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二十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9)

1. 治頭風目眩諸方

夫頭風目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牽引目系故也。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血氣與脈並上為目系。系屬於腦後。出於項中。血脈若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轉而目系急。目系若急。故成眩也。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也。風眩久不瘥。則變為癇也。

白話文:

頭暈目眩的人,通常是氣血不足。風邪侵襲腦部,牽動了視覺系統。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會匯聚於眼睛。氣血與脈絡上行形成視覺系統,連結於腦後,經由後頸而出。如果氣血不足,就會受到風邪的侵擾。風邪進入腦部,就會轉而影響視覺系統的功能。視覺系統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眩暈的症狀。檢查脈象,如果脈搏洪大而持續較長,則為風眩。風眩若長期無法痊癒,就會轉變為癲癇。

治頭風目眩。心胸痰壅。不下飲食。及四肢不利。宜服杜若散方。

杜若(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山茱萸(一兩),蔓荊子(三分),茵芋(三分)天雄(三分炮裂去皮臍),飛廉(三分),石膏(一兩),藁本(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芎藭

白話文:

  • 杜若 1 兩
  • 防風 1 兩(去除蘆頭)
  • 赤茯苓 1 兩
  • 山茱萸 1 兩
  • 蔓荊子 0.3 兩
  • 茵芋 0.3 兩
  • 天雄 0.3 兩(炮裂,去除外皮和肚臍)
  • 飛廉 0.3 兩
  • 石膏 1 兩
  • 藁本 0.5 兩
  • 甘草 0.5 兩(炙烤至微紅,切成小塊)
  • 川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半茶杯的水和半片生薑。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的水量。過濾去除渣滓。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治頭風。目眩眼旋欲倒。頭痛。宜服防風散方。

防風(一兩去蘆頭),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麻黃(三分去根節),茯神(一兩),芎藭(半兩),前胡(半兩去蘆頭),細辛(半兩),石膏(二兩),虎掌(半兩湯浸洗七遍生薑汁拌炒令黃),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防風(10 克,去除花穗) 枳殼(3 克,用麩子炒至微黃,去除果瓤) 麻黃(3 克,去除根部和節點) 茯神(10 克) 芎藭(5 克) 前胡(5 克,去除花穗) 細辛(5 克) 石膏(20 克) 虎掌(5 克,用沸水浸泡 7 次,再用薑汁拌炒至發黃) 黃芩(5 克) 甘草(5 克,炙烤至微紅,切成小段)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淡竹瀝荊瀝各半合。更煎二三沸。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上述藥材搗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碗水。煮沸後,煎至藥液剩下六分。去除渣滓,加入半兩淡竹瀝和半兩荊瀝。再煎兩三滾,不限定時間,溫熱服用。

治頭風目眩。痰逆頭痛。水漿不下。宜服前胡散方。

前胡(一兩半去蘆頭),旋覆花(三分),防風(一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飛廉(半兩),黃芩(半兩),杜若(半兩),防己(半兩),赤茯苓(一兩),石膏(二兩),芎藭(半兩)

白話文:

前胡(75 克,去掉蘆頭) 旋覆花(15 克) 防風(75 克,去掉蘆頭) 甘草(25 克,烤至微紅並切碎) 飛廉(25 克) 黃芩(25 克) 杜若(25 克) 防己(25 克) 赤茯苓(75 克) 石膏(100 克) 芎藭(25 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甜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成粗散狀。每次服用三錢重。用一大茶杯水,加入一分量的甜竹茹。煎煮至六分水量。過濾掉渣滓。不論時間,溫熱服用。

治頭風目眩。水漿不下。食輒嘔吐。即眩倒。宜服漢防己散方。

漢防己(一兩),杜若(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細辛(半兩),虎掌(半兩湯洗七遍生薑汁拌炒令黃),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芎藭(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漢防己(50克),杜若(50克),防風(50克,去除蘆頭),細辛(25克),虎掌(25克,用生薑汁燙洗七次,拌炒至變黃),附子(25克,炮裂去皮去心),桂心(25克),甘草(5克,炙烤至微紅,切碎),芎藭(15克)

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取 3 錢(約 15 克)藥粉,加水一杯(約 200 毫升)煎煮至藥液剩六成。去渣,不拘時間,趁溫熱服下。

治頭風目眩。心腹滿悶。不下飲食。宜服芎藭散方。

芎藭(三分),杜若(三分),天雄(三分炮裂去皮臍),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防風(半兩去蘆頭),白朮(半兩),赤茯苓(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頭),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 芎藭:3錢
  • 杜若:3錢
  • 天雄:3錢(炮裂,去除皮和臍)
  • 半夏:半兩(用熱水洗7次,去除表皮)
  • 防風:半兩(去除根部)
  • 白朮:半兩
  • 赤茯苓:3錢
  • 人參:3錢(去除根部)
  • 陳橘皮:3錢(用水浸泡,去除白色膜後烘焙)
  • 甘草:1錢(炙烤至略帶紅色,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頭風目眩暈悶。起即欲倒。不下飲食。宜服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三分),防風(三分去蘆頭),甘菊花(三分),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麻黃(半兩去根節),細辛(半兩),芎藭(半兩),杜若(三分),前胡(三分去蘆頭),白朮(三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赤茯苓:3分 防風:3分,去掉根莖 甘菊花:3分 天雄:半兩,爆炒後去除外皮和肚臍 麻黃:半兩,去除根莖和節點 細辛:半兩 芎藭:半兩 杜若:3分 前胡:3分,去掉根莖 白朮:3分 杏仁:半兩,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尖端和兩片仁,用麩皮炒至微黃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熱上攻。頭旋暈悶。喜臥怔忡。起即欲倒。項背急強。宜服旋覆花散方。

旋覆花(半兩),蔓荊子(半兩),白朮(三分),麥門冬(一兩去心焙),前胡(一兩去蘆頭),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甘菊花(三分),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防風(半兩去蘆頭),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獨活(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旋覆花(60克),蔓荊子(60克),白朮(9克),麥門冬(120克,去心焙乾),前胡(120克,去蘆頭),枳殼(9克,炒至微黃,去瓤),甘菊花(9克),半夏(60克,用湯清洗七遍,去除滑膩),防風(60克,去蘆頭),川大黃(120克,切碎,稍炒),獨活(60克),甘草(60克,炙赤,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頭風目眩痛。宜服甘菊花散方。

甘菊花(三分),茯神(一兩),犀角屑(三分),防風(一兩去蘆頭),川升麻(三分),石膏(二兩),白芷(半兩),芎藭(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牡荊子(一兩),葛根(一兩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白話文:

菊花(3錢) 茯苓(1兩) 犀角粉(3錢) 防風(1兩,去除根部) 川升麻(3錢) 石膏(2兩) 白芷(半兩) 川芎(半兩) 甘草(半兩,微烤至微紅,切碎) 牡荊子(1兩) 葛根(1兩,切碎) 枳殼(半兩,炒至微黃,去除果瓤)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把上列藥材搗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中盞,再放入生薑半錢,竹葉二十七片。煎煮至六分之一的量,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頭風目眩暈。如屋轉旋倒者。宜服天雄散方。

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防風(一兩去蘆頭),芎藭(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獨活(一兩)葛根(一兩銼),桂心(一兩),山茱萸(一兩),白朮(一兩),遠志(一兩去心),薯蕷(一兩)茯神(三分),莽草(半兩)

白話文:

材料:

  • 天雄(1兩,炮裂後去除皮和臍)
  • 防風(1兩,去除蘆頭)
  • 芎藭(1兩)
  • 人參(1兩,去除蘆頭)
  • 獨活(1兩)
  • 葛根(1兩,切碎)
  • 桂心(1兩)
  • 山茱萸(1兩)
  • 白朮(1兩)
  • 遠志(1兩,去除心)
  • 薯蕷(1兩)
  • 茯神(3分)
  • 莽草(0.5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頭風目眩。宜服茯神散方。

茯神(一兩),甘菊花(一兩),蔓荊子(一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地骨皮(一兩),石膏(二兩),防風(三分去蘆頭),甘草(三分炙微赤銼),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白話文:

茯苓(60 克),甘菊花(60 克),蔓荊子(60 克),白蒺藜(60 克,微炒後去除刺),地骨皮(60 克),石膏(120 克),防風(18 克,去除根須),炙甘草(18 克,微烤至微紅後切碎),麩炒枳殼(18 克,微烤至微黃後去除裏層)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熟水調下二錢。

治頭風。目眩痛及耳聾。宜服薯蕷散方。

薯蕷(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細辛(半兩),山茱萸(三分),杜若(三分),白茯苓(三分)芎藭(半兩),甘菊花(半兩),蔓荊子(半兩)

白話文:

薯蕷(30 克),防風(30 克,去掉蘆頭),細辛(15 克),山茱萸(9 克),杜若(9 克),白茯苓(9 克),川芎(15 克),甘菊花(15 克),蔓荊子(15 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頭風目眩。惡風冷。心悶。不下飲食。宜服白芷散方。

白芷(半兩),防風(一兩去蘆頭),白茯苓(一兩),細辛(一兩),芎藭(一兩),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薯蕷(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杜若(半兩),桂心(三分),白朮(一兩),前胡(一兩去蘆頭)

白話文:

白芷(10 克),防風(20 克,去掉蘆頭),白茯苓(20 克),細辛(20 克),川芎(20 克),天雄(20 克,炮製後裂開去皮和肚臍),山藥(20 克),人參(20 克,去掉蘆頭),菖蒲(10 克),桂心(0.6 克),白朮(20 克),前胡(20 克,去掉蘆頭)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暖酒調下二錢。

治風毒氣上攻。頭痛目眩。宜服躑躅散方。

躑躅花(一兩酒拌微炒),白花蛇肉(一兩酒浸炙令微黃),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甘菊花(半兩),天麻(一兩),肉桂(一兩去皺皮),藁本(一兩),細辛(三分),羌活(一兩),秦艽(一兩去苗),防風(三分去蘆頭),羚羊角屑(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 躑躅花(1兩,用酒略微拌炒)
  • 白花蛇肉(1兩,用酒浸泡,烘烤到微黃)
  • 天雄(1兩,炮裂後去除皮和臍)
  • 甘菊花(0.5兩)
  • 天麻(1兩)
  • 肉桂(1兩,去除粗糙的外皮)
  • 藁本(1兩)
  • 細辛(0.3兩)
  • 羌活(1兩)
  • 秦艽(1兩,去除根芽)
  • 防風(0.3兩,去除蘆頭)
  • 羚羊角屑(0.3兩)
  • 甘草(0.5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頭風目眩。風毒沖腦戶留熱。及腦中諸疾。或腦脂流入目中。致令昏暗。往往頭

痛旋悶。腦痛兼眼諸疾。及發生白屑。目中風淚。宜用生髮明目去諸疾。青蓮摩頂膏,方。

白話文:

疼痛並伴有悶脹感,涉及頭部疼痛兼眼部疾病,包括出現白點和眼部風淚。適合使用生髮、明目、去除眼疾的青蓮摩頂膏。

方劑: 青蓮摩頂膏

生油(一升),真酥(三兩),蓮子草汁(一升),吳藍(一兩),大青(一兩),葳蕤(一兩),槐子仁(一兩微炒),山梔子仁(一兩),竹葉(一握以上六味細銼綿裹),長理石(一兩),鹽花(二兩),曾青(一兩),川朴硝(二兩)

白話文:

生油(1 公升) 豬油(150 克) 蓮子草汁(1 公升) 槐花(50 克) 大青葉(50 克) 葳蕤(50 克) 槐子仁(50 克,略微炒過) 山梔子仁(50 克) 竹葉(一把以上 6 味材料切細,用綿布包起) 長石(50 克) 鹽花(100 克) 曾青(50 克) 川朴硝(100 克)

上件藥。先取油酥蓮子草汁三味。於銅鍋中。以慢火熬令如魚眼沸。即入綿袋內藥煎之半日。去藥。別用綿濾過。又淨拭鐺。卻入藥油。煎令微沸。即下長理石等四味。以柳木篦輕攪十餘沸。膏成。收於不津器中。每用塗頂及無發處。勻塗。以鐵匙摩之。令膏入腦即止。亦不得頻。

白話文:

關於這帖藥方:

首先,取油酥蓮子草汁這三味藥材。放入銅鍋中,用小火熬煮,直到液體沸騰狀似魚眼。然後,將藥材放入棉布袋中,浸泡藥液半天。取出藥材,另用棉布過濾液體。

接著,將鍋子擦拭乾淨,再次倒入藥液和油。加熱至液體微沸,加入長石等四味藥材。用柳木篦子輕輕攪動,大約沸騰十多次。膏液製成後,儲存在不會吸水的容器中。

使用時,將膏液均勻塗抹在頭頂或沒有頭髮的地方。再用鐵湯匙按摩,使膏液滲入腦部即可止脫髮。但不可過於頻繁使用。

每二三夜一度摩之。摩膏後。頭稍垢膩。任依尋常洗之。用桑柴灰洗頭。更益眼矣。

白話文:

每隔兩三天推拿一次頭皮。推拿後,頭皮會有些油膩。照常清洗即可。用桑柴灰洗頭,會讓視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