦人暴崩下血,此因腎水陰虛,不鎮制胞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涼血地黃湯主之。然此症多起於內傷,若小腹不痛,只宜此藥,或八物湯加芩連。若痛者,先宜大劑四物湯,歸身、白芍川芎倍之,加醋製香附。若用補藥,宜補宮湯加芩連。又血崩證有二說:瘀血也,空痛也。

白話文:

鄭文康說:婦女突然崩漏出血,這是由於腎水陰虛,不能制約胞絡相火,所以血液流動而崩漏,可以用涼血地黃湯來治療。然而,這種疾病大多起因於內傷,如果小腹不痛,只適宜服用這種藥,或者八物湯加上芩連。如果疼痛,先應該服用大劑量的四物湯,歸身、白芍、川芎加倍,再加醋製香附。如果使用補藥,應該用補宮湯加上芩連。另外,血崩症有兩種說法:瘀血和空痛。

瘀血者,體必作寒熱;空痛者,不作寒熱也,瘀血則當去,空痛則當補。亦有血海虛寒,外乘風冷,搏結不散,血氣成塊而得之,宜神仙聚寶丹。又有血氣損而得之者,凝聚成塊,七癥八瘕,上則氣逆嘔吐,下則瀉痢五血,宜內炙散。血崩之人,如服煎藥不效者,火也,三黃湯主之,去大黃,加黃柏

白話文:

  1. 瘀血的人,身體必然會出現寒熱,空痛的人則不會出現寒熱。瘀血應當去除,空痛應當補養。

  2. 也有血海虛寒,外感風寒,搏結不散,血氣成塊而引起的瘀血,這種情況適合服用神仙聚寶丹。

  3. 還有因為血氣損傷而引起的瘀血,凝聚成塊,形成七癥八瘕,上則氣逆嘔吐,下則瀉痢五血,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內炙散。

  4. 血崩的人,如果服用煎藥無效,可能是火證,可以使用三黃湯主治,去掉大黃,加入黃柏。

如婦人血崩不止,乃衝任虛弱,臟腑虛冷所致也。亦有小腹急痛,兼下赤白帶,宜加減吳萸湯,或艾煎丸。若去血過多,氣血不足,四肢倦怠,宜增損四物湯。蓋婦人血漏血脫,則宜固氣,此古聖之心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源,諸甘藥為之先務,益胃升陽湯是也。此藥人皆認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亦陽生陰長之理也。

白話文:

如果婦女血崩不止,那是因為衝任虛弱,臟腑虛冷所導致的。也可能有小腹急痛,以及帶下赤白,這時應該根據情況加減吳萸湯,或艾煎丸。如果失血過多,氣血不足,四肢倦怠,那應該增加或減少四物湯。因為婦女血漏血脫,所以要固氣,這是古聖人的心法。首先要補胃氣,來幫助生髮之源,諸多甘味藥材都是首要之務,益胃升陽湯也是因此而來。這帖藥大家都以為是補氣,卻不知道甘味可以生血,這也是「陽生陰長」的道理。

又人身以谷為寶,藥料須視其食之多寡而輕重之,毋令藥氣勝於穀氣乃妙耳。如腹痛,加烏藥三分,官桂少許。口渴者,加葛根三分。如婦人年老血崩,八物湯加芩連。此一時急救之藥也,必先顧其胃氣為妙,如血崩,服煎劑不止,易用散子之藥,如棕灰鍋底墨,炒黑山梔、槐花、側柏、人參黃耆甘草之類為末,童便送下。若以為丸更妙,或用小薊汁、藕汁調服。

白話文:

人的身體是以穀物為寶,藥物應視其飲食的多寡而酌情增減,避免藥氣勝過穀氣,纔是最好的。如果腹痛,加入烏藥三分,官桂少量。口渴的人,加入葛根三分。如果是婦人年老患血崩,八物湯加入芩連。這些都是一時急救的藥物,必須先顧及腸胃系統為主。例如血崩,服用煎劑還止不住,可以嘗試服用散子藥物,如棕灰鍋底墨、炒黑山梔、槐花、側柏、人參、黃耆、甘草等藥材研磨成粉末,以童便送服。如果做成藥丸更加有效,可以用小薊汁或藕汁調服。

經曰:帶下血崩,脈多浮動虛遲者生,實數者重。訣曰:生地合蒲黃黃芩黃柏涼,人參兼五味,解毒細煎湯,水煮空心服,崩中帶下良。暴者屬血熱,宜養血清火,治宜溫清散。血崩月久屬虛寒,又宜溫補,宜益母湯。其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

白話文:

《傷寒論》說:患血崩的人,脈搏浮動空虛且弱的人,病情較輕,脈搏實數的人,病情較重。方法說:生地黃合蒲黃,黃芩、黃柏清涼。人參配五味子,解毒劑煎成藥湯,空腹時用冷水送服,可有效治療血崩、帶下。急性血崩屬於血熱症,要養血清熱,用溫清祛散的治療方式。月經長時間不來的血崩,屬於虛寒症,也要溫補,宜用益母湯。尺脈又弦又大,弦脈表示減,大脈表示芤,減是寒,芤是虛,寒虛相互作用,這叫做革脈。

溫清散

歸身,熟地,白芍,黃連,黃芩,川芎,山梔(炒),黃柏(鹽炒,各一錢)

白話文:

  • 歸身:益氣補血,調經止痛。

  • 熟地:滋陰補血,益精健骨。

  • 白芍:養血調經,緩中止痛。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調經。

  • 山梔(炒):清熱涼血,瀉火除煩。

  • 黃柏(鹽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水煎服。

益母湯,涼血補血。

熟地,陳皮,香附,阿膠益母草白朮,蒲黃,甘草,黃芩(各一錢)

白話文:

熟地:補血益氣,滋陰補腎。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香附: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阿膠: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益母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蒲黃: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黃芩:清熱瀉火,燥濕止瀉。

水煎,空心服。

五灰散,涼血止血

蓮房灰,黃絹灰,血餘,百草霜,棕灰,白芨

為末,蜜丸,米飲下。

張三錫曰:崩有五種,青崩如藍色,黃崩如爛瓜,人參如絳澤,白崩如涕液,黑崩如瘀血。崩漏不止,四物加炒白朮、參、耆、香附、炒地榆、炒蒲黃、棕灰、升麻、血餘、水煎。頭昏項強者,四物湯加柴胡防風。虛冷清瀉者,四物湯加官桂、附子、薑、棗,水煎。胃虛嘔吐者,四物加人參、白朮。

白話文:

張三錫說:崩漏有五種,青色崩漏像藍色,黃色崩漏像爛瓜,人參色崩漏像絳紅色,白色崩漏像鼻涕,黑色崩漏像瘀血。崩漏不止,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炒白朮、參、耆、香附、炒地榆、炒蒲黃、棕灰、升麻、血餘,水煎服。如果頭暈頸項強硬,可以使用四物湯加柴胡、防風,水煎服。如果虛寒清瀉,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官桂、附子、薑、棗,水煎服。如果胃虛嘔吐,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水煎服。

虛煩不眠者,四物加人參、淡竹葉。發寒熱者,四物加柴胡。崩中漏下五色者,用赤石脂禹餘糧湯

白話文:

虛煩不眠的人,用四物湯加人參、淡竹葉。發冷發熱的人,用四物湯加柴胡。崩漏下五色血的人,用赤石脂禹餘糧湯。

槐芩散,治崩中不止

槐米(三兩),黃芩(二兩)

炒研為末,每服五錢,霹靂酒調服。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煅),禹餘糧(煅),牡蠣(煅),烏賊骨(去甲),伏龍肝,上肉桂(各等分)

白話文:

赤石脂(煅燒過)、禹餘糧(煅燒過)、牡蠣(煅燒過)、烏賊骨(去甲)、伏龍肝、上肉桂(各等分)。

為細末,酒調服。

鳧柴散,專治婦女血崩。

地慄每歲用一個,燒灰存性研服,溫酒送下。

補宮湯,治血崩,身發寒熱。

熟地,白芍,阿膠,地榆,艾葉,川芎,歸身

水煎服。

又方(亦名補宮湯),治崩淋,衝任虛損。

赤石脂,地榆,歸身,艾葉,甘草,石菖蒲,白芍,川芎,蒲黃(炒),熟地,小薊

白話文:

  • 赤石脂:具止血、斂瘡、生肌之效,用於吐血、血尿、便血、崩漏、瘡瘍不斂等。

  • 地榆: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虛之效,用於吐血、血尿、崩漏、赤白痢疾、陰虛發熱、盜汗等。

  • 歸身:具有補血活血、滋陰養顏之效,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等。

  • 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之效,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寒濕痹痛等。

  • 甘草:具有甘潤益氣,清熱解毒之效,用於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

  • 石菖蒲:具有開竅醒神、健胃消食之效,用於頭痛、眩暈、耳鳴、健忘、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

  • 白芍:具有養血調經、緩急止痛之效,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等。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之效,用於頭痛、眩暈、中風偏癱、跌打損傷、痛經、閉經等。

  • 蒲黃(炒):具有清熱解毒、止血化瘀之效,用於尿血、便血、崩漏、瘡瘍腫毒等。

  • 熟地:具有補血益精、滋陰養顏之效,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血虛等。

  • 小薊: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用於吐血、血尿、便血、崩漏、瘡瘍腫毒等。

水煎,沖熱酒半杯服。

益胃升陽湯

人參,白朮,黃耆,當歸,陳皮,黃芩,升麻,柴胡,甘草,神麯,姜,棗

水煎服。

三黃湯

黃芩,黃連,黃柏(鹽水炒)

百補湯,治血淋。

大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阿膠,新會皮,地榆(炒炭),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