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脾胃

黃病有積神方(一平頭試之神驗)。

蒼朮(炒),厚朴(薑汁炒),橘紅甘草山楂肉,白茯苓麥芽(各二兩),檳榔(一兩),綠礬(火煅研細,一兩五錢)

白話文:

蒼朮(炒製過),厚朴(用薑汁炒過),橘紅,甘草,山楂肉,白茯苓,麥芽(每樣各兩兩),檳榔(一兩),綠礬(火煅過,研磨成細粉,一兩五錢)

為末,棗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一錢,白湯吞,日三服。凡服礬者,忌食蕎麥、河豚,犯之即死。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棗肉搓成像梧桐子那麼大的藥丸。每次服用一錢重,用白開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凡是服用過明礬的人,忌食蕎麥和河豚,如果違禁就會導致死亡。

治老人傷冷食及難化之物。

生薑或紫蘇煎湯,置浴鍋內,令病者乘熱浸湯內,以熱手揉心胃肚腹,氣通食化矣。

白話文:

用生薑或紫蘇煮湯,倒入浴盆。讓病人趁熱浸泡在熱湯中,用熱手按摩腹部,這樣氣血就會暢通,食物就能消化了。

又方,蘄艾灸胃脘並肚,氣從口鼻出,立愈。

治胃脘痛屬火證者。(一女婢患此數十年,一劑良已)。

橘紅,淡豆豉,山梔仁(炒黑,各三錢),生薑(五片),枳殼(一錢)

白話文:

橘皮、淡味豆豉、炒黑的梔子仁(各30克),生薑(5片),枳殼(15克)

水一盅半,煎七分服。

又治胃脘痛。(仲淳療瑀母方)。

橘紅(二錢),白豆蔻仁(五分),香附(童便炒,忌鐵,研細、三錢),延胡索(醋煮,切片,粒粒金黃色者良,二錢五分),白芍藥(酒炒,四錢),甘草(四分,炙),白茯苓(三錢),白木香(五分,磨汁入煎藥內),紫蘇子(研,二錢),紫蘇梗(二錢)

白話文:

橘紅(12 公克),白豆蔻仁(3 公克),香附(用童便炒過,避免接觸鐵器,研磨成細粉,18 公克),延胡索(用醋煮過,切片,以每一片都呈金黃色為佳,15 公克),白芍藥(用酒炒過,24 公克),甘草(2.5 公克,用蜜炙過),白茯苓(18 公克),白木香(3 公克,磨成水汁後加入藥液中煎煮),紫蘇子(研磨成粉,12 公克),紫蘇梗(12 公克)

河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時服,豆蔻仁口嚼之下藥。

又方,口渴,肩骨疼痠痛,不能飲食者,神效。

真紫蘇子(隔紙焙,研細),橘紅,白茯苓(各三錢),竹茹(二錢),白芍藥(酒炒,四錢),木瓜(忌鐵,三錢),石斛(酒蒸,三錢),酸棗仁(炒爆研,四錢),麥門冬(五錢),甘草(五分),白豆蔻仁(四分,先嚼下)

白話文:

真正的紫蘇子(用紙包著烘烤後研磨成細粉),橘紅,白茯苓(各三錢),竹茹(二錢),白芍藥(用酒炒過,四錢),木瓜(忌諱與鐵器接觸,三錢),石斛(用酒蒸過,三錢),酸棗仁(炒爆後研磨,四錢),麥門冬(五錢),甘草(五分),白豆蔻仁(四分,先嚼碎吞下)

飢時服。

治胃中有痰欲吐。(陳潛齋傳)。

廣橘紅,栝蔞仁(各四錢)

薑汁竹瀝和丸梧子大。食後服。

治脾經痰飲,五更咳嗽,喉中如有物,咽之不下,服之甚驗。(仲淳立)。

白茯苓(四兩),蘇子(另研如泥,入藥同搗,三兩),白豆蔻仁(七錢),貝母(去心,三兩),栝蔞根(三兩),薄荷葉(一兩五錢),連翹(三兩),硼砂(另研如飛面,七錢),廣橘紅(四兩),麥門冬(去心,三兩),貓兒殘葉(六兩),山楂肉(三兩),麥芽(炒取淨面,一兩五錢),神麯(炒,一兩五錢,出峽江縣),霞天膏曲(四兩),枇杷葉(四兩)

白話文:

白茯苓:4 兩

蘇子:3 兩,另研磨成泥狀後加入藥材中搗碎

白豆蔻仁:7 錢

貝母:3 兩,去除中心

栝蔞根:3 兩

薄荷葉:1 兩 5 錢

連翹:3 兩

硼砂:7 錢,另研磨成細粉狀

廣橘紅:4 兩

麥門冬:3 兩,去除中心

貓兒殘葉:6 兩

山楂肉:3 兩

麥芽:1 兩 5 錢,炒熟後取淨面

神曲:1 兩 5 錢,炒熟,產自峽江縣

霞天膏曲:4 兩

枇杷葉:4 兩

為極細末,懷山藥粉糊和丸如麻子大。白湯吞三四錢。

治痰嗽吐不已,胸膈有冷物上塞,飲熱湯稍下。

橘紅,白茯苓,蘇子(研細),栝蔞仁(蛤粉拌炒,研細,各三錢),半夏(薑汁炙,一錢),遠志(去心,甘草汁浸蒸,一錢五分),白豆蔻仁(五分),吳茱萸(湯泡去梗,一錢)

白話文:

橘紅、白茯苓、蘇子(研磨成細粉)、栝蔞仁(與蛤粉炒熟後研磨成細粉,各三錢)、半夏(用薑汁炙烤,一錢)、遠志(去除果核,用甘草汁浸泡後蒸熟,一錢五分)、白豆蔻仁(五分)、吳茱萸(用熱水泡軟,去除果梗,一錢)

河水二盅半,煎八分。飢時服,加薑汁五匙,竹瀝一杯。

化痰生津噙化丸(治膠痰,不治陰虛痰火)。

五倍子揀粗大者,安大缽頭內,用煮糯米粥湯浸,蓋好,安靜處,七日後常看,待發芽黃金色,又出黑毛,然後將箸試之,若透內無硬,即收入粗瓦缽中,擂如醬,連缽日中曬,至上皮乾了,又擂勻,又曬,曬至可丸,方丸彈子大,曬乾收用。其味甘酸,能生津化痰。

白話文:

選擇較粗大的五倍子,放入大碗中,用煮好的糯米粥湯浸泡,蓋好,放置在安靜的地方。七天後經常查看,待五倍子發出黃金色的小芽,並且長出黑色小毛後,用筷子試探,如果穿透後裡面沒有硬心,就放入粗糙的瓦缽中,擂成醬狀。連同瓦缽一起放在太陽下曬,待表面皮膜乾了,再擂勻,然後繼續曬。曬到可以搓成丸子時,搓成彈珠大小,曬乾後收起來備用。五倍子味甘酸,可以生津化痰。

治痰。

用櫙木葉搗煎湯,不時呷,漸漸痰少,兼治膈氣嘔吐。

趙太學文度,頑痰積血,仲淳以霞天膏加化痰消瘀之劑,治之而愈。

痰厥

金壇庠友張逢甫內人,方食時觸暴怒,忽仆地,氣遂絕。延一醫視之,用皂角灰吹鼻中不嚏,用湯藥灌之不受,延至午夜,謂必不治,醫告去。逢甫急叩莊一生,一生過視之,六脈尚全而獨氣口沉伏,細尋之滑甚。曰:此肝木之氣逆衝入胃,胃中素有痰,致痰夾食閉胃口,氣不得行而暴絕也。

白話文:

金壇的同窗張逢甫的妻子,在吃飯時突然大怒,忽然倒在地上,沒了呼吸。請來一位醫生查看,用皁角灰吹進鼻孔但病人沒有打噴嚏,用湯藥灌進去也不接受,一直拖到半夜,醫生說肯定沒救了,然後告辭離去。逢甫急忙敲莊一生的門,莊一生過去查看,病人的六脈還全,但獨獨氣口脈沉弱,仔細檢查後發現脈象很滑。莊一生說:這是肝木之氣逆衝進入胃中,胃中本來就有痰,導致痰和食物堵住了胃口,氣血無法運行,所以突然昏厥。

但歷時久,湯藥不入矣。急宜吐之可活,所謂木鬱則達之也。亟令覆其身,垂手向床下,以鵝翎蘸桐油,啟齒探入喉中,展捎引吐,出痰與食,才一口,氣便稍通,再探吐至兩三口,便覺油臭,以手推翎,但不能言。一生曰:無妨矣。知其體怯,不宜多吐,急煎枳、橘推蕩之藥灌之,盡劑而蘇。

白話文:

不過時間一久,湯藥就不再吸收了。緊急需要催吐才能救活他,這正如中醫所說的「木鬱則達之」。立即叫他翻過身,手垂向牀下。用鵝毛蘸著桐油,打開他的牙關探入喉中,輕輕撥動誘發嘔吐,吐出痰液和食物,才一口,氣息便稍微暢通了。再探吐兩三口,便聞到油腥味,用手推開鵝毛,但他還說不出話來。大夫說:「沒事了。」知道他體力虛弱,不宜多吐,急煎枳實、橘皮等能推動通蕩的藥灌給他喝,喝完一劑藥便清醒過來了。

後以平肝和胃藥,調理數劑復故。此因暴怒,怒則氣上逆,痰因氣壅,故現斯證耳。所謂屍厥也,治厥往往有誤。予故表其證以示後來云。

白話文:

後來用平肝和胃的藥物,調理了幾劑後恢復如初。這是因為暴怒,怒氣上逆,痰液因氣阻而積聚,所以出現了這種症狀。所謂「屍厥」,在治療時經常會有誤診。因此我特意記錄下這個案例,給後人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