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二 (5)

1. 治痎瘧諸方

夫痎瘧者。夏傷於暑。其病。秋則寒甚。冬則寒輕。春則惡風。夏則多汗者。然其蓄作有時。以瘧之始發。先起於毫毛。呻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疼痛。寒去則外內皆熱。頭痛。如渴欲飲者。此乃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陰。則陰實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

白話文:

患有瘧疾的人,是夏季時因暑熱所傷。病情在秋季時寒氣最重,冬季時寒氣較輕,春季時怕風,夏季時則多汗。然而,瘧疾發作的時間是有規律的,從瘧疾一開始發作時,會先從毫毛開始,接著會呻吟打呵欠,接著出現寒顫、下巴發抖、腰背疼痛。寒氣散去後,身體內外都會發熱,頭痛、口渴想喝水。這都是因為陰陽在上下交錯,虛實交替,陰陽互相轉化所造成的。當陽氣和陰氣相併時,陰氣就會實而陽氣就會虛。陽明經虛弱時,就會出現寒顫、下巴發抖。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陰氣勝。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渴欲飲。此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之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則令汗出肉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間。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陰氣勝。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渴欲飲。此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之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則令汗出肉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間。

太陽膀胱經氣虛,就會出現腰背、頭頸疼痛。三條陽經氣都虛弱,陰氣過盛。陰氣過盛,骨頭就會發冷疼痛。寒氣由內而生,所以身體內外都會發冷。陽氣過盛,身體表面會發熱。陰氣虛弱,身體內部會發熱。身體內外都發熱,就會出現氣喘、口渴、想喝水等症狀。這是因為夏天受暑熱所致。暑熱之氣盛行,積聚在皮膚內外,腸胃之外。這些氣血充盈的地方,就會導致出汗,肌肉鬆弛,皮膚毛孔張開。由於毛孔張開,容易受到秋氣侵襲。汗水外泄遇風,或洗澡後,水氣就會滯留在皮膚之間。

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行陽。此氣得陽則出。得陰則內。是以隔日作也。

治痎瘧。積年不瘥者。宜服知母飲子方。

知母(半兩),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恆山(一兩銼),烏梅肉(七枚微炒),豉心(一百粒),粳米(一百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

白話文:

知母(30克),鱉甲(60克,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裙襴),恆山(60克,研成粉末),烏梅肉(7枚,微炒),豆豉(100粒),粳米(100粒),甘草(30克,炙烤至微赤,研成粉末),川大黃(30克)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童子小便一中盞。浸一宿。五更初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臨發前再服。以利為度。每日發與不發。皆得服之。待遇發後。即得吃食。

白話文:

上方的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均勻混合。每次服用半兩。用孩子的尿液半杯浸泡一晚。第二天早上開始煮,煮到藥液剩下六分。濾去藥渣,趁溫熱服用。出發前再服一次藥。以身體感到輕鬆為服藥的準則。不管是當天有發作還是沒有發作,都可以服用。等到發作後,就可以進食。

又方。

恆山(半兩銼),甘草(二兩生用),川大黃(半兩),桂心(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空腹溫服。欲發前再服。

治痎瘧久不瘥。虎頭骨丸方。

虎頭骨(二兩塗酥炙微黃),硃砂(半兩細研),恆山(一兩銼),甘草〔一兩(半)銼生用〕,牡蠣(二兩微炒),桂心(一兩),知母〔三分(二兩)〕,香豉(一合炒乾),烏梅肉(二兩微炒),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桃仁(三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 虎頭骨(2 兩,塗上酥後炙至微黃)
  • 硃砂(0.5 兩,研磨成細粉)
  • 恆山(1 兩,銼碎)
  • 甘草(1.5 兩,銼碎,生用)
  • 牡蠣(2 兩,微炒)
  • 桂心(1 兩)
  • 知母(0.3 兩 或 2 兩)
  • 香豉(1 合,炒乾)
  • 烏梅肉(2 兩,微炒)
  • 附子(1 兩,炮裂後去除皮和臍)
  • 枳殼(0.5 兩,麩炒至微黃,去除瓤)
  • 木香(1 兩)
  • 川大黃(2 兩,銼碎微炒)
  • 桃仁(30 顆,用湯浸泡後去除皮、尖端和雙仁,麩炒至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入硃砂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發前。以桃符湯下十丸。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成粉末,研磨入硃砂使其均勻。再加入煉過的蜂蜜,搗杵三百到兩百。揉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在月經來潮前,以桃符湯送服十顆丸子。

治痎瘧。或發或歇久不瘥。烏梅丸方。

烏梅肉(二七枚),恆山(三兩末),香豉(二兩),桃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尖雙仁)

上件藥。都搗如泥。以少許蜜。和搗二三百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三十丸。日三服。

治痎瘧。連年不瘥。服三七日定瘥。蜀漆丸方。

蜀漆(一兩),烏梅肉(一兩微炒),石膏(二兩細研水飛過),知母〔二(一)兩〕,白薇(一兩),甘草(三分炙微赤銼),恆山(一兩半銼),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川升麻(一兩),葳蕤(一兩),豉(一合炒乾),地骨皮(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乾)

白話文:

蜀漆(50克) 烏梅肉(50克,微炒) 石膏(100克,研細,過水) 知母(50-60克) 白薇(50克) 甘草(15克,炙至微紅,切碎) 恆山(75克,切碎) 鱉甲(50克,塗醋炙黃,去邊緣) 川升麻(50克) 葳蕤(50克) 豉(50克,炒乾) 地骨皮(50克) 麥門冬(50克,去心,焙乾)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酒下二十丸。日三服。

又方。

鯪鯉甲(二七枚炙黃),鱉甲(一兩生用),烏賊魚骨(一兩),附子(一分生用去皮臍)

白話文:

  • **鯪鯉甲:**27片,烤到金黃色。
  • **鱉甲:**1兩,生用。
  • **烏賊魚骨:**1兩。
  • **附子:**1錢,生用,去掉外皮和根臍。

上件藥。細銼。以酒三盞浸一宿。發前。溫酒頓飲之。一日斷食。

又方。

硃砂(一分細研),恆山末(三分)

上件藥。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於發日平明。以溫水下五丸。至夜然後食之。

白話文:

把上列的藥材研磨成粉末,並與蜂蜜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在發病當天清晨,用溫水服下五粒藥丸。一直到傍晚才能進食。

2. 治間日瘧諸方

夫間日瘧者。此由邪氣與衛氣。俱行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相得。故邪氣內搏於五臟。則道遠氣深。故其氣行遲。不能與衛氣皆出。是以間三兩日而作也。

白話文:

間日瘧這種病,是體內的邪氣和衛氣一起在六腑中運行,但有時會分離不相接觸。邪氣就會積聚在五臟內部,所以體內邪氣所行的距離遠、深入,因此它的運行速度就慢,不能與衛氣一起都排出體外。所以會隔三兩天發作一次。

治間日瘧。身體壯熱。時發增寒。大便秘澀。鱉甲散方。

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赤芍藥(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大青(一兩),知母(一兩)乾薑(半兩炮裂銼),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牽牛子(一兩微炒),天靈蓋(一枚塗酥炙令黃並搗羅為末)

白話文:

  • **鱉甲:**1 兩,塗上醋煎烤至變黃,去掉邊緣。
  • **赤芍藥:**1 兩
  • **當歸:**1 兩,切碎並略微炒一下。
  • **大青葉:**1 兩
  • **知母:**1 兩
  • **乾薑:**半兩,切碎後用火炮裂。
  • **桃仁:**1 兩,浸泡在熱水中,去皮和尖端,炒成淡黃色。
  • **牽牛子:**1 兩,略微炒一下。
  • **天靈蓋:**1 個,塗上酥油煎烤至變黃,然後搗碎成粉末。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用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調天靈蓋末一錢。食前服之。

治間日瘧。或隔日。或三五日。發動無時。知母散方。

知母(一分),恆山(半分),鱉甲(一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桃仁〔二(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附子(一分炮裂去皮臍),糯米(五十粒),烏梅肉(一枚),狼牙(半分)

白話文:

知母(0.5克),恆山(0.25克),鱉甲(0.5克,塗醋炙黃剝去裙襴),桃仁(1克,用湯浸泡剝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附子(0.5克,炮裂剝去皮臍),糯米(50粒),烏梅肉(1枚),狼牙(0.25克)

上件藥。都細銼。用酒一大盞半。浸一宿。五更初煎取八分。去滓。分為二服。空心熱服。將欲發時再服。

治間日瘧。發作無時。寒熱不止方。

恆山(一兩),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川升麻(一兩),梔子仁(半兩)

白話文:

恆山(50 克),鱉甲(50 克,塗醋後炙烤至黃色,去除裙邊),川升麻(50 克),梔子仁(25 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空腹。以溫水調二錢。服以微吐為度。未吐再服。

治間日瘧。寒熱不止。烏梅丸方。

烏梅肉(一兩微炒),桃仁〔二(三)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地骨皮(一兩),豉心(一兩炒乾),虎頭骨(一兩半塗酥炙令黃),知母(一兩),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川升麻(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天靈蓋(一兩半塗酥炙令黃)

白話文:

烏梅肉(1 兩,微炒) 桃仁(20-30 枚,用湯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雙仁麩炒至微黃) 地骨皮(1 兩) 豉心(1 兩,炒乾) 虎頭骨(1.5 兩,塗上酥油烘烤至黃色) 知母(1 兩) 鱉甲(1 兩,塗上醋烘烤至黃色) 川升麻(1 兩) 人參(1 兩,去除鬚根) 天靈蓋(1.5 兩,塗上酥油烘烤至黃色)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空腹。以暖漿水下二十丸。晚再服之。

白話文:

上述藥材:搗碎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搗三、四百下;搓成梧桐果般大小的丸子。空腹時,用溫熱的粥水送服二十粒;晚上再服用一次。

治間日瘧。或夜發者方。

恆山(二兩),秫米(一百粒),竹葉(一兩),石膏(二兩)

白話文:

恆山(60 克),小米(100 粒),竹葉(30 克),石膏(60 克)

上件藥。都細銼。以水二大盞浸藥。露經一宿。明旦煎取一盞二分。去滓。分為二服。空心一服。未發前一服。當日勿洗手面及漱口。勿食。並用藥汁塗五心。及胸前頭面。藥滓置於頭邊。極妙。

白話文:

上述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用兩大碗水浸泡藥材一晚。次日清早煎煮取出一碗兩分的藥汁。濾去藥渣。分為兩次服。空腹服一次。尚未發作前再服一次。當日不要洗臉洗手和漱口。不可進食。並用藥汁塗抹手心、腳心和胸前、頭面。藥渣放在頭邊。效果極佳。

又方。

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一分炙微赤),恆山(三分),桂心(一分)

白話文:

川大黃(25克,搗碎後微炒) 甘草(5克,炙烤至略微泛紅) 恆山(15克) 桂心(5克)

上件藥。都細銼。以水二大盞。煮取一盞。去滓。分為二服。空心熱服。臨發前再服。

治間日瘧。或每日發者。雄黃丸方。

雄黃(一兩細研),臘月野狐肝(一兩),阿魏(一分),硃砂(半兩細研),猢猻頭骨(一兩)天靈蓋(半兩),麝香(一分細研)

白話文:

雄黃 (一兩,磨成細粉) 臘月獵殺的野狐肝臟 (一兩) 阿魏 (一分) 硃砂 (半兩,磨成細粉) 獼猴的頭骨 (一兩) 和天靈蓋 (半兩) 麝香 (一分,磨成細粉)

上件藥。生搗羅為末。入研藥末令勻。於五月五日午時。煉蜜和丸。如豇豆大。每發時前。男左女右。以緋帛系一丸於中指上。時時嗅之。後更以醋湯下一丸。

白話文:

上述藥物,將生羅勒搗碎成粉末。加入研磨好的藥末中,充分混合。於五月初五正午時分,加入蜂蜜製成丸子。大小約為豇豆。每次發作前,男性將丸子繫於左手的中指上,女性繫於右手的中指上。時常聞一聞。發作後,再用醋湯送服一丸。

又方。

小麥(一合),砒黃(一兩細研)

上件藥。於臘月。以醋浸四十九日。取出焙乾。每有患者。取小麥七粒。發前。以冷醋湯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