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四天集·雜證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四天集·雜證謨 (6)

1. 經義

《金匱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

《氣厥論》曰: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

《脈解篇》曰:太陰所謂病脹者,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腎脈微急,為不得前後。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

《五常政大論》曰:涸流之紀,其病痿厥堅下。其病癃閉,邪傷腎也。

《六元政紀大論》曰:不遠熱則熱至,淋閟之病生矣。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燥勝則乾。

《至真要大論》曰:太陰司天,病陰痹,大便難,陰氣不用,病本於腎。太陽之勝,隱曲不利,互引陰股。少陰之復,隔腸不便。

《宣明五氣篇》曰:腎惡燥。

《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雜病篇》曰: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2. 論證(共二條)

秘結一證,在古方書有虛秘、風秘、氣秘、熱秘、寒秘、濕秘等說,而東垣又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之說,此其立名太煩,又無確據,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無為臨證之害也。不知此證之當辨者惟二,則曰陰結、陽結而盡之矣。蓋陽結者,邪有餘,宜攻宜瀉者也;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

知斯二者,即知秘結之綱領矣。若或疑余之說,而欲必究其詳。則凡云風秘者,蓋風未必秘,但風勝則燥,而燥必由火,熱則生風,即陽結也。豈謂因風而宜散乎?有云氣秘者,蓋氣有虛實,氣實者陽有餘,陽結也。氣虛者陽不足,陰結也,豈謂氣結而盡宜破散乎?至若熱秘、寒秘,亦不過陰陽之別名耳。

再若濕秘之說,則濕豈能秘,但濕之不化,由氣之不行耳,氣之不行,即虛秘也,亦陰結也。總之,有火者便是陽結,無火者便是陰結。以此辨之,豈不了然?余故曰:凡斯二者,即秘結之綱領也。

一、秘結之由,除陽明熱結之外,則悉由乎腎。蓋腎主二陰而司開闔,故大小便不禁者,其責在腎,然則不通者,獨非腎乎。故腎熱者,宜涼而滋之。腎寒者,宜溫而滋之。腎虛者,宜補而滋之。腎乾燥者,宜潤而滋之。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正此之謂。

3. 論治(共七條)

一、陽結證,必因邪火有餘,以致津液乾燥。此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脾,或以酒色之火熾於腎,或以時令之火蓄於臟,凡因暴病,或以年壯氣實之人,方有此證。然必有火證火脈,內外相符者,方是陽結。治此者,又當察其微甚。邪結甚者,非攻不可,宜諸承氣湯、神佑丸、百順丸之類主之。

邪結微者,宜清涼飲子、《元戎》四物湯,或黃龍湯玉燭散之類主之。火盛不解者,宜涼膈散大黃硝石湯、八正散大分清飲大金花丸之類主之。火盛水虧,陰虛而燥者,宜丹溪補陰丸人參固本丸,或六味地黃加黃柏知母、麻仁之類主之。

一、陰結證,但察其既無火證,又無火脈,或其人喜熱惡冷,則非陽證可知。然既無邪,何以便結不通?蓋此證有二,則一以陽虛,一以陰虛也。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此陽虛而陰結也。下焦陰虛,則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則津液不到而腸臟乾槁,此陰虛而陰結也。

故治陽虛而陰結者,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宜右歸飲大補元煎大營煎之類主之。或以人參當歸數錢煎湯,送右歸、八味等丸俱妙。治陰虛而陰結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宜左歸飲左歸丸當歸地黃飲五福飲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二者欲其速行,宜於前法中各加肉蓯蓉二三錢,以酒洗去咸,同煎服之,其效尤速。

然此等證候,其來有漸,但初覺時,便當加意調理,自無不愈。若待氣血俱敗,則最難為力,而徒歸罪於藥之不效,亦何其不智也。以上陰結一證,雖氣血之分自當如此。然血虛者,亦必氣有不行;氣虛者,豈曰血本無恙?大都虛而兼熱者,當責其血分;虛而兼寒者,當責其氣分,此要法也。

第今之世人,但知有熱秘,而不知有冷秘,所以《局方》有半硫丸,海藏有已寒丸之類,皆治此之良劑,所當察也。若欲兼溫兼補,似不若八味地黃丸理陰煎之屬為更妙。

一、大便本無結燥,但連日或旬日欲解不解,或解止些須而不能通暢,及其既解,則仍無干硬。凡此數者,皆非火證,總由七情、勞倦、色欲,以致陽氣內虧不能化行,亦陰結之屬也。此當詳察脾腎,辨而治之。病在脾者,宜治中焦,以理中湯溫胃飲五君子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

病在腎者,宜治下焦,以右歸飲、大補元煎、八味地黃湯之類主之。

一、老人便結,大都皆屬血燥。蓋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則陰虛之漸也。此外則愈老愈衰,精血日耗,故多有乾結之證。治此之法無他,惟虛者補之,燥者潤之而盡之矣。然亦當辨其虛實微甚,及有火無火,因其人而調理之可也。凡潤燥等劑,如導滯通幽湯、蓯蓉潤腸丸搜風順氣丸、東垣潤腸丸、《衛生》潤腸丸、《元戎》四物湯、三仁丸、百順丸之類,皆可選用。又豕膏為潤燥之神劑,最當隨宜用之。

其有大虛大熱者,宜用前陰陽結治法。許學士治年老虛人便秘,只用火麻仁蘇子仁各半,研取汁服之,更煮粥食之,不必服藥而秘愈。

一、便閉有不得不通者,凡傷寒雜證等病,但屬陽明實熱可攻之類,皆宜以熱結治法,通而去之。若察其元氣已虛,既不可瀉,而下焦脹閉又通不宜緩者,但用濟川煎主之,則無有不達。

一、元氣薄弱之人,凡患傷寒雜證病氣不足等病,而有大便不行者,但察其胸腹下焦。若絕無脹實痞塞,急墜欲解等患,此其中本無實邪,即雖十日二十日不解,亦自無妨。切不可因其不便,強為疏導。蓋其胃口未開,食飲未進,則全賴中氣以為捍禦之本。但俟邪氣漸退,胃氣漸和,則自然通達,無足慮也。

若腸臟本無滯礙,而強為通利以泄胃氣,遂至主不勝客者有之,邪因而陷者亦有之。此其害受於冥冥之中,而人多不知也。識之!慎之!

一、秘結證,凡屬老人、虛人、陰臟人,及產後、病後、多汗後,或小水過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瀉之後,多有病為燥結者。蓋此非氣血之虧,即津液之耗。凡此之類,皆須詳察虛實,不可輕用芒硝、大黃、巴豆、牽牛、芫花大戟等藥,及承氣、神芎等劑。雖今日暫得通快,而重虛其虛,以致根本日竭,則明日之結必將更甚,愈無可用之藥矣。

況虛弱之輩,幸得後門堅固,最是壽徵。雖有澀滯,亦須緩治。但以養陰等劑,漸加調理,則無有不潤。故病家醫家凡遇此類,切不可性急欲速,以自取其敗,而致悔無及也。