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柳選四家醫案》~ 評選靜香樓醫案兩卷 (7)

回本書目錄

評選靜香樓醫案兩卷 (7)

1. 外感門

頭面腫痛。此風邪上盛。宜辛涼解散

荊芥杏仁桔梗牛蒡薄荷甘草馬勃蒼耳子

風溫挾痰。留滯上焦。辛涼解散。原為合法。時至自解。不足憂也。

牛蒡,連翹,薄荷,川貝,豆豉,杏仁,桔梗,蔥白

詒按(此風溫初起之方。)

風溫鬱於肺胃。咳而胸滿痰多。脅下痛。脈數口乾。

蘆根,薏米,栝蔞,甘草,杏仁,紅花桃仁,貝母

詒按(桃仁、紅花、因脅痛而用之。以和血絡也。若邪郁、可加豉、蒡。口乾、可加翹、芩。)

脈右大。舌黃不渴。嘔吐黏痰。神躁。語言不清。身熱不解。此勞倦內傷。更感濕溫之邪。須防變端。

厚朴茯苓滑石陳皮竹葉,蔻仁,菖蒲根汁

詒按(此溫邪而挾濕者。濕熱上蒙。故症情如是。此方可以為法。)

2. 濕病門

臍中時有濕液腥臭。按脈素大。此少陰有濕熱也。六味能除腎間濕熱。宜加減用之。

六味丸去山藥,加黃柏萆薢女貞子車前子

詒按(六味治腎間濕熱。前人曾有此論。藉以治臍中流液。恰合病機。)

3. 瘧疾門

暑風成瘧。噁心胸滿。和解則愈。

半夏黃芩茯苓知母厚朴陳皮竹葉生薑

詒按(小柴胡法之和解。和其表裡兩岐之邪也。此之和解。和其濕熱兩混之邪也。薑、夏、樸、廣。去其濕也。芩、知、竹葉。清其熱也。兩意兼用。故亦云、和解也。)

又按(此濕熱並重者。故清燥兼用。此與下條皆暑濕內伏。發為時瘧之病。苦辛宣泄。最為合法。若拘拘於瘧疾之成方。概用柴胡、鱉甲。則誤矣。)

暑風相搏。發為時瘧。胸滿作噦。汗不至足。邪氣尚未清解。當以苦辛溫法治之。

藿香,半夏,杏仁通草,厚朴,廣皮,竹葉

詒按(此濕重於熱者。故用藥稍偏溫燥。)

瘧發而上下血溢。責之中虛。而邪又擾之也。血去既多。瘧邪尚熾。中原之擾。猶未已也。誰能必其血之不復來耶。謹按古法。中虛血脫之症。從無獨任血藥之理。而瘧病經久。亦必固其中氣。茲擬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瘧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人參白朮,炮姜,炙草

詒按(識見老確。議論精切。所立理中一法。誠屬血脫益氣。固中止血之要藥。惟愚意所欲商者。瘧來而上下血溢。必因瘧疾之熱。擾及血絡而然。於理中法內。參用安營清絡之意。似乎更為周到。且標本兼顧。於立方正意。亦不相刺謬也。)

三瘧是邪伏陰分而發。非和解可愈。久發不止。補劑必兼升陽。引伏邪至陽分乃愈。

人參,歸身,鹿角膠,杞子,鹿茸附子,茯苓,沙苑

詒按(陰瘧本有此法。而不能概用此法。須相題為之。)

瘧病方已。遂得脾約。脾約未已。又增厥疼。心腹時滿時減。或得身熱汗出。則疼滿立止。明系瘧邪內陷於太陰陽明之間。是必邪氣仍從少陽外達。則不治疼。而疼自止。不治脹。而脹自消矣。

詒按(論病已得要領。惜方佚未見。)

瘧後、脅下積癖作疼。夜熱口乾溺赤。陰虛邪伏。宜鱉甲煎

鱉甲,白芍青皮,丹皮,首烏,柴胡,知母,炙草

詒按(此邪伏陰分之治法。當歸亦可加入。)

瘧後。脅下積痞不消。下連少腹作脹。此肝邪也。當以法疏利之。

人參,柴胡,青皮,桃仁,茯苓,半夏,甘草牡蠣,黃芩,生薑

詒按(此小柴胡法也。加青皮、以疏肝。桃仁、以和瘀。牡蠣、以軟堅。用意可云周到。惟少腹作脹。乃肝邪下陷之症。若再加川楝子、歸尾、延胡。似更完密。)

瘧止復發。汗多作嘔。中氣虛逆。宜益陽明。

半夏,茯苓,廣皮,人參,石斛蘆根,薑汁

再診,寒熱已止。汗嘔並減。宜和養營衛。

人參,桂枝,石斛,廣皮,歸身,炙草,麥冬,白芍

詒按(此膏粱虛體治法。兩方俱清穩熨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