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脅痛

今夫古書論脅痛一症。不徙責在肝膽。而他經亦累及之。有寒熱虛實之不同痰積瘀血之各異。支離繁碎。使後學漫無適從。而投劑不驗。無怪乎變症多端。傷人性命者多多矣。嘗考經旨謂肝脈挾胃絡膽。上貫膈。布脅肋。膽脈貫膈絡肝。循脅裡。其直者循胸過季脅。是兩脅之痛。

皆屬肝膽為病。內傷者。不外氣血兩端。外感者。責在少陽一經而已。蓋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暴怒。非怫意交加。則憂鬱莫解。非酒色耗擾。則風寒外襲。痛之所由生也。使其人而虛寒也者。則內臟虧而痛矣。使其人而虛熱也者。則隧道塞而痛矣。使其人而實熱也者。或邪氣入而痛。

或鬱火發而痛矣。痛在氣分者。治在氣。寒者溫之。虛者補之。熱者清之。實者泄之。血藥不宜用也。使其人而血虛也者。則肝少血養而痛矣。使其人而血熱也者。則木火內灼而痛矣。使其人而血分實熱也者。或邪在半表半裡而痛。或滿悶懼按多怒而痛矣。痛在血分者。治在血。

血虛者以血藥補之。血熱者以陰藥滋之。血實者以苦藥通之。氣藥不宜用也。更有瘀血內蓄。痰飲內聚。及肥氣痞氣。皆屬有形之積。非益血則邪不退。即令氣寒而得此。亦宜補陽在先。補陰在後。陰陽兩補。痰瘀除而積聚消。脅痛豈有不愈者哉。雖然。操心者常有此症。房勞者每有此患。

人多委之莫救。而藥投罔效者何也。醫家不明肝腎同源。精髓內空。相火易上之理也。故其用方。一味辛香行氣。冀其奏功。不知辛能通竅。香能耗血。肝病不已。復傳於肺。而咳嗽喘促。甚至血動。斯時有莫可如何者矣。是以初起確認為肝腎之病。宜乙癸合治。用六味加人乳河車之屬。

以人補人。以血補血。俾水生而木榮。母實而子安。正治之法也。倘氣因精虛。宜用八味加人參河車之屬。陰中求陽。坎中生火。從治之法也。或者謂內傷脅痛。逍遙散乃不易之方。外感脅痛。小柴胡為必用之藥。有此二者。可以盡病之情乎。而猶未也。誠以法之運用無窮。

方之變化無定。通因通用者。治肝邪之有餘。塞因塞用者。治肝臟之不足。而其間必以拒按喜按。探虛實之消息。喜溫喜冷。驗寒熱之假真。更以以脈之大小遲數。有力無力為辨。是在醫者神而明之。勿泥古法而不化也。且脅痛而及他臟者。亦有之矣。咳唾腥臭者。肺痛也。

痛連胃脘。嘔吐酸味者。木凌脾也。痛而寒熱譫語。如見鬼狀者。婦人熱入血室也。舍氣血而何所補救哉。蓋甘可緩中。則木氣調達。自然右降而左升。和能平怒。則疏泄令行。漸次氣充而血潤。脅痛云乎哉。

以韓蘇之筆。寫軒岐之旨。那得不壓倒群英。

六味湯(見審虛實門)

八味湯(同上)

逍遙散(見眩暈門)

小柴胡湯(見肺痿並虛痿門)

2. 痹症

痛痹一症。肝腎為病。筋脈失於榮養。虛火乘於經絡而紅腫疼痛。若腫痛不紅。得溫稍定者。又屬虛寒也。初起惡寒發熱。類於傷寒。多腫痛於四肢經絡之間。或左右移動。或上下游行。或脈大而數。或細而數。或細而遲。或細而澀。或大而空。醫家認作風寒濕三氣雜至之說。

概以外邪為治。病勢漸增。陰液漸耗。虛虛之禍。有不可勝言者矣。蓋風自內動。濕熱內生者。屬陰虛而有火。表之清之。症變虛損者居多。寒自內發。寒濕內生者。屬陽虛而無火。表之消之。症變中風者居多。即令其人體實。果系外邪侵入。表散不應者。雖進大涼之藥。痛止而腫消。

亦必用扶脾益血之品。以收後效。又有服熱藥太過。胃中蘊熱日深。筋脈不利。不能轉移。手足腫痛如錐。苦楚異狀。以陽明主宗筋。筋熱則四肢緩縱。痛歷關節而為熱痹也。醫家不知清熱降火。泥於風寒濕三氣雜至之說。非表散風寒。則溫經利濕。火上添油。愈服愈熱。其症口渴面赤。

聲高叫喊。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脈數大有力。或洪大有力。所謂歷節白虎風症。痛如虎齧也。治法宜黃芩黃連黃柏石膏生地知母元參之屬。清陽明之積熱。降有餘之實火。然後熱解筋舒。而痛方定。此種極少而慎治。不可不知而誤治也。雖然。內經有入臟者死。留連筋骨間者痛。

久留皮膚間者易已之旨。足見內生之風寒濕三氣。鼓舞於經絡之中者。恐用攻表耗元之藥。而臟氣空虛真陰欲竭。外入之風寒濕三氣。鼓舞於經絡之中者。恐用攻表耗元之藥。而臟氣受敵。真陽欲脫。況痹者閉也。乃脈絡澀而少宣通之機。氣血凝而少流動之勢。治法非投壯水益陰。

則宜補氣生陽。非急急於救肝腎。則惓惓於培補脾土。斯病退而根本不搖也。倘泥於三氣雜至。為必不可留之邪。而日從事於攻伐。是體實者安。而體虛者危矣。可不慎歟。

探本之論。與泥於風寒濕三氣之說者。有上下床之別。

六味湯

八味湯(均見審虛實門)

十全大補湯(見盜汗門)

四君子湯(見中風門)

清熱定痛湯,治脈數有力。歷節白虎痛風症。此方主之。

生地(三錢),元參(一錢五分),麥冬(二錢),知母(一錢),黃連(五錢),石膏(二錢),黃柏(五分),黃耆(一錢,蜜炙),甘草(五分)

加黑棗三枚。炒陳米五錢。水二杯。煎杯半。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