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六 (2)

1. 離☲ 內陰外陽

離者火也,正南方之卦也。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則為陽亢之熱。一陰在於二陽之間,則為真寒假熱之熱。外陽而內陰,則為內寒外熱之熱。火就燥,則為燥熱之熱。離為日,則為暑熱之熱。離中虛,則為虛熱之熱。

2. 震☳ 一陽在下

震者動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在人身,則為乍寒乍熱,時熱時寒之熱。又為木,則為肝鬱之熱。為雷又為龍,則為龍雷上泛之熱。震為足,則為足心之熱,又為下焦之熱。

3. 巽☴ 一陰在下

巽者,入也。擾萬物者莫疾乎風。在人身,則為風熱之熱。為進退,則為往來寒熱之熱。為燥卦,則為狂越之熱。為長為高,則為上焦之熱。一陰在二陽之下,則下寒上熱之熱。為長女,則為婦人胎產經閉之熱。

4. 艮☶ 一陽在上

艮者土也,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在人身,則為脾胃之熱。艮為背,則為背心之熱;艮為手,則為掌中之熱。成言乎艮則為出陰入陽之熱。為少男,則為童子驚疳之熱。

5. 兌☱ 一陰在上

兌者金也,說萬物者莫說乎澤。在人身,則為皮毛之熱。兌為口舌,則為口舌燥烈之熱。一柔附於二剛,則為骨髓之熱,又為癆瘵之熱。為少女,為經閉不調之熱。

吳澄曰:發熱多端,頭緒浩繁,竊取八卦爻畫比擬,諸熱豈能盡概其蘊。然其中陰陽動靜剛柔悔吝,藉此類推,不必一一拘泥,是亦不居之意也。

6. 論治諸熱大法

諸熱分而言之,則有氣血、表裡、上下、五臟之異。合而言之,則氣熱、表熱、上焦熱、心肺熱皆屬陽,而治法相類;血熱、裡熱、下焦熱、肝腎熱皆屬陰,而治法亦相類。至於中焦與脾熱,治亦相同。

7. 辨虛實熱

胸悶而噁心,引飲便實者,實熱也。胸爽而少食,自汗短氣者,虛熱也。

8. 辨表裡熱

有表症而身熱者,外感表熱也。無表症而身熱者,內傷裡熱也。

9. 辨手背熱手心熱

東垣曰:外感手背熱,手心不熱;內心手心熱,手背不熱。其辨大要如此。

澄按:有內傷而無外感者,有外感而無內傷者,以此辨之,則判然矣。若夫內傷外感相兼而發熱者,則其脈症互見,須當輕重權衡。若顯內症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若現外症多者,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此東垣未言之意也。

10. 肺經之熱

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瞥瞥然見於皮毛上,為肺主皮毛故也。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熱也。其症必見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之類治之,及地黃地骨皮散加減一陰煎,《正傳》麥冬湯,一物黃芩湯

11. 心經之熱

心熱者,心主血脈,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日中火甚,乃心之熱也。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丸、安神丸清涼散之類治之。二陰煎天王補心丹門冬丸

12. 脾經之熱

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乃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症心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以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治實熱用之,人參黃耆散補中益氣湯治中虛熱者用之。白虎湯玉泉散黃耆芍藥湯清化飲大清飲

13. 肝經之熱

肝熱者,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寅卯間尤甚。其脈弦,其症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飲之類主之。兩手脈弦者,或寅中時發者,皆肝熱也。俱宜回金丸、左金丸化肝煎保陰煎芍藥清肝散七正散加味龍膽瀉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