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三 (2)

1. 治消中諸方

夫消中病者。由渴少而飲食多是也。此由脾臟積熱。故使消穀也。亦有服五石之藥。熱結於腎內。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實則生熱。熱則消水。故小便少也。又有臟腑虛冷。小便利多。津液枯竭。則得潤養五臟。而生諸疾。皆由勞傷過度。愛欲恣情。致使脾銀箔。石勢孤盛。則作消中。故渴少食多。而小便赤黃也。

白話文:

消中病的成因是:口渴時喝得很少,但吃飯量很大。這是因為脾臟積熱造成的,導致食物消化不良。也有人服用五石藥物,熱量積聚在腎臟內。五石藥物的性質與腎臟相合。腎臟得到五石藥物後就會變得實熱,實熱就會產生熱氣,熱氣就會消耗體內水分,導致小便量減少。另外,也可能是臟腑虛寒,小便經常很多。若津液枯竭,臟腑就會失去滋養,從而產生各種疾病。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過度勞累、縱慾過度造成的,導致脾臟虛弱、五石藥物效力過強,就會引發消中病。因此,這些病人會出現口渴但喝得很少,吃飯量很大,小便顏色發紅或發黃的症狀。

治消中煩熱。吃食旋消。四肢羸弱。薺苨散方。

薺苨(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茯神(一兩),葛根(一兩銼),石膏(二兩)

白話文:

薺苨:1 兩 人參:1 兩(去掉根鬚) 茯神:1 兩 葛根:1 兩(切成小塊) 石膏:2 兩

黃芩(一兩),栝蔞根(一兩),知母(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黃芩(50 克),栝蔞根(50 克),知母(50 克),甘草(50 克,烤至微紅,切成小碎塊)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大豆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消中。虛羸。煩熱口乾。眠臥不安。地骨皮散方。

地骨皮(二兩),栝蔞根(一兩),石膏(一兩),黃連(一兩去須),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地骨皮(80 克) 栝蔞根(40 克) 石膏(40 克) 黃連(40 克,去除鬚狀根) 甘草(40 克,炙烤微紅,切成碎塊)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消中煩悶。熱渴不止。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銼),麥門冬(一兩去心),蘆根(一兩銼),栝蔞根(一兩),紫蘇莖葉(一兩),生乾地黃(半兩銼),桑根白皮(半兩銼),澤瀉(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黃耆(1 兩,切成小塊) 麥門冬(1 兩,去除中心) 蘆根(1 兩,切成小塊) 栝蔞根(1 兩) 紫蘇莖葉(1 兩) 生乾地黃(1/2 兩,切成小塊) 桑根白皮(1/2 兩,切成小塊) 澤瀉(1/2 兩) 甘草(1 分,烘烤至微紅,切成小塊)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約 6 克)。將藥粉放入一碗水中,加入半片生薑和二七片竹葉。煮沸後,減至中火熬煮,直至水量減少至原來六分之一。過濾藥渣,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治消中。心神煩熱。肌肉乾瘦。小便赤黃。腳膝無力。吃食不成肌膚。牡蠣散方。

牡蠣(三分燒為粉),硃砂(半兩細研),龍齒(三分),蘆薈(三分),黃連(一兩去須),鐵粉(一兩細研),澤瀉(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丹(一分),栝蔞根(一兩),雞膍胵(三分炙令黃色)桑螵蛸(半兩微炒),胡粉(一分),赤石脂(二兩)

白話文:

牡蠣(3 分,燒成粉) 硃砂(半兩,研磨細) 龍齒(3 分) 蘆薈(3 分) 黃連(1 兩,去除鬚根) 鐵粉(1 兩,研磨細) 澤瀉(半兩)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然後切碎) 黃丹(1 分) 栝蔞根(1 兩) 雞內金(3 分,炙烤至黃色) 桑螵蛸(半兩,微炒) 胡粉(1 分) 赤石脂(2 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不計時候。煎大麥仁湯調下一錢。

治消中久不瘥。令人乾瘦少力。心神煩亂。眠臥不安。鉛霜散方。

鉛霜(三分細研),金箔(一百片細研),銀箔〔二(一)百片細研〕,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黃連(半兩去須),子芩(半兩),犀角屑(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雞膍胵(一兩半微炙),知母(半兩),土瓜根(半兩),苦參(半兩銼)

白話文:

鉛霜(研磨成細粉,用量三分) 金箔(研磨成細粉,100 片) 銀箔(研磨成細粉,200 片)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後烘焙) 黃連(半兩,去鬚) 知母(半兩) 犀角屑(半兩) 人參(半兩,去蘆頭) 雞內金(一兩半,微烤) 土瓜根(半兩) 苦參(半兩,切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前三味。同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錢。

治消中渴不止。小便赤黃。腳膝少力。縱食不生肌膚。黃耆丸方。

黃耆(一兩銼),牡蠣(二兩燒為粉),栝蔞根(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地骨皮(半兩),白石脂(半兩),澤瀉(半兩),知母(半兩),黃連(半兩去須),薯蕷(半兩),熟地黃(半兩)

白話文:

黃耆(50克,切碎) 牡蠣(100克,燒成粉) 栝蔞根(25克) 甘草(25克,炙烤至微紅,切碎) 麥門冬(75克,去心,烘乾) 地骨皮(25克) 白石脂(25克) 澤瀉(25克) 知母(25克) 黃連(25克,去須) 薯蕷(25克) 熟地黃(25克)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下三(二)十丸。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搗成細末,加入蜂蜜搗勻,搗三至四百次,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藥的時間不限,用清粥送服三十顆。

治消中渴。飲水不多。心中煩亂。四肢燥熱。臥不安席。宜服鉛霜丸方。

鉛霜(三分細研),栝蔞根(一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三分細研),知母(三分),子芩(三分),鐵粉(半兩細研),黃連(半兩去須),硃砂(半兩細研)

白話文:

  • 鉛霜(研磨成細粉,用量三分)
  • 栝樓根(一兩半)
  •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成小塊)
  • 石膏(研磨成細粉,用量三分)
  • 知母(三分)
  • 茯苓(三分)
  • 鐵粉(研磨成細粉,用量半兩)
  • 黃連(半兩,去除須根)
  • 硃砂(研磨成細粉,用量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以清粥飲下二十丸。

治消中煩熱。小便數。茯神丸方。

茯神(一兩),地骨皮(半兩),黃耆(半兩銼),知母(半兩),牡蠣(一兩燒為粉),栝蔞根(三分),黃連(三分去須),麥門冬(二兩去心焙),熟乾地黃(一兩)

白話文:

茯苓(100 克),地骨皮(50 克),黃耆(50 克,切成小塊),知母(50 克),牡蠣(100 克,燒成粉),栝蔞根(3 克),黃連(3 克,去除根須),麥門冬(200 克,去中心烘乾),熟乾地黃(100 克)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清粥飲下三十丸。

治消中渴不止。小便數。煩熱。四肢無力。澤瀉丸方。

澤瀉(一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焙),車前子(半兩),黃連(三分去須),牡蠣(一兩燒為粉),桑螵蛸(半兩微炒),雞膍胵(一兩微炒),金箔(五十片研入)

白話文:

澤瀉(60 克),麥門冬(120 克,去心烘焙),車前子(30 克),黃連(1.8 克,去須),牡蠣(60 克,燒成粉),桑螵蛸(30 克,微炒),雞內金(60 克,微炒),金箔(50 片,研磨成粉加入)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蠶蛹湯下三十丸。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研磨好的藥材,充分混合。加入蜂蜜,再研磨三四百次。製作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不限服用時間。用蠶蛹湯送服三十丸。

治消中。渴不止。心神煩熱。皮膚乾燥。宜服此神效方

浮萍草(三兩乾者),土瓜根(一兩半)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牛乳汁調下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