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發微》 (8)

1. 陰陽易差後勞復篇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急者,燒裩散主之。

燒裩散方

上取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中裩燒灰。

婦人傷寒新差,男子與之交,餘邪從廷孔吸入宗筋,謂之陰易。男子病後與婦人交,餘邪由宗筋貫輸廷孔,謂之陽易,如俗所傳過癩者然。即云傷寒新差,即當證明所病者為何經,自來注家,多欠分曉。蓋三陽無寒濕,三陰多寒濕,而三陰證之新差,又必在寒盡陽回之期,未盡之濕邪,乃一變而成濕熱。苟令化熱之濕濁滲入前陰,輕則為淋濁,重則腐爛而內潰。

身體重者,太陰之濕象也。少氣者,濕傷氣也。少腹裏急,或引陰中筋攣,膝脛拘急者,寒濕在下也。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者,濁熱上僭,清陽為之蒙翳也。取中裩近陰處燒灰和服,以濁引濁,使病從何處受,即從何處出。夫磁石引鍼,珀引燈芯,同氣相感也。

故食瓜而病者,治以瓜皮湯,食穀而病者,治以飯灰,其理同也。近世醫家,既不識病原之為濕濁,又不明同氣相感之理,無怪論及燒裩散,反憎其穢褻無理也。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香豉(一升緜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碁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大病差後,精氣消歇,靜以養之,猶恐本原之難復。若夫病後勞力,則百脈張而內熱易生,汗液泄而表陽不固。內熱生則不思飲食,表陽虛則易感風寒。煩熱在裏,則中氣易塞。風邪外襲,則表氣不濡。枳實以降之,梔子以清之,香豉以散之,而表裏自和矣。若以病後中虛,食入易停,便當從宿食治,但加大黃如博碁子大五六枚,不煩用大小承氣者,則以病後胃虛,不勝重劑故也。

傷寒,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差已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此條訂正)

傷寒差已,非謂病之自差也。大法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可知「脈浮者」數語,當在「差已」上,傳寫倒誤也。若差已後更復發熱,表無太陽實寒,裏無陽明實熱,或由差後乏力多臥,表氣不張,脾藏留濕,不能不外達皮毛耳,故祗需小柴胡湯以解外,使濕去表和,其熱自退,此特為病後不勝重劑言之。不然,服枳實梔子湯,覆令微似汗,有宿食加大黃,前條已詳言之。

「脈浮者」數語,不幾成贅說乎!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

牡蠣、澤瀉蜀漆(洗去腥)、海藻(洗去堿)、栝蔞根、商陸根、磁石(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

凡人久臥生濕,積濕則生痰,濕痰凝冱,則水道為之不通,若陰溝日久瘀塞者然。人之一身水氣,至腰以下而大泄,腎與膀胱左右並有管相接,以出小便,《內經》所謂「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者是也。然則腰以下正為水道宣洩之衝,不當留積水氣,自大病久臥百脈停頓,必有敗津留滯其中。

水與敗津化合,則膠固而成痰濁,併居血絡,阻下行之路,水道為之不通,故必用蜀漆、葶藶以瀉痰,商陸以通瘀,海藻以破血絡之凝結。海藻含有碘質,能清血毒,故瘡癰多用之而病根始拔。君牡蠣、澤瀉者,欲其降而泄也。用栝蔞根者,所以增益水津,欲其順水而行舟也。

此利小便之大法,異於五苓散之不兼痰濕者也。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胃中有熱,則吐黃濁之痰,《金匱》但坐不臥之十棗湯證也。胃中有寒,則吐涎沫,《金匱.痰飲篇》之小青龍湯證也。若大病差後之喜唾,則胃中本無上泛之涎沫,咽中常覺梗塞,所出但有清唾,此與吐涎沫者略同,而證情極輕緩。痰飲之吐涎沫,以吐黃濁膠痰為向愈之期,喜唾者,亦當如是,為其寒去而陽回也。

至於久不了了,則胃中微寒,非用溫藥,斷難聽其自愈。然湯劑過而不留,尚恐無濟,故必用理中丸以溫之,使得久留胃中,且日三四服,以漸而化之,則宿寒去而水氣消矣。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石膏(一升)半夏(半斤)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半斤)麥門冬(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解後,無論從汗解與從下解,其為傷胃陰則一。中氣虛而胃納減,故虛羸少氣。陰傷則胃熱易生,胃熱上升,而不得津液以濟之,故氣逆欲吐。師用竹葉、石膏以清熱,人參、甘草以和胃,生半夏以止吐,粳米、麥冬以生津,但得津液漸復,則胃熱去而中氣和矣。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病已脈和,當可免餘邪之留戀矣。間亦有日暮微煩者,非病也。蓋其病新差,脾胃尚虛,不能不遽勝穀食。穀食停而濕熱內蘊也。然何以必在日暮,蓋日暮為地中蒸氣上升,草木炭氣張發之候。胃中新食壅阻成濕,與此升發之氣相感,驟然上蒙,因見煩熱,則但損穀,其煩當止,更不須大黃五六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