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呵欠」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呵欠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又稱為打哈欠、欠伸、欠氣、欠眠、欠睡等。中醫認為,呵欠是由於肺氣虛弱、津液不足所致,主要表現為打呵欠、口乾舌燥、疲倦乏力等症狀。

治療呵欠,中醫主要以補益肺氣、生津止渴為主。常用方藥有百合固金湯、玉竹百合湯、麥門冬湯等。此外,還可以通過飲食調理來改善症狀,例如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魚肉等。

呵欠雖然不是什么嚴重的疾病,但如果長期反覆發作,也可能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如果出現了呵欠的症狀,最好還是去醫院進行檢查,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發熱呵欠,頓悶咬牙,至夜盜汗,屬肝膽火症,用小柴胡湯加山梔二劑,又用地黃丸料,煎服而愈。

吳茱萸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濕痰在胸,胆胃鬱而不舒,則激而上泛,此其所以嘔而胸滿也。吳茱萸湯,吳茱萸以降逆散寒,人參、薑、棗以和胃扶脾,但使膈間陽氣漸舒,咽中時得噫噯,或呵欠,或吐出痰涎,則胸滿去而嘔逆亦止。蓋仲師雖言「嘔而胸滿」,其實由胸滿而嘔也。

消風散

  • 1.《活幼口議》:「議曰:兒在胎中,母多驚悸,或因食熱毒之物,降生之後,兒多虛痰氣急短滿,眼目眵淚,神困呵欠不發,神舒呃呃作聲,大小便不利,或通利即有血水盛,則手常拳緊,腳常搐縮,眼常斜視,身常掣跳,皆由胎中受熱,宜速與服大連翹飲子,解散諸熱,次與服消風散,數服無恙。
  • 2.《沈氏尊生書》:「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聞香極香,聞臭極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狀,熱者消風散,
  • 3.《嬰童百問》:「或因食熱毒之物,誕生之後,兒多虛痰,氣急喘滿,眼目眵淚,神困呵欠,不得伸舒,呃呃作聲,大小便不利,或通利即有血水,甚則手常拳緊,腳常搐縮,眼常斜視,身常掣跳,皆由胎中受熱,宜速與大連翹飲子,解散諸熱,次與消風散數服無恙。其胎驚、胎風、自見本症,茲不贅述。

六味地黃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自汗,目直項強頓悶,余謂肝經實熱,先用柴胡梔子散,隨用六味地黃丸而愈。後因驚自汗,咬牙呵欠,屬肝經虛熱生風,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痊。後又驚,自汗怔悸,面赤發熱,悉屬肝經虛熱,用六味丸而愈。
  • 2.《幼科驚搐門》:「搐後失音,亦有腎怯,不能上接於陽。瘖不能言者,其候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顱、呵欠、咬牙等證,宜六味地黃丸加巴戟、遠志、石菖蒲等藥。

補中益氣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自汗,目直項強頓悶,余謂肝經實熱,先用柴胡梔子散,隨用六味地黃丸而愈。後因驚自汗,咬牙呵欠,屬肝經虛熱生風,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痊。後又驚,自汗怔悸,面赤發熱,悉屬肝經虛熱,用六味丸而愈。
  • 2.《保嬰撮要》:「一小兒生下,大腿腫寸許一塊,面目色白,將期敷藥而潰,膿水清稀,二期而未愈。後呵欠咬牙,此稟腎虛,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地黃丸料,與母子同服半杯,年餘而愈。
  • 3.《保嬰撮要》:「一小兒咬牙作渴,面色忽白忽赤,脈洪數按之無力,左關尺為甚,此屬腎虛也,用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尋愈。後因驚面青目赤,呵欠咬牙,手尋衣領,此肝經虛熱,用加減八味丸料,煎與恣飲,頓安,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 4.《雜病源流犀燭》:「跌撲肩背痛,必多瘀血(宜地龍湯)。呵欠,伸背舒腰,腳痿勞倦,數欠,為陽虛不能勝陰(宜補中益氣湯)。背心一點痛,寒所聚也(宜三合湯)。又曰:脊背強,《靈樞》云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其病實,則脊強。又曰:足太陽之脈病,則腰脊強痛。此脊背強所由來也。

加味逍遙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因母忿怒患前症,兼咬牙呵欠,余謂肝經虛熱之症,子用桔梗湯加柴胡、山梔、牛蒡子,母服加味逍遙散而愈。

桔梗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因母忿怒患前症,兼咬牙呵欠,余謂肝經虛熱之症,子用桔梗湯加柴胡、山梔、牛蒡子,母服加味逍遙散而愈。

抑肝散

  • 1.《保嬰撮要》:「若小兒多因驚駭停食,或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失宜所致,更當審之,兼治其母。大要因驚目直呵欠,項強頓悶,屬肝經實熱,用抑肝散。咬牙呵欠,手尋衣領,屬肝經虛熱,用地黃丸。若肺金不能平木,用異功散。脾不能養肝,用六君子湯。水不能生木,用地黃丸。

溫膽湯


瀉白散

  • 1.《錢氏小兒直訣》:「薛按:潔古張先生云:肝勝肺則身熱發搐,喘促氣短,病見於申酉戌時。此受所制而不能勝,謂之真強。若心乘肝為實邪,壯熱而搐有力,利驚、涼驚二丸主之。肺乘肝為賊邪,呵欠而搐無力,以地黃丸補肝,以瀉白散治肺。肝乘脾為賊邪,多睡體重發搐,瀉青丸主之。腎乘肝為虛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 2.《証治準繩‧幼科》:「若風火相搏,抽搐目瞤,筋急痰盛者,用四物湯以生肝血,加釣藤鉤、山梔仁以清肝火,更用四君子以補脾,六味丸以滋腎。若肺金剋木而兼呵欠者,用瀉白散以泄肺邪,地黃丸以益肝血。若邪入肝,則用柴胡清肝散加龍膽草亦可。邪入心,用梔子清肝散加炒黃連亦通。邪入腎,用六味地黃丸。
  • 3.《幼科類萃》:「肺乘肝賊邪氣盛則前伸呵欠微搐,法當瀉肺,先補本臟,補肝地黃丸主之,瀉肺瀉白散主之。

至寶丹

  • 1.《慈幼新書》:「胎熱者,生後氣急喘滿,眼閉或目赤,眼胞浮腫,神困呵欠,呢呢作聲,遍體壯熱,小便赤,大便澀,時復驚煩,宜至寶丹研服之,木通散與乳母服之。目不開,以二妙散溫洗之。不治,則生鵝口、木舌、重舌、紫赤丹瘤。

地黃飲子

  • 1.《證治針經》:「若乃陰陽偏勝,脫症多因。目瞑口開遺尿具,人參附子童便續元真。旋救陰而以生脈散,去剛燥而轉甘柔。鼾聲呵欠而躁煩,地黃飲子急固根蒂;亡陽(由於汗多)寒痙而(煩)渴嘔(逆),救逆湯冀挽彌留。(上約《指南案》論。)

升麻葛根湯

  • 1.《痘治理辨》:「調解,痘瘡初欲出時,身熱,鼻尖冷、呵欠、咳嗽、面赤,方是痘出之候,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鼠黏子,或鼠黏子湯、惺惺散、紫草飲子解利之。其瘡稀疏而易愈,此則里不至冷,大便不至利,氣實者可用之。(若痘已出,尚有小熱,小便不利者,八正散、導赤散。)出後或嗽吐,食赤茯苓湯。
  • 2.《痘疹心法》:「痘瘡之症,其初發熱,與傷寒相似,但疹子則面頰赤,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目中淚出,呵欠喜睡,或吐瀉,或手掐眉目鼻面,宜用升麻葛根湯(一),不可作傷寒妄用汗下也。汗之則增其熱,為衄,為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痛,為煩躁,為大小便不通。下之則虛其里,為滑泄,為帶下。
  • 3.《古今醫鑑》:「凡發熱之初,證類傷寒,疑似之間,或耳尻冷,呵欠咳嗽,面赤,必是出痘之候,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大力子,其瘡必出,稀少而易愈。
  • 4.《古今醫鑒》:「凡發熱之初,證類傷寒,疑似之間,或耳尻冷,呵欠咳嗽,面赤,必是出痘之候,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大力子,其瘡必出,稀少而易愈。
  • 5.《專治麻痧初編》:「麻初發熱與傷寒相似,但麻疹則面頰赤,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目中淚出,呵欠喜睡,或吐瀉,或手掐眉目鼻面,宜升麻葛根湯。不可作傷寒,妄用汗下也。汗之則增其熱,為衄血,為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痛,為煩躁,為大小便不通。下之則虛其里,為滑泄,為滯下。經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此之謂也。
▼ 展開更多

宣毒發表湯

  • 1.《兒科萃精》:「麻疹初潮,未現標時,必身熱憎寒頭疼,咳嗽,或吐,或乾嘔,或瀉,或腹痛,或鼻塞,或鼻流清涕,噴嚏呵欠,眼胞浮腫,目淚汪汪,腮赤,煩躁不寧,古法主宣毒發表湯(如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枳殼、荊芥、防風,薄荷、木通、連翹、牛蒡子、淡竹葉、生甘草,引用芫荽)。

八珍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潰後咬牙呵欠,尋衣捻物,此肝經氣血虛也,先用八珍湯加鉤藤鉤、五味子,諸症頓愈,又用托裡散及八珍湯而痊。

托裡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潰後咬牙呵欠,尋衣捻物,此肝經氣血虛也,先用八珍湯加鉤藤鉤、五味子,諸症頓愈,又用托裡散及八珍湯而痊。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女子瘰癧瘈瘲,服鎮驚之藥,面色黃赤,呵欠咬牙,余謂肝經氣虛血弱,而火動生風,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升麻而愈。後因怒復作,面赤目直,大叫項強,關脈洪數。先用抑肝散,次用地黃丸而愈。

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吐瀉,呵欠頓悶,不語畏明,屬脾肺不能生肝腎也,用異功散補脾肺,地黃丸補肝腎遂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