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杖仙

《吳氏醫方彙編》~ 第五冊 (1)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1)

1. 膻中疽

生於心窩兩乳間,即膻中穴,屬任脈。蓋膻中為氣海,能分布陰陽。若氣血不和,七情不平,便生此疽。宜活命飲加清解之劑,治此不可不緩,恐七惡並見,潰串皮膚,無能為矣。總之,患此者,十有八九難以獲功。

2. 疳疽

發於腹之第四行、三行高阜處,屬脾經兼胃經之虛所致。色赤者易,色青者難。須用解毒托裡之劑。如形似谷實瓜㼏,寒熱交作者,不治。

3. 脅疽

生於腋上脅間,乃肝火鬱怒氣相併而作。初起宜活命飲,加柴胡;形色不足者,加用人參養榮湯,或六君子湯加減,不可輕投攻伐之劑。如腋下至腰胯間腫痛,色赤如霞,名曰內發丹,令人嘔噦昏迷、腹脹便閉色赤者,急砭去惡血,用防風通聖去白朮甘草,或服汗劑得汗則生。如變至青紫色者,不治。

人參養榮湯

白芍(錢半),人參,陳皮,炙耆,桂心,當歸,白朮,炙草(各一錢),熟地,五味(炒,打),茯苓(各七分五釐),遠志(五分)

薑棗為引,水煎服。

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炙),陳皮,半夏

薑棗為引。

防風通聖散

麻黃,防風,芒硝荊芥,川軍,滑石梔子薄荷石膏桔梗黃芩連翹,白朮,甘草,當歸,白芍,川芎

共為末。每服三錢,生薑煎服。

本方去大黃、芒硝,名雙解散。虛弱加參耆。

4. 胃腕癰

《聖濟總錄》云:胃腕癰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故血肉腐壞,以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以陽氣不得上升。故人迎熱甚,寒熱如瘧,身皮甲錯,或咳嗽,或嘔膿吐血。若脈洪數,膿成也。急排之;脈遲緊,瘀血也,急下之。否則毒內攻,腐爛腸胃矣。

丹溪先生云:內疽者,因飲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鬱而發,用射干湯主之。愚常以薏苡仁湯牡丹皮散太乙膏選用之,不效。若吐膿血,飲食少思,助胃壯氣為主,而佐以前法,不可專治其瘡。

射干湯

治胃癰吐膿血。

射干(去毛),山梔仁,赤茯苓升麻(各一錢),赤芍(錢半),白朮(五分)

水煎服。

丹皮散

治腸癰,腹濡而作痛,時下膿。

粉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薏米,桃仁(去皮尖),白芷當歸川芎(各一錢),官桂,炙草(各五分),木香(三分)

水煎服。

5. 腹癰

腹癰生於臍下,或左或右,皮裡膜外,乃膏粱厚味、七情鬱火所致。若漫腫堅硬,肉色不變,脈遲緊者,未成膿也,四君加芎、歸、白芷枳殼,或托裡散。腫軟而色赤,脈洪數者,已成膿也,托裡消毒散。膿成而不外潰者,氣血虛也,先用透膿散;不應,則以臥針刺之。腫焮作痛者,邪氣實也,先用仙方活命飲、隔蒜灸法,以殺其毒;後用托裡以補其氣。

若初起欲其內消,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之藥佐之。若用克伐之劑,欲其消散,則腫不能潰,潰者不能斂。少壯者,多為難治;老弱者,十九見危。亦有食積、疝氣類此者,須當斟酌。

四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炙),川芎當歸,白芷,枳殼

薑棗為引。

托裡散

治瘡瘍,飲食少思,或不腐不斂。

人參,黃耆(鹽炒),當歸,川芎,白朮(土炒),茯苓,白芍(各一錢),厚朴,白芷,甘草

水煎服。

托裡消毒散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忍冬(各一錢),白芷,甘草,皂刺(各五分)

水煎服。弱者,去白芷,倍人參。

透膿散

黃耆(四錢),山甲(一錢,炒),川芎(三錢),當歸(二錢),皂刺(錢半)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