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仁術便覽》~ 卷三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2)

1. 【小薊根散】

治溺血,治下焦結熱血淋,最好。

小薊根,生地(各二錢),通草(炒),滑石蒲黃(炒),淡竹葉當歸藕節,山梔仁,甘草(各六分),赤茯,車前子(炒)水二鍾,空心熱服。

白話文:

  • 小薊根、生地各二錢。

  • 通草炒過、滑石、蒲黃炒過、淡竹葉、當歸、藕節、山梔仁、甘草,各六分。

  • 赤茯、車前子炒過,水二鍾(約600毫升)。

  • 空腹時熱飲。

2. 【當歸散】

治婦人小便出血,或時尿血。

當歸羚羊角屑,赤芍(各半兩),生地(一兩),刺薊葉(七錢半)

白話文:

當歸、羚羊角屑、赤芍藥(各三十克),生地黃(六十克),刺薊葉(四十五克)

水煎,空心溫服。

3. 【六味地黃丸】

治老人尿血。見虛損門。

4. 下血

(大便下血)

一方,治下血有熱。

當歸川芎,芍藥,地黃,山梔(炒),升麻秦艽阿膠

白話文: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頭痛、牙痛、中風等症狀。

芍藥:具有養血調經、緩解疼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腹痛等症狀。

地黃:具有滋陰補血、益精養腎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血虛、腎虛、腰膝酸軟等症狀。

山梔(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常用於治療熱病、黃疸、吐血、衄血等症狀。

升麻:具有升陽舉陷、祛風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中風、頭痛、牙痛、風濕性關節炎等症狀。

秦艽: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痛、腿痛等症狀。

阿膠珠: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血虛、貧血、月經不調、便祕等症狀。

上每服一兩,水一鍾半,煎至一鍾,空心熱服。渣即時煎服。

一方,治大便下血,因酒過度,腸中有濕毒,下血。

葛根(一錢),歸身(八分),白朮(一錢),三七(七分),地錦草(醋洗,一錢),枳殼(酒炒,五分),梔子(酒炒,五分),條芩(鹽炒,五分),赤茯苓(一錢),白芍(四分),蒼朮(四分),黃連(同吳茱萸酒浸一夜,去茱萸,炒,一錢),生地(七分),玄參(五分),黃柏(二分)甘草(五分),棗二枚,水一鍾半,空心熱服。

白話文:

  • 南葛根(4公克)

  • 歸身(3.2公克)

  • 白朮(4公克)

  • 三七(2.8公克)

  • 地錦草(以醋清洗過,4公克)

  • 枳殼(以酒炒過,2公克)

  • 梔子(以酒炒過,2公克)

  • 條芩(以鹽炒過,2公克)

  • 赤茯苓(4公克)

  • 白芍(1.6公克)

  • 蒼朮(1.6公克)

  • 黃連(與吳茱萸以酒浸泡一夜,除去吳茱萸,炒過,4公克)

  • 生地(2.8公克)

  • 玄參(2公克)

  • 黃柏(0.8公克)

  • 甘草(2公克)

  • 紅棗兩枚

  • 水一又半碗

  • 空腹時趁熱服用。

5. 【芍藥黃連湯】

治便血腹中痛,謂之熱毒。

芍藥,黃連當歸(各二錢半),淡竹葉大黃(各一錢),甘草(炙,一錢),腹痛甚,調木香檳榔末,各五分。水煎,空心溫服。

白話文:

芍藥、黃連、當歸(各10公克),淡竹葉、大黃(各5公克),甘草(炙,5公克)。腹痛劇烈時,加木香、檳榔末,各2.5公克。水煎,空腹溫服。

6. 【黃連湯】

治便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

黃連當歸(各五錢),甘草(炙,一錢半)

白話文:

黃連五錢,當歸五錢,甘草炙後一錢半

空心,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