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4)

1. 嘔吐方論

嘔吐出於胃氣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水、有宿食、有膿血、有氣攻,又有所謂風邪入胃,凡是數者,可不究其所自來哉?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悽清,法當以剛壯溫之;熱而嘔吐,則喜冷惡熱,煩躁口乾,法當以溫涼解之。

痰水證者,唾沫,怔忪,先渴後嘔,與之消痰逐水輩;宿食證者,胸腹脹滿,醋悶吞酸,與之消食去積輩,腥氣、燥氣、熏炙、噁心,此膿血之聚,經所謂嘔家有癰膿,不須治膿儘自愈是爾。七情內郁,關格不平,此氣攻之證,經所謂諸郁干胃則嘔吐是爾。若夫風邪入胃,人多不審,率用參朮助之,攔住寒邪,於此尤關利害。

其或惡聞食臭,湯水不下,粥藥不納,此則翻胃之垂絕者也,辨之不早,其何以為對治乎?雖然,足陽明之經,胃之絡脈也,陽明之氣下行則順,今逆而上行,謹不可泄,固也。然嘔吐者,每每大便秘結,上下壅遏,氣不流行,盍思所以區劃而利導之?他如汗後水藥不入口者,逆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微熱而手足厥者,虛寒之極也,識者憂焉。

2. 嘔吐證治

附子理中湯,治寒證嘔吐。(方見寒類。)

二薑湯,治寒證嘔吐。

良薑,生白姜(各半兩),木香丁香(各二錢半),甘草(炙,一錢半)

銼散。每服三錢,水盞半,煎半,食前服。

吳茱萸湯,治冷涎嘔吐,陰證乾嘔通用。

吳茱萸(沸湯泡洗三次,焙炒),生薑(各一兩半),人參(三分),大棗(五個)

上銼細。每服四錢,水盞半,煎半,食前服。

小柴胡湯,多加生薑,治熱證嘔吐。(方見血類。)人參鬚依分兩用,或加烏梅亦得。

大半夏湯,治痰證嘔吐。

半夏(制,銼,二兩),人參(四錢,切片)

上每四錢,姜七片,蜜少許,熟煎服。

小半夏茯苓湯,治水氣嘔吐。(方見水飲門。)

《金匱》云:嘔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則嘔止。

治中湯,治食證嘔吐。

人參,白朮乾薑(炒),甘草(炙),青皮橘紅(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棗一枚煎服。積聚,大便秘者,加大黃二棋子許。

大棗(方見瘧門。),加縮砂、丁香,治宿食嘔吐。

地黃湯,治膿血嘔吐。

生地黃(洗,焙),川芎(各一兩),半夏(制),甘草(炙。各三分),南星(蕩洗七次),芍藥,白芷茯苓,北梗,前胡知母,人參(各半兩)

上銼。每服三錢半,姜五片,烏梅一個,煎服。

加減七氣湯,治氣鬱嘔吐。

半夏(制,二兩半),人參,辣桂,厚朴(制。各一兩),茯苓(一兩半),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三錢半,姜七片,棗一枚煎服,加木香亦得。

藿香正氣散,治風邪入胃嘔吐。

半夏曲,川厚朴(制。各三兩),藿香葉,橘紅(各一兩),甘草(炙,七錢)

上銼散。每三錢,姜七片,棗一枚,食前煎服。又養胃湯(方見寒類)通用。

木香豆蔻散,治翻胃嘔吐。

人參,木香,肉豆蔻(麵裹煨。各半兩),白豆蔻仁(一分),甘草(炒,一錢半)

上粗末。每三錢,薑棗煎服。

參橘湯,治翻胃。

人參,真橘紅,石蓮肉(各半兩),透明乳香(一錢半)

上末。每一錢,薑湯點服。

丁香煮散,治翻胃嘔逆。

丁香,石蓮肉(各十四枚),北棗(七枚,截碎),生薑(七片),黃秫米(半合,洗)

上水碗半,煮稀粥,去藥,取粥食之。

附子散,治弱證翻胃。

附子(一枚,作兩截,中心各剜小孔,入丁香四十九粒塞滿,以竹針插合,置磚上,炭火燲四圍,淬薑汁半碗,再淬再淬,以盡為度,去皮,切,焙)

上並末,每一錢半,粟米一捻,北棗二個,煎,食前服。

養正丹,大治停寒留飲,聚涎翻胃,嘔吐。(方見痼冷門。)添姜煎二陳湯下。

嘔吐家多大便秘結,虛冷者,用靈砂或養正丹溫而利之。又蘇合香丸(方見嗽門)用四分,感應丸(方見脹滿門)用六分,夾研作細丸,薑汁泡,沸湯下,此亦溫利。若大便熱結,用蜜煮凝,捻作指錠,納後部導之。或用獖豬膽一枚,取汁,入法醋少許,以筆蘸,滴灌於後部。

或燒皂角於桶內熏穀道。或用連根蔥白一握,漢椒五十粒,搗細作餅,焙熱,和輕粉掩臍,續以蔥椒煎湯,熏蕩身下。

翻胃方

橘皮湯,治翻胃嘔吐。

橘皮(用日照西方壁土炒香,取橘皮為末)

上每二錢,薑棗略煎服。

蓮子散,治翻胃。

石蓮子肉為末,入些肉豆蔻末,米湯乘熱調服二方,患痢噤口通用。

溫胃散,治久冷翻胃。

真附子(一個,生,去皮臍,分作四塊,生薑半斤,水一大碗,慢火同煮至半盞,取附子切,焙)

上為末,每一錢,空心溫米湯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