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一 (2)

1. 辨癰疽證候好惡法

夫癰疽外發。理體已備於前。至於內癰內疽。其疾隱而不見。目既不接。所謂至難。然五臟六腑。有俞募。雖結固於中。而自形於外。外察其部。則內審其源。定藥投分。若拔芒刺。然則癰疽之發。有五善七惡之證。不可不察也。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

白話文:

內部生成的腫瘡,其病竈隱藏而不易發現,眼睛看不見,故稱之為至難的疾病。然而,五臟六腑都有自己的俞穴和募穴,即使疾病深藏體內,也會在體外有所表現。通過觀察外在的部位,就能判斷內部的病因,這樣就能對症下藥,就像拔掉刺一樣容易。因此,內部腫瘡的發作,有五個好徵兆和七個壞徵兆,不可不加以注意。五個好徵兆是:精神煩躁,偶爾咳嗽,腹痛,口渴明顯,或腹瀉不止,或小便如淋。

一惡也。膿血大泄。腫焮尤盛。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睡。三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白話文:

**第一種惡候:**膿血大量湧出,腫脹紅熱更加嚴重,膿液顏色敗壞發臭,疼痛無法靠近。

第二種惡候: 呼吸粗重氣短,神志恍惚嗜睡。

第三種惡候: 目光不正,黑眼珠緊縮變小,白眼青紫發紅,瞳孔往上看。

第四種惡候: 肩頸不靈活,四肢沉重。

第五種惡候: 無法進食,服藥後嘔吐,食物沒有味道。

第六種惡候: 聲音沙啞,臉色蒼白,嘴脣鼻子青紫發紅,面部四肢水腫。

第七種惡候:

動息自寧。食飲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三善也。神采精明。語聲清朗。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若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四必危。然則病有源同七惡。皮急緊而如善。病有源同五善。皮緩虛而如惡。夫如是者。豈凡醫之所知哉。若五善並至。

白話文:

五善:

  1. 精神安定,呼吸順暢。
  2. 食慾良好,味覺正常。
  3. 大小便通暢,膿瘍潰爛逐漸癒合,顏色鮮紅無臭。
  4. 神色明亮,聲音清朗。
  5. 身體氣息平和。

若出現三種「善症」,則病情好轉。

七惡:

  1. 皮膚緊繃發亮。
  2. 身體極度虛弱,神志不清。
  3. 大小便失禁。
  4. 膿瘍惡臭難聞。
  5. 神色呆滯,呼氣微弱。
  6. 皮膚發黑。
  7. 身體僵硬。

若出現四種「惡症」,則病情危重。

要注意:

有的病症來源相同,但表現出「善症」的徵象(如皮膚緊繃);而有的病症來源相同,卻表現出「惡症」的徵象(如皮膚鬆弛)。像這樣的病症,一般醫生是難以辨別的。

如果所有五種「善症」同時出現,則病情極佳。

則善無以加也。若七惡並臻。則惡之劇矣。今載證候。並諸俞募。以伸明之。凡五臟六腑。募中府。隱隱而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癰也。(中府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肋間動脈應手陷中是)巨闕隱隱而痛者。心疽。心上肉微起者。心癰也。(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是)期門隱隱而痛者。

白話文:

那麼善行就無法再添加了。如果七種邪氣同時到來,那麼邪氣就會很劇烈。現在記錄證候和相關的俞、募穴位,以便將它闡明。凡是五臟六腑的募穴中府(在雲門穴下一寸六分,乳房與肋骨之間,壓下去有動脈搏動的地方)隱隱作痛,就是肺疽。胸部上方的肌肉微微隆起,就是肺癰。巨闕穴(鳩尾穴下一寸)隱隱作痛,就是心疽。心部上方的肌肉微微隆起,就是心癰。期門穴(

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癰也。(期門一穴在第二肋旁一寸半直上兩乳)章門隱隱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癰也。(章門二穴在季肋端一名長平一名脅廓)京門隱隱而痛者。腎疽也。上肉微起者。腎癰也。(京門二穴在期門下五分是)中管隱隱而痛者。胃疽也。上肉微起者。

白話文:

中醫古文:

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癰也。(期門一穴在第二肋旁一寸半直上兩乳)章門隱隱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癰也。(章門二穴在季肋端一名長平一名脅廓)京門隱隱而痛者。腎疽也。上肉微起者。腎癰也。(京門二穴在期門下五分是)中管隱隱而痛者。胃疽也。上肉微起者。

肝臟發生膿腫,上面皮膚微微隆起的是肝膿瘍。(期門穴位於第二肋骨旁,向上直線一寸半,在兩乳中間)

章門穴隱隱作痛的是脾臟發生膿腫,上面皮膚微微隆起的是脾膿瘍。(章門穴位於肋骨最低端,又名長平或脅廓)

京門穴隱隱作痛的是腎臟發生膿腫,上面皮膚微微隆起的是腎膿瘍。(京門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

中管穴隱隱作痛的是胃臟發生膿腫,上面皮膚微微隆起的是胃膿瘍。

胃癰也。(中管二穴一名太倉在上管下一寸)天樞隱隱而痛者。大腸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腸癰也。(天樞二穴在臍兩旁各二寸陷中是)丹田隱隱而痛者。三焦疽也。(上肉微起者三焦癰也)(丹田一名石門一名精室一名命門一穴在臍下二寸)關元隱隱痛者。小腸疽也。上肉微起者。

白話文:

胃癰(胃部膿腫)

(中管穴位於上腹部,太倉穴位於上管穴下一寸。)如果天樞穴隱隱作痛,就是 大腸疽(大腸膿腫)

大腸癰(大腸膿腫)

肉表層出現微小的凸起。天樞穴位於肚臍兩邊,各兩寸的凹陷處。

三焦疽(三焦膿腫)

丹田穴隱隱作痛。(三焦癰的肉表層會出現微小的凸起。)丹田穴又稱石門穴、精室穴、命門穴,位於肚臍下方兩寸處。

小腸疽(小腸膿腫)

關元穴隱隱作痛。如果肉表層出現微小的凸起,則為 小腸癰(小腸膿腫)

小腸癰也。(關元一名腋門在臍下三寸)右驗其人所慕。依據此候審定癰疽淺深。病從何腑臟發。先曾食何乳石。又驗其氣虛實。參詳而療之。

白話文:

這是小腸發癰的病症。(關元穴又稱腋門,位於肚臍下方三寸)可以右手指按壓被治療者所仰慕的人。根據這個穴位來判斷癰疽的深淺,以及病竈從哪個臟腑發作。先檢視患者曾經服用的藥物,再檢查患者的氣息是否虛弱。綜合這些症狀,再製定治療方案。

2. 癰疽敘療諸法

凡癰疽癤初生。皆只如粟黍粒許大。微似有痛癢。或觸破之即焮展。初覺有之。即須速服犀角湯丸。及諸冷等藥。取通利。疏暢腑臟。兼以湯水淋射之。滌其壅滯。瘡頭塗石藥。四畔貼熁藥。折其毒勢。如此將理。覺不退。是熱毒較堅。即停用湯水淋射。精意辨之。定是癰癤。

白話文:

當癰瘡、癤子剛發出來的時候,通常只有粟米或黍米粒那麼大,會感到輕微的疼痛和瘙癢。如果你用手觸摸了它們,它們就會破裂並開始蔓延。如果你在症狀剛出現時,就需要立即服用犀角湯丸等清熱解毒藥物。這些藥物可以促進大便通暢,疏通臟腑,還可以淋上湯水,沖洗掉阻塞之物。用石藥塗抹瘡口,在周圍貼上拔毒藥膏,以抑制毒素的擴散。按照這樣的處理方法,如果瘡口沒有消退,說明熱毒較為嚴重。這時應停止淋湯水,仔細辨別,確定是癰還是癤子。

便當上灸之。若是疽。則審按候其淺深。燒針烙之。於維上塗。止痛引膿。膏維之兼帛貼之。常令開潤。勿令燥也。四畔貼熁藥。夫血脈喜溫而惡寒。若著冷氣過埋迫之。即血滯難瘥。若已成大膿者。兼瘡中有惡肉。即須用豬蹄湯洗之。敷䕡茹散等。蝕其惡肉。候爛肉欲盡。

白話文:

在傷口上熱敷。如果生了毒瘡,仔細觀察膿瘡的深淺,用燒紅的針灸針烙,並在針灸面上塗抹藥膏以止痛引膿。再在藥膏上覆蓋一層細絲帛,保持傷口通風透氣,不要讓它乾燥。在傷口周圍敷上消炎藥。因為血脈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如果接觸到冷空氣,會導致血液凝滯,難以癒合。如果膿瘡已經長大,並且瘡裡有腐肉,就需要用豬蹄湯清洗傷口,敷上䕡茹散等藥物,腐蝕掉腐肉。等到腐肉腐爛殆盡。

即貼生肌膏藥。及飲食慎忌。寢御居處。觸事抑情。剋意將理。若用心有誤。猶草從風。既辨識匪瘥。如湯沃雪也。

白話文:

也就是外敷生肌的藥膏。以及飲食中的忌諱。臥室和住所中需要注意的事情。遇到事情要控制情緒。有意地調整好自己。如果用心有差錯,就像小草隨風擺動一樣,既辨別不出病情,也無法治癒疾病。就如同用熱水融化雪。

3. 辨癰疽宜灸不宜灸法

凡癰疽發背。初生如黍粟粒許大。或癢或痛。覺似有。即用湯水淋射。兼貼藥熁之。經一兩日不退。須當上灸之一二百壯。如綠豆許大。凡灸後。卻似焮痛。經一宿乃定。即火氣下微腫。內熱氣被火導之隨火而出。所以然也。若能於瘡頭四邊。相去各一寸已來。更花灸。奇妙無以加也。

白話文:

凡是癰疽(化膿性皮膚感染)長在背部,一開始會出現類似黍米或粟米粒大小的病竈,有時候會發癢或疼痛,感覺像是皮膚裡面有東西。如果發現有這種情形,就應該用熱水沖洗並敷上藥物燒灼。如果一兩天沒有改善,就要用艾灸治療,灸一兩百次。艾灸後的病竈會像綠豆一樣大,而且會感到灼痛感。經過一夜,疼痛就會緩解,因為火氣會帶走體內的熱氣和毒素。如果能同時在病竈周圍,每隔一寸左右施灸,效果會非常好。

其瘡若只癢。即宜隔豉餅子灸之。其豉餅子。須以椒姜鹽蔥相和。爛搗。攤作餅子。厚薄如三錢已來。當瘡頭豉餅子上灸之。若覺大熱。即微抬起又安。只灸七壯而已。豉餅子若干。更換新者尤佳也。其瘡苦痛。即須苦灸。仍壯數唯多為妙。若是疽。即不宜灸。夫疽初生。形如㾦癗。

白話文:

如果瘡只會發癢,就應該用隔著豆瓣餅來灸。製作豆瓣餅的方法:將辣椒、薑、鹽、蔥花混合在一起,搗爛成糊狀,攤開成扁餅狀,厚度約為三錢重。把豆瓣餅放在瘡口的正上方,用它來灸。如果感覺非常燙,就把豆瓣餅稍微抬起一點再放回去。只灸七次即可。豆瓣餅應該使用新的,更換次數越多越好。

如果瘡口疼痛難忍,就需要使用重灸。灸的次數越多越好。如果是疽瘡,就不適合灸。因為疽瘡剛開始生長時,形狀像癤瘡(一種化膿性皮膚感染)。

頭白焦枯。氣本深沉。療者既不精辨。亦便灸之。以至數壯。或癰癤成膿之後。亦令灸之。深須將理。莫謾輕生。初灸三壯。不覺痛者為上。肉已夭。其下膿深。及至數壯之後。焮痛必倍。為熱氣益盛。膿伏內攻之。火灼其外。轉增毒甚。物理推之。事則可驗。諸所不宜灸穴。

白話文:

白髮乾燥焦枯,氣血本質深沉。治療時,醫生如果沒有仔細辨別,就貿然艾灸,導致出現多次艾灸的情況。或者膿腫形成膿液後,也讓患者進行艾灸。

必須認真對待,不要輕視生命。第一次艾灸三壯時,如果患者感覺不到疼痛,這是最好的情況。如果皮膚已經潰爛,膿液深在皮下,經過多次艾灸,灼痛肯定會加倍,因為熱氣越來越強盛,導致膿液向內攻入,而艾火在外面灼燒,從而加重毒性。

根據物理原理推測,這件事是可以驗證的。凡是不適合艾灸的穴位。

及大妨處。具載之於後。

頭維(在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承光(在頭上五處穴後二寸是),神庭(在髮際直鼻上),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童子陷中是),綠竹(在目陷中),應窗(在胸下一寸六分兩乳中),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風府(在腦後髮際一寸大筋旁宛宛中),喑門(在頂後髮際宛宛中),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中間),三陽絡(在腎上大脈溝上一寸),下關(在耳前動脈是也),耳中耳門(禁灸),人迎(在頸大脈應手俠結喉旁通五臟氣),石門(在臍下二寸女子禁灸),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後間去俠谿一寸五分)

白話文:

頭部穴位:

  • **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本神穴旁一寸處。
  • **承光穴:**位於頭頂,五處穴位後方二寸處。
  • **神庭穴:**位於髮際正上方,直對鼻子的部位。
  • **承泣穴:**位於眼球下方七分處,直對瞳孔中心。
  • **綠竹穴:**位於眼眶凹陷處。

胸部穴位:

  • **應窗穴:**位於胸部中央,下方的第一寸六分,兩乳房之間。

後腦部穴位:

  • **腦戶穴:**位於枕骨後方,強間穴後一寸半處。
  • **風府穴:**位於後腦髮際,一寸處,大筋旁邊的凹陷中。
  • **喑門穴:**位於腦頂後方,髮際的凹陷中。

脊椎穴位:

  • **脊中穴:**位於第十一椎骨正中間。

腎部穴位:

  • **三陽絡穴:**位於腎臟上方,大脈溝上的一寸處。

面部穴位:

  • **下關穴:**位於耳前,動脈搏動處。
  • **耳中耳門穴:**位於耳朵內部,禁止針灸。
  • **人迎穴:**位於頸部大動脈旁,對應喉嚨,連接五臟之氣。

腹部穴位:

  • **石門穴:**位於臍下二寸處,女性禁止針灸。

膝蓋穴位:

  • **伏兔穴:**共有兩個穴位,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處。

足部穴位:

  • **地五會穴:**位於足部小趾與次趾間,距離俠谿穴一寸五分處。

上件穴。據明堂經。並禁不可灸。或於上出瘡癤。亦不得便灸。且以諸方法。及湯水注射。並用諸藥熁之。若已成膿。即須針烙出之。為其內已有膿。縱針烙出之。即並無妨。其經久瘻。即用硫黃灸之。

白話文:

上件穴位。根據《明堂經》記載,禁止灸灼。如果在這處穴位長出瘡癤,也不可貿然灸灼。應該先嘗試其他方法,包括塗敷湯藥、注射湯水,再使用藥物敷貼。如果已經化膿,則需要針刺或烙灸引流膿液。因為膿液已經形成,即使針刺或烙灸引流,也不會造成傷害。如果瘻孔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則可以用硫磺灸灼。

灸法。

上用硫黃一塊子。隨瘡口大小安之。別取少許硫黃。於火上燒之。以銀釵腳挑之取焰。點硫黃上。令著三兩遍。取膿水。以瘡干瘥為度。

白話文:

在潰瘍上敷一塊硫磺,大小依傷口而定。再取少許硫磺,在火上加熱。用銀釵腳挑起硫磺,取得火焰,點在硫磺上,重複點三到五次。使用膿液,直到傷口癒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