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論十劑本義

劑者,從齊從刀,用以齊其不齊,而成其所以齊也。夫獨用之謂藥,合用之謂劑,而其才有長短、大小、良毒之難齊,故用有相益、相濟、相畏、相惡、相忌、相制之不同,則劑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者對治之各異。譬夫良相劑量群才,以成治世之功,類良醫劑量群藥,以成治病之功,其義一也。

岐伯論之詳矣!凡和劑者必本乎是。苟昧其旨而違其道,即失對治之義,求疾之瘳,其可得乎!

附錄十劑

劉完素曰:制方之體,欲成七方、十劑之用者,必本於氣味也。寒、熱、溫、涼,四氣生於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於地。是以有形為味,無形為氣。氣為陽,味為陰。陽氣出上竅,陰味出下竅。氣化則精生,味化則形長。故地產養形,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天產養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各隨五臟之病,而製藥性之品味。故方有七,劑有十。方不七,不足以盡方之變;劑不十,不足以盡劑之用。方不對證,非方也;劑不蠲疾,非劑也。此乃太古先師,設繩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乃出規矩以為方圓。

夫物各有性,制而用之,變而通之,施於品劑,其功用豈有窮哉!如是有因其性而為用者,有因其用而為使者,有因其所勝而為制者,有氣相同則相求者,有氣相剋則相制者,有氣有餘而補不足者,有氣相感則以意使者,有質同而性異者,有名異而實同者。故蛇之性上竄而引藥,蟬之性外脫而退翳,虻飲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所謂因其性而為用者如此。弩牙速產,以機發而不栝也;杵糖下咽,以杵築下也,所謂因其用而為使者如此。

浮萍不沉水,可以勝濕:獨活不搖風,可以治風,所謂因其所勝而為制者如此。麻,木谷而治風;豆,水穀而治水,所謂氣相同則相求者如此。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鎮恍惚,所謂因其氣相剋則相制也如此。熊肉振羸,兔肝明視,所謂因其氣有餘補不足也如此。

鯉之治水,鶩之利水,所謂因其氣相感則以意使者如此。蜜成於蜂,蜜溫而蜂寒;油生於麻,麻溫而油寒,茲同質而異性者也。靡蕪生於芎藭,蓬虆並於覆盆,茲名異而實同者也。如斯之類,不可勝舉。故天地賦形,不離陰陽,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類,生於陽而屬於陰;鱗甲之類,生於陰而屬於陽。

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雲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腎;黃石脂法土,色黃而主脾。故觸類而長之,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為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不然,則為無目夜遊,無足登涉,動致顛殞,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矣。

宣劑

之才曰: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傳入里,三陰實而不受,逆於胸中,天分氣分窒塞不通,而或噦或嘔,所謂壅也。三陰者,脾也。故必破氣,藥如薑、橘、藿香半夏之類,瀉其壅塞。從正曰:俚入以宣為瀉,又以宣為通,不知十劑之中,已有瀉矣。

仲景曰:春病在頭,大法宜吐,是宣劑即湧劑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是矣。凡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鬱,上而不下,久則喘嗽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吐中有汗,如引涎、追淚、嚏鼻,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完素曰:鬱而不散為壅,必宣以散之,如痞滿不通之類是矣。攻其里,則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湧劑則瓜蒂、梔子之屬是矣。發汗解表亦同。好古曰:經有五郁,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皆宣也。斅曰:宣,揚制曰宣明,君召臣曰宣喚,臣奉召命宣布上意,皆宣之意也。

通劑

之才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為痰澼之類。以木通、防己之屬攻其內,則留者行也。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牽牛之類是也。從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後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屬通之。痹病鬱滯,經隧不利,亦宜通之。

補劑

之才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杲曰:人參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能補血虛。羊肉補形,人參補氣。凡氣味與二藥同者皆是也。從正曰:五臟各有補瀉,五味各補其臟,有表虛、裡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也。

瀉劑

之才曰: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杲曰:葶藶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能泄肺中之閉,又泄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泄血閉,腸胃渣穢之物。一泄氣閉利小便,一泄血閉利大便。凡與二藥同者皆然。從正曰:實則泄之。諸痛為實,痛隨利減。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其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輕劑

之才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從正曰:風寒之邪,始客皮膚,頭痛身熱,宜解其表,《內經》所謂輕而揚之也。癰瘡疥痤,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輕劑也。凡熏、洗、蒸、灸、熨、烙、刺、砭、導引、按摩,皆汗法也。

重劑

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是也。從正曰:重者鎮墜之謂也。怯則氣浮,如喪神失守,而驚悸氣上。硃砂水銀沉香、黃丹、寒水石之倫,皆鎮重也。久病咳嗽,涎潮於上,形羸不可攻者,以此墜之。經曰:重者因而減之,貴其漸也。

滑劑

之才曰: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皮之屬是也。完素曰: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滑能養竅,故潤利也。從正曰:大便燥結,宜麻仁、郁李之類;小便癃閉,宜葵子、滑石之類。前後不通,二陰俱閉也,名曰三焦約。約者,束也。宜先以滑劑潤養其燥,然後攻之。

澀劑

之才曰: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完素曰:滑則氣脫,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之類,必澀劑以收斂之。從正曰:寢汗不禁,澀以牡蠣、五味、五倍之屬;滑泄不已,澀以肉豆蔻、訶黎勒、沒食子、亞芙蓉、龍骨之屬。凡酸味同乎澀者,收斂之義也。然此種皆宜先攻其本,而後收之可也。

燥劑

之才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完素曰:濕氣淫勝,腫滿脾濕,必燥劑以除之,桑皮之屬。濕勝於上,以苦吐之,以淡滲之是也。從正曰:積寒久冷,吐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此大寒之病,宜薑、附、胡椒輩以燥之。若病濕氣,則陳皮白朮木香蒼朮之屬除之,亦燥劑也。

黃連黃柏、梔子、大黃,其味皆苦,苦屬火化,皆能燥濕,此《內經》之本旨也,豈獨二術之類為燥劑乎?好古曰:濕有在上、在下、在中、在經、在皮、在裡。

濕劑

之才曰: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從正曰:濕者,潤濕也。雖與滑類,少有不同。經云:辛以潤之。辛能走氣,能化液故也。鹽、硝味雖咸,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獨金化,蓋有火以乘之,故非濕劑不能愈。完素曰:津耗為枯。五臟痿弱,榮衛涸澀,必濕劑以潤之。好古曰: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