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30)

回本書目錄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30)

1. 傷寒戴陽證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王瑞亭,年四十餘,京都貢士,住前門外西珠市口。

病名,傷寒戴陽。

原因,仲冬之時,感受風寒,兩三日間,煩躁無汗,原是大青龍湯證,醫者誤投以桂枝,煩躁益甚。

白話文:

起因是,在仲冬(十一、十二月)時,受到了風寒的侵襲,過了兩三天的時間,出現煩躁不安、不發汗的症狀,原本應該是服用大青龍湯的證型。但是醫生卻誤用了桂枝湯,結果煩躁的症狀反而更嚴重了。

證候,表裡俱覺發熱,頭微覺疼,舌苔白而微黃。

診斷,脈象洪滑,兩尺似不任重按。此乃傷寒成溫,熱入陽明之府,而猶微兼表證也。

療法,宜以大劑涼潤之品,清其府中之熱,而少加表散之藥輔之。

處方,生石膏(三兩,搗細,惟不可煅,用煅則傷人),玄參(一兩),青連翹(三錢),粳米(五錢)

白話文:

處方:

  • 生石膏(150克,搗成細末,注意不要煅燒,煅燒會損傷人體)
  • 玄參(50克)
  • 青連翹(15克)
  • 粳米(25克)

煎至米熟,取湯兩茶杯,為其兩尺脈象不實,囑其分多次,徐徐溫飲下,不欲其寒涼下侵,或致滑瀉也。

效果,孰意病家忽愚所囑,竟將其藥頓飲之。藥力直趨下焦,上焦之燥熱未除,下焦之泄瀉轉增。半日之間,連瀉數次,多帶冷沫,面色紅似火炙,鼻孔黑似煙燻,關前脈大於從前一倍,數至七至,其精神騷擾不安,知其已成戴陽險證。急用野臺參一兩,煎湯沖童便(須四歲以上童子)半茶鍾,置藥碗涼水盆中,候極冷頓飲下。又急用玄參、生地、知母各一兩,煎湯一大碗備用。自服參後,屢診其脈。過半點鐘,脈象漸漸收斂,至數似又加數,遂急將備用之藥熬極熱,徐徐飲下,一次止飲一口,閱兩點鐘,將藥服盡,周身微汗而愈。

白話文:

服用藥物後,沒想到患者糊塗,竟然把藥全部一口氣喝光了。藥物的力量直衝到下半身,上半身的燥熱還沒消除,下半身的腹瀉反而加劇了。半天的時間裡,連續拉了幾次,還伴隨著冷沫。患者的臉色紅得像被火烤過,鼻孔黑得像被煙燻過,關前的脈搏比之前強了一倍,跳動速度達到每分鐘七至八次。他的精神極度騷擾不安,知道他已經得了「戴陽證」這種嚴重的病。

急忙用野山參一兩,煎湯服用,然後用四歲以上童子的尿液半茶杯沖服。把藥碗放在涼水盆裡,等藥湯變得很冷再一口氣喝下去。又急忙用玄參、生地、知母各一兩,煎湯一大碗備用。

服用參湯後,多次診斷脈象。過了一個多小時,脈象逐漸收斂,但次數似乎又增加了。於是,急忙把備用的藥煎得極熱,慢慢地喝下去,一次只能喝一小口。過了兩個小時,把藥全部喝完,患者全身微微出汗,病症痊癒。

廉按:傷寒戴陽,其人面赤煩躁,氣息甚粗,脈象雖大,按之無力,又多寸盛尺虛,乃下焦虛寒,孤陽上越之危候。《傷寒論》少陰篇,用通脈四逆湯加減,收拾陽氣歸於下元,而加蔥白透表,以散外邪,如法用之,每多速愈。今固大青龍證誤投桂枝,雖同一煩躁,而面不姣紅,尚屬類似戴陽。

白話文:

廉認為:傷寒病發展到陽明經,患者會出現面色發赤、煩躁不安、呼吸急促粗重,脈象雖然大,但按壓無力,而且寸脈洪盛而尺脈虛弱。這是因為下焦虛寒,陽氣孤行上越的危險徵兆。《傷寒論》少陰篇中記載的通脈四逆湯加減,可以收斂陽氣,使其返回下焦。再加入蔥白發散表邪,按照這個方法使用,往往能迅速治癒。如今誤把大青龍湯證當做桂枝湯證,雖然患者也表現出煩躁不安,但面部沒有發紅,仍然與陽明經證相似。

方用仙露湯救誤而多轉折者,張氏原著謂:「因病家不聽所囑,致服藥有如此之失,幸而又愈,然亦險矣。」審是,則凡藥宜作數次服者,慎勿頓服也。蓋愚自臨證以來,無論內傷外感,凡遇險證,皆煎一大劑,分多次服下。此以小心,行其放膽,乃萬全之策,非孤注一擲也,其言甚是。

白話文:

張氏的著作中說,用仙露湯來挽救那些服錯藥而後果嚴重的患者,是因患者沒有聽從醫囑,導致服藥出現這種失誤,幸好後來痊癒了,但也很危險。綜上所述,對於所有需要多次服用的藥物,一定要切忌一次性服用。因為我自從開始看病以來,無論內傷還是外感,只要遇到病情危險的患者,都會煎一大劑藥,分成多次服用。這樣做雖然謹慎,卻可以大膽施治,是萬全之策,而不是孤注一擲,這話說得十分有道理。

2. 真寒假熱證案(內科)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陳黎氏,年三十餘歲,廣西容縣,住鄉,體弱,業農。

病名,真寒假熱。

原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消化不良,腸胃蓄濕,凝寒積冷,正氣衰弱。誘因夏月天氣不和,水濕太盛,感受風寒,皮膚鬱閉而病叢生。

白話文:

**原因:**不良的飲食習慣,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導致消化不良,腸胃中積聚濕氣,寒氣凝結,正氣虛弱。

誘因: 夏季天氣變幻無常,濕氣過重,加上風寒侵襲,皮膚鬱閉,進而引發疾病。

證候,肢體困倦,食量日減,體中惡寒發熱,頭目暈痛,口渴咽乾,清涎湧逆。繼則食量全缺,肢體困極,軟而無力,口更大渴,清涎更湧,常見體中潮熱,頭目更痛,不能起立,胸膈滿脹,腰痛腹痛,心神煩躁,小便微黃,唇焦而燥,舌苔膠黃。絕食一月,危在旦夕。

白話文:

症狀:

  • 全身疲乏無力
  • 食慾持續下降
  • 身體感到寒冷同時發熱
  • 頭暈頭痛
  • 口渴咽乾,有清痰上湧
  • 接著完全喪失食慾,身體極度疲乏,全身無力
  • 口渴更加嚴重,清痰增多
  • 經常感到身體發熱,頭暈頭痛更劇烈,無法起身
  • 胸悶脹滿,腰腹疼痛
  • 心煩意亂
  • 小便發黃
  • 嘴脣乾澀
  • 舌苔黃厚

病情持續一月,危及生命。

診斷,脈左右浮數無力。以脈證合參,真寒假熱證也。此證因過食生冷瓜果,消化不良,停留腸胃,蓄濕積寒,阻遏正氣不暢,脾土不運,不能布津散精,以致氣血兩虧,臟腑皆弱,腠理不實,皮膚疏泄。適夏月乍寒乍熱,暴風暴雨,氣候不佳,感受風寒,皮膚閉塞,衛氣不能外達,風動木搖,水寒土濕,濕氣漸長,陽氣漸消,腎水愈寒,肝木愈郁,抑遏清陽,遂致上焦熱燥,濁陰不降,中下凝寒,至清涎泛溢,陰凝於內,陽越於外,則脈現浮數,體熱唇焦,舌黃,煩躁渴飲,表面雖熱,裡實中寒。前醫以風熱證治之,則更現燥渴,又以陰虛治之,更見脹悶,反助其凝寒,傷其正氣,則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中土已敗,絕粒月餘,而證勢危急萬分。今所幸者,脈未散亂,諒能救治。

白話文:

診斷: 脈搏左右浮動、快速而無力。綜合脈象和症狀,這是一個真寒假熱的證型。

這個證型是由於過量食用生冷瓜果引起的。這些食物不易消化,堆積在腸胃中,產生濕寒,阻礙正氣運行,導致脾胃功能失調,不能運化津液和精華。這樣一來,氣血俱虧,臟腑虛弱,皮膚腠理疏鬆,皮膚排泄不暢。

恰逢夏日天氣忽冷忽熱,風雨交加,氣候不佳,體表感受風寒,皮膚腠理閉塞,衛氣不能外達,風動木搖,水寒土濕,濕氣逐漸加重,陽氣逐漸衰弱,腎水愈加寒冷,肝木愈加鬱結,抑制輕清之陽,導致上焦熱燥,濁陰不能下行,中下凝聚寒氣,到了清涎泛濫的情形,陰冷凝結在內,陽熱亢盛在外,脈象表現為浮數,身體發熱,嘴脣乾裂,舌頭發黃,煩躁口渴。雖然表層有熱象,但實際上內裡卻是寒冷的。

之前的醫生把這個病當成風熱證來治療,結果症狀更加燥熱口渴;又用陰虛的治療方法,結果腹脹更加嚴重,反而加劇了寒凝,損傷了正氣,導致陰陽失衡,中土衰竭,已經斷食一個多月了,病情卻十分危急。現在的希望是,脈象還沒有散亂,相信還能救治。

療法,湯劑用理中湯,壯陽降逆,取熟附、肉桂、法夏暖腎壯陽,升清降濁為君,乾薑白朮理中扶土,溫脾燥濕為臣,防黨、五味、白芍、歸身活血養肝,助氣生津為佐,砂仁陳皮茯苓利水化氣,和胃醒脾為使。一服後,燥渴減,清涎略少。五服後,燥渴已除,咽喉不燥,清涎更少,體中略和。惟口中味淡,以肉桂湯作常茶飲之。但百物不思,惟欲食白古月,每日需兩許。食之桂、古月與藥湯知甜不知辛辣,內寒已極,診脈沉遲,每味加倍。再連五服後,略思飲食,即食白粥一小碗,立時胸中脹滿,證復如前,診脈浮數,又將方每味加倍。再連五服後,病脈皆退如前,又思飲食,用乾薑煎湯,入炒焦白米煎粥食之,方能消化。又將方中附、薑、術每味倍至四兩,再連五服後,食量已進,略能步履。誤食李子數枚,即時胸膈脹滿,而病復如前,又不思食,又將方中薑、附、術每味倍至八兩,再連十餘服後,始知辛辣,病症已退,食進氣強。

白話文:

治療方法:

湯劑使用理中湯,用來補腎陽、降逆氣。主要藥材有:

  • 熟附子、肉桂、法夏:溫腎、補陽、升清降濁
  • 乾薑、白朮:調理中焦,溫脾、化溼
  • 防風、五味子、白芍、當歸:活血養肝,生津助氣
  • 砂仁、陳皮、茯苓:利水化氣,健胃醒脾

服用一劑後,乾燥口渴的症狀減輕,清涎略有減少。服用五劑後,口渴的症狀消失,喉嚨不乾燥,清涎更少,身體狀況略好。

但病人味覺淡薄,服用肉桂湯作為日常茶飲。卻食慾不振,只喜歡吃白果,每天需要兩許(約10克)。食用桂枝、白果和藥湯時,沒有甜味或辣味,說明內寒嚴重,脈象沉遲。

每種藥材的劑量加倍。再次連續服用五劑後,食慾略有改善,能吃一小碗白粥,但馬上感覺胸悶脹滿,症狀如前。脈象浮數,再次將每種藥材的劑量加倍。

再次連續服用五劑後,脈象和症狀都恢復如前,食慾又有所改善。用乾薑煎湯,加入炒焦的白米煮粥食用,才能消化。

再次將方中熟附子、乾薑、白朮每種藥材的劑量增加到四兩。再次連續服用五劑後,食量有所增加,能勉強走動。

誤食幾顆李子後,馬上出現胸膈脹滿,症狀復發,再次食慾不振。再次將方中乾薑、熟附子、白朮每種藥材的劑量增加到八兩。再次連續服用十幾劑後,才開始感覺到辛辣的味道,症狀已經減退,食慾增加,體力恢復。

處方,壯陽降逆理中湯方

肉桂(一錢),熟附(五錢),乾薑(五錢),白朮(六錢,炒),半夏(三錢),陳皮(錢半),茯苓(四錢),白芍(三錢,炒),歸身(二錢),防黨(四錢,炒),五味(二錢),砂仁(二錢)

白話文:

肉桂(3克),熟附子(15克),乾薑(15克),炒白朮(18克),半夏(9克),陳皮(4.5克),茯苓(12克),炒白芍(9克),歸身(6克),炒防風(12克),五味子(6克),砂仁(6克)

煎服後,連日將各味倍重,薑、附、術每味倍至八兩一服。

效果,二十日清升濁降,渴止體和。三十日食量略進,元氣略復。四十日食量大進,元氣復舊。

說明,起則燥渴,脈證皆熱,服清涼而病更甚,燥渴不止。溫中壯陽,服之竟不燥渴,且薑、附、桂、古月之性辛辣,其食不知辣而知甜,可洞見臟腑之真寒,而薑、附、桂每味服去十餘斤,始知辛辣,然後病除藥止。愈後十餘年,竟無一疾發生,常年健壯,可謂奇難之證矣。自古至今,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二證,不知誤死者凡幾。余診治二十餘年,已遇此二證數十人,皆奄奄一息,余定以真寒或真熱,對證施方,皆能痊愈。特錄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二證各一,以便研究。

白話文:

有個人,起牀後總是口渴,脈象和症狀都表現出熱象。服用了清涼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口渴也更加嚴重。

後來服用溫補陽氣的藥物,結果竟然口渴痊癒了。薑、附子、桂皮、肉桂這些辛辣的藥物,這個人吃下去後不覺得辣,反而覺得甜。這說明,他的內臟實際上是寒證,而薑、附子、桂皮每種藥物服用十餘斤後才開始覺得辛辣,與此同時,病情也消失了。

治癒後十多年,他都沒有再發病,一直身體健康,可謂罕見的病例。自古以來,將真寒錯認為假熱,真熱錯認為假寒的病例數不勝數,不知誤死過多少人。

我行醫二十多年,已經遇到過十幾例這樣的病例,他們都奄奄一息。我根據真寒或真熱的證型對症治療,他們都痊癒了。特地記錄一例真寒假熱、一例真熱假寒的病例,供大家研究。

廉按:前醫認為風熱陰虛,必用辛涼滋潤之劑,致使寒凝濕聚,病自增重,方用附、桂、乾薑以祛寒,苓、朮、半夏以燥濕,所以見效。然非確有膽識者,不敢用此重量。

白話文:

古代醫家認為,風熱陰虛的病人,一定要使用辛涼滋潤的藥物。這導致寒氣凝結、濕氣聚集,病情加重。因此,我使用了附子、桂枝、乾薑來祛除寒氣,茯苓、朮(白朮)、半夏來燥濕,所以見效了。然而,如果不是膽識過人的人,是不敢使用如此重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