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註》~ 退思集類方歌注 (12)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12)

1. 〔附〕桂枝黃耆鱉甲湯

(旭高新制),治久瘧營虛衛弱,汗多灑淅惡風。

桂枝白芍黃耆(生),防風秦艽當歸(各一錢),鱉甲(酥炙),浮小麥(各三錢),炙草(五分),姜(一片),棗(一枚),水煎。

桂枝黃耆鱉甲湯,秦艽芍藥草歸防,浮麥棗姜療久瘧,營虛衛弱汗多嘗。(旭高治一人,病後元氣未復,復感風邪,舍於腠理,與衛氣並居,而病為瘧,發於夜而汗多。余思瘧發於夜,是邪在營分,營氣不能與衛氣和諧,故多汗惡風。宗仲景桂枝,合玉屏風散,參入秦艽鱉甲湯意,一服而汗減,三劑而瘧輕。

轉方減去黃耆、防風、秦艽,復入四君,調理十日全愈。後凡用治久瘧營衛虛微,而邪仍留戀者,隨證加入補氣血藥一二味,少佐柴胡以提之,無不應手輒效。然其中用法,自有操縱之妙:有連服數劑者;有間日服一劑者;或有今日服此方,明日服消導藥一劑,後日再服此方者。

蓋久瘧之人,脾胃虛薄,飲食稍有不節,便生脹滿,故藥必疏補兼施,此又管窺之一得,敢以質之高明。)

2. 桂麻各半湯類

兩方合為一劑,《內經》謂之「複方」。

3.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者,正虛也;面色反有熱色,身癢如蟲行皮中,邪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故也,宜此汗之。

桂枝湯麻黃湯各取三分之一,合為半服。

4. 桂枝二麻黃一湯

治太陽病服桂枝後,大汗出,風乘汗入,玄府反閉,形如瘧狀,日再發者。

桂枝湯二升,麻黃湯一升,合為三升,分再服。

5. 桂枝二越脾一湯

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桂枝二分,越脾湯一分,合二升,溫服一升。

桂枝麻黃湯各半,助正驅邪小發汗。太陽如瘧脈雖微,熱多無汗仍須散。(太陽如瘧脈微,為陰陽俱虛,汗、吐、下皆在所禁。然熱多寒少,面有熱色,身無汗,膚癢如蟲行皮中,以邪氣怫鬱在表,欲自出不得,雖脈微不可發汗,而熱多無汗,又不得不汗,故立此法。助正之力,侔於散邪,但取小汗即已,庶無大汗亡陽之慮。

)風瘧緣何屬太陽,因其止作無間斷。(太陽如瘧,一日二三度發,不似少陽之瘧一日一發也。因風邪客於皮膚中,欲出不出,故止作無定,後人因名之曰「風瘧」。)又有桂二麻一湯,主治略同微有判。此因有汗桂枝多,發散之功更和緩。(此與各半湯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後,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若夫桂枝(二)越脾(一)法,體虛邪亦輕微按。無陽是亡陽分津,脈弱熱多義當玩。(此無陽與亡陽不同。無陽者,即陽分亡津之謂。蓋其人本非壯盛,而邪氣亦輕,故身有寒熱,而脈微弱,若發其汗,必致有叉手冒心、臍下悸之變,故用桂枝湯四分之二以行陽,越脾湯四分之一以行陰。行陰者,發越脾氣而行胃中之津,俾陽和津生而脈復,令得似汗而解。

蓋凡暴病發熱,脈雖弱而治從外感;久病脈弱,熱雖盛而治從內傷,此其要也。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曰:「桂枝湯不特發散邪氣,亦能補助正氣,以其方甘酸辛合用,具生陽化陰之妙。與麻黃合劑,則能盡麻黃之力,而並去其悍;與石膏同用,則能資石膏之益,而不撓乎權。

是雖麻、石並行,而實以桂枝為主,蓋非滋養營衛,則無以為發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氣不足,邪氣亦微,而仍須得汗而解者,宜於此三方取則焉。後人不能盡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參、歸、地之屬,立意則同,而用藥懸殊矣。」)

6. 桂枝去芍藥加麻附細辛湯

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桂枝去芍藥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水七升,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則愈。

桂枝麻附細辛湯,去芍原來是複方。心下如盤堅大者,水寒結聚此能攘。又方枳朮為湯飲,(枳朮湯亦治此證,歌訣另編。)法別陰陽義益彰。(喻嘉言謂「心下」即胃之上也。胃中陽氣不布,心下乃為水飲之陰占據,雖總一陽氣之權不伸所致,然有陰陽二候。陽氣虛而陰氣乘之,結於心下,必用桂枝去芍藥之酸寒,而加麻黃、附子細辛,共散胸中之水寒。以少陰主內,水寒上入,即從少陰溫經散寒之法而施治也。

所以方下云「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則愈」,可見胃中之陽不布,即胸中之陽亦虛,胸中陽虛,並衛外之陽亦不固,故其汗出時如蟲行皮中,尚顯陽氣滯澀之象,設非桂、麻、辛、姜協附子之大力,心下水寒能散走皮中乎?水寒散斯重云見睍,而心下之堅大者,豁然空矣。其有陽邪自結於陽位,陰寒未得上入者,但用枳、術二味,開其痰結,健其脾胃,而陽分之陽邪,解之自易易耳。《金匱》雖未明言,究竟氣分之水,不越此陰陽二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