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6)

1. 泄瀉治例

(出《明醫雜著》)

王節齋曰:泄本屬濕,然多因飲食不節,致傷脾胃而作,須看時令,分寒熱新舊而施治。治法補脾消食,燥濕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氣,用風藥以勝濕。亦有久泄,腸胃虛滑不禁者,宜收澀之。

白話文:

王節齋說:泄瀉本是濕氣造成的,但是多因飲食沒有節制,導致脾胃受傷而產生,必須根據時間、氣候,分別寒熱新舊而施治。治療方法是補脾、消食、燥濕、利小便。也有提升下陷之氣,用風藥來勝過濕氣。也有久瀉不癒,腸胃虛滑不禁的人,要用收澀之藥。

主,方

白朮(二錢),白茯苓白芍藥(炒。各一錢半。以上三味,泄瀉必用之藥。),陳皮(一錢),炙甘草(去皮,五分)

白話文:

白朮(二錢),白茯苓、炒白芍藥(各一錢半。以上三味,是治療腹瀉的必備藥。)陳皮(一錢)和炙甘草(去皮,五分)

若傷食泄黃,或食積,加神麯、大麥芽、山楂子(各一錢)、炒黃連(七分)消之;腹中窄狹飽悶,再加厚朴枳實木香(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因傷食而腹瀉黃色的大便,或因飲食積滯造成的腹瀉,加神麴、大麥芽、山楂子(各一錢)、炒黃連(七分)來消,腹中狹窄飽悶,再加厚朴、枳實、木香(各五分)。

若小便赤澀短少,加澤瀉豬苓木通(各一錢,)以分利之。夏月,再加茵陳(七分)、炒山梔仁(四分。)

白話文:

如果小便赤短色黃且量少,再加入澤瀉、豬苓、木通(各一錢)以增強藥效。夏季,再加入茵陳(七分)、炒山梔仁(四分)。

若口渴引飲,加乾葛(一錢半)、人參麥門冬(各一錢)、升麻滑石(各四分)、烏梅肉(二個。)

白話文:

如果覺得口乾想喝水,可以添加乾葛(一錢半)、人參、麥門冬(各一錢)、升麻、滑石(各四分)、烏梅肉(兩個)。

若夏秋之間,濕熱大行,暴注水泄,加炒黃連、蒼朮、澤瀉(各一錢)、升麻、木通(各五分;)發熱燥渴加乾葛、石膏(各一錢;)黃疸,小便黃赤,加茵陳(一錢、山梔)、木通(各五分。)

白話文:

若在夏季和秋季,濕熱氣候盛行,忽然發生嚴重腹瀉,則加入炒黃連、蒼朮、澤瀉(各一錢)、升麻、木通(各五分)。若發熱口渴,則加入乾葛、石膏(各一錢)。若有黃疸,小便黃赤,則加入茵陳(一錢)、山梔、木通(各五分)。

若飲酒便泄,此酒積熱瀉也,加炒黃連、茵陳、乾葛(各一錢)、木香(五分)、神麯、麥芽(各八分。)

白話文:

有的人喝酒後會拉肚子,這是因為酒精的熱性傷脾胃,造成脾虛虛熱,拉肚子。

可以服用炒黃連、茵陳、乾葛(各一錢)、木香(五分)、神曲、麥芽(各八分)來治療。

若寒月溏泄,清冷腹痛,或傷生冷飲食,加神麯、麥芽、炙乾姜(各一錢)、砂仁、益智、木香(各七分。)

白話文:

如果長時間腹瀉,清冷腹痛,或因食用了生冷飲食所導致,可以添加神麴、麥芽、乾薑(各一錢)、砂仁、益智、木香(各七分)。

若久泄,胃氣下陷,服利小便之藥而不效,宜加人參、黃耆(各一錢,),以補中氣,升麻、柴胡(各四分,)以升提之,加羌活防風藁本白芷等風藥(各三四分,)助風以平之,更加炙乾姜(五分,)以固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慢性腹瀉、胃氣下陷的情況,服用利小便的藥物卻沒有效果,應該加入人參、黃耆(各一錢),以補充中氣,升麻、柴胡(各四分),以升提胃氣,再加入羌活、防風、藁本、白芷等風藥(各三四分),幫助風藥平息。此外,還可以加入炙乾姜(五分),以鞏固胃氣。

若久泄,脾胃虛弱,食少難化,加炙黃耆、人參(各一錢)、神麯、麥芽(各一錢二分)、木香(煨過),乾薑(炙。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長期腹瀉不止,脾胃虛弱,食物難以消化,可加入炙黃耆、人參(各一錢)、神麴、麥芽(各一錢二分)、木香(煨過)、乾薑(炙。各五分)。

若久瀉,腸胃虛滑不禁,加肉豆蔻(一錢)、訶子皮、赤石脂(各一錢)、煨木香、炙乾姜(各五分。)

白話文:

若持續腹瀉、腸胃虛弱、不節制。則可添加肉豆蔻(一錢)、訶子皮、赤石脂(各一錢)、煨木香、炙乾姜(各五分)。

針灸法,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兩旁,各開寸半,主泄瀉。)中脘一穴,(在臍上四寸,主腹痛,泄瀉。)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療腹泄不止。)天樞二穴,(在臍旁各開三寸,治腹滿,脾泄,瀉痢。)大腸俞二穴。(在十六椎下,各開寸半,灸三壯,治腸鳴,腹䐜脹,暴瀉。)

白話文:

針灸的方法,脾俞穴兩個穴位,(在第十一節椎骨以下兩邊,各距離一寸半,主治腹瀉。)中脘一個穴位,(在肚臍上四寸,主治腹痛,腹瀉。)關元一個穴位,(在肚臍下三寸,治療腹瀉不止。)天樞兩個穴位,(在肚臍旁邊各距離三寸,治療腹脹,脾泄,腹瀉。)大腸俞兩個穴位。(在第十六節椎骨以下,各距離一寸半,灸三壯,治療腸鳴,腹脹,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