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一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1)

1. 栝蔞薤白白酒湯

(金匱,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

栝蔞(一枚),薤白(三兩),白酒(四升)

此上焦膻中藥也。(膻中,兩乳中間。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喻嘉言曰:胸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陰氣上逆之候也,仲景微則用薤白白酒以益其陽,(薤葉光滑,露亦難佇,故曰薤露。其性滑泄,能通氣滯,故胸痹下重並用之。

白話文:

這屬於上焦的膻中藥物。(膻中,兩乳中間。經典中說,膻中是臣使君主的官,喜樂都從這裡產生。)喻嘉言說:胸中的陽氣,像太陽照耀在天空一樣,寬廣而無所不照。如果地氣一上升,那麼窒塞的情況就會加重。所以知道胸痹(胸部疾病),是陰氣上逆的徵兆,張仲景在症狀輕微時用薤白白酒來增加陽氣。(薤葉光滑,連露水都很難停留,所以叫薤露。薤葉性滑利,能通氣滯,所以胸痹下重都用它。

)甚則用附子乾薑以消其陰。世醫不知胸痹為何病,習用豆蔻、木香訶子三稜、神麯、麥芽等藥,坐耗其胸中之陽,亦相懸矣。

白話文:

嚴重的可以用附子、乾薑來消除陰邪。世間醫生不知道胸痹是什麼病,習慣用豆蔻、木香、訶子、三稜、神麯、麥芽等藥物,卻損耗了胸中的陽氣,差別太大了。

半夏,名栝蔞薤白半夏湯。(金匱)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徐忠可曰:胸痹而加以不得臥,此支飲之兼證。又心痛徹背,支飲原不痛,飲由胸痹而痛應背,故即前方加半夏以去飲下逆(此條若無心痛徹背,竟是支飲矣。)〕除白酒,加枳實厚朴桂枝,名枳實薤白桂枝湯

白話文:

加入半夏,這帖藥名叫栝蔞薤白半夏湯。(出自《金匱》)用來治療胸部痹痛睡不著,心臟疼痛,疼痛穿透後背。〔徐忠可說:胸部痹痛而且睡不著,這是支飲症狀的合併症。另外心臟疼痛穿透後背,支飲症狀原本不會疼痛,是因胸部痹痛而疼痛,應對症治療,所以即在先前的藥方加上半夏以消除支飲引起的逆流(此條若沒有心臟疼痛穿透後背,那就純粹是支飲症狀了。)〕去掉白酒,加上枳實、厚朴、桂枝,這帖藥名叫枳實薤白桂枝湯。

(金匱)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徐忠可曰:胸痹而加以心中痞胸滿,似痞與結胸之象。乃上焦陽微,而客氣動膈也。注云,留氣結在胸,即客氣也。更脅下逆搶心,是不獨上焦虛,而中焦亦虛,陰邪得以據之,為逆為搶。故於薤白栝蔞,又加枳樸以開其結,桂枝行陽以疏其肝。

白話文:

(金匱)治療胸中空痛,胸中有硬塊,胸悶症,右側肋骨下部位氣逆,刺痛。(徐忠可說:胸痹而且胸中 空痛,胸悶,好像痞結胸的現象,那是上焦陽虛,而客氣動膈,註解說,留氣結在胸,即是客氣,更脅下氣逆,刺痛,這不僅是上焦虛,而中焦也虛,陰邪得以據之,為逆為搶。所以,在薤白栝蔞中,又加枳樸以打開它的結,桂枝行陽以疏肝。

又曰人參湯亦主之者,病由中虛,去其太甚,即可補正以化邪也。胸痹之虛,本陽氣微,非營氣虛也。陽無取乎補,宣而通之。即陽氣暢,暢則陽盛矣。故薤白方以行陽為主,不取補也。此曰人參湯亦主之,因脅下逆由中氣虛,故兼補中爾。人參湯即理中湯等分,而用乾薑者爾。

另一派主張,脅下痛苦逆流是因為身體虛弱引發的,只要將過度的病況去掉,就可以補正身體來去除邪氣。胸部疼痛的虛,是身體的陽氣太弱,不是營氣太弱。陽氣不需要補,只要把它宣通開了,陽氣就能暢通,而暢通了,陽氣就充足了。所以薤白方是以行氣為主,而不是以補為主。這裡說人參湯也能治療,是因為胸口下逆流是因中氣虛弱造成的,所以同時要補中氣。人參湯就是將理中湯的藥材等分,再加入乾薑。

2. 四君子湯

治一切陽虛氣弱。脈來虛軟,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而黃,(或痿白無採。)皮聚毛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及脾胃不和,泄痢虛飽。

白話文:

用於治療各種陽虛氣弱的病症。脈搏虛弱無力,脾臟衰弱肺部受損,飲食沒有胃口,身體瘦弱面色黃,(或肌肉萎縮,皮膚發白沒有光澤。)皮膚乾燥毛髮脫落,說話聲音低微,四肢無力,以及脾胃功能失調,腹瀉或大便稀薄,虛胖。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二錢),甘草(一錢),加薑棗。

白話文:

人參、白朮(用土炒過)、茯苓(二錢)、甘草(一錢),再加入薑和紅棗。

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白朮苦溫,燥脾補氣為臣。茯苓甘淡,滲濕瀉熱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餘臟受蔭而色澤身強矣。

白話文:

人參性甘溫,能大補元氣,是君藥。白朮性苦溫,具有燥脾和補氣的作用,是臣藥。茯苓性甘淡,可以滲濕和瀉熱,是佐藥。甘草性甘平,可以調和中氣和益土,是使藥。脾氣充足,脾胃運化功能好,飲食增加,那麼其他的臟腑也能受益,身體強壯,面色紅潤。

陳皮以理氣散逆,名異功散,(錢氏)調理脾胃。再加半夏以燥濕除痰,名六君子湯。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致成痰癖,不時咳唾,或胃氣虛寒,動成嘔惡。凡虛瘧及諸病後,(惟真陰虧損者,大忌用此培土之劑以伐腎水。)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治虛寒胃痛,或腹痛泄瀉。

白話文:

在中醫古文中,「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名異功散,(錢氏)調理脾胃。」這句話的意思是,加入陳皮,具有理氣化痰、疏肝健脾、行氣散結的作用,這道藥方叫做「異功散」,是錢氏的祖傳祕方,用於調理脾胃。

「再加半夏以燥濕除痰,名六君子湯。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致成痰癖,不時咳唾,或胃氣虛寒,動成嘔惡。」這句話的意思是,再加入半夏,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降逆止嘔的作用,這道藥方叫做「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脾胃氣虛,飲食不進,導致痰濕內生,經常咳嗽、咳痰,或者胃氣虛寒,容易嘔吐、噁心。

「凡虛瘧及諸病後,(惟真陰虧損者,大忌用此培土之劑以伐腎水。)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治虛寒胃痛,或腹痛泄瀉。」這句話的意思是,凡是虛弱的瘧疾和各種疾病之後,(只有真陰虧損的人,嚴格禁止服用這種培土的藥劑,以免伐腎水。)加入香附和砂仁,這道藥方叫做「香砂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虛寒胃痛,或者腹痛腹瀉。

六君子加竹瀝麥冬,治四肢不舉。(脾主四肢。)六君子加烏梅草果等分,薑棗煎。名四獸飲。(三因和四臟以輔脾。故名。)治五臟氣虛,七情兼併,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亦治瘴瘧。六君子加柴胡葛根黃芩白芍,名十味人參散。治虛熱潮熱,身體倦怠。加黃耆山藥,亦名六君子湯

白話文:

  1. 六君子湯加上竹瀝、麥冬,可以治療四肢不舉。(中醫認為脾臟主導四肢。)

  2. 六君子湯加上烏梅、草果等分,再用薑和棗煎煮。這叫做「四獸飲」。(三因和四臟以輔脾。因此而得名。)可以治療五臟氣虛,七情兼併,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也可以治療瘴瘧。

  3. 六君子湯加上柴胡、葛根、黃芩、白芍,叫做「十味人參散」。可以治療虛熱潮熱,身體倦怠。

  4. 六君子湯加上黃耆、山藥,也可以叫做「六君子湯」。

為病後調理,助脾進食之劑。加棗仁(炒)治振悸不得眠,(胡洽居土)加薑汁竹瀝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錢氏)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參朮乾葛。皆能生津。)楊仁齊再加五味柴胡,治消渴不能食。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

白話文:

此藥方用於調理病後體虛的病人,幫助脾臟運化功能,增進食慾。加入炒過的棗仁,可以治療心悸、失眠。如果病人半邊身子不遂,可以加入薑汁和竹瀝。在右邊的身體不遂的病人,通常是因為氣虛引起的,也可以治療痰迷心竅導致的突然死亡。如果加入木香、藿香和乾葛,就叫做七味白朮散。這個藥方可以治療脾虛、肌肉發熱、腹瀉、口渴等症狀。(人參、白朮、乾葛都可以生津。)楊仁齊又加入了五味柴胡,可以治療消渴症,即不能吃東西的病症。如果除去人參,加入白芍,就叫做三白湯。

調理內傷外感,治虛煩或渴或泄。加山藥扁豆,薑棗煎,名六神散。(陳無擇)治小兒表熱去後,又發熱者。(世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謂不治。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所以再熱,非熱證也。宜此湯加粳米,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內,而身涼矣。

白話文:

用於治療內傷外感,治療虛煩,口渴或腹瀉。加入山藥、扁豆、薑和大棗後煎煮,稱為「六神散」(出自陳無擇)。用於治療小兒外感熱症退去後,又發熱的患者。(世醫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束手無策。有些人會繼續使用清涼藥,有些人會繼續疏解表熱,還有人認為這種情況無法治癒。實際上,這是表裡虛弱,元氣不歸於原位,而陽氣浮在體表,因此再次發熱,並不是熱症。此時,應該服用此湯,加入粳米,調和胃氣,則可使陽氣收斂歸於體內,體溫下降。)

挾寒者,加肉桂。兼陰虛,加熟地。)四君合四物,名八珍湯。治氣血兩虛,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若傷之重者,真陰內竭,虛陽外鼓,諸證蜂起,則於四物四君之中,又加黃耆以助陽固表,加肉桂以引火歸元,名十全大補湯。(金匱曰。虛者十補。勿一瀉之。此湯是也。)十全大補加防風為君,再加羌活附子杜仲牛膝,名大防風湯,治鶴膝風。

白話文:

那些怕冷的,加上肉桂。若同時有陰虛,再加熟地。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用,稱為八珍湯。用來治療氣血兩虛,以及胃腸虛弱,吃東西都不能增胖。如果受傷嚴重,真正的陰液耗竭,虛火浮越在外,各種症狀紛紛出現,那麼在補益氣血藥物的基礎上,再加黃耆來幫助陽氣固衛,加肉桂引火歸元,稱為十全大補湯。(《金匱要略》說,虛證應該十補,不要稍微瀉一點。這個藥方就是如此。)十全大補湯加上防風為君藥,再加羌活、附子、杜仲、牛膝,稱為大防風湯,用來治療鶴膝風(腰腿疼痛,麻木而不能屈伸)。

十全大補去川芎加陳皮,名溫經益元散。(節庵)治汗後頭眩心悸,筋惕肉瞤,或汗出不止,或下後下利不止,身體疼痛。(太陽宜汗,汗多則亡陽,故有眩悸瞤惕之證。陽明宜下,下多則亡陰,故有下利身痛之證。)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除去川芎,增加陳皮,名為溫經益元散。(出自《節庵方》)治療發汗後頭暈心悸,肌肉跳動抽搐,或汗出不止,或腹瀉不止,身體疼痛。(太陽經應該發汗,汗多則陽氣喪失,所以有頭暈、心悸、抽搐的症狀。陽明經應該瀉下,瀉下多則陰氣喪失,所以有腹瀉、身體疼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