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三 (1)

1. 張仲景《金匱》治虛損法

吳澄曰:張仲景,醫中之聖也。其治虛損之法,以行陽固陰為主,而補中安腎,分別用之。故特立此二大法,可為萬世之標準。

2. 血痹虛勞病脈症

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痠削不能行。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徐注曰:此概言虛勞中,虛陽盛真陰虛者,故以脈之浮大邊者為主。而間有沉弦微緊者,證仍露陰虛之象也。謂男子平人無病可責,而脈大或極虛,皆是勞證常脈。

若面色薄,是陽精所降也。陽精所降,則虛燥隨之,故渴甚,則陰虛火動而亡血,加以元氣不繼而喘,心氣不足而悸,脈反不沉而浮。《內經》曰:浮者血虛,故曰裡虛也。

若脈虛沉弦,似非浮大邊之陰虛者矣。然使無寒熱,非風寒之驟感矣。短氣裡急,仍是元氣內虛也。小便不利,腎不能主出也。面色白,血不能榮也。時目瞑,陰火不耐動也。兼衄,陰火迫清道之血也。少腹滿,腎不治也。非下元勞極,何以使然?

若脈大既為勞矣,更加浮,其症則手足煩,蓋陰既不足,而虛陽復熾也。於是春夏助其陽則劇,秋冬助其陰則瘥。陰既虛,則陰寒,無元陽以固之,而精自出。腎主下焦,虛久則痠削不能行矣。

若男子脈浮弱而澀,浮弱主虛陽用事,澀則水虧,可必其無子。為精氣清冷,有浮上之陽,無生陰之陽也。

若慣於失精者,則腎虛。少腹為腎之府,虛則亡陰而弦急。陰頭,肝腎之標,虛則無陽而寒。目為肝木,資於腎水,肝腎同源,虛則失養而眩。發為腎之華,虛則榮脫而落。是使脈得極虛芤遲,則挾虛挾寒,不能固氣而清穀,不能固血而血亡,不能固精而精失。然失精之家,脈復不一。

苟得諸芤動微緊,是男子以陰虛而挾火則失精,女子以陰虛而挾火則夢交。主以桂枝龍骨牡蠣湯者,蓋陰虛之人,大概當助腎,故以桂枝、芍藥通陽固陰,甘草、薑、棗和中上焦之榮衛,使陽能生陰。而以安腎寧心之龍骨、牡蠣為補陰之主。若天雄散,恐失精家有中焦陽虛,變上方而加天雄白朮

後世竟失此意,而竟一味滋陰,真仲景罪人乎!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挾背行,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徐注曰:此概言虛勞中虛,陰盛真陽衰者,故以脈之沉小弦細者為主,而間有芤大者,證仍現陽虛之象也。謂男子平人無病可責,而脈虛弱微細,此陰分虛熱,元陽弱也。臥則衛氣入陰,而表復虛,故喜盜汗。

若人年五六十,陽氣衰,脈來宜小弱而反大,則似非細小邊之陽虛者矣。然而痹挾背行,挾背是脊之兩旁,痹屬太陽經,陰不能後通。若腸鳴刀癭,是上焦陽虛,而厥陰之榮熱隨經上乘也。則脈之大非陽有餘可知,故曰皆為勞得之。

若脈沉小遲,其為陽衰無疑。沉小遲三脈相併,是陽氣全虧,故名脫氣。氣脫則軀乃空殼,疾行則氣竭而喘喝,四肢無陽而寒,腹中無陽而滿,甚則胃虛極而溏泄,脾虛極而食不化也。

若脈輕按弦,而重按大,弦者減也寒也,大者芤也虛也,總是內虛外寒,陽分氣結,故曰虛寒相搏,此名為革。革者如鼓之革狀。浮外之邪實也,於是內氣虛,女不能安胎調經,而半產漏下;男不能藏精統血,而亡血失精矣。

虛勞裡急驚悸,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徐注曰:上章所論證,概屬陽虛。陽虛者,氣虛也。氣虛之人,大概當助脾,故以小建中湯主之。謂虛勞者,元陽之氣不能內統精血,則榮枯而虛,裡氣乃急,為悸為衄,為腹中痛,夢失精。元陽之氣,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則陽虛而燥,為四肢痠痛,為手足煩,為咽乾口燥。

假令胸中之大氣一轉,則燥熱之病氣自行,故以桂、芍、甘、薑、棗大和其榮衛,而加飴糖一味,以建立中氣,此後世補中益氣湯之祖也。雖無升、柴,而升清降濁之理,具於此方矣。

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徐注曰:小建中湯,本取化脾中之氣,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黃耆能走肌肉而實胃氣,故加之以補不足。則桂、芍所以補一身之陰陽,而黃耆、飴糖,又所以補脾中之陰陽也。若氣短胸滿,加生薑。謂飲氣滯陽,故生薑以宣之。腹滿去棗加茯苓,蠲飲而正脾氣也。氣不順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補正也。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徐注曰: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皆腎家的症,然非失精等現症,此乃腎虛而痹。故以六味丸補其陰,仍須以桂、附壯其元陽也。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徐注曰:此不專言裡急,是內外皆見不足症,非獨裡急諸不足也。然較黃耆建中證,前但云裡急,故主建中。而此多風氣百疾,即以薯蕷丸主之。豈非此丸似專為風氣乎?不知虛勞證,多有兼風氣者,正不可著意治風氣。故仲景以四君、四物養其氣血,麥冬、阿膠乾薑大棗補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開提肺氣,桂枝行陽,防風運脾,神麯開鬱,黃卷宣腎,柴胡升少陽之氣,白蘞化入榮之風。雖有風氣,未嘗專治之。

謂正氣運,而風氣自去也。然薯蕷最多,且以此為湯名者,取其不寒不熱,不燥不滑,脾腎兼宜,故以為君,則諸藥皆相助為理耳。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徐注曰:虛勞虛矣,兼煩,是挾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氣亦不順也,其過當責心。然心之火盛,實由肝氣鬱而魂不安,則木能生火。故以酸棗仁之入肝安神,最多為君,川芎以通肝氣之郁為臣,知母涼肺胃之氣,甘草瀉心火之實,茯苓導氣歸下焦為佐。雖治虛煩,實未嘗補心也。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

徐注曰:五勞者,血、氣、肉、骨、筋,各有虛勞病也。然必主脾胃受傷,而虛乃難復。故虛極則羸瘦,大肉欲脫也;腹滿,脾氣不行也;不能飲食,胃不運化也。其受病之原,則因食、因憂、因飲、因房室、因飢、因勞、因經絡榮衛氣傷不同,皆可以漸而至極。若其人內有血在傷時溢出於回薄之間,干而不去,故使病留連其外,症必肌膚甲錯。

甲錯者,如鱗也。肝主血,主目。乾血之氣內乘於肝,則上熏於目而黯黑。是必拔其病根,而外症乃退,故以乾漆桃仁、四蟲破其血。然瘀久必生熱,氣滯乃不行,故以黃芩清熱,杏仁利氣,大黃以行之,而以甘、芍、地黃救其元陰。則中之因此而裡急者,可以漸緩;虛之因此而勞極者,可以漸補。

故曰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