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八 (1)

1. 積聚論

夫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於風邪。搏於腑臟之氣所為也。腑者陽也。臟者陰也。陽陰浮而動。陰沉而伏。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始發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終始。聚者陽氣。六腑所成。始發無其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諸臟受邪。留滯不去。乃成積聚也。

白話文:

所謂的積聚是由於陰陽不調和、臟腑虛弱、受到風邪侵襲,與臟腑之氣相搏所造成的。腑屬陽,臟屬陰。陽氣浮動而活躍,陰氣沉降而隱伏。積是指陰氣,是由五臟所產生。最早發作時不會離開其部位,所以上下都有始有終。聚是指陽氣,是由六腑所形成。最早發作時沒有其根源,上下都沒有固定的停留處。它的疼痛沒有固定的地方。各種臟腑受到邪氣侵襲,停滯不散,就會形成積聚。

肝之積名曰肥氣。心之積名曰伏梁。脾之積名曰痞氣。肺之積名曰息奔。腎之積名曰奔豚。此為五積也。診其脈駛而緊。積聚也。脈浮而牢者積聚也。脈橫者脅下有積聚。脈來小沉實者。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即吐出。脈來細軟附骨者積也。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

白話文:

肝臟積聚的病症稱為「肥氣」。心臟積聚的病症稱為「伏梁」。脾臟積聚的病症稱為「痞氣」。肺臟積聚的病症稱為「息奔」。腎臟積聚的病症稱為「奔豚」。這些統稱為「五積」。

診脈時,如果脈搏跳動快速且緊繃,可能是積聚在體內。如果脈搏浮動且有力,也可能是積聚。如果脈搏橫向跳動,表示肋骨下有積聚。如果脈搏小而沉實,表示胃中有積聚,不願意吃東西或吃了就吐出來。如果脈搏細小柔軟並緊貼骨頭,是積聚的表現。

如果脈搏出現在左手,表示積聚在左側。如果脈搏出現在右手,表示積聚在右側。

積在右。脈兩旁出。積在中央。以部處之。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時下氣逆。皆相引痛。少氣喜忘。目瞑。皮膚寒。秋愈夏劇。主皮中時痛。或如蝨緣。或如針刺之狀。時癢。其色白。診得心積。脈沉而干。時上下無常處。病悸。腹中熱。甚即唾血。主身痸瘚。夏瘥冬劇。

白話文:

原文:

積在右。脈兩旁出。積在中央。以部處之。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時下氣逆。皆相引痛。少氣喜忘。目瞑。皮膚寒。秋愈夏劇。主皮中時痛。或如蝨緣。或如針刺之狀。時癢。其色白。診得心積。脈沉而幹。時上下無常處。病悸。腹中熱。甚即唾血。主身痸瘚。夏瘥冬劇。

  • 肺積: 病症積聚在右邊,脈象出現在兩側。積聚在中央,根據部位推測,診斷為肺積。脈象浮動且細小,按壓時柔軟而時常有氣逆的感覺,都有相應的疼痛。呼吸淺短,喜忘事物。眼睛閉合,皮膚發冷。秋天病情加重,夏天減緩。主要表現為皮膚時常疼痛,有時像蝨子爬行,有時像針刺一樣。還會時常發癢,皮膚蒼白。

  • 心積: 病症積聚在心臟附近,脈象沉穩而乾燥。時而上浮,時而下沉,沒有固定位置。心悸氣短,腹部發熱。嚴重時會咳血。主要表現為全身疼痛,夏天病情減緩,冬天加重。

其色赤。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瞑起。邪與谷爭。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瘚不能臥。脾主肌肉損。其色黃。診得肝積。其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脛寒。脅痛引小腹。男子積疝也。女子瘕聚也。身無膏澤。喜轉筋。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其色赤。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瞑起。邪與谷爭。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瘚不能臥。

脾主肌肉損。其色黃。診得肝積。其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脛寒。脅痛引小腹。男子積疝也。女子瘕聚也。身無膏澤。喜轉筋。

面色發紅。診斷為脾臟積滯。脈象浮大而長。飢餓時症狀減輕,飽食後症狀加重。夜晚睡覺時減輕,白天起牀後症狀加重。邪氣與食物爭奪營養,在皮膚上形成疙瘩狀的丘疹,就像桃子或李子一樣。腹脹、嘔吐、腹瀉、腹鳴。四肢沉重,腳踝腫脹。無法平躺休息,脾臟功能受損導致肌肉萎縮。

面色發黃。診斷為肝臟積滯。脈象細而弦。兩肋下方疼痛。邪氣蔓延到心窩。腳踝寒冷。肋痛連帶小腹疼痛。如果是男性,則為疝氣;如果是女性,則為聚積的腫塊。皮膚乾燥無光澤。容易抽筋。

爪甲枯黑。春瘥秋劇。其色青。診得腎積。脈沉而急。苦脊與腰相引。飢則見。飽則減。病腰痛。小腹裡急。口乾咽腫。赤痛。目視茫茫。骨骨中寒。主髓瘚喜忘。其色黑。診心腹積聚。其脈牢強急者生。虛弱急者死。又積聚之脈。實強者生。沉小者死。

白話文:

指甲乾枯發黑。在春天稍微好轉,秋天病情加重。指甲顏色發青。診斷為腎藏積液。脈象沉緩而急促。腰痛向脊椎延伸,飢餓時症狀加重,吃飽後症狀減輕。腰部疼痛,小腹絞痛,口乾咽腫。咽喉發紅疼痛,視力模糊。骨髓深處發冷,導致髓液異常,容易健忘。

其指甲顏色發黑。診斷為心腹積聚(腹腔積水)。脈象牢固強勁且急促的人可以存活。脈象虛弱無力且急促的人會死亡。積聚疾病的脈象,實脈強而有力的可以存活。沉弱無力的會死亡。

2. 治肝積氣諸方

夫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痎瘧。連歲月不已。以仲夏戊己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以仲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仲夏得之也。

白話文:

肝臟的鬱積稱為肥氣,位於左肋下方,形狀就像一個倒扣的杯子,有頭和腳。肥氣長期不治,會導致瘧疾發作,連續幾年都不會好轉。在仲夏戊己這一天得到肥氣,這是為什麼呢?

肺臟的疾病傳到肝臟,肝臟應該再傳到脾臟。脾臟在仲夏的時候是最旺盛的,稱為「王者」。王者不受邪氣,所以肝臟無法將肥氣傳給脾臟。肝臟想要再把肥氣傳回肺臟,但肺臟也不肯接受。因此,肥氣鬱結成塊,停留在肝臟。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肥氣是在仲夏戊己這一天得到的。

治肥氣在左脅下。似覆杯。咽酸吐水。面目萎黃。胸膈不利。宜服蓬蘽根散方。

蓬蘽根(二兩銼),牡丹(一兩),赤芍藥(一兩),桂心(三分),京三稜(一兩炮裂),枳殼〔二(三)分麩炒微黃去瓤〕,檳榔(一兩)

白話文:

蓬蘽根(切成兩兩長的薄片),牡丹皮(一兩),赤芍藥(一兩),桂心(三分),京三稜(一兩,爆裂後使用),枳殼(兩分到三分鐘,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果肉),檳榔(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白話文:

上述的藥物,搗成粗末,作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放半塊生薑。煎煮到水量剩六分之一。去掉藥渣。在飯前溫熱服用。

治肥氣在左脅下。結聚成塊。心腹妨實。不欲飲食。宜服防葵散方。

防葵(一兩),訶黎勒皮(三分),白朮(三分),郁李仁(三分湯浸去皮微炒),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桂心(三分),枳實(半兩麩炒微黃),木香(三分),檳榔(三分)

白話文:

防葵(50克),訶黎勒皮(15克),白朮(15克),郁李仁(15克,用熱水浸泡後去皮,稍炒一下),吳茱萸(25克,用熱水浸泡七次,焙乾後稍炒一下),桂心(15克),枳實(25克,與麥麩一起炒至微黃),木香(15克),檳榔(15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治肥氣在左脅下。按之堅。不能食。脈候弦而緊。肌體萎瘦。宜服鱉甲散方。

鱉甲(一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當歸(一兩銼微炒),京三稜(一兩炮銼),訶黎勒皮(一兩)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鱉甲(15克,塗抹醋液炙烤至黃色,去掉裙襴部分) 當歸(15克,切碎,略微炒制) 京三稜(15克,炮製,切碎) 訶黎勒皮(15克) 大黃(22.5克,切碎,略微炒制) 枳殼(7.5克,炒制至略微黃色,去掉瓤) 吳茱萸(7.5克,用熱水浸泡七次,焙乾,略微炒制) 桃仁(15克,用熱水浸泡,去掉皮尖,兩個仁炒制至略微黃色)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治肥氣結聚。在左脅下。堅牢疼痛。食少體瘦。宜服大黃丸方。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防葵(一兩),木香(三分),川烏頭(一兩炮裂去皮臍),鱉甲(一兩半醋炙令黃去裙襴),乾薑(三分炮裂銼)

白話文:

大黃(100克,切碎,微炒) 防葵(50克) 木香(15克) 烏頭(50克,炮裂,去皮和根臍) 鱉甲(75克,用醋炙黃,去掉邊緣和裙襴) 乾薑(15克,炮裂,切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陳米醋三升。熬令稠。入神麯末半兩。煎成糊。溶和諸藥末。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以微利為度。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成細粉末。使用陳年米醋三升,熬煮至濃稠。加入半兩的神曲末,煎煮成糊狀。將所有藥粉溶入糊中,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天空腹時,以溫酒送服二十丸。服用至出現輕微腹瀉為準。

治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令人羸瘦。發寒熱。不能食。宜服三稜丸方。

京三稜(一兩),川烏頭(一兩炮裂去皮臍),雄黃(半兩細研),硼砂(一兩不夾石者細銼),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鱉甲(一兩塗酥炙令黃去裙襴),防葵(一兩),麝香(一分研入)

白話文:

  • 京三稜:1 兩
  • 川烏頭:1 兩,經炮製(去皮和臍)
  • 雄黃:半兩,研磨細緻
  • 硼砂:1 兩,選擇不含雜質的細硼砂
  • 青橘皮:半兩,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烘烤
  • 乾漆:半兩,研磨成粉末,炒至冒煙
  • 鱉甲:1 兩,塗上酥油,烘烤至金黃色,去除邊緣
  • 防葵:1 兩
  • 麝香:1 分,研磨細緻後加入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以米醋一升。熬令稠。入少面作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酒下十丸。空心腹。

白話文:

先將藥材搗成細末。再放入已經研磨好的藥材中,攪拌均勻。加入一升米醋熬煮至濃稠。再加入一些麵粉糊。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溫酒送服。空腹服用。

治肥氣。體瘦無力。少思飲食。鱉甲丸方。

鱉甲(一枚可重四兩淨洗以醋和黃泥固濟背上厚三分令乾),京三稜(三兩炮銼),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枳殼(三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二(一)兩半〕,桃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研如膏)

白話文:

  • 鱉甲(一塊約重四兩,清洗乾淨,用醋和黃泥混合,在背面上敷上厚約三分的泥巴,讓其乾燥)
  • 京三稜(三兩,炮製後碾碎)
  • 川大黃(三兩,碾碎後稍加炒製)
  • 枳殼(三兩,麩炒至微微焦黃,去掉裡面的瓤)
  • 木香(二兩半)
  • 桃仁(三兩,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和尖端,取雙仁,麩炒至微微焦黃,研磨成細膏狀)

上件藥。除鱉甲外。搗羅為末。後泥一風爐子。上開口。可安得鱉甲。取前藥末並桃仁膏。納鱉甲中。用好米醋二升。時時旋取入鱉甲內。以慢火熬令稠。取出藥。卻將鱉甲淨洗。去泥焙乾。搗羅為末。與前藥同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晚食前再服。

白話文:

前述的藥材中,除了鱉甲外,將其他藥材搗碎成粉末。

然後,用泥土捏一個風爐子,上面要開口,可以放得下鱉甲。將之前的藥粉和桃仁膏放入鱉甲中。

再倒入兩升優質米醋,時不時旋轉鱉甲,讓醋液均勻滲入。用小火慢慢熬煮,直到藥液變稠。

取出藥渣,清洗鱉甲,去除泥土,曬乾後搗碎成粉末。與之前的藥粉混合,搗成丸狀,每個丸子的大小如梧桐子。

每天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二十丸。晚飯前再服用一次。

治肥氣。結聚不散。腹脅脹滿。嘔逆酸水。飲食減少。宜服牽牛煎丸方。

牽牛子末(三兩以生薑汁半升酒一升慢火熬如膏),木香(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鱉甲(一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檳榔(一兩),桃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入),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硼砂(一兩不夾石者細研入)

白話文:

  • 牽牛子粉(三兩,用生薑汁半升、日本酒一升慢火熬煮成糊狀)
  • 木香(一兩)
  • 附子(一兩,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臍部)
  • 鱉甲(一兩半,塗上醋炙烤至變黃,去除裙邊)
  • 檳榔(一兩)
  • 桃仁(一兩半,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皮尖和雙仁麩,炒至微黃後研成粉末)
  • 吳茱萸(半兩,用熱水浸泡七次後烘乾微炒)
  • 硼砂(一兩,選擇不含石塊的,研磨成細粉末)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入牽牛子。煎中和。溶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生薑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前面提到的藥物,搗碎成細粉。加入牽牛子,煎煮到藥力平和。將藥液濃縮製成丸劑,每個丸子的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前,用生薑湯送服二十丸。

治肥氣。結固不散。腹脅急疼。食少體瘦。宜服三稜煎丸方。

濕三稜(七斤淨洗去泥土銼碎),川大黃(三兩),芫花(一兩醋拌炒令乾),鱉甲(三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木香(一兩)

白話文:

中藥材:

  • 濕三稜:七斤,洗淨泥土後切碎
  • 川大黃:三兩
  • 芫花:一兩,用醋炒乾
  • 鱉甲:三兩,塗醋炙烤成黃色,去除裙襴(邊緣)
  • 木香:一兩

上件藥。先以水二斗。煮三稜至三升。去滓。搗羅諸藥為末。入前煎中。於銅器內慢火熬之。更入米醋一升。同煎熬令稠。候稍冷。並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以溫酒下十丸。

白話文:

上面提到的藥方:

先用兩鬥水,煮三稜到剩三升。去掉渣滓,把其他藥材搗碎成粉末。放入剛才煮好的藥汁中,用銅器裝著,用小火熬煮。再加入一升米醋,一起熬煮到變稠。等稍稍冷卻,用手搓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天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十顆。

治肥氣。經年不散。左脅下狀如覆杯。天陰即疼痛。宜服硼砂煎丸方。

硼砂(二兩不夾石者細研以酒醋各一升熬如膏),乾漆(一兩搗碎炒令煙出),防葵(一兩),木香(一兩),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

白話文:

硼砂:兩兩重,不含石頭雜質,研磨成細粉,用等量的酒和醋加熱熬煮成膏狀。

乾漆:一兩重,搗碎後炒至冒煙。

防葵:一兩重。

木香:一兩重。

川大黃:一兩半重,切碎後稍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入硼砂煎中。入少蒸餅。和溶為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溫酒下十丸。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搗成細粉,加入硼砂溶液中。再加入一些蒸餅,攪拌均勻,捏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天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十丸。

治肥氣積聚不散方。

川大黃(四兩銼碎與鱉甲同煮焙乾),木香(二兩),鱉甲(四兩以米醋二升與大黃同煮令醋盡炙令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酒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生薑湯下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