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氣分寒

桂枝加附子湯,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宜服之。

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半),甘草(二兩),附子(炮。去皮。用半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治發汗後身疼痛。脈來遲者。此主之。

桂枝,人參(各一兩半),芍藥(二兩),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2. 血分寒

巴戟丸,治肝腎俱虛。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悅肌膚。進美飲食。

白朮五味子,川巴戟(去心),茴香(炒),熟地黃肉蓯蓉(酒浸),人參覆盆子,菟絲子(酒浸),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各二兩)

上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焙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

【神珠丹】,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燥澀。小便自利。病機云。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此之謂也。一名

離珠丹

杜仲(二兩。炒),萆薢(二兩),訶子(五個),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炒),胡桃仁(一百二十個),巴戟(二兩),砂仁(半兩),硃砂(一兩。另研)

上九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氣不化。小便不利。濕一(作溫)肌潤滑。熱蒸少。陰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皮膚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珠丹主之。弦數者。陽陷於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終於甲也。緊則帶洪。壬終於丙也。若弦虛則無火。細則有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也。不宜離珠丹。

3. 通治三焦甚寒之氣

大已寒丸,治臟腑虛寒。心腹㽲痛。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蓽茇肉桂(各六兩半),乾薑良薑(各十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食前服。

四逆湯,治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發。小便或澀或利。或汗出過多。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逆冷。及一切虛寒逆冷。並宜服之。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去皮臍。細切。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計時。

4. 陰證治驗

至元己巳夏六月。予住於上都。僉院董彥誠。年逾四旬。因勞役過甚。煩渴不止。極飲湩乳。又傷冷物。遂自利腸鳴腹痛。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口鼻氣亦冷。六脈如蛛絲。時發昏憒。眾太醫議之。以蔥熨臍下。又以四逆湯五兩。生薑二十片。連須蔥白九莖。水三升。煮至一升。

去渣涼服。至夜半。氣溫身熱。思粥飲。至天明而愈。玉機真臟論云。脈細皮寒。氣少泄利。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漿粥入胃。則虛者活。信哉。魯齋許先生聞之。嘆曰。病有輕重。方有大小。治有緩急。僉院之證。非大方從權急治則不能愈也。至真要大論云。補下治下。制以急。

急則氣味厚。此之謂也。

5. 陰氣有餘多汗身寒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歲。至元丙子三月間。因憂思勞役。飲食失節。得病肢體冷。口鼻氣亦涼。額上冷汗出。時發昏憒。六脈如蛛絲。一醫作風證。欲以宣風散下之。予因思錢氏小兒論。制宣風散。謂小兒內傷脾胃。或吐或瀉。久則風邪陷入胃中而作飧泄。散中有結。恐傳慢驚。

以宣風散導去風邪。內經云。久風為飧泄。正此謂也。今德卿形證。乃陰盛陽虛。苦寒之劑。非所宜也。內經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又陰陽應象論云。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而厥。調經篇亦云。陰盛生內寒。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

寒獨留。故寒中。東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營氣受病。末傳寒中。惟宜補陽。遂以理中湯加黑附子。每服五錢。多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一大盞。調服之。至夕四肢漸溫。汗出少。夜深再服。翌日精神出。六脈生。數服而愈。嘗記李思順云。證者證也。病狀於中。

證形於外。凡學醫道。不看內經。不求病源。妄意病證。又執其方。此皆背本趣末之務。其誤多矣。宜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