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病源

飲傷、食傷、勞倦傷、內傷挾外感

2. 形證

經曰:「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又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夫飲者水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為病喘而腫滿也,治當開鬼門潔淨府使上下分消焉。」食者物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乃痔。若食停滯而不化為病,噁心噫氣作酸嘔吐,胸中痞悶作痛不食,此食傷也,宜消導焉。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中說:「飲食過冷或過熱會損傷人體六腑」,又說:「過量飲食會損傷腸胃。所飲之物為水,過度飲水會導致氣逆寒顫,飲用冷水則會損傷肺部,引起喘息和腹脹。治療方法應該是打開鬼門,清潔腸胃,使其上下分離,化解病症。」所食之物為五穀,過度飽食會導致筋脈受損,腸胃阻塞形成痔瘡。如果食物停滯不化,就會導致噁心、噯氣、酸性嘔吐,胸中憋悶疼痛、食慾不振,這是食物造成的損傷,應該適當進行消食導滯的治療。

有所勞倦,喜怒不節,起居不時,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四肢困熱無力,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身熱自汗,心煩不安,此勞倦乃傷其氣也。當病之時宜清心靜坐以養其氣,藥用甘寒瀉火,甘溫補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補之」,正此謂也。

白話文:

過度勞累、情緒過於激動、作息不規律,都會損傷人體元氣。元氣衰弱則火氣旺盛,火氣旺盛就會侵害脾胃。脾胃主管四肢,因此會出現四肢乏力、發熱,懶得說話和動作,氣喘、全身發熱出汗,心煩意亂等症狀。這些都是勞累損傷元氣所致。生病的時候,應當靜心靜坐來調養元氣。藥物應使用甘寒的瀉火藥,甘溫的補氣藥。經典上說:「過於勞累的人要溫補,虛損的人要補益」,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或有內傷挾外感者,先因喜怒飢飽勞役以傷其中,復因外感風寒則身體拘倦,口苦頭眩鼻塞,此名內傷外感之病,當以補中益氣湯隨症加減以治之。蓋人賴飲食滋味,設或不調,脾胃虛矣,當補不當瀉也。多以飲食勞役中虛不足之症,認作外感風寒有餘之疾,而用仲景之法重瀉重表,使營衛皆虛,死在旦夕。所以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臨病之際宜分辨焉。

白話文:

有內傷加上外感的病人,一開始是因為喜怒無常、飲食不節、過度勞累傷到了內部,後來又因為接觸了外界的風寒,導致身體睏倦、口苦、頭暈、鼻塞。這種情況稱為內傷外感病,應使用補中益氣湯,根據症狀適當加減來治療。

因為人體需要靠飲食中的營養維持健康,如果飲食不當,脾胃就會虛弱。這時應該滋補,而不應該瀉下。很多人把飲食勞累造成的虛證,誤認為是外感風寒引起的實證,使用張仲景的方法猛瀉猛攻,導致營衛之氣同時虛弱,很快就會死亡。

所以,在診斷疾病時,一定要仔細分辨,即使有一點差錯,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3. 脈法

東垣雲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訣曰氣口緊盛傷於食,右脈大而無力為氣虛,此元氣不足之脈也。

4. 治法

丹溪云東垣內外傷辨甚詳世人內傷者多但有挾痰者挾外感者當用補中益氣湯隨症加減以治之 戴云內傷重而外感輕先宜補益而後發散外感重而內傷輕先宜發散而後補益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劉完素對於內傷和外傷的辯證很詳盡,世人多有內傷,但有的夾雜痰飲,有的夾雜外感,應當使用補中益氣湯,隨證加減治療。戴先生說,內傷嚴重而外感輕微,應先補益再發散;外感嚴重而內傷輕微,應先發散再補益。

一飲食失節形神勞役損傷元氣身熱自汗頭疼虛煩惡寒無力氣高而喘宜用 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由於飲食不節制,加上體力透支和精神疲勞,損傷了元氣,導致發熱、自汗、頭痛、疲勞煩躁、怕冷、無力、氣喘,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調理。

一飲食不調勞役所傷腹滿短氣遇春則口淡過夏雖熱猶惡寒飢則常如飽不喜飲食宜用 升陽順氣湯

白話文:

飲食不正常,勞累過度,導致腹脹、氣息短促,在春天會覺得口淡,夏天雖然很熱,但還是怕冷,容易覺得飢餓,但總是像吃飽一樣,不想吃東西。建議服用升陽順氣湯。

一勞發病其症發熱惡寒身倦疼困懶言惡食此因內傷勞碌而作也宜用 發勞散即補中益氣湯合 人參敗毒散 或五積散

白話文:

一勞發病的時候會出現發燒、畏寒、身體疲勞、痠痛、懶得說話、食慾不振等症狀。這是因為內臟受到勞累的損傷而造成的。可以用以下方劑治療:

  • 發勞散:補中益氣湯合人參敗毒散
  • 或五積散

一因飢困勞役飢體發熱煩渴引飲目赤面紅脈大而虛按之全無經曰脈虛血虛乃血虛發熱症象白虎惟脈不長實為異勿服白虎宜用 當歸補血湯

白話文:

由於長期飢餓、勞累,導致身體虛弱發熱、口渴、眼睛發紅、臉色潮紅、脈搏又快又弱。醫經記載:「脈搏弱表示血虛」,這是血虛發熱的症狀。然而,本案例的脈搏雖然弱,但與白虎湯證(血熱症)不同。因此,不宜服用白虎湯,而應使用當歸補血湯來補血。

一脾胃氣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秋燥濕熱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二便不調灑淅惡寒乃陽氣不伸宜用 升陽益胃湯

白話文:

一、脾胃虛弱,導致精神不振、愛睡懶覺、四肢無力、秋燥濕熱、體重減輕、關節疼痛、口中發苦、舌頭乾澀、食慾不振、大小便失調、身冷、怕冷,這是陽氣不足所致,宜服用升陽益胃湯。

一素飲酒成積腹中作痛下利黃沫腰腿痠麻胸膈膨悶宜用 神妙列仙散 四制黃連丸 治酒積腹痛下痢黃沫並積熱腹痛

白話文:

一個人長期飲酒,導致腹部疼痛、腹瀉黃色泡沫狀物、腰腿痠麻、胸悶腹脹,適合使用「神妙列仙散」和「四制黃連丸」治療。這兩種藥方能治療因飲酒過度引起的腹部疼痛、腹瀉黃沫,以及其他因積熱引起的腹痛。

一飲酒大醉後小便不利心煩作嘔宜用 五苓散加 乾葛 砂仁(以上下分消其濕)

白話文:

一次飲酒大醉後,出現小便困難、心煩氣躁、嘔吐的症狀,可以使用五苓散,加上乾葛和砂仁(這些藥材具有消散濕氣的作用)。

一酒客傷飲嘔惡吞酸頭疼拘倦宜用 葛花解酲湯

一傷食惡食胸中飽悶噁心酸臭宜用 丁香爛飯丸 麴櫱 枳朮丸 消食化氣散 寬中進食丸

白話文:

一、飲食不消化、胃口不佳、胸悶噁心、口臭難受

  • 宜用「丁香爛飯丸」:調理消化系統,消除異味。
  • 「麴櫱」:促進消化,健脾胃。
  • 「枳朮丸」:疏肝理氣,解決胸悶。
  • 「消食化氣散」:消除積食,緩解噁心。
  • 「寬中進食丸」:調理脾胃,改善食慾。

一飲食傷損脾胃陰陽不和嘔逆腹痛吞酸宜用 豆蔻 橘皮

一生冷硬物傷損脾胃不能克化心腹悶痛宜用 木香見睍丸 消食丸 化滯丸

白話文:

長期食用生冷堅硬的食物會損傷脾胃,導致無法消化食物,引起心腹悶痛,此時宜服用木香見睍丸、消食丸或化滯丸。

附內傷挾外感

世人之疾外感內傷病之關鍵外感仲景之法內傷東垣之論詳且備矣至如內傷挾外感未有言之者也況人病此者多有挾外邪者有挾痰者有挾熱鬱而發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以調之

白話文:

現今人們的疾病分為外感和內傷。外感的方法依據仲景(張仲景)的方法,內傷的理論以東垣(劉完素)的論點最詳細完備。至於內傷合併外感的疾病,目前還沒有人討論過。況且,患有此類疾病的人很多。有些人合併了外來的病邪,有些人合併了痰,有些人則是因鬱熱而發作。這些情況都以補元氣為主,並根據具體情況兼用其他藥物進行調理。

一內傷挾外感者則於補中益氣湯內 春加川芎防風荊芥芍藥麻黃之類 夏加葛根石膏薄荷黃芩之類 秋加蒼朮羌活防風之類 冬加桂枝附子麻黃之類

白話文:

如果患者既有內傷,又有外感,可以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以下藥材:

  • 春季:川芎、防風、荊芥、芍藥、麻黃等
  • 夏季:葛根、石膏、薄荷、黃芩等
  • 秋季:蒼朮、羌活、防風等
  • 冬季:桂枝、附子、麻黃等

一內傷挾火鬱而發者宜用 補中益氣湯 加半夏竹瀝薑汁之類

白話文:

如果內傷夾雜熱症而發作的人,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再添加半夏、竹瀝、薑汁等成分。

5. 補中益氣湯

治飲食勞倦傷損元氣,身熱自汗,頭疼噁心,四肢無力,氣高而喘

白話文:

  • 黃耆:一種中藥材,具有補氣固表,益氣升陽的功效。
  • 人參:著名的珍貴中藥材,具有大補元氣,強壯身體的功效。
  • 白朮:一種中藥材,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 當歸身:當歸的根莖,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甘草:一種中藥材,具有益氣補脾,和中緩急的功效。
  • 柴胡:一種中藥材,具有疏肝解鬱,調和營衛的功效。
  • 升麻:一種中藥材,具有升陽舉陷,散寒通絡的功效。
  • 陳皮:柑橘類的果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如作渴加乾葛;嗽加麥門冬(去心)、五味子

白話文:

如果出現口渴,可以加入乾葛;咳嗽時可以加入麥門冬(去心)、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